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大唐帝国-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弘虽不同意煜弟的以杀止叛之策,但对于煜弟提出的另两策颇为赞赏。

    派遣儒学博士入西南诸羁縻州县担任州司马、县丞之职,教化地方,移风易俗。于各羁縻州县建立官学,设长吏、博士、助教,以儒学博士担任,管理、教导蛮民子弟。

    遣佛门、道教高僧名师往西南诸蛮羁縻州县传教、开坛布道,引蛮民安居向善之心。

    第二日,李弘将煜弟所提之策中,赞同的部分整理写成一份奏书,上奏大父过目。

第225章 李治问策() 
李治看过李弘所奏,对其中提出的两策颇为赞赏。

    遣儒学博士教化蛮民,佛门、道教子弟引蛮向善,两策相得益彰,不实为稳定边疆之良策。

    李治欣喜之余,立即传召李弘前来问对两策具体实行之法。

    李弘坐在坐塌上,面有惭愧之色,回道:“大父,此两策非儿臣所想到,实乃煜弟所出。儿臣见其利国利民,便将煜弟的见解整理清晰成书上奏,为大父分忧。”

    “竟是四郞所想!”李治稍稍有些惊呀,联想四郞自幼脑子里充满了奇思怪想,突破常人所想的思维区间,另辟蹊径提出切中时弊的应对之策,能想到此二策到也不令人意外。

    即使四郞所想,李治便命宦官传李煜进宫。

    正披着狐裘衣在王府里驾起火锅,与馨儿几女吃得津津有味的李煜被洛阳宫里来的宦官一旨传进宫里,整个人郁闷的不行。

    对于李煜来说,这大雪天的,最好的生活就是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待在温暖的家里和一众姬妾围着涮火锅,再来一杯醇香的河东红酒,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四郞,此二策是汝所想,就具体措施,为父想听听你的意见。”

    李煜看着呈于案上的奏书,大哥的笔迹一看便知,知晓这是大哥将他昨日与其述说治南蛮的策略给记了下来呈给大父过目了。奏书中的内容也不全是自己所想,大哥添加了自己的一部分见解。比如上上策,以杀止叛在奏书中毫无踪迹。

    原本打算想完善点再上奏给大父过目,既然大哥以经上奏了,李煜只好依奏书中所写内容阐述自己的建议。

    “大父,此二策是昨日儿臣因永昌蛮叛一事,有感而发。西南诸蛮常年生活于高山密林之中,好勇斗狠,习俗野蛮粗鄙,不知华夏文化、礼仪,更不知仁义礼智信、忠君爱国为何物。因见吾大唐强大而举族内附,朝廷便在其地设羁縻州县,委其部落首领为州县官吏治之。诸蛮心中对于大唐,只是附属关系,而非直属关系。故所设的羁縻州县朝廷本就没有强力的约束,又处于偏远之地。一旦内附诸蛮首领不想再附属大唐,便可轻易举族叛乱,为祸边疆,或倒向强敌,助纣为虐。”

    “所以,你提议派遣儒学博士任职诸羁縻州县长史、司马等职,专治教化蛮民。于其地建立官学,以经学博士任教,招收诸蛮豪强子弟入学,传播华夏文明。”

    “大父所言正是。”李煜一本正经道:“收服诸蛮当以攻心为上。南方诸蛮文明落后,生活困苦;或向往大唐的繁华富庶、华美的衣冠服饰,或畏惧大唐的国威而内附。虽内附大唐,但朝廷只采取了羁縻制度,诸蛮得以保留了自己本族的文化习俗,始终未与大唐同心,因而诸蛮时叛时降。要想解决此难,朝廷就当利用诸蛮的崇尚、畏惧大唐的心理,遣儒学博士入诸蛮羁縻州县内以行教化、化蛮为夏之能,向诸蛮子弟传播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从内心瓦解诸蛮自视一族,与大唐区隔开来的心态。令诸蛮上至蛮酋子弟,下至山野小民,不论衣冠服饰,还是内心认同,皆与华夏趋同。”

    “诺能做到,即使诸蛮酋长私心作祟,意欲叛乱,也不能像往日一般裹挟其族人。还可成为护卫大唐边疆,自发坚决抵御外敌的桥头堡。”

    “遣佛道二教门徒入诸蛮传教,意在补充儒学博士在教化之外,蛮民宗教信仰的缺失。诺是儒学博士化蛮为夏效果不好,佛门引人向善,不杀生、遁入空门,来世因果报应之说的思想可自解蛮民生性好斗的本性,消弱其武力……”

