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霸业徐州-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中做工,分了两个人的粮食来养活家人。

    李典又指了指城内说道:“城内工匠已经够了,公子以前下令凡是分得土地者,皆需派遣一人前来彭城以及各个县城修筑城墙和房屋,所以这些人已经用不完了。是甘小姐不忍心这么多百姓饿死街头,才让属下让他们也进城修建宫殿,说这样可以早日完工,顺便也能让他们勉强活下来,属下不依,甘小姐以死相逼,属下……”

    李典低着头不往下说了,陶应却叹了口气说道:“甘姑娘有如此好心,是我彭城之福。你且下去吧,传我令,广陵来的难民,让他们在城外砍伐树林,将沟壑填平耕种土地。山脚也可开垦农田,但凡聚集五百百姓,便以一村安置,砍伐树木运往彭城修建城池,土地分与广陵难民,并发给他们粮草!”

    陶应说完,李典诺了一声,领命退下了。

    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阅读。/a

第六十八章 拙劣的曹操() 
六月,本将是收获的季节,但是彭城外万亩良田皆因这半年曹兵的践踏变的颗粒无收。陶应将负责农业的陈登喊来,陈登携带着刚修建好的户册前来见陶应。

    彭城外一处比较的大的山庄内,陶应令人将山庄修葺了一新作为临时的办公地点,经过数个月的选拔,彭城国的官员们也陆续到齐了,只不过很多陶应根本就叫不上名字来。

    小院议政厅,臧霸已经率领近一万精兵前去广陵上任,臧霸一走,顺带着将原来的泰山帮帮众也带走了。而这次泰山帮走后,彭城的将领更加少了,这让陶应很是担心。

    陶应在议政厅再次召集大家,就是为了三件事而来,待厅内人到齐后,陶应这才从后院走来,坐在了主位之上。

    众官吏皆起身行礼,陶应示意大家免礼,虽是已近晌午十分,但是屋内却有些阴凉。陶应指着陈登开始询问起彭城的人口来。

    “元龙,彭城现在有人口多少?”

    陶应问完话,陈登忙令人搬来花名册,五六个士兵抬着一堆花名册进来了,陶应也慌忙走下位去翻看那么花名册。

    花名册是陶应发明的书制作的,他将家丁生产的纸张裁剪成长方形的书本那般大小,然后又让家丁生产出了略微厚的纸张制作成了封面,那时候没有图书钉,本来陶应想发明一个的,因为图书钉不难,但是自己实在太忙了根本没有一点时间。

    但是掂了掂一本本花名册,陶应发现及时有了订书机也是无用,因为很多村落人太多,根本钉不动,所以最后还是用线给缝制出来了。

    陶应走到箱子旁,前面摆放着两个大箱子。箱子上分两处,两种不同的眼色,一处上面贴着标签--彭城国人口簿,另外一处写着--下邳国人口簿。

    陶应打开彭城国的箱子,箱子里又摆满了各种小箱子,上面又写着各个县的人口簿,打开旁边萧关的人口,有一小本总汇,上面写着萧关人口近一百余万,陶应有些惊讶,没想到萧关居然有这么多人。

    陶应指着萧关的户籍转头对萧关投诚而来的县令问道:“王县令,此户口可曾作假?”

    王县令忙从椅子上起来稽首回答道:“禀主公,不曾作假。萧关因久无战事,因此百姓众多,再加上当初曹贼攻伐彭城国,老百姓皆从彭城国逃到了豫州萧关,因为豫州与曹贼关系交好,因此曹贼并未出兵攻打萧关!”

    原来是容纳了彭城国的人口,陶应点了点头,他知道汉末不像是他的那个年代。

    陶应所在的年代,那里实行计划生育,每家只能要一个孩子,而大汉王朝却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因此一家都生五六个孩子,更有甚者有十几个孩子。

    放下萧关的户口本,陶应又翻到武原,武原县人口居然也到了百万之众,陶应有些不解,武原县令因为路程较远并未亲自赶来,过来参加会议的是新上任的吏官,陶应询问那吏官,吏官也赶忙站起来回答起来。

    “禀国相大人,武原原本人口较多,曹贼来犯后,百姓多逃亡沛国以及南迁。五月份的时候,大批东海国百姓皆逃亡彭城国,我们武原县是彭城国最北边的县,听闻武原县免费发放土地给百姓,百姓每家只需要出一到三个人到城中参加建设即可,因此百姓更是蜂拥而至,所以现在百姓已经远超百万!”

