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围贵族们见着国王高兴得跳起舞,而“丁董事”也在跳舞,立刻欢呼起来。
半醉半醒的国王,扯着丁正元,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说:“丁,丁!我还要波斯美人,还要!”
“好!大王喜欢波斯美人,鄙人一定送来,!大王要多少,就有多少!”
“好好!你给我美人,我也给你黑水。。嗝!”国王打着酒嗝,兴致勃勃:“黑水,你们要多少都行!”
。。。。。。
翌日午后,从宿醉中醒来的丁正元,草草吃了些东西,离开暂住一晚的王宫,往要塞而去。
要塞,当然是指南洋贸易公司设在婆利国的要塞,要塞有驻军和相关人员,共计上千人,囤积着各类物资和粮食,还装备着火炮,是一处重要的军事据点。
公司在婆利国设要塞,当然不是为了灭国,婆利国愿意做买卖,那就是互惠互利的“客户”,所以没有动手的必要,要塞及驻军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一个很贵重的资源。
那就是“黑色的金子”——石油。
婆利国所在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黑泉”存在,所谓“黑泉”,就是地里会渗出一些黏糊糊的“黑水”,仿佛一眼泉般。
这些黑水就是中原所称的“石脂水”,可以点燃当做燃料,据说当年婆利国使者出使萧梁时,就把石脂水当做礼物。
如今,这“石脂水”有了新名字,叫做“石油”。
关中延州地区,已经有正式开采的“油田”,工场将石油提炼出“蜡”,制作成蜡烛,产量很大,是一门不错的买卖。
所以,婆利国的“黑泉”,就成了“钱泉”。
南洋贸易公司和婆利国做买卖,试着在那些有“黑泉”的地区钻井,果然钻出“油井”。
油井不算深,不需要费太大力气就能将这些石油抽出来,产量不低,名为“婆罗洲石油”。
现在,婆利国的“油田”已经正式开采,是南洋贸易公司的摇钱树,必须驻军以防万一。
这里的石油,“含蜡量”不及延州的石油,但一样可以提取出“蜡”,制作蜡烛,或者提取出一些润滑油,给机器的转动部件润滑。
而且婆罗洲石油不需要提炼,就能直接作为“猛火油”使用,或者作为灯油大量销售。
因为婆罗洲石油烧起来残渣少,所以还有另一个重要用处,那就是作为火轮船的“燃料油”。
南洋贸易公司做过实验,同样船型的明轮船,装载同样重量的燃料,烧婆罗洲石油的明轮船(用的是实验型燃油蒸汽锅炉),比烧煤的明轮船明显走得远。
这是因为石油燃烧所释放的热量,比同同样重量的煤炭要高得多,油和煤之于火轮船的区别,就如同干饭和稀粥之于人的区别一样。
但可惜的是,石油黏糊糊,容易堵塞管路和“喷油口”,导致实验型燃油蒸汽锅炉寿命很短。
所以,这些石油要经过初步“精炼”,以获得“精火油”。
“精火油”不那么粘稠,杂质更少,实验型燃油蒸汽锅炉以其做燃料,寿命很长,耐用很多。
将来,至少在南洋地区,以螺旋桨为推进装置的火轮船推广后,要进行跨海长距离航行,靠着烧“精火油”就能实现,而“精火油”作为上好灯油,同样也能有巨大销路。
在巨大的需求量下,靠着薄利多销,婆罗洲石油能让朝廷和公司获得大量利润。
所以,这些黏糊糊的黑水,说是黑色的金子也不为过。
丁正元来到要塞旁,看着附近椰林里的一座座油井,看着一座座烟囱上摇曳的火焰(油井废气燃烧烟囱),看着忙碌的工人,心中畅快无比,真想高声大呼:
这可都是喷钱的泉眼啊!
