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革宋-第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古军一直在进军,到了五月二十日,蒙古步军经过十二日的行军已经走出去了六百多里地。有骑兵的侦查与保护,步兵们行军倒是颇为顺畅。只是路上下了一场雨,让行军速度稍微受到些影响。

    此时阿里海牙元帅率领的一万蒙古骑兵已经进入了朝歌,也就是新中国的鹤壁。阿里海牙元帅对部队进行了两天休整。带好物资,阿里海牙元帅就开始继续南下前往卫辉。

    卫辉乃是卫辉路总管府所在。原本宋军已经攻破此地,阿里海牙元帅抵达此地就发现宋军竟然又放弃了这里。确定没有伏兵,蒙古军便进入了城内。在城门处迎接的都是穿百姓衣服的人士,阿里海牙上前询问,发现都是些地方上的头面人物,连一个官府的人都没有。

    之前阿里海牙也不断派出探马打探消息,已经得知了宋军在蒙古地盘上的暴行。现在有了机会,他还是忍不住亲自询问起来。这些地方上的富户以及之前的汉军世侯们就哭诉了事情的经过。

    宋军先在城外垒起土垒,接着用简单的长梯攻城,不过两三个时辰就攻上城墙。一旦上城之后,蒙古军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宋军进攻前就堵住城门,见势不妙逃出城门的蒙古军都被杀了个干净。

    解决了有组织的抵抗之后,宋军挨家挨户的搜索蒙古军残兵,同时在指认下将所有与蒙古官方有关的人员都给抄家。在城外将其统统处决。

    讲到这里,一位汉军世侯出身的老者已经顿足捶胸的大哭起来,他边哭边说他家的巨大损失。这位已经归田的汉军世侯在田庄居住,所以逃过了一命。然而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婿都在城里当差,结果四户人全部被杀。

    听着老者哭的伤心,阿里海牙心中感叹,当年他抓到宋军俘虏之后也是尽杀之。据说宋军号称仁义,阿里海牙元帅认为这是懦弱,所以宋国抓到俘虏还是关起来的比较多。哪里想到赵嘉仁当政之后,宋军的残暴程度已经直追蒙古军啦。

    “那些南蛮们讲,他们是宋国人也是汉人。我们也是汉人。所以宋奸他们要杀,汉奸也得杀。呜呜呜呜~~~~”老者收起悲声,又说了几句宋军的暴行之后,再次忍不住放声大哭。

    “这个……汉奸我是明白的,这个宋奸是怎么回事?”阿里海牙元帅有些不明白。

    听到元帅询问,旁边有人立刻答道:“元帅。卫辉官府里面用了不少抓来的宋人。”

    “哦!”阿里海牙这下就明白过来。大元朝廷里面用汉人并不奇怪,十几年前的蒙古大汗蒙哥南征那次,虽然蒙哥大汗战死,忽必烈大汗在鄂州战败,却依旧虏获大量人员。

    蒙古诏军中所俘儒士,听赎为民。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翰林学士高智耀言:“以儒为驱役,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天下。”蒙古主从之,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贵臣或言其诡滥,蒙古主诘之,对曰:“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不可。”蒙古主大悦。

    这些宋人也为蒙古地方官府出了很大气力,以至于阿里海牙都忘记他们的宋人身份啦。

    “都杀了么?”阿里海牙忍不住再确认一次。

    “只要不是汉人的,都杀了。”前汉军世侯悲痛的说道。

    听了这话的阿里海牙元帅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在现在的蒙古治下,汉人是三等人。只要不是汉人的,地位都在汉人之上。现在宋军大杀特杀,三等汉人的身份反倒成了保命符,这让阿里海牙元帅感觉到很不对劲的样子。

    心中不爽,阿里海牙元帅就觉得需要杀些宋军来泄愤。他立刻派遣侦察兵出动搜索宋军动向。而宋军此时已经南撤,阿里海牙元帅也挥军南下。一路上那些被宋军攻破的城池都是如此,经过宋军洗礼的城中能活下来的只有汉人。

    阿里海牙元帅继续搜寻宋军的踪迹,宋军也没有隐藏自己的踪迹,于是在滑县附近阿里海牙元帅至于遇到了机会。

    到了六月初一,蒙古军主力在大汗忽必烈带领下行军达到一千里。根据骑兵传递来的消息,距离宋军也不过几十里地。蒙古军没有立刻迎战,而是先到了滑县县城驻扎。据说宋军是三天前才离开了滑县,进了滑县之后,前面已经有人给忽必烈在城内清理出了一个空地。原本的话大汗是可以住县衙的,然而宋军攻破滑县之后,县令与蒙古军退到县衙做最后的抵抗。宋军就一把火烧了县衙。现在县衙不仅彻底焚毁,还有股子人油烧灼后的刺鼻味道。

