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罗马很早以前发展出了成熟的砖石建筑,对砖的需求量非大型砖窑不能满足。当时大型砖窑穹顶造价极其昂贵,只能敞开窑顶。而中国古建筑以木构为主。

    从先秦开始,砖块长期、并且仅仅用于给大户人家修墓、铺地。有限的需求造就了精工细作的小型砖窑,窑顶成本远低于西方。

    为次,中国古代还发明出炉膛在窑室侧面的横焰窑和火焰在窑室内回旋的倒焰窑,以提高燃料利用效率。

    殷清风在现代的老宅子,就是典型的青砖黑瓦的建筑风格。所以,他曾感兴趣的了解到红砖与青砖的差别,也有幸将红砖红瓦“带到”大唐来。

    在他欣赏自己的成就时,他身边的人却以一种崇敬和感恩的心情注视着他。

    天天在这里劳作的人虽然已经习惯了这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房屋,但是当他们真正被允许住进去之后,他们依然沉浸在难以想象的幸福当中。

    而随着殷清风来观礼的月眉、襄城等人以及韩氏父子等人,对这种建筑则是惊讶、惊喜、震惊、崇敬的心态。

    月眉和范鱼娘等人还能忍受这种好奇,毕竟在殷清风身上已经出现过太多不可思议的奇迹,但韩氏父子则不同了。

    烧砖和烧瓷的区别真不是很大,里面有太多共通的程序与方式方法。

    他们刚刚被殷清风的演讲所震撼,现在又被这些非常赏心悦目的双层建筑给迷倒了。

    没人考证出中国到底何时出现双层和多层建筑的。

    有一种说法是,佛教传到中国时,将他们坟冢的样式………塔,也带到了中国,然后古人受这些佛塔的启发建造出了多层建筑。但到底是什么年代出现的呢?

    西汉的焦赣在易林坤之归妹中写到:“飞楼属道,趾多搅垣,居之不安,覆压为患。”

    说文中,楼,重屋也。

    殷清风不是考古学家,也没兴趣知道多层建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但他知道多层建筑用来住人的,绝不会早于唐朝。如果真早于唐朝,他不会在长安城中没见过。

    所以,继牌坊、红砖红瓦、石灰墙面后,双层建筑也成了他的“首创”。

    韩起已不同于初见殷清风时的恭敬,他现在带有敬畏的语气向殷清风问道:“小老儿请求县男指点,为何这些房屋所使用的砖瓦是红色的?”

    月眉等人见有人替她们问出了心中的疑惑,都竖起耳朵想倾听答案。

    殷清风笑了笑,说道:“韩掌柜若是有空,可去砖窑处走一走问一问再比对一下就知道了。”

    “。。。。”

    所有人都不满意这个回答,但是又不好反驳,一个个郁闷得要死。

    范鱼娘给月眉使了个眼色,月眉会意的点点头,她一定要找机会把答案问出来。

    古人可以瞧不起工匠,但奇怪的是,他们都认为不要去主动谋夺别人的独家秘术,因为那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

    月眉对殷清风将很多“秘术”拿出来与别人分享是能接受的。那些“秘术”讨得了李世民的欢心,也是永业集团成立的基础。但是殷清风现在不想谈砖瓦为何是红色,她就乖巧的不在公共场合问这个问题。

    参观了一圈新村后,村民的祭拜仪式也结束了,新人们也集中到了村中间的戏台前,殷清风要主持的婚礼也要开始了。

    殷清风对于古代婚礼没啥概念,只好把范鱼娘拎过来当参谋。

    毕竟成亲的只是下面的佃奴,三书六礼那些程序殷清风不用参与。而且男女双方都住在同一片区域,迎亲也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殷清风只需做好婚礼司仪的准备就可以了。

