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那些瞧不起鲍鱼的人们看看,什么叫做大买卖!”
第三百九十三章 干货()
弥漫着鱼腥味的码头,又有渔船靠泊,这几艘渔船为双桅硬帆船,看上去和寻常渔船别无二致,但近看却能发现有些特别:左右船舷有许多灯架,上面挂着一排排玻璃灯盏。
挂着这么多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几艘渔船主要是在夜里打渔,因为许多海鱼趋光,所以渔民可以利用这种特点来捕鱼。
只要渔船在漆黑一片的海面上点起璀璨渔火,就会吸引大量鱼群聚集,这个时候下网,事半功倍。
但是,正常渔船即便夜里打渔也不需要点起这么多灯(渔火),眼前这几艘船如此特别,当然是针对特别的捕捞对象。
正在一旁海船上巡视的吴谦冲,见着老伙计的船回来了,交代船员几句,下了自己的船,来到那几艘船靠泊的码头地段,与闻讯赶来的梁大蟹交谈起来。
梁大蟹是这几艘船的东主,也是吴谦冲的发小,两人是贫苦渔民出身,年幼时迫于生计,随着大人出海捕鱼,经历过许多险情,什么苦都吃过,好不容易才成家立业。
吴谦冲有了点本钱后就做起海贸,虽然顺风顺水,却因为没有宗亲帮忙,儿子又不多,无法扩大船队规模(缺可靠帮手,怕镇不住大船队),于是改回老本行,做起捕捞。
而梁大蟹则一直没有改行,打渔数十年,专门捕捞乌贼,也就是墨鱼。
梁大蟹和吴谦冲当年给人卖命出海打渔,经常在夜里捞乌贼,所以梁大蟹认准了乌贼,数十年都和乌贼打交道,成为淮口港远近闻名的“乌贼梁”。
现在,自家船队归来,梁大蟹看着一筐筐新鲜乌贼,心中高兴,跟几位船老大交谈了一会,安排手下办理相关事务,和吴谦冲交谈起来,一边说话一边往回走。
乌贼是常见海里渔获,渔民们每次出海打渔下网,在捕获大量海鱼的同时,也会连带着捞上来许多乌贼。
乌贼晒干后即为乌贼干(墨鱼干),是常见的海产干货,而乌贼的骨头被称为“海螵蛸”,可以入药,同样可以出售赚钱,所以专门捕捞乌贼的渔民,也能有不错的收入。
梁大蟹的渔船,用了最新的捕捞技术,捕捞乌贼的效率大增,而他自家的加工作坊,也用了新式加工技术,每月的干货产量明显增加。
但乌贼的捕捞有季节性,过了季节,梁大蟹的船却不会空闲下来,因为他的船会前往较远的海域,捕捞鱿鱼。
鱿鱼和乌贼长得有些像,都有触须,但却是两种“鱼”,因为鱿鱼也有趋光性,所以梁大蟹那专门挂灯在夜里捕捞的渔船,同样也能捕捞鱿鱼。
鱿鱼晒干后就是鱿鱼干,和乌贼干一样是常见干货,所以梁大蟹的鱼行主营鱿鱼、乌贼干货,和吴谦冲的鱼行正好“互补”。
两人自幼相识,一起出海吃过苦,所以关系非同一般,双方的鱼行相隔不远,有客商来购买海产,涉及到“干货”、“湿货”,两个鱼行会相互介绍生意。
所以吴谦冲有时会到梁大蟹的干货加工作坊转转,看看这位又弄出什么新设备来折腾鱿鱼、乌贼。
而现在,梁大蟹的作坊里,确实有了新玩意,都是从北洋贸易公司那里订购的成套设备。
首先是烘干窑,专门用来烘干乌贼、鱿鱼。
乌贼干、鱿鱼干的传统制法就是晾晒,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但露天晾晒容易受天气影响,遇到阴雨天气不仅耗时还容易导致干货回潮。
乌贼干、鱿鱼干露天晾晒还得需要不少人手操作,又容易招惹大量苍蝇,很不“卫生”。
虽然大家都不认为晾晒干货时有苍蝇爬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加工作坊出产的成品想要得行会认可、得北洋贸易公司采购,“卫生”这块就必须严格要求。
鲍鱼的盐渍是这般,乌贼干、鱿鱼干的制作也是如此。
