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革宋-第3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船只靠近码头,船舷旁边就有有人冲着岸上的陆大伯他们边招手边喊道:“喂!俺们在这里!俺们在这里!”

    河上风不小,不少呼声在风中凌乱了。陆大伯看着那些人,想看清楚在黄河以北走失的人是不是都在船上,却怎么都做不到。船上的人看着很多,距离比较远,实在是分辨不清楚。耐着性子等船只靠在码头上,陆大伯他们连忙跑到码头在河岸的那头。

    与河北那种方便人上船的‘河边位置’不同,大宋这边修建了一个高桩码头。在河里打下不少木桩,木桩上铺了木板,形成一个探入黄河的长长走廊。船只在高桩码头的水流下方下锚停泊。船上伸出一个带绳子扶手的跳板,搭在船只与码头之间。船上的人员通过跳板走到高桩码头上,再通过码头走到岸上。

    出于安全考虑,码头上只允许工作人员和上下船的人通行。还得先下后上,船上下来的人们通过一百多米的距离,终于踩上了结实的大地。陆大伯他们仔细数了,八个跑散的人,加上留在河对岸的人,一共十个人,全部都在。虽然很想对这些家伙发火,陆大伯却还是笑的开心。

    经历了这么多之后,真正值得他开心的就是家人能够安然无恙的团聚。

    这次团聚在大宋的公文中也有体现,‘投奔大宋的河北豪杰与我方工作人员在黄河以北的亲人正在向黄河南岸转移,为之后的战斗做准备’。虽然陆大伯认为自己与河北陆家是陆家的正统所在,在大宋的本位立场来看,他们几十号人也不过是一名大宋副科级官员的附带品。

    “红巾军以河北民众自发创立的武装力量为名,在河北与蒙古进行战争。尽量让河北百姓认为这是北方汉人的队伍。东营的黄河交易点改作兵站,向红巾军提供物资……”兵部做着简介,所以内容很简单。

    赵嘉仁静静的听着,他原本并没有想到人民战争的威力,直到看了送来的详细报告。根据报告中的介绍,蒙古人以为蓝天下都是他们的牧场,河北人民和蒙古之间不过是牧场主和牲口的关系。

    就在赵嘉仁思绪发散的时候,兵部完成了简报,户部尚书开始做简报,“解决了三佛齐之后,申请海船营建的数量增加了30%……”

    听了这个得意的语气,赵嘉仁忍不住开口说道:“最近海船营建暂停。”

    只有极少数参加晨会的人知道这个消息,赵官家的话一出来,大部分都傻了眼。如果问与会的众人谁最支持海运的人,公认以赵官家为大宋第一人。所以当第一人开口之时,不知道其中关键的重臣都摸不着头脑。

    赵嘉仁没有解释,他对户部尚书孙青说道:“继续念。”

    “……丝绸出口再创新高,我们已经开始与伯海里国商议,想得到通过地峡的权力,但是马穆鲁克们并没有答应。便是如此,那些残余的十字教教国还是尽量派兵和我们做生意。打通了前往欧罗巴的商路。”

    听到十字教教国的称呼,赵嘉仁用手捂住下半边脸揉了揉,算是驱散了笑意。

    从1096年到1291年,是十字军东征的年代。第九次东征是最后一次东征,由英国爱德华王子在1271年发动,目的是拯救1270年发动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的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然而没起到效果,法国国王路易九世还是在突尼斯病故。爱德华王子在1272年返回英国继承王位,出发前签署了停战协议。

    从1272年之后,再没有西方来的援助,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时建立的几十个十字军国家被一一歼灭。1291年耶路撒冷王国被马穆鲁克王国消灭,十字军东征完全成为历史。

    现在是1280年,马穆鲁克王国,也就是孙青尚书讲的伯海里国还在进攻那些十字教教国。每次听到这个在游戏中出现的时代,赵嘉仁都有种想去按键盘的冲动。

    看到了赵官家有些奇怪的动作的孙青尚书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他也不知道这个动作意味着什么,而赵官家在很多时候的反应与常人颇有不同之处。孙尚书对此已经渐渐习惯。做了自己的发言之后,孙青尚书的目光就落到了有那么一阵子没见过的张世杰身上。

