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核逖粼僦梁嚎诨闳氤そ4说叵蛭饔珊核纱镌茄粼僦梁褐小1比氲そ幽夏涎舾罩辽挛魃讨莞恰�
明军鄂国公马进忠、忠贞营李锦两路大军先后经丹江水路抵达商州,并在永历四年四月初抵达西安后。马进忠开始了对西安的包围,而李锦在行军又七日后抵达了潼关,马进忠也于李锦分兵两日后开始了对西安的攻打。这西安的守军乃是大清的三边总督孟乔芳,可谓智勇双全,在大清朝的芸芸众将之中也算上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三边总督,顾名思义,他孟乔芳的辖区可不仅仅是西安一城一地而已。西安城中,他有兵力12000人,而且还包括数千的骑兵。另有10000人马被他分别驻扎在了东潼关、南武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及长城防线。除了这些兵力之外,另有四川退守的固山额真李国翰18000人驻守在汉中,原则上也可归孟乔芳节制。其余各府县城防皆为少量乡勇凑数,不值一提。马进忠兵力虽数倍于孟乔芳,又装备300门红衣大炮,然西安城坚固,非旦夕可下,我们暂且放在一边不表。
而此时正率军奔向潼关的李锦,才更是有说不完的感慨。当李锦从商州一路走来,经过那无比熟悉的商洛山时,他深深的想起了他的叔父以及曾经的大顺军与这座山和潼关的往事。他李锦虽半生戎马,思念中却如何能剥离他对叔父李自成的记忆。
李锦甚至怀疑起了皇帝这次让两路前身同为大顺军的王进才和自己的部队夹攻潼关,又让另一支大顺军旧部刘体纯作为掩护,是否是他永历帝的又一次恶作剧。而刘文秀派遣了马进忠前来助战,更是让关中战场上增添了当年起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中唯一至今还健在的十三家领袖,这个十三家也就是夔东十三家的最早成名出处。
再到华州县,李锦更是感慨万千,他顺着十年前的记忆,在大军短暂修整的时间里来到了华州的一处庙宇,回首当年叔叔为了大军的转败为胜而在此向武圣祭刀的往事。
推开那扇庙门,里边有庙祝迎了上来。李锦仔细看看,人已经不认识了,并不是故人,庙内古树森森,殿内的武圣人手不释卷,一手卷握《春秋》,一手立握着青龙偃月刀,形容之下,不怒自威。李锦慢慢踱步,周围的人与景都被他忽视了,还未走入殿内,已经泪雨滂沱。
他心中与武圣人说:“武圣人,李家为了天下百姓不顾性命扯旗造反,捣毁了腐败透顶的明王朝,而叔叔最后却身死牛迹岭,这一切难道是我们错了吗?”武圣人没有给他回答,只是在默默的看着手中的那卷《春秋》。
(本章完)
第178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 (6)()
李锦又对武圣关羽像问道:“武圣莫非是遗憾我叔叔没有读过书?可我李过也是苦读诗书之人,一手持兵刃,一手书丹青。大顺军也不乏牛金星、宋献策、李岩、顾君恩这样的智囊,何以会败给鞑子?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武圣的胡须仿佛飘动了一下,然而他的眼依然在看着那卷《春秋》。
李锦好像忽然明白了,因为他也读过《春秋》,春秋时代盛行的虽然是霸道,可灵魂人物如齐桓公、晋文公却都是推行的尊王攘夷,凡事以义字当头,所以才奠定了齐、晋的强国基业,而自己的叔叔却在大位唾手可得之后杀害了一直帮助他、甚至还救过他的罗汝才,所以失去了许多军心,失去了那个‘义’字。罗汝才的旧部也从此不再听命,最后导致势单力孤的他在山海关一片石惨败,这其中固然有京师鼠疫的天灾,然而人祸还是第一位的,进京后起义军内部的迅速腐败自不必说。
李锦终于明白了,天道将国之重器交于他叔叔的手里,为得是让天下太平,黎民得救,然而一旦闯王利欲熏心之后,天道将不再为他所有。这天道就是菩提、就是仁心仁德,李锦终于对武圣人释怀了,他曾经埋怨过武圣人始乱终弃,最终将大顺军弃如鄙履,不再护佑他们;他又在武圣人的无声中得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得到了他李锦日后的方向。
