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履,正式场合穿、屐,家常时穿、靴,游玩或征战时穿。
屐,到了隋唐时,相当于现代的拖鞋。小东倭学去之后,他们终于不用光脚了。
现代人穿的带跟的鞋,起源于明朝中期。明朝的女性,在鞋底后部装有四厘米至五厘米高的长圆底跟,以丝绸裱裹。
北京定陵曾出土的尖翘凤头高底鞋,鞋长十二厘米,高底长七厘米,宽五厘米,高四点五厘米。
殷清风给那些迎宾妹妹配的高跟鞋,就是明朝的款式。
回廊的前面是花园,苏式园林的风格。
园林的东西北三个方向,是两层楼结构的建筑………外形上仿造北大的红楼………很朴实的建筑。
这一次,他没有使用红砖,而是水泥加瓷砖,再加,琉璃瓦。
琉璃,亦作“瑠璃”,是我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
我国古代琉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玻璃,所以不适合用于制作饮食器皿,一般常用于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
到了南北朝时期,建筑上出现了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从此,琉璃以建筑材料出现在中国建筑史中。
真正大规模使用琉璃瓦的元代时的皇宫建筑。而琉璃瓦建筑史上最杰作出的代表作,是明代十三陵和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的九龙壁。
从北面的正门进去后,迎面是两个弧线的楼梯可以上到二楼。楼梯中间是迎宾台,或者叫做结账处。开业后,这里依然会有迎宾妹妹在这里为客人引路。
上到二楼,是一个可以举行大型宴会的宴会厅。
明天,这里将作为加盟会的会场。
为了达到效果,墙壁上也是贴着浅浮雕的瓷砖,只是这次浮雕的内容花费了殷清风无数的时间。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追日、刑天舞干戚、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仓颉造字、共工怒触不周山,最后到大禹治水。
从鸣条之战、牧野之战、烽火戏诸侯、秦统一六国、楚汉争霸、赤眉军起义、黄巾军起义、永嘉之变,到隋灭陈国统一,再到隋末大起义。
仔细品读下来,华夏的起源、朝代的更替都一一展现在这里。如果司马迁还活着,他看到这些也得说声佩服。
这间如同历史博物馆的宴会厅自然是不会轻易对外开放的。
想要在这里招待宾朋可行,只要他觉得他的身份够、那些宾朋的身份也够。想要达到这两个条件,估计也只有皇帝宴请诸位顶级的臣子才够资格。
但是这个大厅绝不会白白浪费的,一个广告效益就足够了。只要来过这里,谁不想着再进来一次?只要能被邀请进来过,他在皇帝面前都有面子!
北面的建筑,只有这个被命名为华夏厅的大厅,东西两边才是日常经营的场所。
一楼是散席,二楼是包房。
一楼的散席,是长桌配套高背长椅和屏风。
长椅的高背的高度足以隔断任何人的视线。再加上屏风半包围在侧面,只要进餐者的声音没吵翻天,就不用担心他们的相貌和说话的内容被人看到听到。
楼上的包间和现代的样式差不多:东面的二楼分一桌间、双桌间和四桌间。每个包间以山峦、河流命名;西面的还保留木榻式,包间以花卉命名。
从此,滋味楼才算是名副其实了。
第229章 殿外对奏()
原先属于许敬宗的宅子在崇贤坊西北角,位于西城的中间位置。比起郧国公府和吴国公府来说,这里更方便出城回山庄。
因为带了五十多个孩子和一些老师,殷清风打算在这里过上一夜。
来到这里,殷清风就想起许敬宗向他献宝时的事情。
殷清风后来让殷良把许敬宗所谓的宝藏起了出来,折合成铜钱的话,只有三十一万贯。就这点钱,还没有许敬宗家里的那些藏书值钱呢。
不过许敬宗的宅子有一点好处,院子大房间多。
殷清风让月眉安排人去安顿下来,他自己背着手沿着这处宅子的外墙转了起来。
从宇文恺建大兴城,到更名为长安城,这个时代的中国,都是地广人稀的特点。所以,在建造大兴城的时候,每家每户之间都有足够的空间。
现在属于他的这处宅子,距离其他三户和坊墙都是四米。
殷清风出来转的目的,是想将旁边的宅子也买下来,然后在两处院子下面挖一个地道。
都说狡兔三窟。他现在住的庄园根本就是太阳底下的蜡烛,没有任何安全性可言。
经过这次教训之后,梧桐山庄要做好逃生准备,郧国公府和这里也要有必要的措施。
第二天辰时刚过,殷清风便赶去东宫。
今天的大戏由李世民开场,由武士彟来收场。
除了李世民要去滋味楼,李晋安也要去,这是殷清风早就做过的承诺。
东宫内,李世民和李晋安各自换了一身常服。
因为李晋安是成年之后才成为宦官的,所以他依然有些浓密的胡子。现在他和李世民都穿着常服,不认识他的人绝不会想到他是一个没了***的人。
见到殷清风来了,站在殿外说着话的两人一起看向他。李世民冲他招招手,意思是让他快走两步。
等殷清风快到身前,他问道:“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因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你给我写的信里又以秦朝为例。那你能用这句话或那个故事解释前隋灭亡的原因吗?”