    张世杰身穿军服,肩头是少将阶级章。以宋军的新制度而言,他绝对是爬到了高位。但是和张世杰之前的地位相比,这个少将又显得很怪异。当然最怪异的莫过于张世杰现在的身份,他在不久前已经明媒正娶了前太后的杨淑妃。这个举动在临安也引发了一定的震动。有人说这是赵官家对杨淑妃的贬斥,有人说这是赵官家对小皇帝的打击。至于理由么,哪怕是前太后,那好歹也是当过太后的女人,是张世杰曾经奉为主上的女人。被臣下娶了,意味着杨淑妃被彻底打下云端,跌落凡间。

    想到这里,孙青不自觉的用手捂住下半边脸,揉了揉,驱散了笑意。身为男人,他心里面忍不住乱想着睡前太后是个什么感受。杨淑妃曾经很受宋度宗宠爱,想来她比别人的女人会有些格外好些的地方吧?

    会议结束之后,众人纷纷离开。兵部总参谋长郑捷与张世杰少将一起跟正在孙青身边,出了大门后郑捷喊住孙青,“孙尚书,我有事找你。”

    一瞬间,周围的重臣们都停下脚步看过来。不过大家毕竟是重臣,有人开始继续向前走,其他人觉得这么看的确不礼貌,也继续自己的行程。孙青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他笑道:“好。到我那里说吧。”

    三人到了户部尚书的办公室,郑捷就掏出一份清单递给孙青,“孙尚书,红巾军的事情乃是官家钦点,这些装备还得孙尚书给批一下。”

    孙青接过之后看了看张世杰,见张世杰没有说话的意思,这才打开看起来,只看了片刻,孙青就指着其中一项问道:“丝绸五百匹是什么意思?”

    “丝绸是用来做半披风半甲的装备。”郑捷答道。

    孙青听着郑捷这不怎么自信的声音,立刻对这听起来完全不靠谱的说法表示反对,“丝绸那玩意怎么当甲!郑参谋长莫要开玩笑。”

    “丝绸的确可以当护甲,不过目的和铁甲与皮甲不同。”张世杰接过了话头。

    孙青立刻转头看向张世杰,“却不知道张将军为何这么讲。”

    把解释的工作交给张世杰,郑捷也乐得轻松。丝绸做甲的事情还是张世杰讲述的,郑捷从军以来,赵官家就已经用火枪与火炮替代了其他远程武器。面对热兵器,丝绸甲完全没用。所以他虽然能理解张世杰的解释,却没办法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之后重复。

    孙青对于远程武器的理解和郑捷差不多,他也完全不能理解丝绸的作用。既然张世杰要解释,孙青自然得听听。

    “这个主要是防箭用。丝绸致密,若是被弓箭射中,弓箭很可能刺不破致密的丝绸,而是连着丝绸一起射进肉里。拔箭的时候抓着丝绸和箭杆就可以拔出来。出血少,生存率高。蒙古军都装备这个,不过还做不到一人一件。很多蒙古军只能作战之时在胸口上衬一块丝绸……”张世杰讲述着丝绸甲的理论基础和用途。

    孙青花了不少的想象力才大概明白过来,他先低头把清单大概浏览一番,然后抬头问郑捷,“红巾军不装备火器?”

    “不装备。他们的装备基本都是冷兵器。”郑捷清楚的答道。

    “为何?”孙青很是不解。

    “若是装备火器,那还不如让我们宋军直接上。黄河以北是蒙古人的地盘,我们总得让河北百姓认为这是北方汉人的军队。我做简报的时候不是说了么。”

    “都起来和蒙古人打,北方汉人和咱们大宋有什么区别?”孙青觉得这么做简直是脱裤子放屁。

    “在北方汉人看来,大宋毕竟是外人。快两百年了,北方汉人和咱们大宋也打了不少仗,怎么可能立刻就把大宋当做自己人。”郑捷的声音里面也有很多无奈。

    孙青的理智觉得这话有道理,可还是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对劲。他又低下头看资料,看到了五千斤青铜的要求,孙青抬起头问道:“你要这么多青铜是要铸炮么?”

    “不,做箭头。”郑捷答道。

    “喂!做箭头用铁不就行了么。”

    “铁的太容易锈蚀。”

    “那就用钢的!”

