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2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好奇心浓浓,但太子言明他们不要接触他。其中含义,他们多少能领悟一些。前几日听闻中山王欲回归东宫,他们试探询问可否见殷清风一面。谁知,太子却说让他们带着儿孙辈前来比试。

    比试好啊,不比较安知谁更有才学。他们不信他们育人多年,还不如一个少年郎。

    今日,学堂里授课的是一个小娘子,观其年岁也不过十四五岁。要不是她讲解的三字经也算中规中矩,他们必定要当场直谏了。

    不可思议的是,那个被叫做黑板和粉笔的两样物品。授徒半生的他们明显觉察出它们的功用将是多么的强大。

    学堂之上,先生在黑板上手书,下面的每个学子都能清楚地看到,这可要比单独地口口相授要简单明了得多,教授的效果也必然会数倍提升。

    不管殷清风的才能到底如何,只弟子规、三字经、黑板和粉笔,就能让他名垂万古。所以,他们更期待与殷清风的见面。

    见面之初,殷清风给他们的感观很好。他的五官相貌并不算突出,但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却扑面而来。让人看了,便心生信赖之心。

    他的言论,只偶尔引用古人典籍,更多的是他自己的白话。虽然这白话让他们多少有些不适,但其中的道理却深刻易懂。

    从欲念的解释,到知行合一,再到大道至简、六民论,侃侃而谈之下,让他们有种醍醐灌顶的领悟。尤其那句“透过表象看其本质”,可以说是探索天道的至理名言了。

    但,能说出这么深刻言论的人,怎么就敢说出‘好战兴邦’的话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又,“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治兵于庙,礼也。”。想要攻必克,守必固,战必胜,必定要在祖庙里举行,要取得祖先或祖先神的“佑助”,才具备政治合法性和宗教神圣性。

    作为国之大事的战争,必须“经”之以五事:道、天、地、将、法。首先就是“得道多助”的“道”尽可能做到君民一致,上下同心才能取得胜利。

    即使,“得道多助”,但先贤言:善政不攻,善攻不侵,善侵不伐,善伐不搏,善搏不战。

    这两年来,太子“善政”之名天下扬,为何要听信那少年之言,要“攻”、要“侵”、要“伐”呢?就不怕好战亡国?魏晋以来,这天下的战事还少么?李唐已初显盛世之光,为何不与民同息,享受太平盛世?

    “殷侯好战兴邦之言,老夫不敢苟同。”

    殷清风道:“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两汉的匈奴、魏晋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隋唐的突厥,三千年来,屠杀了多少炎黄苗裔?

    大唐不去攻打他们,他们就不牧马南下了吗?大唐立国八年来,遭受了多少次突厥的侵略?

    所以,为大唐国祚计、为大唐的子民计,突厥必须要消灭!

    只消灭还不是长久之计。

    鬼方、混夷、獯鬻没了还有猃狁,还有戎、狄,匈奴没了还有鲜卑、羯、氐、羌,还有突厥。北方草原上的胡族生生不息的原因,就是汉人没有完全的消灭他们,没有将那里的土地变成率土之滨!

    保卫大唐和子民只是出战的理由,再说说出战的意义。

    治国的本质是让国民安居乐业。安居乐业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土地。晚辈曾对太子言,两汉的末期,因为六千万的百姓没有足够的土地耕种,所以他们推翻了两汉。

    大唐现今的人丁约三千万,不用百年将达到五千万。五千万需要多少的口分田和永业田?大唐可耕种的土地又有多少?

    北方草原最少可以生养一千万的人口。一千万的人口,大唐就少承担三百万顷亩的耕田。那,大唐可耕种的土地也不过是九百万顷左右。也就是说,均田制已经不能保证五十年后还能继续实行下去了!

    所以,这五十年内,大唐皇室必须要为百姓找到足够的土地来繁衍生息!,否则,战乱不远矣!”

    李世民还好一些,其他三人脸色都变了。

    这才安稳几天啊怎么五十年后就又起战乱了!