殷清风稍微琢磨了一下,说道:“按照孟子告子下的解释,前隋并不缺少‘法家拂士’。而且吐谷浑、突厥和西域诸国也已经臣服,所以,前隋的灭亡不是‘死于安乐’而是死于‘想要安乐’。”
这个说法有意思,李世民眼睛一亮。
“叔叔统过兵应该知道,无论是樵夫的砍柴刀、庖厨的厨刀还是士兵的杀人刀,时间久了都需要磨刀石磨砺。如果不经常使用,不经常磨砺,结果只有锈蚀掉。
仙人的故事就是让叔叔找一块磨刀石来磨砺大唐历代的圣人和臣子,只有这样,大唐的圣人才不会安于享乐、大唐的国祚才能延绵。
隋世祖要征讨高句丽的目的,是要让前隋四境无外敌。他不但要消灭高句丽这块磨刀石,而且是急于消灭。这是前隋灭亡的原因之一。”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一个原因是,隋世祖太过独断专行,让‘法家拂士’们不能发挥才能。”
点点头,李世民沉吟了一下,又问道:“如果换做是你,你该如何做?”
殷清风回到:“高句丽可以征讨。不但要征讨,而且要不断的征讨。只是每击败一次,就退回来休养生息几年。这样做,不但能给高句丽一个喘息的机会,也给隋帝一个平定国内的机会,不让世家和武勋的势力过于强大。”
李世民在殷清风面前来回走了几步,说道:“现在大唐北面还有突厥压境,境内的世家对皇室又多不臣服。。。这,磨刀石是不是太多了?”
殷清风说道:“大唐想要立一块磨刀石,不能选突厥。
突厥占有的领土过于广阔。如果给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征服其他异族来壮大自己,在实力上并不会损失太多。这,对大唐就相当不利。
大唐不但要在漫长的边境上防守御敌,还要不停的向边境补给粮草、兵械和士卒,时间越久,大唐消耗的就越多。
所以,最好的结果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彻底征服他们。”
李世民追问道:“那只有在国内立一块喽?”
殷清风说道:“小侄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消灭突厥和吐谷浑,然后将羌人和高句丽轮换当做磨刀石。
每当国内歌舞升平了,就拿羌人或高句丽开刀。等一方被打得奄奄一息,下次就换另一方磨砺。”
“羌人?”
