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明轩只是在这里负责养殖珍珠,并没有接到授权。得知消息之后还是得把这件事报告给上头。负责这些海外生意的是海事局下的一个单位,得知出了事情,他们也没办法。只能一级级上报,最后事情还是送到了赵嘉仁面前。
赵嘉仁没想到这么屁大点的事情也得由自己做主。不过仔细想想,却也发现下面的人选择没错。之前赵嘉仁先在学社总社里通过,后来在朝廷里宣布了新制度。外交和国防乃是直属官家的机构。
这个不算独创,就算是在丞相相权完整的时代,军队和外交也是皇帝的职权。丞相在商议的时候有发言权,却也仅仅是发言权而已。
大宋不缺乏聪明人,如果这件事只会引发倭国内部战斗,那就需要兵部参与。如果引发了倭国直接派人与赵官家联系,那就需要礼部出面。不管是出现了哪种情况,这件事都在赵嘉仁直接处置的领域。
这下赵嘉仁忍不住啧啧出声。他自己以前还真没想到殖民主义政策这么直截了当的玩意一旦制度化,也立刻就变得面目全非,陷入官僚主义陷阱。
怪不得东印度公司最后搞不下去,需要用殖民政府来取代。赵嘉仁觉得有些豁然开朗。
想来想去。赵嘉仁觉得自己不想在这件事上花费精力,他就将礼部尚书与吏部尚书一起叫来,将这件事告诉给他们。熊裳与文天祥听了这件事后都没说话,他们觉得赵官家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两位没猜错,赵嘉仁说道:“这种事情以后只怕会更多,所以我想组建一个部门管理此事。你们两个人一个管外交,一个管人事,就试着定个章程出来。”
文天祥这么聪明的人一听就明白赵嘉仁的心思,这件事大概就算是考验。如果不能让赵官家满意,之后的事情就会对两位尚书很不利。
第131章 权柄所在(十一)()
“尚书,有新消息。”
熊裳抬起头,看着秘书的目光里面非常不满。他正在考虑官家交给的章程,怎么想都想不出个头绪。虽然不知道倭国的消息是好是坏,尚书本能觉得不会是好消息。
“讲!”尚书对秘书说道。
“三韩行省有贼人袭击我们的电报站。”
“……兵部不管么?”
“兵部说,不能因这么点贼寇就讨伐三韩。讨伐三韩须得官家下令。”
外交与军事属于官家直接领导,熊裳听说现在军队里面任何调动都需要军队里面的学社委员同意。兵部貌似很好利用了这个理由。
“电报站有没有要三韩官府解决此事?”
“三韩官府说此事乃是乱民所为,他们现在手中缺兵少将,根本没办法弹压。”
听了秘书的回答,熊裳差点想骂出声。这么多年来赵嘉仁在南边一直是军队弹压,从来没听说那些地方上袭击官府设施的匪徒不被解决,连万里之外的僧伽罗都风行草偃。现在只设下三韩一个藩属,就开始出这幺蛾子事情。
骂人的话虽然没出口,熊裳说起解决之道的时候语气激烈,“给三韩丞相发电报,要他平定国内贼人。若是他平定不了,我们大宋就去平定。”
等秘书出去,熊尚书气的站起身来回走几圈,然后申请见赵官家。这件事其实可以在晨会上讲,但熊尚书已经忍不下去。得到今天可以去见官家的消息,熊尚书立刻驱车出发。进了等待的房间,却见到文天祥已经在沙发上坐着。
“文尚书,你已经定好章程了?”熊裳讶异的问。
文天祥摇摇头,“今天来是为了吏部的事情。”
于是两位尚书就在这里等待着官家的召见。等了一阵,文天祥突然露出了微笑。
“不知文尚书想到什么好事?”
“想起以前我曾经和官家一起等着见吏部尚书的事情。”文天祥淡然答道。那是将近三十年的事情,鄂州之战后,候赵嘉仁是要去领泉州知州的任命,文天祥则是因为弹劾內侍头子董宋臣而准备辞官。他和赵嘉仁都非常年轻,也都是名声鹊起。回想过去,文天祥觉得有些感叹。
熊裳当然听说过文天祥与赵官家的私人情谊,那时候的赵官家因为鄂州之战名扬天下,又因为参加了贾似道的公田改革而成为了一个焦点人物。熊裳忍不住问道:“文尚书,当年你坚决反对公田改革,管家则是支持公田改革。却不知道你们之间可否有争执?”
