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3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代的大米的价格按每斤三块钱算,殷清风赏给这些村民的三贯钱,就值六千块钱。

    如果,按照大米的价格来换算软妹币和开元通宝之间兑换关系的话,这三贯钱还能兑换更多的软妹币。

    历史上,在李唐建国后的十余年里,由于唐朝闹钱荒和粮荒,粮价在隋末的基础上,一路高涨,很难准确的实证出当时的粮价。

    但那时的交易习惯是用绢价做参考的,而且在粮价高涨的同时,绢帛的供需却是平衡,并未出现太大的价格波动,只要考证出绢的价格,就能考证出粮价来。

    资治通鉴一百九十五卷中:“太宗继位之初,京师、河东、河南、拢右。。。一匹绢才一斗米。”;自贞观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

    同时,另两个数据是:“贞观五六年时,粟每石三十文、米每石五十文。”

    若每匹绢换十五石的粟,则绢价为四百五十文。

    再推导至“太宗继位之初,一匹绢才一斗米。”得出当时的粮价是四百五十文每斗。

    唐朝的最低粮价出现在贞观十五年:“米每斗直两钱。”

    若以这“米每斗直两钱。”来换算软妹币的话。。。六万块!

    不管是六千还是六万,反正殷清风这一下子拿出来近五十万贯出来。

    韦保峦问他什么时候放良这些村民。按照他的设想,放与不放就是一种形式,只要他有掌控力,无非就是给他们换一种身份罢了,该效忠他的还照旧。

    他现在治理梧桐新村的办法,是采用的早被共和国淘汰掉的“人民公社制”。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成立。经多次调整后,从一九六二年开始,绝大多数人民公社实行了“乡、社、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恢复和扩大了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人民公社制在建国之初,“用农民集体力量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策略,顺利实现了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工业化基础的建立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今后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人民公社在那个阶段的积极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但长期执行一种体制甚至僵化,那必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殷清风虽然没有在那中制度里生活过,但他也清楚,从实际意义上来说,人民公社就是乡正府机构,其作用就是起到正度督导农村农民的作用。

    解散人民公社的前提有两个: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完成了、制度僵化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现在的唐朝,提不到什么工业化的问题。若是解决了制度僵化的问题,人民公社能不能保存下来?

    作为立志改变民族命运的殷清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有一个关键:人,是自私的。

    无论是共和国的建国之初,还是李唐的建国之初,抱团取暖、集中力量是时代的必然。随着力量的壮大,个人的私心也就凸显出来了:有能力的人,想放飞自我,没能力的人,想偷奸耍滑。

    这两种人的出现,就诞生出了个人承包制。

    但人民公社制彻底灭亡了吗?

    没有,还有华西村,

    吴仁宝在一九六一年接任华西大队一把手时,集体资产两点五万元,欠债一点五万元,人均分配五十三元。

    到他去世的前一年,华西村的营业总收入五百三十亿,人均是八点五万元,而同期的上海市城市居民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过三万元多点。

    同样保留集体主义经济的南街村,只是因为领导者盲目的投资,光环比不过华西村,但南街村也证明了集体主义经济在现代化经济面前,一样是可行的。

    南街村和华西村的人口都不到四万人,而梧桐新村已经积攒到了十二万的人口;华西村有华西集团,他也可以搞手工作坊嘛。

    梧桐新村有人口优势、有教育优势,有地理优势、还有他这个作弊器的存在,他没道理不把这里建设成为唐朝版的华西村吧。

    他可以把农田全部改为原材料基地和养殖基地。

    甘肃到关中到河南一线,有茶山有竹林,只这两个经济作物就可以养活梧桐新村:茶叶搞来料加工,制作炒茶;竹林里养竹鼠,就地生产毛笔、竹纸、竹鼠鞋、竹鼠皮衣、竹鼠肉。。。这不都是钱吗?