据汉文史籍记载,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发展到唐朝的时候,被唐朝人称为吐蕃。
吐蕃就是今天的藏族前身。
但是藏族的史学家并不认同他们的祖先是西羌人,他们更相信“猕猴变人”的传说:一只神变的猕猴在雅砻河谷中的山洞中修行,被一个魔女诱惑,生下了六只小猴。
这六只小猴就是他们的祖先。
根据现代欧美科学家整理出来的人类基因序列图结果显示,汉族与藏族同源,叫做先羌。
这一结论符合中国人对羌人的记载。
汉族的史书记载:炎帝和黄帝的大战后,黄帝带领族人向东向南发展,形成汉文化,炎帝向西发展成为羌文化;羌族在舜、禹时期向高原地区迁徙,以躲避洪水。
从考古的角度分析,青海的柳湾墓地显示出来的文化内涵,属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的一支,而马家窑文化又从陕西宝鸡的仰韶文化演变而来。
从文化内涵到迁徙路线,都可以认定羌族或羌人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再以基因佐证,或许大家真的在五千年前是一家人。
根据藏族人的记载,公元前二世纪中叶,聂赤赞布成为吐蕃王室的第一代赞布。而松赞干布是第三十三位赞布。
松赞干布统治时期,羌人开始走出高原与唐朝接触,被唐朝称为吐蕃。
松赞干布出生在八年前,还要再等五年他才能成为赞布。所以,李世民才会惊讶羌任有资格成为他领导下的大唐的磨刀石。
但是,只有殷清风知道吐蕃人不但有资格成为大唐的磨刀石,而且绝对是最合格的磨刀石。
吐蕃从松赞干布时期开始,从文成公主带去的工匠那里得到了先进的中原技术。消化这些技术后,吐蕃开始不停的对外发动战争,南如天竺、西如大食、北如突厥,东如唐朝,都曾与吐蕃交战过。
吐蕃人从七世纪后期到九世纪前叶,一路伴随唐人、大食人和回鹘人走过了它们的全盛时代。吐蕃人最强大的时候,可以做到同时与大唐、回鹘和大食人开战。
但是,这些话怎么和李世民解释呢?
“小侄从仙人那里得到仙旨:高句丽、突厥、西域诸国,只要大唐愿意,随时可以消灭他们,但是还有一个异族正在暗中默默地积蓄力量。这个异族就是羌人。他们将成为大唐未来几百年的敌人。”
“哦?”
李世民来兴趣了,“你的意思是说,哪怕大唐不去招惹他们,他们也会主动进攻大唐?”
殷清风点点头。
“哈哈哈,那就好!某正愁缺少敌人呢!来吧!看看谁磨谁!”
李世民像是得到了玩具的孩子一样兴奋。
第230章 盛会之前()
也不能怪殷清风今天又透露了“天机”,这是他欠下的债。
因为之前的政治幼稚,他做了很多错事。现在打算蛰伏下来,有些手尾他要处理干净。
需要他处理的最大的手尾,就是停止削弱世家的计划。
他不可能向李世民说什么文化层次的内容,只好又推出一套磨刀石理论。
不过还好,前有‘生于忧患’的典句,后有秦朝和隋朝做例子,看李世民的样子是接受了他的“新”理论。
磨刀石理论当然不是殷清风首创的,他还没有那么天才。
小到一个猎人父亲让儿子独自去捕猎,大到一个国家为了转移国内的不满而发动对外战争等等,都是磨刀石理论的实践体现。
但是,从夏商周开始,历代统治者和文臣武将都没有机会悟到这套理论………生产力太低下了!几千年来,老百姓真正的好日子根本就没过上几天,还谈什么死于安乐?就跟别提什么磨刀石了。
见李世民被忽悠过去了,殷清风赶忙让他们上车。
当李世民和李晋安见到四轮马车的时候,都不由得眼前一亮。
李世民绕着马车转了一圈,嘴里还啧啧个不停。
唐朝人出门没有坐车的习惯。
上到皇帝文武,下到妇人小娘子,都以骑乘为主。
现在看到一辆马车还是四个轮子的,好奇感多过占有欲。
“这是你想出来的?”
殷清风向李世民介绍了一下马车,“。。。现在外面的路面都修整过了。平时骑马或许没感觉,但是坐上这辆车就不同了。不但速度快,而且颠簸感极小。”
“来,晋安!咱们上去试试。看看是不是真的那么舒适。”
李世民向李晋安喊了一句,然后率先进入车厢内。
车内的布置很朴素:车壁只是原木上刷了一层桐油。椅子也是素色的绸面。
李世民的屁股在椅子上颠了颠,“除了宽大和柔软些,好像也没什么新奇的啊”
他有些失望。
殷清风说道:“这是小侄自用的,所以俭朴了一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