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1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制度问题,问题不出在工艺、管理、制度,而是币值。

    一枚“明德通宝”的面值是一文,而制币工艺无论再怎么改进,其制币成本都无法做到低于一文。

    用贵金属来制作货币,只要面值太低,就逃不掉如此结局。

    要解决这个问题,好像也不难。

    对于正在现场参观造币过程的太子宇文维城来说,他觉得只要规定一枚“明德通宝”的币值为两文,朝廷制币就不会亏,或者不会亏太多。

    对此,皇子宇文维翰和宇文维宁也持相同看法,兄弟仨心中如是想,却不敢开口,因为他们知道父亲肯定会想到这里点,却没有实施,一定是因为实施起来有问题。

    宇文温看得出儿子们所想,于是问了个问题“钱币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兄弟仨都答道“是流通的通货。”

    “没错,通货要流通起来,得有人用,还得方便人用,它才有流通的价值。”

    宇文温化身“经济学教授”,开始向儿子们灌输基本的经济学常识,虽然他本人不怎么懂经济,但见识总归超越这个时代很多,所以他觉得很有必要将后世的一些常识,当做家传知识传授给儿子们。

    “你们是知道的,一文钱可以做很多事,譬如喝大碗茶,吃一碗素面,喝一勺‘亳州马尿酒’或者‘交州狼目’酒”

    “一文钱,对于我们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一文钱却很重要,他们生活不易,能用一文钱买来些许欢乐,足以让自己产生一些勇气,直面惨淡的人生。”

    “用一文钱来消费,买来些许欢乐,对于家境拮据的人们来说,已经是一种很奢侈的行为,如果这样的消费最低从两文起,他们该怎么办?”

    “天下百姓,对钱币的需求就是面值一文,他们可能一辈子的积蓄都不到十贯钱,也奢侈不起来,所以五铢钱流行千年,币值一直都是一文。”

    “历朝历代不是没铸过‘当十’钱、‘当百’钱、“当千钱”,结果如何,你们都知道了。”

    “问题首先在于信用,推行大钱的朝廷,自己都不遵守自己做出的币值兑换规定,百姓自然也不会遵守,而大钱对于百姓来说,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所以这种钱币活不长。”

    说到这里,宇文温点出关键“其次,许多百姓目不识丁,不会算数,买卖物品时若一文钱一文钱的算,他们靠数手指好歹算的过来,你让他们两文钱两文钱的算,又如何算得清?”

    “朝廷铸币、制币,首要之务是为了方便百姓,为了民生,而不是为了敛财,所以一枚铜钱面值一文,这是铁律,谁也改变不了。”

    兄弟仨听得父亲这么说,一个个恍然大悟,他们时常跟着父亲微服出宫,到市井中体验寻常百姓的生活,所以大概知道对于寻常百姓俩说,一文钱意味着什么。

    他们从小锦衣玉食,本来对钱都没什么概念,却因为跟着父亲体察民情,知道一文钱可以做很多事,知道一个平民家庭,很可能一辈子的积蓄也就几贯钱。

    几贯钱,连一个月的暖气费都不够。

    宇文维城看着眼前的造币机器,只觉感触良多,制作钱币即越作越亏,也得咬牙扛着,这就是一国之君的责任,父亲说得对,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不过

    “父亲。”宇文维城看着宇文温,问道“‘明德通宝‘钱是为了利民而制作的,那么‘金银陌’就是为了、为了呃”

    宇文温直面疑问,答道“没错,‘金银陌’是为了盈利而造,赚有钱人的钱,拿来弥补制作‘明德通宝’的亏空。”

    “两种钱币,一比一百的兑换值,但有本质上的不同。”

    君子耻于言利,结果一家子此时就在言利,仨兄弟有些放不开,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呃那那,那有钱人不是精得跟什么似的,又如何老老实实被朝廷用‘金银陌’赚钱?”

    宇文温的回答依旧很直接“下套呗!”

