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革宋-第4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说法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把福建山区的红茶移到僧伽罗狮子国种植,也曾经把福建山区的红茶移到江南平原与丘陵上种植。结果出现的口味就大不相同。甚至同一个江南地区,平原和丘陵地区的口味也有不小的分别。我们做苗木的讨论之后,认为应该在各个地方都建立起苗木中心。苗木中心看着复杂,其实可以从很简单的几种树木开始做。只要有一种树木搞好,赚到钱之后就可以扩大面积,招收新人员,甚至可以建立技术学校,培养技术人员。”

    赵谦听的连连点头,心中忍不住大大佩服起来。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不懂行的好像什么都知道。内行人士考量与赵谦这种不懂行的就是大大不同。

    说完之后,古老师却苦笑道:“虽然这么讲,可也不知道地方上肯不肯出这个钱。”

    赵谦本想一口就应承下来搞定这件事,但是他还是压制了自己的冲动。“古老师,我觉得也也花不了多少钱吧。”

    “那些土地怎么来,若是想搞苗木中心,需要几百上千亩土地。这可不是容易事。”

    “嗯。的确如此。”赵谦答道。若是几十亩地,赵谦觉得没任何问题,若是开口就需要上千亩地,赵谦可不敢打包票。寻思之下,赵谦突然想到,他爹赵嘉仁赵官家正在全力推行土地国有。若是土地私有,想收购几百上千亩连片土地那可要付出巨大代价。但是土地国有制之下,为了发展农业而申请千亩土地就变得有办法可以疏通。

    想到这里,赵谦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支持起老爹的政策,就如赵谦支持老爹的兵役法一样。

    蒸汽车船抵达泗州城外,就见水门处船只甚多,蒸汽船大概有三分之一,其余都是人力小船。赵谦叹口气,对这拥挤的水上交通只能表示遗憾。泗州也是名城,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在光头前世的杜充掘开黄河之后,黄河南侵,淤塞了大部分通济渠。通济渠也叫做汴渠,泗州以及靠北一段的汴渠还没被淤塞。在内陆地区,有运河的地方就便于交通,泗州作为这么一个交通枢纽,自然繁华。

    有人形容泗州是‘地虽平旷,而冈垄盘结,山水朝拱,风气凝翠’,更直白的说法就是‘泗州夙称泽乡水国’。古先生光是看了这里,便笑道:“只要不是在沼泽里种桑树,这边的土地还挺适合。”

    土地是不是适合,赵谦其实也不清楚。但是他很清楚,此时想入港可不容易。正在等待中,赵谦就听书面上传来人声,“大宋日报,大宋日报,今天的大宋日报。”

    从甲板上看下去,就见一个艘小船正轻盈的在各艘大船之间穿行,有人拎着喇叭筒向船上吆喝。那些暂时靠不了岸的人们纷纷出钱购买。赵谦也没别的法子,等小船靠近,就在提篮里装上钱,垂下去买了一份。

    正准备翻阅报纸,随着脚步声,蒸汽车船的船长上了甲板。船长面色不善,语气恼怒,“这些人们知道我们卡在这里,要凭白多烧多少煤么!”

    赵谦觉得能理解船长的心思,这煤钱也得船长出,多烧些煤,船长就少赚些钱。赵谦不敢吭声,船长则愤愤的说道:“回去之后一定要联络开蒸汽车船的找管运河的那帮人理论,运河是再也不能走那些小船。省的耽误我们大家的功夫。”

    赵谦只能打开报纸,却见报纸头条标题写到,“宋军正式发动光复辽东以及朝鲜四郡的战役”。回想起出发前看到的宋军发动的收复云贵的战役,赵谦心中感叹,这又打起来了!

    云贵战役虽然比辽东战役发动的早,却因向山岭苍翠的云贵方向运兵困难,此时还没进入战斗状态。倒是辽东战役因为运兵方便,原河北军区的部队拨出去朱洪武的一个师与新赶到的三个师组成了新的辽东军区。渡过渤海,在白雪皑皑的辽东半岛南部登陆。

    大宋在这里砍了将近二十年树,早就有许多营地,部队稍加修整就能住进去。家在泗州那边的朱洪武和新司令部已经决定先固守。此时已经是宋历二月二,要不了多久辽东的冰雪就要融化。等融雪完毕,已经熟悉这里气候的宋军就可以开始北上。

