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代人可能不知道许姓的历史,但许敬宗作为正了八经的许氏家族的人,自身光环绝对不小。

    许姓,往源头上数,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周成王分封诸侯,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诸侯国之一,战国初期被楚所灭,后人以国为姓,以高阳为郡望。

    也就是说,许姓到唐朝初期,已经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历史上的许氏名人更是不少:尧年老时,想把天下禅让给许由,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做说文解字的许慎、汉朝时期的许劭与兄许虔齐名,时称“二龙”、三国时期的的许劭、许字子将。。。。

    如果说那些人都太遥远了,那就说说许敬宗的父祖辈。

    时任西晋琅琊太守的许皈随晋元帝司马睿过江,出任会稽内史。为什么是会稽内史?因为许慎的后人,已经在会稽建立了堂号。司马睿斗不过王敦兄弟,但许氏能给他助力。

    许皈的次子叫许询,字玄度。许询“总角秀惠,众称神童。”长大后,不但与王羲之交好,还与孙倬同为东晋著名玄言诗人,在当时的诗坛影响极大。

    许询有五个儿子:元之、仲之、季之、彝之、执之。

    许元之长子许珪,为刘宋朝桂阳太守。

    许珪长子许勇慧,封晋阳县侯。

    许勇慧长子许懋仕齐为豫章王行参军、法曹参军、升骠骑大将军仪同中记室、兼国子博士。入梁后历任太子家令、始平太守、天门太守、散骑常侍、中庶子等职。

    许懋次子叫许亨,仕梁为安东王行参军、太常博士、平西府记室参军,太常丞、给事黄门侍郎。入陈后,官中散大夫,领羽林监、大著作,主修梁史后官至卫尉卿。

    许亨次子许善心,十五岁时再次为许氏家族获得“神童”的称号。仕陈时,除新安王法曹,后历任度支郎中、侍郎、撰史学士等职。

    许善心生三子:许敬宗、许谨言、许仲孙。

    按照名门子必娶名门女的习惯,许亨的妻子同样是出身名门………南阳范氏的嫡女。

    东晋时期,南阳范氏当世家主范晷曾寓居清河,与崔氏交情不浅,妻子更是琅琊王氏的嫡女;他的儿子范坚,拜佐著作郎,抚军参军。从讨苏峻之乱,赐爵都亭侯,官至尚书右丞,迁护军长史。

    范晷的孙子范汪字玄平,曾任东阳太守,迁中领军、官至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谥号为穆。其次子范宁,东晋大儒之一,官至豫章太守、中书侍郎。

    等到了刘宋时,范汪的孙子范泰依然是政坛显耀人物。

    范泰在刘裕即位,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侍中、左光禄大夫、国子祭酒,特进领江夏王师、追赠车骑将军,谥号为宣。

    范泰的儿子叫范晔,其编撰的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范晔有三个儿子,但是在范晔被处决时,同时遇害。

    但是,范氏的荣光并没有断,范晔的侄孙范缜,被史书称为: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无神论者。

    范缜的从弟范云,“竟陵八友”之一,官至尚书右仆射,追赠侍中、卫将军,谥文。儿子范胥官至南朝梁朝的国子博士;长孙范迪历任中书黄门侍郎、尚书右丞、散骑常侍、鄱阳内史;次孙范遹北周时曾任中卫、东平王长史。

    范氏虽然在隋朝的时候,有些落魄,但其家族在世人的影响力依然巨大。

    许氏与范氏有姻亲的同时,与琅琊王氏也有姻亲关系。

    琅琊王氏有个支房子弟叫王猛字世雄,虽然不是那个帮助付健统一北方的王猛,但也是在南史中单独立传的人物。陈朝时,曾任镇南大将军、都督二十四州诸军事。隋文帝统一天下时,诏令王猛留在岭南经管,封他的长子王缮为开府仪同三司。王猛死后,杨坚追赠为使持节、大将军、宋州刺史、三州诸军事,谥号为成。

    王猛的次子王续,官至吏部侍郎,娶妻许氏。王续的儿子王德俭,字守节,历史上是官至唐朝的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归仁县男,娶妻许氏。