    殷清风当然没说瞎话。

    虽然均田制是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两税法后被废止的,但根源却在女帝时候就显出苗头了。否则也没有后来的节度使制度了。

    “北方草原可居住一千万的人口,高句里的秦汉故土,也可以安置五千万人口。再往西去,一直到前汉的西域都护府,又可以安置两千万人口。还有南夷和林邑,又可以安置两千万的人口。

    这一亿人口,加上大唐现在的领土,大致可以容纳两个亿百姓安居乐业。

    以两汉末年和前隋的人口推算,大唐现今的耕地,最多可容纳八千万的人口。一旦到了这个极限,就算帝王再贤明,这大唐的国祚也延绵不了多久。

    所以,为了大唐的国祚,为了我们的子孙可安享盛世太平,大唐必须要有更广阔的疆域!”

    李世民心里偷偷乐,当初殷清风给他算的账可不是这样的。但陆德明三人可就真的是吓坏了。

    他们一生的时间都在诗句文章里呆着,哪里晓得土地与人口之间的矛盾。他们一想到大唐如果不扩张领土,国祚最多只能延绵两百年,他们就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可。。。汉武帝时,倾文景之治留下的钱财,经四十四年之久也不过勉强驱逐匈奴而已。殷侯如何敢说要消灭四方异族?”

    李纲战战兢兢的问道。

    殷清风道:“晚辈不曾习武略,但皇家军事学院里有那么多的武勋,他们会完成皇室交给他们的重责的。”

    殷清风才不和他们啰嗦呢,说了半天连口水都没喝上,还浪费啥唾沫星子啊

    这个答案虽然那三人不满意,但殷清风刚才的结论真把他们吓坏了。若是按照殷清风的算法,大唐的国祚岂不是也像两汉那样只有两百年的光阴?

    陆德明冷静了一下,说道:“老夫虽然沉浸在经义中,但也知道殷侯向太子献计的农耕良策。不知这农耕良策,能延长。。。”

    殷清风打断他,“既然陆先生用延长来形容,当然也知道这只是治标而不治本。就算多延长一百年又如何?那时的我们的子孙还不一样要遭受战火?

    太子殿下令修建水泥路,就是为了在疆域扩大后能更好的治理天下。再加上新式农耕和军事学院的建立,都是在为消灭那些异族而做准备的。

    有了粗略能容下两亿人口的土地,这本身就需要三至四百年的时间,若大唐再实行新政,再延长到六百年也有可能。若是再扩大疆域呢?

    总之,大唐若不扩张,国祚绝不会超过三百年。”

    李纲毕竟出仕北周、隋、唐三朝,见识过太多的战事,“若不是今日有殷侯的点醒,老夫的目光也只在这大唐的疆域内,又怎知太子早已为大唐的万世基业做万全的准备。

    殿下,老夫一声的光阴都在经义之中,武略之事恐怕是帮不到了。”

    颜相时是代表颜氏来考察殷清风的。现在殷清风表现得不但让他信服,更是让倔强李文纪都低头,他就更是欢喜了。

    颜氏以经书传世,虽家产不多,却也安贫乐道。但新朝初立,他们总要为晚辈子弟留下足够的荫封。殷清风是颜氏的姻亲,之前考察过他的品性,现在又了解到他的才能,接下来,就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坐下来好好谈谈了。

    “尚幸相时还在壮年,李公的遗憾就交给晚辈吧。”

第329章 吕才大婚() 
吕才的婚礼,比殷清风预想的要热闹很多。

    殷清风和马周带人去迎亲的时候,从坊门外到温府这一路上挤满了男男女女,进了府门后人也不少。

    唐朝人结婚,新郎是不迎亲的,新娘的父母也不送亲。殷清风怕自己出丑,把韦文宗拉上由他出面主持迎亲。

    太原温氏源出夏代的温国而得姓。

    西周初,温人一支向西迁到甘肃祁连山,与月氏人相遇,成为月氏人中的温部落,再往西迁的温人在新疆南部建立了温宿国,成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至汉初,被汉高祖封侯,其孙始居太原祁县。经四百年发展,汉末出了第一位太守—温恕,其后人皆居高位,联姻对象也是清河崔、颍川陈等大姓,其中并有温氏六龙等知名于世,但永嘉后除温侨外,不论南渡的或留北的皆不见与史书。

