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端方不是一个笨人,到了十一月中旬之后,南方基本已经独立,他亦知道清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麻烦,说不定真得下野。而且,他更知道他手下的不足四千人的队伍,即便走到蜀都,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是,他这是“皇命在身”,他不得不继续前进。
因为端方一行是来维持铁路国有政策的,与巴蜀之地普通百姓的利益并不相符合(受地方官员蒙蔽),所以地方政府及士绅,对于端方一行根本就是爱理不理,甚至还为民军通风报信。因此,端方部队的给养亦很难得到补充,士兵的军饷等难以及时兑现。
但端方一力安抚,说走到蜀都必有赵尔丰接待并给大家足额军饷。就这样,终于在11月23日下午,来到了距离蜀都不过三百里路的资州。只要一鼓作气,三四天时间就可走到蜀都。当然,作为大部队,以这样的速度走到蜀都,其战斗力很难得到保障。但是,此时的部队已经极度不稳,再加上全国局势不明,端方决定在资州停留一段时间,以观后变。
晋书见端方好好地到达资州,心头也就稳定下来。而接下来发生的事,真是出乎晋书的意料,因为长官岳山的估计实在太准了。
因为全国形势的不明,军中一些旗人军官,带着护兵抛开大部队悄悄离去;中下层军官与士兵,则找端方吵闹要军饷;与此同时,军中亦弥漫着一股排满情绪;以及来自于湖鄂军人的思乡情绪。可以说,如果此时端方能够拿出大把的金钱,将所有的士兵打发,端方说不定还能苟活,但是,端方也没钱。其留学日本学铁路工程的端锦同样没钱。
晋书及其精兵,密切关注着端方军中的一举一动。
26日晚,晋书带着两名精兵,前去端方所下榻旅店,以“有老友书信一封”求见面。此时,端方几近山穷水尽,有人持老友书信前来,自然欣喜迎接。
接过晋书手持信封,一看“朱家宝”三字,端方才招呼晋书三人坐下。朱家宝的文墨,端方是看到过的,对于收藏家和金石学家的端方,认字是其基本功夫,断不会张冦李戴。
“这个……不会吧?”朱家宝的信中,谈到他带领的鄂军将要哗变,甚至要对他不利,时日就在27日前后,要求端方接受持信者晋书安排,以保安全。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安庆马炮营熊成基哗变,事前谁也没得到消息,但还是必岳长官派兵化解,否则那次余大人与朱大人,就有可能殒身而去了。”晋书说了一句。
“你是说这是岳山安排的?”端方又拿起信看下去,果然,朱家宝对此亦有交待。
“我家大人特别佩服端大人,说端大人虽然名为旗人,却有功于社稷,不能就此被宵小给害了。”晋书说道。
“好一个‘名为旗人’!好,我听你的。”端方能够最早接受幼儿教育和图书馆等理念,说明其并不是一个固执之人。实际上,端方这人也没什么架子,在此次行军途中,时有病倒官兵,他都让其弟端锦端汤送药,以作安抚。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很简单了。11月27日上午,刘怡凤带着一小队士兵前来端方所在客栈,以革命排满为理由要对端方实行就地正法。
端方说我端家此前也是汉人,上四代才入旗籍,算不得旗人。刘怡凤却说由不得你了,当即就让士兵开枪。
只是,比刘怡凤动作更快的是,会客室布帘后面突然露出7支毛瑟驳壳枪,砰砰砰砰的枪声响彻资州,宣告着一个时代的降临,也宣告着一个人物的降临!