    大汗住的自然是金帐,很多部件经过简单安装后就是一个非常舒适的大帐。不仅让居住条件立刻变好,更节省了大量改造住处的时间。大汗刚进入金帐,阿里海牙元帅就赶来禀报最新消息。

    “大汗,那些宋军都是精锐!”阿里海牙元帅第一句话就包含了众多信息,至少是明着讲述了众多信息的存在基础。

    这话倒是没有出乎忽必烈大汗的想象。如果赵嘉仁麾下的宋军都是弱鸡,现在大宋就该灭亡了,至少临安城还应该在蒙古手中。

    “找不到可乘之机么?”忽必烈问道。

    阿里海牙用力摇头,看得出元帅也相当的遗憾。“大汗,宋军行军井然有序。而且他们的火枪是随时可以打的。和以前那种需要点火的火绳枪全然不同!”

    忽必烈愣住了。与大宋打了这么久之后,蒙古人也得到了一些宋军的火绳枪,并且开始仿造这种远程武器。这种火绳枪比起弓箭来好很多,至少应用范围广,甚至在大雨天也可以在一定防护下使用。不过这种火枪也存在很多缺陷,蒙古已经专门制订了不少应对措施。

    “什么叫做可以随时打?”忽必烈大汗问道。

    阿里海牙就描述了他面对的窘境。他在滑县遇到宋军之际,却不是蓄谋已久的埋伏,而是骑兵偶然侦查到对方。蒙古骑兵确定在前面一处土岗下面,有宋军大队正在经过。因为是偶遇,阿里海牙元帅当即调动精锐准备实施突袭。结果在土岗上,阿里海牙元帅看到了宋军骑兵。

第119章 大河向东流(五)() 
    蒙古骑兵骑的都是蒙古马,蒙古马毛长皮厚,吃苦耐劳。然而体型比较小,平均肩高…厘米,体重最多也就是六百来斤。在这个没有良好饲料的现在,能长到五百斤的就算是很大的蒙古马了。

    宋军现在骑兵们使用的是阿拉伯马。阿拉伯马肩高~厘米,体重到斤。因为数量的原因,宋军骑兵们使用的都是混血阿拉伯马。即便如此,这些战马身高也超过高,在含蚯蚓蛋白质的饲料饲养下,马匹重量达到斤。

    阿里海牙元帅并不知道宋军的育种体系,然而看到那些体型高大,结构匀称优美的马匹,就知道那是良驹。因为土坡棱线上的宋军骑兵已经看到了蒙古骑兵正冲向山岗,骑兵手持红绿两色小旗开始挥舞。而骑兵胯下的战马竟然没有丝毫受惊的迹象,也没有迎着马群而来的动作。一般的蒙古马看到别的马群接近,那可是要毫不迟疑迎上去的。

    就在蒙古骑兵即将冲上土坡棱线之际,那些宋军骑兵身后突然就出现了好些宋军火枪兵。他们排成横列,对着蒙古军猛烈开火。蒙古军针对宋军的火绳枪有过专门的训练,在几十米的距离上,火绳枪在没有长矛方阵的保护下很容易就被冲散。见到终于有机会实践,蒙古骑兵们发出尖利的吼叫声,驱动坐骑猛冲火枪阵。

    宋军的火枪发射速度远超蒙古测量出来的火绳枪的速度,而且宋军还在火枪前端插上刺刀,组成了拒马队列。奔跑中的蒙古马看到那些尖利的枪阵,立刻就放慢速度。蒙古骑兵随即遭到了宋军火枪手们近距离的快速杀伤,最终不得不丢下两百多具尸体后逃离战场。

    “大汗,之后我数次埋伏,宋军总是能用新的火枪阵抵挡住骑兵冲击。”阿里海牙语气沉痛的说道。

    听了阿里海牙的介绍,忽必烈叹道:“想来你还是不肯让咱们的蒙古骑兵死那么多人。”

    被这么讲,阿里海牙更是深深的低下头。忽必烈上前拍了拍阿里海牙的肩头,“我绝不是在怪你,换成我处在你的位置,我也定然不想这么做。用骑兵和火枪手一对一的换,谁都不会这么做!”