    更何况,这里的养殖业基础已经很完善了。

    牛、马、羊、驴、猪、鱼、鸡、鸭、鹅、兔、龟等,只要母本达到一定数量,每年光卖肉卖皮就是一笔很大的收入,如果再深加工:腊肉、腊鸡、火腿、酱肉、红曲鱼、红曲肉、阿胶、龟板胶。。。

    华西村到了后来,因为在传统产业上投入过多,不得不转行进军第三产业。但殷清风可以事先就搞出来的。

    这里距离长安城才几十里地,对于喜欢在各个节日往城外跑的长安人来说,这里并不远。

    他再建一批有特色的房屋,提供特色的住宿和饮食,再弄些百戏表演、再种些桃花林、梅花林、牡丹园、菊花园。。。光这些旅游收入,真是不要太多了。

    若这种模式得到确定,并得到推广的话,对唐朝、对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

    皇权不下乡不存在了吧,宗族制得到了扼制吧,每逢灾年不用逃荒了吧,每逢战乱可以结阵自保了吧。。。

    但是眼下,他需要恩威并施,让这些村民乖乖听话才行。

    “威”不需要他亲自动手,有原先的梧桐新村管理条例在,已经打好基础了,等以后建起作坊后,还有作坊管理条例约束他们。

    但遵守制度深入他们骨髓里,还担心什么?

    至于“恩”就更简单了:有他们原先的生活对比、有络绎不绝投奔的农民做对比、有长安城里那些权贵的奴婢作对比、有城里那些市贫阶层作对比。。。他只要展现出一丝丝的仁慈就可以了。

    现今,可是万恶的旧社会啊百姓们既朴实又简单。

    楼外已是黑压压的满了人,殷清风抬腿站到椅子上,再把襄城、妮子她们一个个拉上去站在自己的两边。

    没等他说话,村民们像是接到了信号一样,齐刷刷的跪倒在地,“祝阿郎和诸位娘子福寿延绵、灾邪辟易、万事吉祥、公侯万代!”

    十几万人的齐声高诵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抗战七十周年大阅兵才多少人?

    殷清风虽然没有心理准备,但他在第一时间就护住自己的妹子。而妹子们先是花容失色,再是兴奋不已。襄城更是像第一次出去摘菜那样,连连挥手。至于她喊了什么,完全听不到。

    跪礼源于跪拜礼,而跪拜礼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

    跪拜礼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蒙元行跪礼,明清因袭。”

    康有为遗稿里说“唐不兴跪礼,唐行的是躬。”,指的是君与臣之间、臣与臣之间、臣与民之间的礼仪,不包括晚辈与长辈、主人与奴仆之间的规矩。也不包括,感恩的人向施恩的人行礼。

    也就是说,礼仪制度不等于规矩。

    家族或家长制在古代才是最严苛的制度体现,要超过主人与奴仆之间的那种打骂、苛待等规矩;在不兴跪礼的蒙元之前,向救命恩人行跪礼才能表达他的铭感五内之情。

    所以,唐人不是不兴跪礼,而是要看下跪的人是谁,他要跪拜的是何人。

    齐刷刷的跪倒、齐刷刷的高诵后,又是齐刷刷的收声。

    殷清风高喊道:“过去的一年,你们辛苦吗!”

    “不辛苦!”听到的人,高声呼喊。

    “过去的一年,你们吃饱了吗!”

    “吃饱了!”

    “过去的一年,你们挨冷受冻了吗!”

    “没有!”

    “以后,你们还想吃得饱、不受冻、子女都能读书识字吗!”

    “想!”“想!”“想!”

    “如果本郎君放良你们,你们还愿意效忠本郎君吗!”

    “嗡”的一声,人群骚动起来。

    “阿郎,你可不能放良俺们啊”“俺们愿意世世代代做阿郎的奴婢!”“阿郎,你可不能不管俺们啊”“阿郎”

    殷清风等他们的情绪稍微稳定了,高声喊道:“大唐太子殿下发下宏愿,要解救全大唐的奴婢,本郎君是太子殿下的郎子,要做出表率来!

    难道,你们不想着天下千千万的奴婢都得到自由吗!