第四百七十一章 黑色金子(续)()
石油提炼工场内机器轰鸣,前来视察的丁正元,在工场负责人的带领下,行走在安全区域内,对场内各设施进行巡视,而各种奇形怪状的设备,是他关注的重点。
那些黑乎乎的粘稠石油进入这些设备之后,经过一连串复杂的管路,出来后就是“精火油”及几种润滑油和蜡油。
蜡油可以进一步“浓缩”制作成蜡烛,其他提炼过的油,会按种类分别注入一个个木桶里,封好,打上标签好日期,然后装船,通过海运运往各沿海地区进行销售。
“精火油”的价格低廉,寻常人家都用得起,所以需求量很大,只要油井、工场一日不停,对于朝廷和公司来说就是大量铜钱不停流进钱袋。
看着工场在运转,丁正元很高兴,婆利国的石油冶炼工场是今年夏末才正式投产,从投产那一天开始,就在为朝廷和公司挣钱。
丁正元不清楚石油提炼的原理,也不需要知道,但现在看着这些高大的设备,如同看着一颗颗摇钱树,饶有趣味的问陪同人员,石油提炼的原理是什么。
这个问题,解答起来很复杂,往深了讲,外行人肯定听不懂,陪同的技术人员便简单的进行介绍。
石油从地底下开采出来,是黑色、黏糊糊的液体,将其放入一个密封容器里加热,到一定温度,其中的液体就会变成“蒸气”。
石油蒸气沿着管路进入“分馏塔”的底部,然后一路向上走。
在分馏塔中,位置愈高,温度愈低,石油蒸气在上升途中会逐步液化,冷却及凝结成液体“馏分”。
沸点较低的气态馏分则慢慢地沿塔上升,所以石油蒸汽里的不同成分,就这么被“分馏”出来。
丁正元勉强听明白,看着高大的分馏塔感慨“这门技术,得是何等能工巧匠才能想出来?”
“董事,这可是花了三十年时间完善的技术,不只是一个人想出来的。”
“三十年?”
“正是,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来完善,才有如今实用化的分馏塔和分馏技术,这些黏糊糊的石油,在分馏装置里的残留物可不好清理,若不是后来有了改进,一套装置用不了几次就要报废”
“这样啊”丁正元看着高高的分馏塔,沉吟着。
三十年,那就意味着这技术是当今天子潜邸时出现的,丁正元是人精,立刻意识到这话题不好多说,否则容易让人以为他在打探天子潜邸时的往事,赶紧把话题岔开
“大家在这异国他乡干活,吃得可好?住得可好?饮食都习惯么?”
“董事放心,大家都吃得香睡得好,就是蚊子多了些”
“走,到食堂和宿舍区看看去。”
。。。。。。
吕州,吕宋,一艘火轮船正在入港,和其他火轮船不同的是,这艘火轮船没有明轮,而且烟囱冒出的烟也比寻常火轮船冒出的烟要淡。
这艘船的到来,吸引了港区内许多人的注意力,大家见着这无明轮却能航行的火轮船,渐渐回过神,想起这就是报纸里说的新式火轮船。
码头上,吕州刺史冯盎,看着这艘螺旋桨推进的新式火轮船,又看向身边的吕济,饶有趣味的问“老吕,公司打算什么时候将烧油的火轮船投入航线?”
“使君,这还早呢,毕竟烧油的蒸汽锅炉还没实用化,贸然投入航运,一旦出事,那可就不妙了。”
南洋贸易公司董事吕济一边回答,一边看着正在入港的试验火轮船(以油做燃料),随后又说
“不过使君放心,即便是烧煤的火轮船,有螺旋桨推进,跨海远航也能实现了,想来到了明年,定期往返吕宋和番禹的新航线就可以试航。”
“明年”
冯盎沉吟着,转身往城内走,吕济紧随其后。
吕州缺人,十分缺人,各大金、银、铜以及煤矿,都需要大量的矿工来开采,但因为工作强度大,生活条件恶劣,所以矿工的伤亡率很高。
然而吕州当地土著不够,所以需要从外地源源不断输入劳动力,这就涉及到海运。
如今在吕州矿山挖矿的矿工,全都是奴工,朝廷不许矿主用中原百姓来挖矿,虽然如今生口买卖兴旺,矿主们不愁买不到生口,但如何将买来的生口平安、及时运到吕州,是一个大问题。
南洋海域,到了夏秋季节多发风暴,吕州所在地区首当其冲,所以海船的安全通航季节一般是在冬、春两季。
这个时候,普通的风帆帆船会受风向的影响,往来番禹、龙编、吕宋时,不是那么“随心所欲”。