李锦依然来到了武圣人的脚下,龛前的一把刀就横放在武圣人的身前。那是当年闯王献祭给武圣的随身兵刃,为了那一场败中取胜,而此后大顺军真的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了。所以这刀就一直留在这,除了李锦和刘宗敏这些闯王身边的最亲近的人,其他人并不知道这件事,也不知道这刀的下落,闯王刀也因此得以在此地安静了十余年。
李锦口中说道:“武圣人,刀就是刀,就应该饮血,我李过就如同这刀。今日我要将它带走,带着它继续杀敌,而这一次,我李过将一直要为汉家的百姓而战!也将永远记住忠义二字,至死不渝!”李锦忽然抽出了那把刀,刀光将大殿映照出一片彩虹,仓朗朗的金铁之声更是响震寰宇。
李锦离开了,他要再次奔向战场、奔向潼关,大顺军的起义故事也自始至终都绕不开一个地方,那还是潼关。大顺军曾经先后四次在这个地方血战,三次对明军,一次对清军。李闯王和大顺军的每一次兴与衰也似乎都与起义军四次潼关大战胜负的脉动不谋而合,如果叔父能泉下有知,那么潼关一定是他魂的故乡。
说来正是海上生涯一钓舟,偶因名利事淹留。旅涂谁见客青眼,故国几多人白头。霁色满川明水驿,蝉声落日隐城楼。如何未尽此行役,东去潼关云木秋。
遥想那个崇祯十一年(1638年),明军的洪承畴、孙传庭,于西东两面夹击围剿自成,义军大败,同年三月,自成与洪承畴的梓潼之战(今四川绵阳)又败,经巴山金牛道北撤至广元,粮尽、人困。不得不复入蜀中,再败。再想北去汉中又是受阻,起义军四处被围,危如累卵。
自成部义军的六队、祁总管均已降明,自成率孤军东穿巴山山地,直达洛南。后又北越秦岭,想要借道潼关,回陕西重整旗鼓。洪承畴眼看穷寇在手,哪里还肯放过?他一令曹变蛟尾追不舍;二令孙传庭在潼关南塬设下埋伏,张网以待;三令临巩兵备副使黄炯火速驰援孙传庭。双方最后在潼关的南塬展开了决战。
此战便是李自成的义军一战潼关,史为南塬大战。战斗伊始,曹变蛟驱赶自成进入明军南塬伏击圈,起义军四面被围,拼死力战。这是大顺军仅有的人马了,最后就是由这潼关的荒丘,埋葬了大顺军的全部,几乎所有的大顺军都战死于潼关之塬。自成独与刘宗敏、田见秀、李锦、高一功、郝摇旗、刘体纯等十八骑突围,逃往商洛山隐遁。
另有汪元量《潼关》诗一首恰如其分,这诗更似为此战的亡魂所写。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从此之后的李自成经罗汝才的帮助,重整了旗鼓,还曾再次逃到了四川去投靠张献忠,却又差点被张献忠杀掉,又是罗汝才几经斡旋和帮衬,后来才得以逃脱。此后的李自成转战去了中原,恰逢中原大旱,中原大地已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中原百姓对于崇祯皇帝的口头爱民并不买账,李自成的造反星火因此顷刻间便点燃了中原。
此后,自成号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引得各路义军纷纷前来归附,自成军朝夕间便佣兵数十万。后南渡汉水,改襄阳为襄京,自成称襄王,开府、册封、建衙。再改称新顺王。得军师顾君恩献《入关策》:“关中,大王桑梓之邦也。百二山河,得天下三分之二。宜先取之,建立基业。然后旁略三边,资其兵力,攻取山西,后向京师,庶几进战退守,万全无失。”
《入关策》得到了李自成的采纳,然而若要执行《入关策》就要入关,而这个关自然还是潼关。历史在此时似乎又要重演,死对头孙传庭又在潼关枕戈待旦,积蓄力量准备再次训练出一支强军,然后击败闯王。
孙传庭刚刚也是负罪之身,崇祯皇帝对忠心于大明的臣子但凡发现一点过失便横加指责,不依不饶。而对于拥兵自重的左良玉之流却格外的宽恩,颇显大度之色。从登基到身死,他一生真的是贬官无数,这让前方将士畏首畏尾,而后方的他却胡乱指挥,更是完全不给百姓活路啊。
胸无隋炀帝之智,却重复了隋炀帝之失,此时的崇祯皇帝,无奈于朝中早已无良将可用,大明的优秀将领此时不是阵亡了、就是投降了,剩下的那一部分有名有姓的也大多被崇祯自己给弄死了。整个大明,也许唯有正身陷囹圄的孙传庭和山海关的吴三桂还堪称为名将。
(本章完)
第179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 (7)()