用热风来“吹干”(烘干)处理好的鲜乌贼、鲜鱿鱼,不仅可以节省时间,也能避免露天晾晒导致苍蝇爬来爬去,而且省下不少晾晒人手,确实优点不少。
但为此增加了制作成本,因为想要有热风就得烧炭或者烧煤,还得专门搭建烘干窑,这都要花钱。
烘干窑的温度有讲究,温度太高,乌贼干、鱿鱼干就会发黑甚至变焦;温度不够,乌贼干、鱿鱼干就不够“干”,极易发霉,不耐长期储存。
烧炭的话成本颇高,烧煤成本相对较低,但烧煤烧出来的烟气,会让干货沾上一些“硫”味,有人不喜欢这种气味,所以会直接影响干货的销路。
北洋贸易公司卖给梁大蟹的烘干窑(技术人员现场搭建),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难题,烧的木炭很特别也很便宜,是用木屑烧制的“机制炭”。
这种机制炭,贸易公司以优惠价格供应给梁大蟹,有效降低干货的加工成本。
如此烧炭烘出来的鱿鱼干、墨鱼干(乌贼之称不文雅),风味别具一格,干得很透,耐储存,是为“炭烧墨鱼”、“炭烧鱿鱼”,为贸易公司指定订购的干货。
但光有“炭烧墨鱼”、“炭烧鱿鱼”这两种制品还不够,梁大蟹的加工作坊,制作另几种干货,那就是“铁板鱿鱼丝”、“铁板墨鱼丝”。
制作这两种食品,得有“铁板烤鱼机”,实际上就是块大铁板,下面是炉火,待得铁板被火烧得发烫,将鲜鱿鱼、墨鱼放在铁板上翻烤,将其烤得两面金黄,香味四溢。
接着,将熟透了的鱿鱼板、墨鱼板经过压机处理,使其变得松软。
最后放入拉丝机里撕成一根根的鱿鱼丝、墨鱼丝,再将其装入尺寸统一的纸袋或者陶罐封装。
这样加工出来的“铁板鱿鱼丝”、“铁板墨鱼丝”可以直接入口,吃起来十分美味,是不错的海产干货。
梁大蟹这个捕鱼、加工为一体的鱼行,和吴谦冲的鱼行一样,成为北洋贸易公司的“签约供应商”,用新式捕鱼技术、加工技术,开始了不一样的赚钱历程。
北洋贸易公司的订单必须按时按量完成,还得保证质量,所以两人的船队忙得不停,梁大蟹的加工作坊也忙得不行。
两位东主虽然不需要随船出海,但在岸上也得到处奔波,确保己方鱼行能够履行契约,虽然终日忙碌确实累,却很快乐,因为滚滚而来的铜钱,相互撞击时响起的声音是那么的动听。
当年,那两个瘦骨嶙峋、在渔船上风吹日晒、饱受船主毒打喝骂的年轻人,现在红光满面的站在切丝机旁,吃着还带着余热的墨鱼丝,感慨着时过境迁。
大规模捕鱼,大规模加工海产,蓬勃发展的海洋捕捞业、加工业,让他们看到了美好的前景。
看着手中的墨鱼丝,梁大蟹甚至有些骄傲:说不得京城里的富贵人家,吃的都是我这作坊里制作的铁板墨鱼丝呢!
第三百九十四章 美味()
雪后的西阳一如既往地热闹,一家食肆前,带着儿子逛街的破六韩蝉驻足而立,父子俩看着橱窗里玻璃鱼池内游动的鱼儿,目不转睛。
小家伙伙觉得稀奇,因为他没见过如此模样的河鱼,破六韩蝉则在思索,思索这鱼到底是他见过的哪种海鱼。
产自大海的海鱼,本不该在这距离海洋千里之遥的内陆城池出现,但见多识广的破六韩蝉知道,这都是火轮船的功劳。
渔船从海里打捞海鱼,养在透水的船舱里带回港口,然后将鱼转移到船舱里装着海水的火轮船上,由火轮船载着这鲜活海鱼往长江上游走。
逆水航行时速已经提升到二十里的火轮船,从扬州广陵出发,昼夜不间断航行,只需要八天就能抵达长江中游的黄州西阳。
这个时候,海鱼依旧活蹦乱跳,所以西阳城内许多高档食肆纷纷推出了海鱼菜肴,以鲜活海鱼现杀现吃作为揽客手段。
当然,这样的鲜活海鱼价格可不便宜,不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
破六韩蝉见儿子看海鱼看得入神,摸摸小家伙的头:“大郎,这鱼不好吃,走,阿耶带你去吃好吃的。”
小家伙抬头看着父亲,大眼睛眨呀眨:“真的么阿耶?”
