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大唐帝国-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坩埚钢的高昂成本,张小凡早以预料到它不可能成为钢铁冶炼的主流。

    “坩埚钢虽昂贵,但可以小批量冶炼,打造兵器铠甲用于装备精锐部队,由其是将官的配刀铠甲……”

    李煜想了想还是下定决心拨款开展坩埚钢的生产,现在无法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可在生产过程中,总会有人发现降低成本的方法。

    坩埚钢现在不能大放异彩,但李煜知道,未来坩埚炼钢法将一统钢铁冶炼行业。

    张世、刘滔等武将一听自是高兴,谁不愿意自己有一身轻便防护性好的铠甲,锋锐无比的兵器?

    做为坩埚炼钢法的发明者张小凡,难掩兴奋之色,虽是小批量生产,但总比废置强啊。

    一番商议后,李煜觉得先建五座小型的坩埚高炉生产坩埚钢,每座预计出钢五百斤,造价高达万贯,还没算冶炼坩埚钢需要消耗的燃料和铁料。

    每座坩埚高炉出四次钢后,基本就要废了,要维持五座坩埚高炉的费用将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常期投入。

    一番考察下来后,为了便于炼铁坊将来更合理的安派生产和高效管理,提高钢铁产量,更是为了坩埚钢的生产。

    李煜决定将炼铁坊高炉部拆分成炼铁、灌钢两个部门,增设坩埚钢部。坩埚炼钢法是张小凡一手捣鼓出来的,因此张小凡任主任。

    炼铁坊兼具兵器铠甲的打造,此举现在受到都护府里薛俊等人的异议。认为历来兵器制造与原料生产都是分开管理,燕王将两个如此重要的部门合并在一起由一个矿工出身的张根生统管极为不合理,建议李煜讲炼铁坊拆分成两个各司其职的坊。

    为此,李煜此次铸铁城之行计划之一便是把炼铁坊下属制造兵器的制造部单独划分出来,成立武备坊,专职兵器铠甲打制。

    武备坊下设弓弩、刀枪、槊、甲胄四署,四署长官由该行技艺精湛又具有管理能力的匠人任职,武备坊坊主则酌王府典签薛达担任。

    李煜宣布炼铁坊的分拆重组,有人高兴自然有人失望。张小凡无疑是这次炼铁坊变革中最幸运的,从炼铁坊小小管事直升为新组建的坩埚钢部门主任,还得三千贯奖金。

    事毕,众人退去后,李煜着手谕一封,派人立即送达返回长安的崔玄手上,令其速派人前往棠溪冶铁城招募铸剑师傅等各类匠人。其中,铸造兵器的师傅最少不得少于两千人,不设上限,除非棠溪冶铁城没有再适合招募的匠人为止。

    招不到人就用薪水和土地砸,每人每月起底1贯,上限为一百贯,土地起底一百亩,上限为三千亩。自行凭定招募的匠人技术水准,在此范围内定薪水和土地。

    并告诫:对于棠溪冶铁城的铸剑名师,不吝钱和土地,尽一切办法将其招募至安东。

    五日后,当李煜离开铸铁城时,炼铁坊以拆分重组完毕,新成立的武备坊在坊主薛达的精心管理下,四署在几天内就完成了人员调配到正式开工生产。

    与此同时,在张小凡的主持下,新成立的坩埚炼钢车间正在紧锣密补的建造坩埚炉。

    因坩埚高炉的技术要求高,建成耗时长的特点,短时间内,坩埚车间只能依赖张小凡先前建成的那一座坩埚炉冶炼坩埚钢。

    离开铸铁城的李煜去了都城镇,视察辽东造船坊。

    数万奴工在以增至五千余匠人的指导下,加班加点施工近两年,辽东造船坊这座当今世界最大的造船基地所有硬件设施以全部建成。

    沿龙河西岸一字排开的二十个大小船坞,不是正在铺设龙骨、构肋骨就是船主体以建成,船匠们正在建造上层建筑。

    船坞所在地犹如一个巨大的蚁巢,匠人、奴工就像一个个分工明确的工蚁劳作着,守卫的士兵则如兵蚁一般警惕的盯着寻视着造船坊各个角落。

    旅顺港的东港则停泊着经过近一年大肆扩充的蛟龙海航上百艘大小舰船,以至东港目前都没有空余的泊位,蛟龙海航执行任务回航的船只,只能停到辽东造船坊的西港码头。

    “殿下,这就是从扬州买来的贮物可达两万石的大船……”

    蛟龙海航总管谢越喜形于色,指着东港码头上停泊的五艘身形如同巨无霸一般的海船为李煜介绍道。

    虽早以听闻江东一带可造贮物二至四万石的大型海船,但第一次亲眼见到排水量可达千吨的巨舰,李煜仍然被其巨大的身形狠狠的震撼道。

    “某的娘哎!”