崇祯十五年(1642年)孙传庭被赦免出狱,即刻起用为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初到潼关,他刚刚招募到的新兵还未及加以训练,崇祯就催命般的逼他立刻出关作战。这样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崇祯十六年(1643年)再也拖不下去的孙传庭被迫出潼关去战起义军,不久便于柿园大败,传庭仓皇的逃回了潼关。
明末的这段历史,其实说来像极了民国自九一八抗战以后的历史,区别似乎只在于这一时期的八旗相比崇祯和自成更强一些;而抗战以后的民国时期,日军的实力却不见得强过当初的八旗。这么说主要是依据周边势力的比较,日本是有美国等第四方势力掣肘的,而八旗则没有。
可校长要比崇祯更懂一点儿兵法,政治权谋及御将之道更非崇祯可比,再有毛爷爷更是远远强于李自成,以毛爷爷的超凡的战争智慧,当时的世界真是无出其右者,更有一大批经过千锤百炼的共产主义战士组成的无敌团队。再看日本,在后世的十九、二十世纪,就连包括日本孩子也都是学着中国史,写着中国字长大的。毛爷爷更是深悉二十四史的三昧真传,大家都能以史为鉴。所以相似之处似乎更多。
每当崇祯剿匪即将取胜,皇太极总会杀过长城制造混乱。1634年,大曹曹文诏在河南包围住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时,后金军第二次入塞,使得曹文诏被崇祯北调扑火,也因此救了起义军。1639年,五省总督卢象升将高迎祥包围在郧阳山区,皇太极适时的第三次入塞,再次诱使崇祯调走了卢象升。
后来孙传庭与卢象升最终消灭了高迎祥,孙传庭又于此后在洪承畴的指挥下在南塬大败了李自成,李自成18骑逃入商洛山。于是就有了次年清兵的第四次入关。其实理清了这个脉络以后,我也认为杨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说得非常对。
看到了吧,校长就连战斗口号都是和杨嗣昌学的。可是杨嗣昌同死太监高起潜一样,应该对卢象升的牺牲负责。这话也实在是执拗了,说真的,谁又能为大明的灭亡负责呢?
闯王仅剩十八骑逃入商洛山的时候,正是皇太极救了他。其实也是崇祯总在帮他,几乎总是想要调派天下所有能动用的兵马勤王。日军更是在西安事变后,国共联合后的数个月内,便急不可耐的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而解放战争时期校长的急性子和寸土必守,要不说得了崇祯的真传,说出去谁信啊?
松锦大战本可以不战,倘若崇祯一直有那14万最后的精锐在手,李自成十年内都休想打进紫禁城,对了,松锦大战前他还免费给后金送去5万驰援锦州的援兵呢,这样算来就接近20万了。
山海关以东就算完全放弃又能怎样?攘外必先安内啊,两线作战就算强大到地球无敌的德意志帝国,最后不也是惨败的下场吗?可校长却也忘记了自己的治世名言,五大主力拉出三支去了东北战场,已经战胜了却又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美国总统的一句屁话,硬生生的不肯打过松花江,临阵换掉孙立人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还不算又换了陈诚、杜聿明最后是卫立煌,真是令人无语。
笔者写这些话只为以史为鉴,并非为党国招魂,不过还好校长心存善念,没有像崇祯一样把换下来的将领入狱或者凌迟。满洲与日军都是步步为营蚕食关内;崇祯与校长竟是死命促战,都妄图一口鲸吞天下;李自成与毛爷爷呢,却都按照诸葛武侯的出师表,先取关中再图华北、中原。
有人说历史是重复的,所以崇祯陛下在敲过景阳钟后,会有煤山的歪脖树和一根绳子等着他;当校长最后于我百万雄狮过大江之时,也曾跑去四川检阅黄埔生,正当青天白日旗缓缓升起时,却凭空断了那升旗的绳子。虽然掉落了国旗,但是冥冥中,上天也许是在告诉他,你不用去找绳子上吊了,有台湾在等着你。
比较而言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