这也说明,历史有其强大的惯性,但也有其不可预测的灵性。
本書首发于看書罔
第138章 南北议和(谢小妖打赏)()
事情当然不会就此结束。
在会客室布帘打开,驳壳枪发出清脆枪声之时,晋书带着另外4名精兵,以及端锦,已经深入到第三十一标和三十二标驻地。
晋书是去发军饷。钱,自然是用银票去资州钱庄提出来的。再早一些,自然是岳山准备好的。
发饷的同时,晋书树起了招兵招牌。云皖省革命军待遇如何,官兵关系如何,当然也讲了训练如何苦等。这是岳山的主意。皖军,不能只是皖省之人组成的军队。
仅半天时间,就招到近300人,晋书将其编为两个连,将带来的11人安排成连长排长等官职,再利用一些鄂军的低级军官,一行人于28日开始折缓向南。
镇压保路同志军的差事,让他见鬼去吧。虽然端方是一个忠诚,但部队已经哗变完了,他也难为无米之炊。当然,端方还是给京师的皇上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无能为力,有负皇恩”。
……
武昌前线,袁世凯的清军与湖鄂革命军之间隔江而望,不再打了。
南北议和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时,东国境内,除了北方的清廷及袁世凯,南方的革命军外,还有一股巨大的势力,这就是列强。后世留下的许多资料,都带着“有色眼睛”,但是,如果我们以物资利益原则对其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还是能够得出一些真知灼见。
武昌起义后,列强多次向鄂军都督府试探,寻求和平、和谈的可能,有资料讲“帝国主义为诱胁革命军向袁世凯妥协”,这样讲也未必不对。在当时,袁世凯的实力最强嘛。
另外,当时就长江一线的列强,以泰晤士国的利益为重,此外则为密西西国的商业利益,其他国家利益更是其中在其他地方,譬如熊国的利益主要在北方及东北,蛇国的利益在东南及沿海直到东北,高卢国的利益在华南西南,莱茵国的利益在齐鲁等,而密西西国主要利益在于“通商”。
考虑这样一种态势,泰晤士国肯定不愿意长江流域发生战争,同时泰晤士国作为当时世界老大帝国,除了长江流域的利益外,在京师、中枢也是有自己的利益代表的。
这个利益代表就是袁世凯。与满清相比,泰晤士等列强,更愿意与袁世凯打交道,因为袁对列强各国来说,彼此关系相对“亲善”一些。实质上是利益更容易实现与保障一些。
列强是希望和平的,不管是从哪个角度看,除了蛇国那种变态的国家外,大多数列强还是愿意看到一个相对弱小的,但不是烂完了的东国,因为烂完了的东国,他们的利益也会受损,不要说新利益,就是过去条约规定的利益也难以保证。
同时列强在清廷、袁世凯、革命党三者之间,列强不会再选清廷,因为那个朝廷的统治虽然卖国很大方,但本质上而言对列强还是“不太方便”,双方说话都比较困难,一句话,在列强眼里,清廷一干人马就是一群野蛮人。
列强也不会选择革命党,当然蛇国那个变态国家也要除外,因为他们就一直在支持革命党,有人说后世的神马要感谢蛇国,这话有一定道理,没有蛇国对东国的险恶用心,东国不会像后来的那个样子。
列强不会选择革命党的原因,第一是因为革命党相对来说实力更为弱小,不容易取得全国性政权;第二则是革命党内部本身并不是铁板一块,虽然举事时都在动,但一直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列强有时搞不清楚革命党到底要干嘛;第三则是革命党相对于列强来说,是一个新掌柜。一个老掌柜与大家合作得比较愉快,又何必要换一个新面孔的人来合作呢?列强也怕麻烦,而麻烦就是成本。
列强的态度如此,那再看袁世凯与革命党的态度。
袁世凯,前面已经说了,他不可能帮清廷打仗,他要消灭革命党,但那是清廷退位之后的事,因此在这个节骨眼上,袁世凯其实比谁都更主张和平,当然,清帝必须退位。虽然清帝退位的过程可能不会那么简单,但先看着吧,谈着吧,静待时局变化亦不错。
至于革命党系列,前面说了他们并不是铁板一块,有的人可能不太想和谈,因为和谈的结果他可能就坐不上民主共和之总统宝座了;但有的人却愿意谈,譬如前线的黎元洪,军事失利了,不谈不行啊,而且作为首义之人,黎元洪相信他在和谈后的政治蛋糕中亦能分到不小的一块。当然,黎元洪背后的列强及立宪派的游说,也可能是一个强大的因素。
但是,革命党不想和谈也不行,因为军事力量明显不够,如果强硬地表示不和谈不议和,武昌极有可能坚持不了一个星期,到时,革命军可能连一支像样的军队都没有。再说,南方的革命党并没有一个中心来统领已经独立的省,独立的省,其实是在“排满”旗帜下的一个松散的联合,这样一个联合,最容易被实力统一的袁世凯给攻破。
再加孙氏在和谈启动好久,都还没有归国,黄兴在国内,但因为武昌战败,黄兴也说不上大话,宋教仁……总之,先谈着吧。
所以,南北双方于12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双方代表随即在沪海泰晤士租界市政厅举行谈判。
革命军代表伍廷芳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为和平条件;袁世凯的代表(非清廷代表,此时,已没清廷什么事)唐绍仪则向革命军要挟,这要挟世人都知道,那就是要拥护或选举袁世凯担任总统,只有在这个条件保证之下,袁世凯才会迫清帝退位。否则……否则就打!