    殷清风与王氏没什么仇没什么怨,只可惜,王续父子俩娶的姑姑与侄女偏偏姓许。姓许也就罢了,偏偏王德俭他诡计多端,善揣人意,是李义府手下得力的狗腿子。

    就冲着王德俭是李义府狗腿子的这一点,殷清风也不会放过他。

第119章 上门找死(一)() 
接下来的半个月,殷清风除了正常给学生们上课,下午的时间都用来培训数学老师。在接受和习惯了阿拉伯数字之后,他们学习的进度还是很快的,毕竟都是成年人,还有文化基础。

    按照约定的时间,殷清风带着马车去了好畴县的水泥窑。

    水泥窑这边暂时由叔祖管家的儿子殷勋来管理,所以,当殷清风到了之后,出来迎接的是殷勋和任五两人。

    “辛苦勋叔了。”

    相互见过礼,殷清风直接进入正题,“那就开始吧。”

    殷勋恭敬的应了声,然后转身大声喊道:“点火!!!”

    已经待令的窑工们立刻行动起来。

    由于只是试运行,所以投料不多。等了一个多小时后,窑工们开始熄火冷却。之前还心焦的众人,现在变得担心起来。殷清风自己也是担心,烧制水泥的用料他是知道的,工艺也是知道的,但最终如何,他心里也是没底的。

    等窑工将研磨后仍然带有温度的灰色粉末呈到殷清风的面前,他松了口气。最少,从外观上看和水泥没什么差别的。

    在他的预备方案里,如果单纯用煤来加热达不到温度的话,他还得再建一个高温蒸馏炉来蒸馏煤炭,然后用焦炭来加热。现在看来,是没这个必要了。

    打发了窑工之后,由殷勋和殷良亲自动手拌上沙子和鹅卵石。等搅拌均匀了之后,殷清风指挥他们将水泥在准备好的十公分厚的木框里摊平。

    由于没有往里面掺和石膏,殷清风足足等了一下午加一晚上的时间,才等到水泥完全凝固。

    得到殷清风的许可,纯粹好奇的王雄涎走上前去将木框取了下来,然后抡起铁锤狠狠的砸了下去。

    “呀?这么结实?”

    一向自诩还有两膀子力气的王雄涎有点儿傻眼了,他不信邪的继续抡起大锤。哐哐哐的连砸了十多下,他有些呼哧带喘的扭头问向殷清风“叔叔,这是啥玩意儿,咋这么结实。”

    殷清风上前几步,只见那水泥板上只有几处深浅不一的白点儿。别说击碎了,连裂纹儿都没有。

    “哈哈,这就对了,要的就是这效果。”

    围上来的殷勋和任五相互看了看,俩人的脸上都露出不敢置信的表情。就那些石块磨碎了再加热就成这宝贝了?

    不等众人从惊讶中回神,殷清风说道:“勋叔、任五,既然这水泥成功了,剩下的就是在保密的情况下烧制。

    从下个月开始,我需要每个月最少五万斤甚至更多的水泥。接下来的时间,任五的任务就是多建窑口,勋叔就要多招募人手。”

    殷勋很痛快的说道:“没问题,不管是保密还是生产,二郎就放心吧!”

    殷清风说道:“那行,那我就赶回去了,这里交给勋叔了。”

    解决了水泥的问题,殷清风还要等石矿的消息。

    用水泥铺路,下面必须垫一层碎石子,否则单纯的黄土路面与水泥的黏结是不牢靠的。

    但是开采石矿又是一件麻烦事儿。

    就像一个谎言要用一百个谎言去圆谎一样。每一个带有含量的新技术,都需要其他的技术去辅助。

    开采石矿不能依靠人力一锤子一凿子去敲打,否则,使用再多的人力,一年下来也采不了多少石子儿。

    这,又要涉及到黑火药的使用了。

    黑火药的配方,殷清风手里有。问题是,李世民那关怎么过。

    宋朝的军队可以使用火药武器,明朝甚至有火铳和火炮,但这些武器的使用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武官阶级被压制到了最低。不管是当皇帝的,还是那些文官阶层,根本不怕武将用来谋杀和造反。

    可唐朝初期的现状却是不一样的。

    这时候的人们,上至文武阶层世家勋贵,下至普通黎民百姓,已经习惯了三天两头换一个政权、换一个皇帝。一旦黑火药巨大的威力被世人知道,谁敢说没人会动念头用黑火药来改朝换代?