大量的生口、粮食和物资要运抵吕宋,吕宋也有大量的金银铜要运回中原,就是因为航运的不能“随心所欲”,运输效率低了许多。
现在,螺旋桨推进实用化,大量的明轮船将改装成螺旋桨船,航行能力强了许多,所以,往来番禹、龙编、吕宋的海船,迟早都会变成机帆两用的蒸汽帆船,越早投入航运越好。
冯盎知道上一次的试航结果,螺旋桨推进的海船(机帆两用),不依靠风力,在海况正常时(且无洋流干扰),于大海上的平均航行速度都能有每小时三十余里。
从吕宋到番禹近两千五百里航程,以螺旋桨推进的火轮船靠着烧船载燃煤,直接横渡大海,最多五日就能走完,比起帆船走传统航线要快很多。
这意味着跨海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运输更便利,早一日实现,冯家在吕州的产业就能多赚许多钱。
冯昂在吕州任上政绩卓越,为朝廷开辟了金矿、银矿和铜矿,产自吕州的金、银、铜,源源不断输入中原,吕宋地区也渐渐变得繁荣,有大量移民在城里定居。
吕宋正变成一个重要的贸易港,而来自中原(包括岭南)的移民也越来越多,冯盎的政绩,足以让他在吏部的“循资格”里排个好位置。
待得明年朝廷改制,总管府变“道”、刺史变“知州”,冯盎也该转迁,到别处任职。
人是不在吕州任职了,但冯家的产业还在,于公于私,航运的发展又怎么不让冯盎关心。
他觉得,最好烧油的蒸汽船能尽快实用化。
南洋贸易公司的试验表明,烧煤的螺旋桨机帆两用船,因为耗煤量大,所以跨海航行的机帆两用船,其装载的燃煤,基本上要占到自身载重量的六分之一以上,这会影响货物的装载量。
若是正在试验的燃油机帆两用船能够实用,那么燃料占据的“舱位”会显著减少,同等尺寸的海船,能装更多的货物。
等到机帆两用船(烧油)纵横南洋航线的构思成为现实,婆利国的油田,就会给大家带来丰厚利润,其中,就包括冯家,毕竟他们家也是往婆利国油田项目投了大钱的。
想到这里,冯盎又问“婆利国的油田,明年预计产量如何?”
吕济答道“比今年翻三倍的产量,明年应该可以达到,公司要让两淮和江南的百姓,都能买到物美价廉的洋油,让烧洋油的油灯,照亮千家万户。”
“洋油?这名字有意思。”
“那是,好记又特别,一说一听,就知道是南司卖的南洋火油,寻常百姓,哪里记得什么婆利精火油。”
说到这里,吕济补充“等朝廷和西洋的波斯国、罗马国谈妥了,到时候,大周洋货的名号,也得在西洋打响。”
“老吕,那波斯国和罗马国当真能听朝廷的劝?”
冯盎知道朝廷遣使去波斯、罗马的事情,也知道朝廷要调停两国争端并且一起做大买卖,却不确定这一规划能否实现。
“听不听无所谓,反正朝廷使节把那猛炸药一炸,傻子都知道怎么办了。”
。
第四百七十二章 不可思议()
“我跟你们说,那波斯君臣见着皇朝使节展示猛炸药的威力时,气得脸都青了,几个大将军咬牙切齿,手按刀柄,却又不敢拔刀。”
“你说他们为何如此气愤?当然是吃过猛炸药的亏!据说死了十几万精兵,如今见着是皇朝出的力,岂能不气得七窍生烟?”
“可这气归气,皇朝使节把话也说清楚了,马上和罗马国和谈、停战,不然。。。。哼哼。。。。”
吕宋某酒肆里,一名水手正在向听众诉说自己西洋之行的所见所闻,尤其是皇朝使节与波斯国君主见面的场景,这可是十分要紧的“新闻”。
虽然他也只是听说。
这水手随着船队到了波斯国,没能入其国都泰西封,更没机会亲历皇朝使节向波斯君臣展示猛炸药威力的过程,但他从同乡的舅舅的妹夫的叔叔的同僚口中听来的“现场情形”,依旧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如今是明德十八年春末,去年年底出使西洋的使节们,已经在波斯国和罗马国展开“外交”,根据海商们陆陆续续传到南洋的消息,据说在皇朝使节的调解下,两国准备握手言和。
或者依旧我行我素、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