    李煜口若悬河,大谈治蛮二策的各项利好和具体处置措施。李治听在心里笑而不语,但听到李煜大谈佛门思想具有弱化一个民族武力,削其斗志,瓦解对方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其萎靡不振。可做为大唐对付野蛮难驯的胡蛮思想武器时,笑容满满的李治脸色逐渐发僵。

    李治为君时,推行的可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自由宽松的宗教政策。虽出于道教始祖老子李耳是李氏始祖而大力抬高道教,但对于佛教可无贬压之举,对佛教不少高僧更是欣赏。为政其间,还数次下令天下禁道教的《老子化胡经》。

    大唐佛教信徒众多,仅长安城内就有寺庙一百数十座,而道观仅二三十余座,洛阳与长安相比,不妨多让。

    两京权贵富户死后捐宅为寺,亦是佛教寺庙众多的一个原因。

    李煜却在此大谈佛教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弱化作用,李治心理可谓一点都不好受。

    李治挂在脸上的笑容逝去,沉着脸,不禁想道:‘四郞今日所言,莫非是在拐弯抹角的提醒吾,为使国家倡盛,应大力打压佛教呼?’

    “四郞,你既提到派遣众多佛门弟子入剑南诸蛮羁縻州传教,于国于民的好处。那你还提议派遣道教门徒入南蛮各州,于国的利处何在?”

    “道教嘛?”李煜想了想,笑着回道:“道教可是吾华夏本土宗教,始祖老子又是吾李氏始祖,朝廷自当大力扶持道教在诸蛮地域的传播,增加信徒,遏制佛门势大。对于诸蛮对华夏的认同感,也是有益无害。”

    “自佛教在华夏大地传遍开来后,历来佛道相争,道教始终处于弱势。究其因,还是因道教门徒过少,信徒缺乏,至使人杰比不上信徒广众的佛门。既然要化蛮为夏,怎能只遣佛门弟子而少了扶持道教的传播呢?”

    在宫中与大父问对一番之后,李煜神彩熠熠的离开了洛阳宫。

    在大父面前对遣佛门弟子往诸蛮羁縻州传教的一番赞词,其实是诛心之语。意在提醒大父,佛教大兴,于国于民不利。应当扶持本土道教的发展来制横佛教的影响力,并对道教经典于国于民的好处大加赞赏一番,以此来突出佛教经典的虚妄、无用之论。

    回首望了巍峨的洛阳宫城,李煜长叹一声,但愿大父能听进自己的肺腑之言。

    纵观历史,佛教大兴之国皆国势颓衰,国无良臣名将,士卒疲弱不堪战。上至君主,下至黎民百姓皆醉生梦死于来世之说。面对异教、外族侵凌,只知逃避,祈求于虚妄的佛陀,结果自是国亡族灭。

    自唐因安史之乱退出西域,失去了强有力的保护伞之后,西域万里佛国面对东进的绿教不堪一击,三百余年后,西域再无半块佛土。

    就连佛教圣地那烂陀寺最终也被绿教徒捣毁,诞生地印度更是佛教踪迹难寻。

第226章 博士赴南疆() 
对于四郞提出的治南疆二策,李治深受启迪,在宫中反复琢磨具体实施二策将取得的成效。

    诺此策得以成功,将换来的是南疆百余羁縻州县的长治久安,而非现在,各羁縻州县时降时叛,屡剿不绝,更别提上缴赋税,征集兵马为国助战了。

    几日来李治召集朝中诸相,商议从两京的国子监、太学、弘文馆、崇文馆挑选饱读儒家经学的士子文人,委以南疆各羁縻州县长史、司马之职,上任后督办官学。再从天下征召儒学博士就任各羁縻州县长吏、经学博士、助教等职。

    吏部侍郎李敬玄、张文瓘等一众臣子不同意从国子监、太学、弘文馆、崇文馆挑选学生派往南疆羁縻州县任职。

    张文瓘力谏:“两学二馆乃朝廷培养国之栋梁所在,岂可轻意遣往蛮僚之地任职,浪费人才?”

    除了张文瓘等人进谏反对外,得知陛下将派遣两学二馆学生往南疆任职的消息后,朝中不少文武大臣上书劝诫:“人杰譬如国之重器,两学二馆诸生更是天下人杰汇聚之地,是朝廷未来倚重所在。陛下今日不予授官重用,反却置他们于蛮荒偏僻之地,犹如弃宝玉于荒野,于国何利呼?”