    “东海百姓涌入?难道是我的仁政打动了他们?”

    陶应有些沾沾自喜,刚想夸奖武原县官吏几句呢,不想那小官却又稽首问了个问题,问题一出陶应都哑然了。

    “国相大人,我们县令大人请求国相大人增兵驻守武原。武原现在只有兵马不足千人,恐怕……”

    兵马一千人,陶应想了想,这已经够了,在他那个世界里,一个县有没有一千兵马都不知道呢,更何况每个镇、乡、村又有镇兵、乡兵和村兵,这已经足够治理了!

    于是陶应摇了摇头说道:“治理百姓需仁政,非兵多就能治理好,回去告诉你们县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武原来的负责户口的小吏慌忙点头,但是陶应却发现他脸上又露出为难之色,陶应示意他说出来,这是议政厅,是讨论的,是民主的地方。

    官吏这才壮着胆子说道:“国相大人不知,如今曹操又在五月末领兵从泰山入境,欲为其父报仇,如今已经连破琅琊多县,想必用不了多久就会再次打到郯县,如破了郯县,咱们彭城国恐非……”

    “什么!”

    陶应将一本户籍本摔在了地上,大叫一声骂道:“曹操又来攻打我徐州?什么时候的事情,为何我却不知道?”

    陶应突然的咆哮,让在场的官吏皆吓了一跳,那个小官更不敢说话了。临近武原的另外一名县令正好前来领取官印,因此也在议政厅,于是广戚县令便为陶应介绍起这件事情来。

    五月初的时候,曹操又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再次举兵攻打琅琊,琅琊官吏望风而逃,曹操一直打到东海。徐州的治所再次搬迁到了东海郯县,而这时候的徐州分为两大阵营,北方便是以陶谦为首的真正徐州派,他们占据着东海郡与琅琊国。

    南方被陶应占据着,陶应占据着彭城国、下邳国与广陵郡。当北方战事又打起来后,虽然陶谦这次又无力抵抗,但是曹宏等人却激烈反对召集陶应北上抵抗曹贼。因为糜竺等人皆认为如果陶应知道此事,不仅不会帮徐州,反而会趁此机会攻打东海郡,东海一完,整个徐州都是他的了。

    到时候他再与曹操议和,曹操占据琅琊,他据东海,就再也没有他们容身之地了,所以陶应一直都不知道这个消息。

    他本来知道曹操会在夏季再次攻打徐州,但是他以为自己跟曹操签订了协议,曹操会遵守诺言呢,没想到曹操居然是如此人品拙劣之人!

    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阅读。/a

第六十九章 拐骗严畯() 
听闻东海被攻击的消息后,陶应已经无心再查看户籍之类的事情了,见陶应半天沉默不语,旁边陈登忙劝道:“主公,莫要着急,曹兵一时半会还打不到彭城国来!”

    陶应思考了会后,觉得历史就是历史,他不会以自己的一纸之约而改变历史的车轮。既然如此,那兖州就没有造反,但是造反是肯定的事情,于是陶应又走回主位上开始思考此次如何用兵了。

    思考了一会,陶应转头对陈登说道:“元龙,下邳富商大族的家人有没有杀掉?”陈登摇了摇头,陶应暗自叫好。

    幸好自己决定是修建好行刑台之后再处死他们,不然这次与北派和好的机会就真没有了。于是陶应便对陈登说道:“元龙,你去将糜竺以及其他富商之家的家仆皆送往郯县,再与我修书一封,说我愿与曹宏等修好,外人来袭,我欲领兵抵抗曹操,共保徐州!”

    陈登这这了半天,但是陶应却又安慰道:“放心吧,我们肯定会和好的!”

    陈登却说道:“主公,臧将军已经领着能征善战的将军皆去了广陵,徐将军与赵将军领着咱们的精锐骑兵也未归来,如今彭城人心刚稳,城池只修建了一半,下邳国人心还未稳定下来,此时出兵,恐非……”

    陈登说完,陶应只是回了一句:“唇亡齿寒,我意已决,此次定能击败曹贼,让他以后再也不敢窥伺我徐州!”