    今天成亲的双方都是因为身为奴婢的原因,既然够了婚嫁的年龄也无人可嫁可娶。现在,他们过上了好日子不说,也有了更充裕的婚配对象。

    所以,按照殷清风的要求,凡是年满十八岁的女子和年满二十的男子都必须要结婚。

    本来这时的婚礼是在黄昏时进行的,仪式过后就可以闹洞房了。但殷清风习惯了午间结婚,索性就依仗着主人的身份强行决定将仪式改在午间举行。

    他的威信与威严现在在这些村民的心里,是无以复加的。所以,没人敢来指责他的不合古礼。

    殷清风站在戏台中间,举着喇叭筒大声喊道:“吉时到新人进场”

第206章 希望之光() 
梧桐新村的落成,不但解决了几万佃奴居住的问题,也标志着梧桐学堂也随之完工了。

    在集体婚礼结束后的第三天,梧桐学堂也正式开始启动。

    建一所学堂很简单,无非就是花些钱、浪费点时间。但想达到殷清风的预想的那样,他还付出了很多心血。这些心血,指的是他从到了升平坊之后就开始准备的课本。

    学堂占据了梧桐新村的四分之一的面积,整个西北角都被圈了进去。但是,除了前期的排水设施外,最开始建造的不是学堂而是位于学校南面的教师宿舍。

    说是宿舍,实际上无论是从面积还是里面的装饰和预备的生活用品,都不是那些佃奴可以享受到的。

    对教室的规划,原先殷清风也想建成双层结构的,毕竟学生太多了。但是在任五的提示下,他还是取消了这个设定。

    任五当时说,“新村的住宅,因为一家一户只有那么几口人,木制的地板是可以承受住重量的。可是现在这学堂也采用双层的话,那么多孩子在上面走来跑去,恐怕就会。。。”

    他未尽的话,殷清风听明白了,原来他是担心一旦木质的地板被引起了共振,坍塌的可能性很大。

    有错就改。殷清风立刻就修改了设计。之后,他就越发的佩服自己了。他佩服自己慧眼识珠,大胆启用任五这个文化水平并不高但对工程学却有着无比敏感的人。

    共振?现代人都很难有过这样经历的人,从来没听过这个名词的任五却能联想到,殷清风真不知道他的脑袋是怎么长的。

    有过那次经历之后,殷清风更加抽出本来就不多时间给任五准备教材,也尽量抽时间解答他的疑问。

    对工程学或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殷清风胜在见识多,原理方面他只能利用有限的物理知识去解答。他希望任五能在他的基础上,总结出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不过,在外企呆过的殷清风想起了统筹学。他将时间优化、资源优化、管理优化等等相关内容都整理出来,相信任五在以后领导施工大规模的工程时会用得上。

    殷清风对于学校整体布局很简单:大门在南侧,从大门进去,则是十五米宽的中轴线。

    如果有人要进入学堂,第一眼看到的除了一个宽大的校门之外,校门两边则是两堵墙………两堵很高的墙。

    走进去后,他们会看到这两堵墙里面竟然是一排排台阶。学校嘛,当然离不开运动会了。

    两个操场四周和中轴线都铺上了青砖,从高空俯瞰这青砖被铺成一个中字型,四周的青砖地面当然是用来做跑道的。操场的最中间和中轴线交叉的地方是一个半人高的高台,以后这里将竖起一个旗杆。

    几千间的学生教室和教师办公室,位于中轴线的正北方;中轴线的两边是操场,最西面是健身设施摆放的区域。

    东北角是一个超大型的学生食堂,食堂两边分别是男女生宿舍。住在梧桐新村的孩子都采用走读制,但城东农庄那边的孩子需要住校。

    至于幼儿园,也就是被殷清风称为蒙学的地方还没有开始动工,等统计好这些孩子们的人数和初学学堂建好了才能轮到那里。但他已经替幼儿园准备好了教材。

    殷清风有一个发小,有一颗强闻博记的脑袋。所以,那个发小在他们那一小撮人里面人送外号“小百科”。在没有网络的年代里,不管谁问那个发小什么问题,几乎是张嘴就能答上来。

    进入高中时要分文理班,发小本来是想报文科班的,结果他家人非说什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结果。。。悲剧了。

    他每当想起那个后来变得很颓废的发小,他就伤心难过、他就痛恨那僵硬的教育体制。

    现在他有机会“当家做主”了,对于如何开展教育,他分外用心。

    在决定兴办教育后,他想起了文学作品中的某个群体食古不化的酸儒。他越想越觉得“食古不化”这四个字真是太生动准确了。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道:“教儿婴孩”,意为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可见,古人对儿童的启蒙是有一定的认识的。

    但是,应该如何着手进行启蒙呢?