    做为纯粹的北方汉子,张世更是被眼前的巨舰给震住了心神,叹道:“此竟乃人力所为?”

    “嘿嘿,张将军说笑了,这船以经不是我们蛟龙海航最大的了。谢越呵呵自豪的笑道。

    “这、这还不是最大的?”张世大脑有点反映不过来,惊愕的看着谢越。

    李煜带来的其余官将个个都是惊骇的眼神,这都以经不是最大的了,那更大的得有多大?一个个不信邪的向蛟龙海航副总管袁佐、顾诚等人追问起真假。

    不要怪跟随在李煜身边的这些官将没见识,他们都是从小到大实实在在的北方人。北方造船业又不发达,初到海边见到几十吨的海船也能惊呼一声。再加上这个时代的南北信息交流也不畅,在北方除了朝中掌管工部的官员大概知晓南方造船业技术水准外,其他人那对南方造船水准那基本上是两眼一摸黑。

    李煜想起几月前,谢越上书,言泉州可造载物四万石的巨舰。如今看来,谢越定是拿着自个拨给蛟龙海航买船的钱去买了四万石巨舰了。

    吃惊之余,李煜心中更加期待见到载物四万石的海上巨舰。按吨位来算,这可是两千吨了,仅比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小了五百吨罢了。

第201章 心如火炬的谢越() 
“有殿下的大力支持,蛟龙海航以从泉州购的两艘贮物可达四万石的巨舰,预计半月后就将到达旅顺港。”

    谢越一番轻描淡写道,犹如一粒石子丢入平静的湖面激起滔天大浪,随李煜前来的平壤都护府臣僚们惊奇议论之声不绝于耳。

    “某的娘哎!四万石……”

    “人力竟能造出如此巨大的艨艟巨舰……”

    四万石啊!不仅从未听闻的臣僚们惊叹,哪怕做为穿越者,前世通过报纸媒体影视见识过排水量达数十万吨的李煜也是惊喜万分。

    这可是公元671年的大唐时代啊,用木材就能造到2000吨的海上巨舰,离2500吨的郑和宝船相隔七百多年,离西方大航海时代飘扬在各大洋以数千吨计的风帆巨舰时代相隔九百多年。

    李煜不禁想道,蛟龙海航要是有数以百计的四万石巨舰,那从中原移民岂不轻而易举?

    一艘四万石巨舰一次就能运千人,百艘一次就可载移民10万,跑十趟就移民百万之巨。

    这还只是按照郑和宝船实际载人数来算的,实际上郑和宝船上装载了太多的货物限制了可载人数量。

    目前大唐所造船型中长达二十丈的苍舶就可载六七百人,四万石的巨舰所有仓位都用来装人,恐怕一次性能运两千人。

    心中一计算,李煜都被自己的想法给吓到了,不禁苦恼起来,如何才能拥有百艘四万石巨舰。

    在谢越等一干蛟龙海航管理层引领下,抱着惊奇之心的李煜一行登上了停泊在港口的两万石巨舰。虽还不能亲眼目睹尚在来安东海路上的四万石巨舰,但登上的这五艘两万石海船也足够震撼人心了。

    宽大的甲板令张世不禁喊道:“都能骑马在船上纵横驰骋了。”

    “我等北方人今日算是开了眼界了!”

    都护府官员摸着船舷不禁叹道,一旁的蛟龙海航副总管袁佐闻此大笑道:“哈哈!这位郞,汝是不知在几月前,我们蛟龙海航一次出动这五艘巨舰到西面登州港去接运移民时的震撼场景,登州城内不知多少百姓跑到港口只为一观咱蛟龙海航犹如海上浮动小岛的巨舰。”

    参观了一遍脚下两万石海船的李煜站在船头,望向停满整座东港的百余艘舰船。短短三两年,靠着手里的大把钱财,李煜硬是砸出了眼前蛟龙海航这番盛景。

    此时,李煜可以毫不夸张的向天下人说道:“当今,全球拥有船只最多的除了大唐朝廷外,就数他燕王李煜。”