    陶应如此坚定,陈登只能叹了口气又勉强劝道:“主公,粮草已发放给难民,如今彭城国近五百余万人口,虽然有许多百姓皆携带粮草而来,但是入关之时皆只给他们留了一年的口粮,又将多余的粮草当做种子发给了百姓,若要出兵,无粮草怎么办?”

    萧关太守也忙在旁劝道道:“是啊主公,萧关较为富庶,本可以提供军粮,但是主公已经将萧关百姓的粮草皆征调去赈济了灾民,如今百姓一天只能吃一顿充饥,若要再征粮草恐怕……”

    众人如此相劝,陶应却指着下邳国方向说道:“下邳许多县未遭兵乱,如今小麦刚熟,我且带彭城粮草北上,你们再去下邳征粮!”

    陈登听完黑着脸说道:“主公,下邳国的粮草是我们下年的食粮。彭城突增如此之多的百姓,如果下面再无法收获,抑或出现灾祸兵乱,这么多嘴,光吃,咱们彭城与下邳和广陵也要被吃垮了!”

    见自己说了半天,连个粮草都无法解决,陶应虽然很生气,但是转眼一想他们说的似乎又不无道理,百姓事大,自己的百姓自己都无法救活呢,怎么去救别人的百姓呢?

    “如今我们劫了大族如此多的钱财,再加上笮融席卷的钱财,我们彭城富可敌国,为何不去周围买粮食?”

    陶应突然发现自己有钱啊,有钱买粮食可以度过危机,但是陈登又摇了摇头,现在淮南袁术也是四处用兵,他们粮草本来就不多。因此肯定不会卖给自己,而豫州与曹操交好,亦或许畏惧曹操的势力,他们不敢卖自己粮草,接下来就是兖州了,兖州曹操跟自己打仗,他们岂能卖自己粮草?

    而要去北方,青州原本帮自己打仗的公孙瓒旗下田楷,他现在也忙着跟老对手袁绍的大儿子袁谭争夺青州。一眼望下去,普天之下,似乎都在打仗!这个时候粮草最为紧缺,谁会闲的没事卖粮草呢?

    见始终摆脱不了粮草的问题,陶应突然气呼呼的说道:“汉末人最为愚蠢,种地只会用大便,又无化肥,怎么会亩产千斤!”

    一说到亩产千斤,旁边陈登都觉得可笑,怎么可能产那么多粮食呢?这岂不是异想天开吗?那时候的土地,一亩地能收获三百斤麦子已经是高产了!

    不说汉末了,就是陶应在他那个世界里,小时候麦子产量都极其的低。那个时候还是农业合作社呢,大家都是把各种粪便丢到土地里,土地也不肥沃,结果结出来的小麦,麦穗特别小,又瘪,哪里能收到多少麦子。

    但是科学种田后,用了肥料,一个麦穗结的比以前三个麦穗都要多!

    只是这里是汉末,都快两千年呢,那时候谁懂得科学种田?科学二字是什么他们都不知道呢!

    “此战之后,我定息兵三年,我要将肥料发明出来,并且推广,我要改善土地,还要推行新的官职,推行律法,到时候还要让每个小孩都能念上书,文化改变命运!”

    想到这里,要想实现自己抱负,无非需要土地,需要钱,需要人才,而土地,钱他都有了,就缺人才了,有钱还缺人才吗?

    所以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再次击败曹操寻求徐州的和平发展!

    于是陶应思考了片刻后对陈登说道:“昨日我收到二弟来信,他们已经击败笮融,缴获笮融搜刮的广陵钱财装了近十余车,现在正在运来。估计此刻已经离我们不远了,你先派人前去迎接,将钱财拉来后与下邳搜来的钱财皆储存在彭城新修建好的主殿内。让二弟与三弟领骑兵先来彭城!”

    陈登诺了一声便想去吩咐士兵去办,但是陶应却指了指他说道:“此时关系到我彭城的崛起,任务特别重要,所以你亲自去办!”

    陈登诺了一声,问彭城的事情交给谁管理,陶应想了想,这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他怎么管理的来呢?于是让陈登自己推荐人选,陈登忙趁机开始推荐起人才了。

    陈登推荐的第一个人才就是彭城人严畯,陶应哦了一声。见陶应不以为意,陈登慌忙劝道:“主公,此人有大本领,彭城之乱,他携带家人逃亡南方。后听闻彭城光复,又特地回来报效家乡的!”

    逃亡南方?陶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