袁世凯当然是一种威胁,但这一种威胁是很有力的。
当然,袁世凯初期并不是直接谈的总统制,而是谈的“立宪”,当然袁所希望的“立宪”应该是最为接近泰晤士国的立宪,而不是清廷梦想中的立宪。
实际上,在这一谈判过程中,袁世凯与清廷的谈判也一直没有停止。这个姑且理解为“北北谈判”。双方的博弈几乎与南北议和一样漫长。
本部小说来自看書罓
第139章 一味之精()
南北议和不可能三几天结束,皖省的岳山当然也不会坐等和平的到来。
南北和谈刚起,岳山便与皖省都督朱家宝、皖省革命军副司令余大鸿密议。岳山分析议和双方实力,特别是列强的“嘴脸”后,断定其谈判结果将会相当有利于袁世凯,不出意外,吉世凯将会担任首任东国首任大总统。
因此,岳山提议由自己给袁世凯写一封信,表明皖省在此次谈判中的态度。此前,皖省在南方革命军联省会议上的表现就非常不好,因为皖省只派出了一名皖省教育厅长王寿忠,但皖省所提的条件却稀奇古怪,难以理解。譬如,皖省一上来,就要求发展经济,废除各省厘金局。马达,如果没厘金局,那大家去喝西北风么?
也就是说,此前南方的联合,皖省的态度就比较冷淡,这个态度是比较对袁世凯胃口的。使得袁世凯竟然稍稍改变了皖省政权已落如岳山口中的观念。
“这封信你不能写,由我来写。我是过气之人,而皖省最根本的还得靠你。”朱家宝马上揽过了差事,挨骂,以后由他背骂名吧,岳山,最好是干干净净迎接新的历史。
“谢过岳丈大人!”岳山又怎么不知道,这封信非常重要,而他如果写了,此后的行动会受到拘束,否则就会落下骂名。
这封信,等于是向袁世凯投怀送抱,如果是岳山来写,此后岳山如果想做什么,别人会说岳山“恩将仇报”、“背信弃义”。但朱家宝写就不一样了,老一代人的政治,年轻人气势很盛不承认了,虽然大家也骂,但那骂名却要好听得多,甚至还会有人唱赞歌。
……
1911年12月26日,后世著名的平安圣诞狂欢之节,这一天,东国的穿越者岳山也在过节。只是岳山所过之节并不是圣诞节,而是他自己亦或属于他的集团的节日。
因为这一天,是他计划中的味精正式投产的日子。
穿越者到了1910年代,如果不弄出点味精来,都不好意思说他穿越过。就相当于你穿越到宋明两朝,不弄点玻璃出来也算无能一样。
1907年,蛇国帝都帝国大学的的研究员池田菊苗发现了一种昆布(海带)汤蒸发后留下的棕色晶体,这些晶体,尝起来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很不错的味道,池田教授将这种味道称为“鲜味”,继续,他为大规模生产这种晶体(谷氨酸)的方法申请了专利。这便是日后风靡整个蛇国的“味之素”,并很快传入东国,被改名为“味精”。
不过,蛇国的动作终究不是那么快,此时的岳山,并未在市场上看到味精,说明味精要传到蛇国,还需要一些时间。
但是,岳山却不愿意等了。他必须生产自己的味精。
很不好意思,岳山的生产方法是来自于'神启天书',根据'天书'的描述,其技术极有可能是东国化学家吴蕴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