“真的,阿耶带你去吃好多好吃的。”
在门口候客的伙计,见这对父子在橱窗徘徊许久还是没有入内,也不着恼,笑眯眯的对小家伙摆摆手:“小郎君,下次再来看大鱼哟!”
“好!!”
虽然心中要鄙夷一句“穷鬼”,但伙计的“素质”很高,不会表露出任何鄙夷之色,目送这对父子离开后,正要继续招揽路人,却见数名男子跟了上去。
伙计的第一反应是有贼,却发现这几人与其说是团伙作案的小贼,还不如说是这对父子的随从。
破六韩蝉带着儿子继续向前走,要去他记忆中的糖果铺、小食肆,那糖果铺的糖果、点心铺肆的点心,是破六韩蝉心目中最美味的食物,至于那鲜活海鱼。。。。
十贯钱一尾又如何,他钱多的是,随便吃,方才不进店,只是单纯觉得不好吃而已。
无论是“刺身”也好,清蒸、红烧、油爆也罢,各种各样的海鱼他当年都吃腻了,闻着味道就没食欲,所以想带着儿子去追寻自己当年在西阳吃过的美味。
一文钱一个的“驴打滚”,两文钱一串的“冰糖葫芦”,还有各种点心、面食,让破六韩蝉想起来,肚子都咕咕叫。
他随着昔年的头儿、后来的上司卢勿吉,在北海之北的海参崴待了数年,天天吃各种海鲜,还有那大得夸张的大海蟹,或者肥硕的熊掌。
山珍海味都吃过了,就记挂着西阳城里小食铺里的特色点心。
那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事,他和同伴降了西阳王,第一次来到西阳,就被这座与众不同的城池所吸引,之后在外辗转奔波,也念念不忘西阳这个地方。
如今,终于又回来了,破六韩蝉决定让儿子也尝尝他心目中的人间美味。
然而西阳城变化很大,昔日的“商业街”犹在,但建筑却已经改头换面,当年街道两边的邸店都是平房或者二层小楼,如今,全都是三四层高的“骑楼”。
也不知当年的店铺,如今还在否?
走着走着,破六韩蝉看到了似曾相识的招幌,带着儿子快步走上去,果然见着了熟悉的店面,虽然他不可能认识年轻的伙计,但店名和店里卖的糖果,毫无疑问正是他要找的东西。
顾客在店前排起队,破六韩蝉带着儿子也排起队,其实他可以让随从效劳,但破六韩蝉享受的就是这个购买过程,还有边吃糖果边逛街的感觉。
卢勿吉成了“卢使君”,其他同伴也成了将军,但破六韩蝉的选择不同,舍弃当将军当使君的机会,如愿回到西阳,和妻儿一起,在这被他视为第二故乡的地方住下。
曾经漂浮不定的流浪野狗,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
西阳城一隅,赵郡王府,一场低调却又奢华的喜事正在进行,年轻的赵郡王作为新郎,与新娘青庐交拜,道贺的宾客如云,王府里一片欢声笑语。
赵郡王,即昔日逊帝,因为身份特殊,所以婚礼低调,但涉及朝廷脸面,所以该有的礼数都有。
礼部侍郎奉天子之命,到西阳为赵郡王主持婚礼,邵王作为宗亲平辈,以新郎亲族身份登门道贺,而黄州总管亦派长史携礼参加喜事。
除此之外,赵郡王的州学同学、师长亦登门道贺。
与此同时,新娘家亲友也在场。
新娘出身河东柳氏,虽然只是旁支,但终归是望族,该有的礼数自然也不能少。
在诸位亲友的见证下,眼眶微红的赵郡太妃,看着儿子和新妇向自己走来。
自从那年幼帝禅位,母子俩便来到西阳定居,渡过了最初的一段战战兢兢,娘俩的生活渐渐平静,赵郡王一天天长大,开蒙读书,甚至还能如寻常学子般,到州学就读。
虽然总会有人如影随形,赵郡王也不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但对于这对母子来说,能有如今的宽松生活环境,已是难能可贵。
本来早几年赵郡王就该成婚,却因为太妃身体不好、卧病在床,至孝的赵郡王一心侍奉,故而误了婚事。
现在好不容易盼到儿子成亲的太妃,见着儿子、儿媳向自己行礼,激动得几乎要喜极而泣,好不容易等到礼毕,王府佐官开始招呼贵客。
喜宴上的佳肴,凡是和鱼有关的菜色,全都是西阳名厨用东海鲜活海鱼烹饪,样样都是美味,若按市面上的价格来算,一场喜事办下来,差不多要花上二十万贯。
如此昂贵的美味,让赴宴的州学师生十分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