    。

第八十四章 下套() 
造币厂一隅,议事厅内,宇文温正在给三个儿子上课,传授奸商秘诀。。。。经济学知识,因为事关重大,所以在场只有他父子四人,其余人等一律回避。

    宇文温在开讲前,先让儿子们算几个数。

    汉时传下来的重量换算制度,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所以一斤等于三百八十四铢,这是重量单位斤、两、铸的换算。

    然后是物价。

    一斤铜,如今在市面上的售价大概是八十到一百文之间波动,取中间值,即每斤铜售价九十文。

    同样,一斤(三百八十四铢)铜用来铸造五铢钱,考虑折损(即火耗,以九折计),大概能铸造六十九枚五铢钱。

    同等重量的一斤铜,作为铜料拿来出售,能卖九十文,做成铜钱后,面值六十九文,如此明显的价格差,有多少铜钱都不够用,因为会有不法之徒把钱熔了当做铜料出售,借以牟利。

    若这五铢钱里铜的重量只有四铢(含铜量百分之八十),考虑折损能铸造八十六枚五铢钱,好像不亏,但这样的五铢钱,会被百姓认为是劣钱。

    用这种劣钱买铜,原本售价九十文一斤的铜(以好钱计),商贩至少要收一百一十文以上(以劣钱计)。

    八十六文对一百一十文,照样亏。

    天下各地对铜的需求量一直都很旺盛,而历代朝廷为了铸币,不得不实行力度不一的铜禁,如此一来,愈发导致铜的短缺,造成铜价上涨。

    而成色好的铜钱,就成了民间最直接、易得的铜来源,大量好钱被人熔了做成铜器。

    一边是朝廷竭尽全力铸钱,一边是民间竭尽全力熔钱,此消彼长之下,朝廷发行多少铜钱都不够用,而且发行得越多,亏得越多。

    这是个死循环,千年无解,但宇文温现在要说的不是这个问题,只是让儿子们记住这个几个数字。

    接下来,他依旧说物价,这回说的是银价。

    通常认为银价大概是一两白银一千文,即一两白银兑换一千文(一贯)铜钱,但实际上因为白银比铜的产量更少,银价一千文是有价无市。

    各地银价多有不同,总的来说,市面上的银价(成交价)至少得是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文左右,为了方便计算,还是按照一两白银一千文(一贯)计。

    宇文温再让儿子记住这数字,然后开始点出“关键”。

    现在,明德通宝钱一比一兑换五铢钱,也就是二铢四丝钱一比一兑换五铢钱,朝廷无形中占了个便宜。

    然后,一枚“金银陌”兑换一百枚明德通宝,无形中又占了个便宜。

    但占便宜的前提是“金银陌”能流通起来,人们愿意用“金银陌”,然而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他们日常生活里不太需要面值一百文的大钱。

    即便涉及到价格上贯的买卖,百姓必然倾向于用“传统”的一贯钱,而不是“十陌钱”。

    百姓用不上也不会有太多意愿用“金银陌”,所以得想办法让有钱人用“金银陌”钱,朝廷才能真的占到便宜。

    说得好听是想办法,说得难听点就是下套,让有钱人中“圈套”,被朝廷占便宜。

    下套得有诱饵,宇文温准备的诱饵就是白银,圈套,名为“白银交易所”。

    白银交易所,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买卖白银的交易场所,在白银交易所里,人们可以用且只能用钱币购买白银。

    这样的场所目前暂设一处,设在扬州广陵。

    为什么要设在扬州广陵?

    因为广陵下一欧就是长江入海口,海运、水运便利,从倭国返航的大海船,可以很方面的将大量倭国白银运抵广陵。

    没错,广陵白银交易所里卖的白银来自倭国,而银价是每斤十陌(金银陌),必须用金银陌付账。

    白银对人的刺激,比铜要厉害多了,有了一个可以直接购买白银的场所,可想而知这里的白银不愁卖。

    如此一来,就人为的制造出了对“金银陌”的强烈需求。

    那么“金银陌”从哪里来?