    “大汗……”得到了忽必烈的肯定,又想起这些天的损失,阿里海牙悲从中来,只开了个头,却无法继续说下去。

    忽必烈大汗并没有让自己沉浸在恐慌中,他坐回到金帐中的椅子上说道:“阿里海牙,你最近与宋军交战之后,觉得宋军到底想做什么?”

    其实忽必烈大汗还是想问问阿里海牙有关宋军抢掠的问题。抢掠是个技术活。大量部队得沿着大路行动,在某个节点沿着道路散到各个地方去。各方约定抢掠日子,不管抢到多少,都得按时归来。而宋军这次抢掠数个县城州城的手段,让忽必烈大汗怀疑宋军里面有蒙古奸之类的存在。

    不过大汗忍住没问这么一个小问题。宋军的装备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忽必烈就不再认为宋军渡过黄河是一招臭棋。局面发生这么大变化,忽必烈认为必须跟着局面做出调整。

    想明白赵太尉真正想法不仅是忽必烈大汗,大宋杨太后也是如此。她以前当然听说过‘陈桥兵变’,却碍于身份而不能去深究。此次赵太尉突然就北上,赵太尉出发的第二天,杨太后找了直学士熊裳前来说书。在这位考察期的礼部尚书候补之一的讲述下,杨太后终于知道了陈桥兵变时发生了什么,更是深刻体会到政治斗争到底有多么残酷。

    老赵家趁着柴家孤儿寡母,夺取了柴家江山。现在赵太尉的权势比起当年的宋太祖赵匡胤大了许多,赵太尉对大宋的功绩更胜太祖许多。最重要的是,赵嘉仁与现在的小皇帝都是太祖的子孙。

    得知了历史故事的杨太后急的眼泪都快要出来了,她着急的询问熊裳,现在的局面会不会变成最糟糕的情况。熊裳一时颇为恶意的想告诉杨太后,‘是不是最糟糕,那得看站在谁的立场上。如果是单纯以大宋的立场来看,赵太尉当了皇帝远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比赵太尉当皇帝更糟糕的就是杨太后执掌了大权……’

    当然,熊裳并没有说出这样无意义的话。他心里面对杨太后那么强硬的要杀光被以‘宋奸’而带到临安的那些前官员的事情还是颇为记恨的。连抓人的赵太尉都没有准备杀光,怎么轮到杨太后耍这样的威风?

    然而想到这里,熊裳灵机一动,忍不住说道:“太后。大宋乃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现在士大夫被削弱的未免太多。有些士大夫被定为宋奸,有些士大夫则是被定为不坚定份子。当时太尉这么做的确有其愿意,不过若是这些人能被太后赦免,想来他们知道太后的仁德之后也会知恩图报吧。”

    叹道知恩图报,杨太后立刻觉得自己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是的,如果杨太后给了别人只有她才能给的恩惠,想来别人就应该投桃报李才对。

    之后的几天里面,熊裳就不再去见太后。根据他所知,杨太后开始频繁的找寻各种非赵嘉仁势力的进士官员,经过这番折腾,杨太后竟然下旨要赦免一部分‘不坚定份子’,允许他们有机会再次为官。

    这个旨意登时就遭到了吏部尚书的坚定反对。吏部尚书在朝堂上公开表示,对这种乱命,他绝不会答应的。

    熊裳没想到杨太后在权力道路上的进化如此之快,心里面也很是感叹。权力体系看着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首先就是要让大家能有钱用,赵太尉的权力就是基于他牢牢掌握财权。其次就是保护权力的安全,赵太尉掌握着大宋数量最大,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军团。

    但是权力体系还有一个正统性。理论上正统性的继承人就拥有人事权。现在大宋的人事权理论上归杨太后所有,她可以安排她喜欢的人出任她想让那人担当的职务。然后就有非正统性的权力对这种独裁权进行制衡。那些官员们可以拒绝执行杨太后的命令。

    然而大宋的制度下权力分散,某个官员的抵抗可以短暂的阻止最高权力者的意图,不过最高权力者与其他官员的利益交换,可以让其他官员出手来搞掉那个阻止者,从而让最高权力者与官员的短暂合作实现他们的目的。

    就在大元皇帝蒙古大汗忽必烈询问他的重臣阿里海牙有关赵嘉仁作战意图的时候,在大宋朝廷上,杨太后也问道:“诸位卿家,赵太尉此次北上走的甚为匆忙,哀家还没来得及问他此次北上要为何。却不知道诸位卿家可否知道?”

    这个问题在朝堂上引发了些许混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