    而另一个潜在的隐患就是,一旦李世民也觉得黑火药属于不可掌控的因素的话,那,殷清风的小命儿还能不能保住就成了问题了。

    在当初做出生产水泥的决定时,殷清风就考虑到了是因噎废食还是自找麻烦的问题。在几经考虑之下,他选择了后者。

    现在,水泥已经弄出来了。接下来,他要再次面对李世民了。

    硝石与硫磺不难找到。随便找一个炼丹的道士,他们就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将自己单独封闭在后花园两天后,殷清风配出了他认为最佳的黑火药。

    望着已经卷好的十个火药管,殷清风心中产生了一点小感慨。

    他以前最多就是接触过鞭炮烟花,谁曾想到,有一天他会利用这玩儿意来改变历史的进程。

    就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只要稍加改造,就可能成为致命的手榴弹。加大些药量,再利用个铁皮桶子,就是闻名丧胆的没良心炮。

    当然,如果他不是蠢到绝顶了,李世民是见不到这些实物的。只一个火药管,就足够他睡不着的了。

    月眉对殷清风最近神神秘秘的行为,表示出极大的好奇心。好在她知道事情的轻重,不但她克制自己不去探索究竟,还时刻把薛繁星带在身边,不让她有机会离开自己的视线。

    再次嘱咐月眉不要去后花园后,殷清风振作了一下精神,骑上黑旋风直奔长安城而去。

    李世民不可能每天都闲的发慌等着殷清风的拜访,所以他需要事先估计一下李世民能在东宫的时间。

    现代人习惯了一日三餐,但这个饮食习惯,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化才的出来的。

    定时吃饭是在商代时才形成的,在这之前,人们的习惯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

    先秦时期,寻常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即所谓“两餐制”。古人把一天中的第一顿饭叫“朝食”,称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顿饭亦即最后一顿饭叫“餔食”,称为“飧”。这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说的“朝曰饔,夕曰飧。”

    在十二地支概念引入时间后,其中的“辰”字对应食时,所以古人有“食时辰”的说法。辰时相当于现代早上七点到九点。第二顿饭安排太阳运行到西南方的“晡时”,此时为申时,相当于现代十三点到十五点。

    那么,一日“三餐制”出现于何时?其实,在流行“两餐制”的先秦时期,已有人一天吃三顿饭。庄子内篇有“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的说法,意思是去郊外游玩,带足三顿饭,来回肚子都是饱的。

    但是,真正能经得起一日三餐的消耗的家庭,只能是那些顶级的贵族,中下阶层的人家,还得老老实实的吃两顿饭。

    一天吃几顿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行为的制约。除了“两餐制”和“三餐制”,古时还有“一餐制”和“四餐制”、“五餐制”。很显然,一天只吃一顿饭的,当是穷人无奈的选择,而一天吃四顿饭的就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了。

    “四餐制”在古代属于“帝王餐”,汉朝时被制度化。中国古代饮食制度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和礼仪特征,贵为天子的皇帝饮食安排自然要与众不同,以“别尊卑”。

    帝王为什么一天要吃四顿饭?汉班固白虎通礼乐“右论降神之乐”条是这样解释的:“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原来,帝王每天吃四顿饭是借“四方”、“四时”之数字概念,有迷信色彩。

    “四餐制”怎么个吃法?分别在天刚亮的“平旦”时吃一顿,叫“旦食”;中午“日中”时吃第二顿,叫“昼食”;下午晡时再吃一顿,称为“夕食”;最后一顿在太阳落山以后的“日暮”时进行,称为“暮食”。

    古人认为,这四个时间点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的起始点,此时就餐最为吉祥、适宜。此即白虎通礼乐中所谓“王者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晡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

    汉代“四餐制”是在先秦周王就餐制度上改进而来的,周王在三餐之外还曾增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