    用“明德通宝”兑换得来。

    广陵白银交易所的银价,是建立在“明德通宝”币制基础上的“每斤白银一千文”,每年的白银供应额为一百万两以上,全都是靠北洋贸易公司从倭国做买卖所得。

    倭国在北洋贸易公司的帮助下,极大改进了挖矿及冶炼技术,所以银产量大增,北洋贸易公司每年都从倭国赚回大量白银。

    上缴国库的白银,平均每年在一百三十万两左右,这些白银极大缓解了财政收支紧张的局面。

    现在若实行白银交易所制度,意味着朝廷下了血本,将好不容易赚回来的白银,留下小部分存在国库,把剩下的白银都放在广陵白银贸易所出售。

    一百万两白银,听上去好像很多,然而民间对于白银的需求是没有上限的,每年向民间“投放”一百万两白银,说多不多。

    所以宇文仨兄弟根本就不明白这算什么“下套”。

    儿子听不懂,宇文温不急,开始耐心剖析他的“圈套”是如何运作的:

    第一步,商贾要用成色十足的五铢钱(好钱)兑换“明德通宝”,这个步骤,在全国各地都能进行。

    第二步,用“明德通宝”兑换“金银陌”,这个步骤,只在全国少数几个大都市及商业都市才能进行,其中包括广陵。

    走完这两个步骤,朝廷实际上占了“一兑三”的便宜,即用一份铜,兑换民间人士(商贾)手中的三份铜。

    第三,民间人士在广陵用“金银陌”买白银。

    一枚金银陌的重量和“明德通宝”相近,含铜不超过二铢,十枚“金银陌”,含铜不超过二十铢。

    十枚“金银陌”面值一千文,能买一两白银。

    这白银若是以五铢钱(好钱)来买,也是一千文,其中至少含铜四千五百铢。

    换而言之,借助新币制和白银交易所,朝廷用二十份铜,兑换民间人士手中的四千五百份铜,是一比二百二十五的兑换比例。

    换成币制,那就是发行了“一当二百二”的大钱。

    直接发行“一当二百二”的大钱,宇文温会被天下百姓咒骂不得好死,而这样的大钱寿命势必会很短,活不过几年。

    但换个形式弄出来,宇文温不但不会被人咒骂不得好死,“金银陌”还会供不应求,因为白银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强了。

    宇文温向儿子透露过朝廷要靠“金银陌”来盈利,现在他介绍的就是如何下套,套有钱人。

    听到这里,宇文仨兄弟好像听懂了,又好像听不懂,

    听得懂的部分,是朝廷(父亲)用白银交易做诱饵,下明套,让有钱人为了买白银,想办法兑换“明德通宝”,再用“明德通宝”兑换“金银陌”,心甘情愿被朝廷(父亲)占便宜。

    这就是阳谋,堂堂正正的下套,等着“猎物”心甘情愿往里钻。

    听不懂的部分有很多,最大的疑问就是:每年一百万两白银,无非是引诱商贾兑换面值一百万贯的‘金银陌’,这也没多少呀?

    每年一百余万两白银放在国库里,总比拿去卖好吧?

    朝廷每年都有一百余万两白银入帐,大家对朝廷的信心都会强不少。

    信心可是千金难买,朝廷手里有大量白银就能让大家对朝廷有信心,结果有人却要把这白银拿去卖钱,是不是脑子有。。。呃。。。。

    儿子不可以说父亲的不是,仨兄弟对于父亲以白银为诱饵下套的做法感到难以理解,却不可能说出来,只能腹诽。

    宇文温能猜出来儿子想什么,然而他构思中的奥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

    看着儿子们,宇文温微微一笑:“你们呐,还是图样。。。太年轻了,今日到此为止,其中奥妙,日后慢慢琢磨吧!”

    

第八十六章 养虎为患() 
“不正常人类”之间的谈话内容,不宜为外人所知,宇文温和杨济所说的事情,此时尚未出现,若是有人无意中听到,只会觉得莫名其妙。

    “城傍”、“辽东总兵”、“女真”等等词汇,都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听懂的。

    “城傍”一词源自唐时的城傍制,“城傍”即士兵的一种,李唐将内迁蕃(胡)族置于军镇城旁(城傍安置),保持其部落组织,收取较轻的赋税。

    在打仗时则征发这些“城傍”蕃族为兵,蕃兵们自备鞍马、武器随军出征,战斗力有保证。

    由“城傍”一词演化出“城傍子弟”,这是指居住在军镇城外的蕃族百姓,总而言之,“城傍”二字形象的概括出了一个现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