    中国第一本儿童启蒙书籍,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周兴嗣奉命编纂的千字文。

    第二本是北宋的百家姓、第三本是南宋的三字经。

    后来,陆续出现了声律启蒙、蒙养故事、幼学琼林、训蒙文、唐诗三百首、文字蒙求等等读物。

    殷清风也读过千字文,但是第一句他就懵逼了。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天的颜色是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

    天地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太空之天与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义,必须要读易经。

    易经是五经之首,讲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四书和诸子百家等等统统都是从易经这个根上发展出来的。

    千字文开篇第一句就提到中华文化的根源出自易经,这属实了不起。但是,那些屁都不懂的孩子就算知道易经的名字,也理解不了易经代表的意义,更不要说这第一句非大学问者不能详细解答的了。这让孩子们还有学习的兴趣吗?

    学习,兴趣很重要。没有学习的兴趣,就算长辈与老师再逼迫、再严厉又如何?

    古人的确编写出很多启蒙读物,但很多孩子学的第一本书是论语。

    论语是四书五经之首,想学习四书五经,就要从论语开始。

    论语不但记录了孔子的思想,也包括了他那些学生的思想。可以说,是集孔儒学术的大成者的一本书。

    就这样的一本书,要什么的一个老师讲解起来才能让孩子们欣然接受?全神贯注的听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一个孩子的三观完全没有形成起来之前,老师们就将孔儒的思想完全填鸭式的塞进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的脑袋里,他们不食古不化才怪呢!

    相比较这一点来说,现代教育再被人诟病,也比古代教育有优点。可笑的是,弯弯的某个姓王的、叫财贵的家伙搞出什么儿童读经教育,在中国各地招收加盟商开设孔子学堂,真真是把骗钱的把戏演得足足的。

    孔儒思想到底对不对?好不好?殷清风只想要四个字来回答:与时俱进!既不要捧臭脚,也不要全盘否定。有用的留下,过时的舍弃。

    殷清风正是对教育有了这么多的认识,他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财轻易的理清了头绪。

    首先,数学是必须要学的。

    哪怕将来不用计算赈灾的粮食要如何发放、哪怕不在工部任职、哪怕不是一个后勤处长,就是一个饭店伙计也要计算该收多少饭钱、一个农民要计算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吧?

    有人说,文盲很可怕。殷清风想说:比文盲更可怕的是数学盲。

    大字不识却又是商业奇才的人很多。

    计划里,小学阶段分四年完成。所以,他要在这四年里把孩子们的数学基础打牢。

    缀术、海岛算经、九章算术注、九章重差图、墨子、缀术等书籍是他来大唐后能收集到的所有数学典籍,他在阅读后发出了无限的感慨。

    中国古代关于数学方面有很多值得后世人骄傲的成果,但是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自然科学。

    原因之一,就是古人秉持着实用主义至上。无论是墨经、周髀算经等,都记载的是具体实用的例子而不是一个又一个的数学理论体系。

    九章算术记载的主要成果………十进位制。可是十六进位制不但唐朝时使用,就是到了民国也还在用。

    这说明什么?说明十六位进制没有给当时的人们的生活造成麻烦,如果造成了麻烦自然就会有人想办法去解决了。

    毕达哥拉斯定理与九章算术里的勾股定理出现的年代几乎相同,为什么毕达哥拉斯定理能流传并被承认?是因为勾股定理只是个例而没有进一步的推论出相关相近的数学理论,也就是说,不成系统化。

    我们古人只有众多的知识点,却没有完善成一个系统理论,当然就形成不了完善的科学。

    原因二:古人在自然科学方面是一直保持着重观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