    放良之后,有意离开的,到杜管事那里领取遣散费,大家好聚好散!”

    人总是好日子过久了,心里对以前的恩人和恩情就慢慢淡化了。眼下这个年,他们过得兴高采烈的,让他们心里蒙上一层阴霾,才能更记住他这个主人。

    他还有几个月就要一走三四年,不把这些人镇住,他走的也不放心。

    对于这几年已经过惯了好日子的人,就要提醒他们,他们随时可能被踢出梧桐新村,他们才会小心谨慎的遵守本分。

第420章 解答疑惑() 
殷清风不无恶意的几句话,却真的吓坏了那些被称为村民的佃户们。

    见阿郎和那些贵气夺人的小娘子们消失在楼门内,整个梧桐新村陷入了恐慌的议论中。

    一个老者顿着木杖,“都怪咱们啊阿郎这是养不起咱们这些大肚汉子了”

    旁边的老者先是一愣,随即醒悟道:“对!对!对!俺原先的主人,那可是池阳县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啊,可他们年节里吃的也没咱梧桐新村平日里吃得好!更别说还是管够吃!”

    他转身扯着脖子喊道:“是咱们太能吃了,阿郎养活不起咱们了。”

    外层的一个中年男子听了,转身向后喊道:“张老丈说了,是咱们太能吃了,阿郎养活不起咱们了。”

    这句话传到最后,变成了“只要咱们少吃点儿,阿郎还愿收下咱们做奴婢。”

    张老丈见话传出去了,对第一个发言的老者问道:“周老汉,你说咱们除了少吃点儿,还有什么惹到阿郎了。阿郎那么慈悲的人,怎么就想着要放良咱们呢?”

    末了,他又解释道:“平日里各家的汉子们、娘子们可都勤快着呢,没人偷懒啊”

    周老汉沮丧的说道:“俺才想起来,阿郎刚才说了,是太子要阿郎放良咱们的,与阿郎无关,与咱们吃多少无关啊”

    张老丈呆住了,是啊,他刚才光急着阿郎要放良他们,忘了在那句话之前,阿郎还说了“太子殿下发下宏愿,要解救全大唐的奴婢”那句话了。

    这个如何是好啊!苍天啊活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被一个仁慈的主人收留了,好日子没过上两年,就要被放良了啊

    杜丙耳边嗡嗡在响,脑子里也嗡嗡在响。阿郎怎么没事先通知,就突然宣布了呢?放良了这些佃奴们,以后这地谁来种、牲畜谁来养、学堂要不要关闭?

    他木然的看着紧紧关闭的楼门,不知该进去问个清楚,还是执行阿郎的意愿,驱逐这些佃奴。

    想了想,他一咬牙,站到了殷清风刚才站的椅子上。

    村民们渐渐的安静下来,企盼的看着他。杜管事可是阿郎指派管治他们的人,或许他能有什么让他们安心的话。

    杜丙伸手在身前画了一个半圆,“除了这些人以外,都散了!”

    被吴王收留之前,他也奴婢。现在这些人想的是什么,他很清楚,但他一个人改变不了阿郎的决定。他要和这些老者们商议后,再去为这些人请命。

    此时心急如焚的居民管理会的老者们,立刻开始驱赶身后的人。他们看出来了,杜管事之前也是不知情的。现在杜管事要留下他们,一定是要商讨什么。

    放良村民的决定,虽然殷清风没事先和她们说,但月眉几人稍微一琢磨便知道殷清风打的是什么主意。

    别的不说,滋味楼每日消耗的鸡鸭鱼肉等,全指着梧桐新村这边的供应,若是这中间出了什么岔子,损失的是滋味楼、损失的是郎君。郎君岂能没有周全的安排?

    关上门后,月眉说道:“郎君准备如何雇佣他们?月眉算过,即使少了一两万人,他们也能忙得过来。”

    她知道韦氏那边的事情后,暗中计算过在放良那些人之后,以什么样的工钱雇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