    “钢的难加工。我们算过了,比较起来,还是青铜的硬度好,弹性好,耐腐蚀,容易加工。”郑捷给了兵部的看法。

    孙青再次低头看了看清单,疑惑的问道:“按照你这么个数字,配齐一个冷兵器军人的全套装备,怎么比咱们一个战士的还贵?”

    郑捷苦笑道:“原本我也觉得冷兵器装备便宜,这次算完之后才知道,真的不是那回事。”

第130章 交易点供货商的纷争(二)() 
    “此事恕难从命。”送走郑捷与张世杰之前,孙青给了个答复。

    送走两人之后,孙青尚书有点后悔,觉得自己应该稍微和张世杰多搭讪几句。在这种公务场合,当然不能谈前太后的一言一词。其实张世杰看着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张世杰是大宋里面很可能在致仕之后得到太师封号的人。

    在临安总投降之后,赵官家接收的武将就极为有限,张世杰就是这少数人中一直有将军称号的人。另外一波是守扬州的李庭芝那票人。众所周知,那票人自作孽不可活,除了李庭芝之外,大多数下场非常不好。

    李庭芝致仕之后得到了太师的称号,张世杰没理由比李庭芝还差。而且娶了前太后,还能继续当将军。要是说赵官家没有对张世杰格外高看一眼,谁信呢。对这样的人物,结交一下并非是坏事。

    郑捷他们走后,孙青尚书忍不住又翻看了一下清单,他突然发现这里头还有一处大问题。五百匹丝绸是以前幅面一尺宽的老价格,现在的丝绸已经向幅面两尺发展,按照现在幅面宽度计算,价格得再涨一倍。

    “打仗真贵!”孙青尚书忍不住叹道。

    户部的孙尚书对战争的成本很感叹,外面的郑捷与张世杰讨论的则是战争的时效性。两人坐进马车,郑捷微微皱着眉头问道:“我觉得用熟铁箭头也差不多吧?”

    张世杰摇摇头,“我用了这么多年的弓箭,从来没见过能飞的那么稳的箭头。想加工成官家给的样式,熟铁比青铜的贵。主要是那砂轮的钱。”

    郑捷听了这个也只能摇头叹息。过了一阵,他说道:“要么这样,让红巾军先抢些铜回来。只要能有缴获,我们这边也好向官家说话。若是开口就是五千斤青铜,的确不好讲。”

    张世杰也叹息道:“我这一年跟着新军训练,然后才知道我大宋新军有多强。郑参谋长,我的说,这等训练若是用来训练那种精锐的蒙古军,还是不够。蒙古军是自幼就开始各种练,汉军世侯家也是如此。咱们这种就是训练半年就送去部队,若非是官家这种天纵之才定下领军练兵之法,我真不敢相信这样的军队竟然如此能打。”

    郑捷皱着眉头答道:“你的意思是说红巾军其实不能打?”

    张世杰点头应道:“嗯。若是装备不行,他们面对蒙古军根本就没有大用。所以我才想给他们装备的好些。”

    “他们的装备和蒙古军比较起来,谁的好些?”

    “谁更好些不好讲。红巾军是步兵,蒙古军是骑兵。红巾军也不会专门去打大仗。这种小战,装备的好些,胜算就大。若是大战么,我也不是看不起红巾军,他们真的不行。”

    此时马车已经到了兵部。张世杰下车,前往第八局。和兵部其他局处比较集体办公不同,第八局在一个孤零零的院子里,院墙极高,院门很小。看着就比较不友好。进了院子,看到的第八处的所有窗户上都安装了铁栅栏,配合了青灰色的墙壁,感觉就更糟糕。

    到了问询室,问询人员和记录员都沉着脸。几人坐下之后,问询人员说道:“张将军,咱们的所有问询都是格式化的,你要不要拿一张看看。”

    “哦……,不用了。”张世杰有点尴尬的答道。

    第八处负责甄别查证,他们的正式询问从来都是毫不留情的。张世杰此次是作为领导红巾军的最高指挥官,只向兵部负责。之所以这么选,很大原因就是张世杰原本是蒙古治下的人,和蒙古元帅张弘范都是出自汉军世侯的张家。

    “那就正式开始吧。”张世杰说道。

    “好。姓名。”

    “张世杰。”

    “老家是哪里人。”

    “河北易县人。”

    ……

    “有种说法,你和张弘范是亲兄弟。不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个说法?”问询人员看着纸问了这个问题,然后抬起眼看着张世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