    李治都被朝中诸臣的进谏吓了一跳,只是想从两学二馆挑选一批儒家经典学习优秀的学生授予南疆羁縻州县官职,令他们去实现儒家学说里化蛮为夏的政治理念,却遭来朝中诸多大臣的齐声反对。

    这是为何?

    李治有些气愤,把诸相召来责问了一通。

    可宰相张大安、中书令阎立本、东台侍郞郝处俊明知其中利害关系,顾忌开罪同僚,惹得一身骚,左顾而言他。张文瓘、李敬玄等人并未放弃,仍旧抓住机会劝诫李治,不得白白在南疆损耗两学二馆人才。

    见责问无用,李治恼火的斥退诸相,恨声道:“吾即为君,推行治国方略只是为了寻求尔等朝臣给出更合理的建议,以免有考虑不周之处。既然尔等个个声言反对,那吾何需再寻诸位建言?”

    李治直接令中书省草拟旨意,从两学二馆诸生中挑选合适者予以授官南派,并向天下征召儒学博士,强制门下省审议通过,尚书省执行。

    李弘没想到为何会有那么多朝臣上书反对向南疆羁縻州县遣派官吏,惹得大父生怒。

    做为二策献奏者,李弘郁闷的来到四弟府上排忧解闷。

    “哈哈哈!大哥,你这是身在局中不知局。朝中诸臣为何多人上书反对,只需回想下两学二馆中诸生的来源就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了。”李煜听罢大哥心中一番宣泄,摇头笑道。

    李弘脸色一怔,回神仔细一想,喃喃道:“国子学,初建于武德年,设博士五人,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太学,亦建于武德元年,设博士六人;助教六人。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弘文馆,建于武德四年,设学士教授生徒,学生30人。崇文馆,建于贞观十三年,设学士、校书郎各2人,置学生20人……”

    “弘文馆、崇文馆中的学生,皆以皇族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散官一品,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事章、六尚书、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高正三品子孙、中书黄门侍郎子孙。”李煜开口说道:“不是朝臣反对派遣两学二馆学生前往南疆,而是反对派遣他们的子弟前往南疆受苦受罪。所授官职最高不过州长史之职,还是远离京师的南疆蛮僚之地。对于京师之人来说,形同贬官流放,还要承担重任,安危难保,前途渺茫,这令朝中高官厚禄的朝臣怎忍心让自家子孙去?哪个不是希望自家子孙留于京师,好好读书,到该授官时,享受父辈功勋萌荫入仕,入职于天下各繁华州县才是期望所在。”

    “岂有此理,这些朝臣只知顾自家子孙安危、前途,那朝廷的安危、前途又由何人来顾?”李弘气冲冲的斥道,没想这些朝臣上书反对表面上大义凛然,说什么朝廷置国家栋梁于蛮僚之地,就如弃珠玉于荒野的繆论。实际竟是为一己私心,不想自家子孙被朝廷派往南疆受苦受罪罢了。

    “朝中诸臣诺是人人为公,这天下早就年年大治,何来贪官污吏之说!”李煜轻笑一声,“这天下中人就没有不私心自用者,只是这私心是大是小的问题。”

    自己这位大哥自小身处大父、娘亲为他营造的繁华盛景中,负责教导他的老师又是经大父精心挑选的良师,真正的一位未经世间险恶、人心复杂的纯洁青年。

    连《春秋左氏传》记载的楚世子芈商臣弑杀君王的故事都掩书不忍卒读,不明孔子记载此事是为了褒扬善行以劝谏大众,贬斥恶行以告诫后世的良苦用心。不从书中明了世间并非人人向善,又如何在这尔虞我诈的世界生存呢?更何况还是一国储君!

    李煜心中并不看好李弘继承帝位,心中仁善之心太重,不懂杀伐、不明人心险恶,只会被心机深沉的奸臣所利用,仁善之心却落得个祸国殃民,历史上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几日后,随着李治强力推行,从两学二馆中挑选了百余名饱读儒学之士授于南疆诸羁縻州县长史、司马等职,随姚州道行军总管梁积寿的征讨大军前往剑南道以南的姚、帯⑷值戎荻级礁孪礁黝亏阒菹厝沃啊

    同时征召天下经通儒学的士子文人,以委任为即将在各羁縻州县建立的官学长吏、博士、助教等职。

    令人惋惜的是,一听是前往南疆教化凶悍难驯的蛮僚,光是听闻当地毒虫蚁兽肆掠、林中瘴疠的利害,就吓退了不少热心的读书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