    想起朝廷,李煜心思又活络起来。

    自太宗皇帝发动灭高句丽战争以来的数十年里,大唐为灭高句丽和百济,前后造了上千计,每艘可载六至八百人的海船。三年前灭亡高句丽后,这些船完成了使命,绝大部分停靠在大唐东南沿海水师驻防的港口里无处可用。

    今年回京后,倒是不仿从父皇那把这些停在港口里任其腐烂的海船给讨过来增加蛟龙海航的实力,还可省下一大笔造船买船的开支。

    这些船服役年限大多不超过十年,仅有三年多没用,稍微整修番就能航出海。最重要的是,里面一多半其实是极其结实、航海性能优异的战船,正是李煜眼下所缺的。

    蛟龙海航拥有的百余艘船用句不客气的话说,没有一艘是用于海战的战船,不然也不会出现张钦所率的运粮船队被新罗水师给全歼于黄海之上。

    蛟龙海航目前顶多有不到十艘由辽东造船坊所造,用于海外探险的武装商船。

    要是把朝廷那几百艘停在港口里的战船弄来,李煜麾下的舰队可以毫无顾忌的横行于大洋之中,以极小的伤亡横扫海外诸国绝不在话下。

    李煜靠在船舷上,悠闲的吹着温暖的海风,对候侍于旁的谢越笑问道:“越郞,蛟龙海航目前有多少艘船?水手有多少?”

    蛟龙海航绝对是自己近两年来现金投入最多的一项产业,尤其是咸亨二年来为了满足移民所需而下的巨额投入,派人南下江东,不惜重金购买大型海船招募水手。蛟龙海航因此,每月都会增加几艘船,数十乃至数百名新招募的水手。

    一声亲切的越郞之称,令谢越受宠诺惊,内心激动的回道:“回殿下,蛟龙海航目前拥有各大小海船一百四十五艘,苍船等内河船只两百二十艘,可用水手八千九百五十人。”

    “未在港出海执行运输任务的有多少?”

    “总计有三十五艘,其中十艘船奉殿下之命运送混沌卫前往琉球,有五艘驻泊于星州,十艘尚来往于都里镇与登州之间运输移民,十艘南下江东购粮尚未回返。”

    “那停泊于港口的船只全部出动,一次可运输多少百姓?”

    谢越沉心算了下回道:“以港口内停泊的船只算,全部出动一次可运百姓三万余,海上安全起见,可运一万七千余人。”

    “三万余也不少了……”李煜沉思道,今年末、明年初安排的移民中,玄武卫、混沌卫将士的家眷预计有三万余,一次性就可全运走。考虑海上安全,也顶多再跑一趟。即使要分出一部分船只经营海贸、粮食、兵力运输,也不过多跑两趟罢了。

    更别说今年回京后,可能从父皇那讨来的数百艘船充入蛟龙海航。如此一来,蛟龙海航今至明年的运力足以满足自己计划所需,以没有必要再花费巨额资金在江东各州买船了。

    参观完蛟龙海航后,太阳以至西山。

    李煜拖着疲惫的身影带着一众都护府官员回了都里镇的行宫。

    谢越回到家里,坐在书房内默默沉思着,女儿来喊他吃饭都没听见。

    “娘,爹都不搭理我。”年仅八岁的小女皱着鼻子对着娘亲埋怨道。

    “乖,你爹在思考大事,我们等你爹想完了再吃好么?”王氏望了眼书房内神色肃穆的夫君,拉着小女的手安慰道。

    “嗯!”小女肯定的点点头,跟着娘亲离开了爹的书房。

    “也许这是我陈郡谢氏再度崛起之机!”

    谢越肃穆的神色突然一喜,捏着的拳头嘭的一声砸在面前的案几上。

    遥想当年,吾陈郡谢氏何等风光,与琅琊王并列天下豪门之首,执掌东晋朝政权柄。即使东晋亡后,陈郡谢氏屡遭刘宋皇帝打击,但家世地位财富在天下之中仍不落下风。

    可一场候景之乱,使本就开始衰弱的陈郡谢氏随江东其他几大世家豪门倒下了神坛。

    谢越不由自嘲先辈何其风光,自己这一代却沦落到与商人为伍,常年泊船贩卖货物为生。

    机缘巧合之下数年前投入燕王府,凭着一身海上行商本事成为了蛟龙海航总管。

    近年来,身为燕王府产业中的一员,谢越越发猜疑燕王所途甚大,也许这就是自己振兴陈郡谢氏的一个机会。

第202章 秋季海外远征() 
初唐仍是一个重视门第出身,门阀士族影响朝政的时代,注定了那些衰落的世家后人,但凡有点出息就不甘于落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