    直到三百年后,温氏三兄弟: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佐李氏父子开唐,同封三公并列宰辅,太原温氏才再度成为顶级豪门。

    其后除了温大雅后人在安史之乱以后出了温辅国、温造、温邈、温逊,在政坛最后出场的是因同昌公主去世而被杀的京兆尹温璋。同时期的还有温庭筠及其弟因庞勋之乱而死的温庭皓,再之后,温氏又泯于史书。

    唐初之前的温氏虽不见史书三百年,可不代表人家穷。从奴仆的衣着到庭院内的格局布置,再到陪送的嫁妆,妥妥的一个顶级富豪的形象。

    殷清风问过单云英,温氏在去年拿下了三个州的加盟权:华州、蒲州和晋阳。每州各一个滋味楼和仙居坊。若温氏是个穷鬼,这一百多万的钱财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掏不出来的。

    新妇宋青儿头披“蔽膝”,被温彦博的发妻温王氏送出房门。房门外温氏三兄弟含笑而立。见宋青儿被送出来,温大雅的儿子温无隐开始宣读告文。

    “告如在:奉天之作,承地之合,顺父母之意,从新人之愿,新妇宋青儿今日行婚姻大礼,与清平吕才结为夫妻,合为一家,告曰:吕宋联婚,合家同心。盟誓发愿,百年不分。毕生恩爱,相敬如宾。生养兴祚,昌荣家门。天地其佑,祖先其知,告于四方宾朋!”

    韦文宗、殷清风和马周代替吕才躬身行礼。

    从通义坊出来,向南路过阎立德和阎立本的延康坊就到了崇贤坊。坊门外,殷清栿以吕才兄弟的身份在此迎接马车。

    走过代代相传后,满脸喜悦的吕才才算将宋青儿迎到手。他与宋青儿携手走向内宅。内宅里,殷元和裴氏、闻氏代替吕才的父母迎接新妇进门。

    殷元和裴氏说过吉祥话后,便是拜堂之礼,由殷清风宣读礼文。

    “父母生养之大恩,与天地同,新人大婚而图报。新人拜高堂:正坐,行礼。新人结为一家,自今而始,家庭同归属,生命共认同。相敬对方,如同敬天地父母。夫妻互行大礼,以明心志。夫妻对拜:正坐,行礼。”

    吕才和宋青儿一一照做后,下一个仪式是:合卺而饮。

    合卺是周朝的成婚礼仪。夫妻持瓢而饮,各饮其半,再饮尽剩下的另一半酒。葫芦原为一体,现剖分为二,有用红线相连,象征夫妻由婚礼将两人合二为一,同甘共苦,永结同心。仪式中夫妻要互拜,然后以夫妻互称对方。

    但唐朝的婚礼上,将红线系葫芦的仪式改为夫妻二人用线绳穿过铜镜纽,再系到一处以此来表示夫妻从此合为一体。

    合卺而饮后便是解缨结发。

    解缨结发为汉族之原创仪式,以示永生相伴相随,百年好合。吕才解下系在宋青儿头上的红丝绳;宋青儿剪取吕才头上的头发,然后她将吕才的头发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然后剪下梳结在一起的头发用红丝绳系好,放置在小盒子里面。

    这个小盒子要等到夫妻二人百年后,埋葬在夫妻合葬的坟茔里与夫妻二人的身体同归大地。

    殷清风眼看着小盒子被月眉接过去后,按照韦文宗的提示宣布进行执手之礼。

    宋青儿出示双手,手心向下。吕才手心向上,双手接住握住。

    然后夫妻二人共同吟诵道:“执子之手,与子共箸。执子之手,与子共食。执子之手,与子同归,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夫复何求!感谢苍天,此生复何求哉!”

    接下来,是婚礼的最后一项:诵诗献乐。

    诵诗献乐由襄城和李承乾带领殷清风的学生们一起朗诵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等朗诵结束后,殷清风大喊一声:婚礼大成!然后庭院中响起一片欢呼声。

    吕才将新媳妇送到女眷席去酬宾后,端着酒杯笑容满面的走了过来。他在长安本没什么亲朋,但他现在有了众多的同僚。虽然军事学院还没招生,但博士、助教等基本是配齐了,吕才必须要和向这些人酬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