    “那我们不如直接渡海进攻高丽。”也有人提出这样的看法。

    朱洪武倒是不着急,他讲述着自己的看法,“看官家的意思,并不准备消灭高丽。只是要他们回到唐代三韩之地。既然如此,我等若是越海进攻,到时候只怕会遇到腹背受敌。还不如就这么由南向北从容进军。”

    说了这些之后,朱洪武稍微降低点声音,“再说李云上将已经把高丽想私下勾结我们的消息告诉给蒙古人,我倒是希望望蒙古人能够干出蒙古人会干的事情。”

    此言一出,辽东军区的高级指挥员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若是蒙古人没有转性,他们对于家奴高丽的谋反行为定然不会轻饶。朱洪武所说的内容很阴暗,但是高丽若是被蒙古人继续削弱,等以后大宋前往收复朝鲜四郡旧地之时,更容易让高丽屈服。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蒙古人并没有转性,此时的征东行省丞相兼高丽王的乃是忽必烈的女婿王昛。王昛迎娶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根据蒙古的命令,高丽国已经不在,只存在一个征东行省。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的丞相,其他职务由征东行省丞相向蒙古朝廷推荐,由蒙古朝廷审核后任命。高丽王身为蒙古的女婿,无年号,以蒙古年号为准。死后也不能有谥号,得由蒙古朝廷赐予。

    王昛是通过苦苦向蒙古哀求之后得到蒙古大汗的谅解,才获得迫签署这样条约的待遇。虽然在蒙古大汗看来,这已经是极大的宽容。但是在王昛心中,这是他一生的痛。

    然而在大宋323年2月初,王昛跟在蒙古大汗忽必烈的女儿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侧后,战战兢兢的迎接了蒙古使者。

    使者也不多话,直接把一封信摔在王昛面前。王昛捡起来一看,立刻就喊道:“这是南蛮伪造的信件,是南蛮挑拨离间。上使可千万不要被他们给骗了。”

    “哦?这信竟然是假的?”使者冷笑道。

    “我对大汗的忠心日月可鉴,我怎么会勾结南蛮背叛大汗。”王昛继续嚷嚷。

    “呵呵。把人带上来。”蒙古使者命道。没多久,就见到两名兵丁架了一个人过来。使者指着这人,皮笑肉不笑的问王昛:“你可认识此人?”

    王昛哪里会不认识。这是他派出去和大宋联络的心腹,这人乘坐高丽船抵达河北,之后就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见踪影。见到了自己的信之后,王昛就知道自己被大宋给卖了,此时见到心腹被带到面前,更知道局面对他大大不利。

    “上使,此人因为在高丽犯罪,逃走了。他说什么都是瞎讲。”王昛做着外交上的抵抗。

    蒙古使者盯着王昛,细细的眼睛中仿佛要放出锐利的光来。突然间,蒙古使者放声大笑,“驸马素来忠于蒙古,想来那人说的也未必可信。来人,把这贼人带下去。”

    眼看自己的亲信被带走,王昛心里面稍微安定,接着就听蒙古使者说道:“大汗有令,征东行省丞相王昛素来忠诚,先令王昛送上金一千斤,银五千斤,工匠一万户,少年男女各三万。”

    王昛听了这道旨意,如同晴天霹雳落到他头上。看得出,已经被撵出河北的蒙古人已经准备把高丽彻底榨干。若是真的按照诏书的要求上贡,高丽大概什么都剩不下来。

第60章 手持利刃(七)() 
    蒙古使者列出清单,当天晚上就返回驻地休息。第二天再去求见征东行省丞相,得知丞相病倒了。使者当然觉得这是假的,就前去探病。

    提出要求没多久,就见到征东行省丞相夫人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大喇喇从里面出来。停在使者面前,公主怒道:“你等堵在门口意欲如何,”

    “回禀公主,臣前来探病。”使者大声答道。

    公主手一伸,侍从连忙递过马鞭,唰的一鞭劈头向使者兜头打去。使者身手不错,闪身躲开。

    “还敢躲。”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大怒,又是一鞭抽去。

    使者连退数步,退出圈外。眼见公主执意阻挠,使者大声说道:“那就劳烦公主告知丞相,臣等着丞相痊愈。”