“为何要问这个?”文天祥语气淡定,心里面则有些警惕。
“这次礼部遇到些事情,我只怕要与管家争论一下。”熊裳说了实话。要是扔给礼部的都是这样的破事,礼部大概就要和当年贾似道一派差不多陷入泥淖。
想起当年的过往,文天祥就忍不住呵呵笑出声来。“当年官家只在朝廷里面兼了个棉务,也没有真正支持公田改革。最初的时候官家公开讲,公田改革定然不成,因为贾似道的政策没有执行力。不管设计的初心多好,做不到的事情就是没用。”
熊裳听的目瞪口呆,二十多年前他不过是个进士,并没有真正进入上层。听着当年在那个漩涡中打滚的过来人亲口讲起过去的事情,竟然和他知道的有很大不同。
“撑起公田改革的不就是赵官家么?”
“赵官家是靠每个月上缴给朝廷十二万五千贯铜钱的手段撑起的公田改革。”
“是铜钱……”熊裳喃喃说道,他已经明白了全部。在那个交钞滥发的时代,铜钱购买力极为坚挺。公田改革圈到手的田地为前线军队提供粮食,赵嘉仁为朝廷提供铜钱,怪不得那时候贾似道能够撑下去。
“两位,官家请你们进去。”秘书进来告知二人。
在会客厅里面见到赵嘉仁,熊裳立刻先开口把遇到的问题讲给赵嘉仁。他可不想被赵嘉仁满怀期待的先询问是不是已经有了结果。
听完最新情报,赵嘉仁没生气,他问道:“既然遇到了这样棘手的事情,熊裳你可否有应对的章程?”
熊裳立刻应道:“礼部万万不能插手兵部的事情。然戎狄人面兽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臣竟然不知处刀剑之外,却有何物能令其顺服。”
赵嘉仁本想回答熊裳的话,却停了下来。他问文天祥:“宋瑞怎么看?”
“官家,臣本来觉得除了刀剑,大概没有别的办法。不过方才与熊尚书谈了一阵,突然奇想,却不知道用钱能否让夷狄顺从。”
听了文天祥的话,熊裳下意识的瞪大了双眼。这浓眉大眼的吏部尚书竟然要给小国岁币不成?
“三韩丞相此时煽动贼人劫掠大宋电报站对三韩有何好处。若是他们现在兵强马壮,劫掠电报站,只怕是想驱逐我大宋在三韩的耳目。现在三韩惨遭蒙古蹂躏,我大宋天兵杀进三韩,他们大概只有亡国灭种一途。若能帮三韩一下,让三韩丞相稳住局面。想来他定然感激大宋。”
熊裳听了文天祥的分析,心中一震。得知三韩的消息后,熊裳只觉得一头怒火,哪里能想到怀柔的手段。这么一听,倒是觉得怀柔却是好手段。
“至于倭国,臣觉得完全是钱的事情。我们在倭国养殖珍珠,用粮食布匹等物件去换。幕府与伊予水军之间还是为了钱。不过真打起来,却该如何处置,臣想不出该怎么办。”
“宋瑞觉得用钱能够解决问题?”赵嘉仁继续问。
“官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夷狄也是人,虽然没有大宋的文章典制度,却也知道唯利是图。”
“既然文尚书知道夷狄太唯利是图,那就不能相信他们。当年李唐对夷狄不可谓不好,以至于军中将领有许多是夷狄。长安朝廷一乱,立刻就是安史之乱。”
“我朝又没有那些夷狄将领。”文天祥立刻反驳。
“给夷狄让利,岂不是一样。”熊裳坚持强硬的态度,“我们在南海各地都是弹压,夷狄们都十分恭顺。”
身为官家兼宰相,赵嘉仁却不想继续谈这件事,他说道:“这件事你们继续想。”
熊裳心里面松口气。至少这件麻烦事没有延续。退出来的时候见到文天祥留下来与赵嘉仁单独谈话,熊裳心中生出一阵隐隐的嫉妒。
等熊裳退出去,赵嘉仁和文天祥就已经放下了之前的讨论,赵嘉仁说道:“宋瑞,此次税收调整很重大,吏部须得能推荐出合适的人来。这些人绝不能是地主的同路人!”
“官家。当年公田改革的时候那么多官员出身地主,尚且支持贾似道。现在更多人应当支持朝廷才对。请官家放心,吏部不会和以前那样自己先斗起来。”
回想当年贾似道公田改革的种种,赵嘉仁冷笑一声。不管别人怎么评价贾似道,光是公田改革这么一件事,赵嘉仁就觉得贾似道并非奸臣。
送走文天祥。赵嘉仁准备回家,秘书进来禀报,“刘猛尚书求见。”
“请他进来。”赵嘉仁声音欢喜,对于这帮老兄弟,赵嘉仁还是心里面喜欢。
刘猛进来之后也不寒暄,直入主题,“官家,我听闻大宋在倭国搞了珍珠场。”
“嗯。”赵嘉仁并不隐瞒。
“听闻他们的珠子还比合浦的好。”
“这么啊,你若是愿意去南方方丈洲的大溪地,那边还能养出黑色珍珠。”
“呵呵!”刘猛干笑几声。方丈洲就是澳洲,刘猛吃了这么多年的海上饭,自然知道哪里就是蛮荒之地。“官家,我觉得你对皇后家偏心。”
刘猛有这想法很正常,谁都喜欢独门生意,而赵嘉仁最不喜欢的就是独门生意。
“刘猛,说起偏心。你家有没有不被你偏心的子弟,我还是希望朝廷里面的官员家族能去北方开辟一下。现在租用国家的土地这么便宜,你就不想那些子弟们去种个地,养个牛羊么?”
被赵嘉仁倒打一耙,刘猛愣了片刻,忍不住苦笑道:“官家,若是让那帮不让我偏心的人去开拓,那就得我亲自领着他们去北边。可是官家,我都已经过了55岁,不是黄土埋胸口,黄土已经埋到我脖颈上。就让我在杭州逍遥几年吧。”
“在杭州逍遥可以,别买地。少买房。”赵嘉仁提醒道。
晚上回家,赵嘉仁看着妻子兴冲冲的准备赵逊的婚礼,然后就觉得自己可以偷懒。没等他溜掉,秦玉贞上来就拦住他,“我上次说的封王之事,你怎么想。”
“不行。”赵嘉仁和老婆摊牌了。
秦玉贞倒是没生气,淡定的问道:“为何?”
“王爵当封有功之人。否则爵位太轻,不足以服众。”赵嘉仁给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秦玉贞一看赵嘉仁的表情,就知道她说不动赵嘉仁,她应道:“若是如此,那以后再商量。那就给二郎准备宅邸良田吧。”
“一套房子可以,宅邸良田不行。”赵嘉仁断然表态。
“为何?”秦玉贞神色终于郑重起来。
“对二郎不好。”
第132章 权柄所在(十二)()
朱清清抬头看着对面的老人,就见他满头白发,肤色很深。如果不是皮肤还颇光滑有弹性的样子,看上去就是个老农。不管外貌如何,对面的这个人就是她未婚夫赵逊的伯父,也是大宋农业界赫赫有名的‘当世神农’忠王赵嘉信。
赵嘉仁赵官家重建大宋制科之后,逐渐出现了大宋七大学校。分别是杭州大学、大宋国防学院、大宋教育学院、大宋农学院、杭州医学院、大宋政法学院、大宋测绘学院。
从排名上就可以看出大宋农学院的地位,忠王赵嘉信是大宋农学院的校长,乃是桃李满天下的大人物。从报纸上就可以经常看到,良种对于大宋农业的作用。在民间甚至有传说,这位忠王赵嘉信走过的地方,当地就会丰收。
“这是给你们的礼物。”赵嘉信把一个信封交给赵逊。
“谢谢大伯。”赵逊笑嘻嘻的接过来。
看着未婚夫的表情,朱清清有点明白为何赵嘉仁被封忠王。一般来讲,有当世神农称号的人大概被捧到了差不多仅次于官家的地位。神农乃是三皇五帝之一。然而赵嘉信身上能看到的全都是对亲人的爱护,即便这个亲人是官家的儿子,即便官家是赵嘉信的亲弟弟。普遍来看,长子才应该是权力的继承者。
就在朱清清猜测着自己丈夫家族内在关系之时,却见赵逊竟然没心没肺的打开了信奉。那里面不是礼单,而是一张大宋总钱庄的存单。朱清清瞟了一眼就呆住了。单据上写着‘贰拾万贯整’。
看到侄子容光焕发的模样,赵嘉信笑道:“若是被你爹知道,你爹管住了你的钱,那可就是你自己说漏嘴。”
赵逊已经笑得见牙不见眼,“多谢大伯,多谢大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