    高丽王当然没有真的生病,得知自己那骄纵跋扈的老婆解决了燃眉之急,高丽王连忙在宅邸内迎接。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大大耍了一番威风,也很是开心。不过对面那人毕竟是蒙古使者,公主接过高丽王端来的茶杯,随口说道:“你便先准备些贡品给送去。一直拖着也不是事。”

    “呵呵。”高丽王苦笑起来。若是蒙古使者这么好打发,他早就这么干了。蒙古对高丽始终是残酷的压榨,高丽是真的扛不住。现在也只能拖一天是一天。

    等公主回屋,高丽王就召集手下商议接下来怎么做。

    “现在宋国已经收复河北,可惜啊,他们要是出关的话,我等就不怕蒙古前来。”

    这话在高丽王的小圈子里头引发了认同,大宋收复河北对高丽与蒙古的关系没什么本质影响。因为河北并没有在地里上切断蒙古与高丽接壤的现实。

    “那宋国人如此恶劣,竟然将我们的使者送给蒙古。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

    “的确,那宋国自己不敢出关,却连约纵连横都忘记了。”

    也有高丽人在猛烈抨击宋国的外交政策。但是不管怎么谈,高丽对蒙古和大宋两国都没什么实质性的应对手段。最后高丽王下令,“我们派出使者,分别前去和林与杭州。”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转眼就过去了半个月。二月中旬之后开始融雪,气温提升。春天到来。

    在杭州,温暖的感觉更明显。情报部门送来了消息,有高丽人先跑到登州,想乘坐船只到杭州来。根据情报部门的观察,这家伙应该是上层出身的高丽人。此次前来的目的好像与通商没什么关系。

    赵嘉仁对于情报部门的反应很满意,便口头嘉奖了一下。至于怎么应对,赵嘉仁原本想开个会,告诉重臣们赵嘉仁的态度。然后赵官家改变了主意,开始写文章。到了深夜,秦玉贞见赵嘉仁还不回来睡觉,前去书房看。只见赵嘉仁正在蜡烛明亮的光线下奋笔疾书。宽大的桌面上放了好多写的差不多的稿子,秦玉贞没进书房,去了厨房沏茶。新的暖瓶就是好用,热水放进去几个小时倒出来的时候依旧是热的,红茶不能用开水冲泡。如此倒是很好。

    见到妻子端茶进来,赵嘉仁微微笑了笑,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接着继续写。秦玉贞拿起赵嘉仁写好的稿子阅读。只是看完了大纲,秦玉贞就问道:“这是华夷之辩么?”

    “有点类似,却也不一样。华夷之辩乃是一种想法,我这个则是国籍法,公民理念在内的东西。属于强制性的内容。宋人就该终于大宋这个国家,不能因为身在境外就背弃国家。同样,国家也有义务保护大宋国民。这是一个相互的关系。”

    秦玉贞思忖片刻,念了一段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有点像,却还不一样。孟子所说的这种关系,大家还有选择。君主可以视手下为手足,也可以视手下为土芥。若这种理念变成是制度,成为法律。不管君主怎么想,他都得按照法律来做。因为法律乃是行为的底线,谁突破底线,就得受到法律惩罚。”

    秦玉贞本来只是因为丈夫没按时睡觉,前来看看而已。听到丈夫竟然讲起了政治,就觉得有些不耐。夜已经深了,除了赵嘉仁这样的家伙,谁会这时候还想着法律,想着君臣关系,想着建立制度。大概也就是赵嘉仁才会这么做吧。

    看着丈夫奋笔疾书的样子,秦玉贞本想回房去睡,却见到丈夫鬓角已经有些银丝,这些她心中忽然生出一股柔情,又坐回到座位上。赵嘉仁没有纳妾,也没有和其他女人胡搞。夫妻两人相处的时间比其他身居高位的夫妻要多不少。二十年夫妻做下来,赵嘉仁从一位勤于王事的少年英雄变成了勤于政事的中年皇帝。

    看着这个始终没有懒惰的丈夫,秦玉贞突然觉得想和赵嘉仁说说话。身为妻子,秦玉贞积累了和赵嘉仁的经验,她温言说道:“三郎,你写的这些又要对付谁?”

    “对付谁?”赵嘉仁边说边加快了写字速度,最后在纸上潦草的画了几笔,他停下手,“当然是那些有自己目的,也不知道他们是蠢,还是坏的官员。我们迟早是要处理高丽,我个人觉得高丽就是蛮夷,没必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