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蜀汉之庄稼汉-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微微一笑,虽然这刘琰喜奢华,但善清谈,让他招待张温,倒也合适。

    “席间又秦校尉这般口才了得的长者,与温相谈甚欢,让温多得其教诲。”

    诸葛亮赞赏地看了一下张温身后的两人,开口说道,“秦校尉早年就已经是蜀中名士,即便是我,亦是深感佩服的。”

    “宓当不得丞相如此夸奖。”

    秦宓连忙谦逊地说道。

    当年刘备要伐吴,秦宓极力劝阻,言天时未至,伐吴必不利,触怒了刘备,若不是诸葛亮求情,只怕就要被当场斩首。

    即便是如此,他还是被先帝下狱。

    后来刘备伐吴失败,他这才被放出来。

    今年诸葛亮开始领益州牧,这才又重新征秦宓为别驾,待廖立被流放后,又连升他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顶了廖立以前的职位。

    对此,秦宓可是对丞相多有感激之情。

    “蜀中才俊多矣!”

    张温又是一声感叹,“去岁邓伯苗使吴王,温本以为,邓伯苗已经算得上是当世辩才。”

    “没想到温初入蜀,就得秦长者教诲。就是方才在刘将军府中观歌舞,竟然都让温不能自已,蜀地何得上天之青垂也?”

    听了张温的话,诸葛亮几人虽然脸上没有露出异样,但却是各自互相递过几个会意的眼神。

    张温此人,也算得上是一时才俊。

    作为一个外臣,他入蜀之后递给陛下的表章中,言语得当,竟然深得蜀中朝廷上下之心,由此可见此人是颇有外交之才的。

    只是赏识他归赏识他,却是不能让他把大汉小瞧了去。

    “张使者过誉了。江东多才俊,此可是为世人所知的事。”

    诸葛亮微笑道,“当年我过江见吴王时,可是见过不少的江东才俊。”

    “温谢过丞相美誉。”

    “对了,张使者还没说来此何意?”

    “此事说来倒是让丞相见笑了。在刘将军府中,温听得一曲乐府《蜀道难》,只觉得当真是世间罕见雄文,当下不能自已,便提出要出来看看这蜀地之雄。”

    想想自己入蜀之前,还以为这蜀地去岁刚经大败,还以为其臣民士气必然是低下。

    没曾想这一路行来,竟是看到蜀地政令严明,百姓努力耕种于野。

    那邓伯苗出使吴王时,气度口才折服了不少吴地才俊。

    自己本想着也效仿一番,不能让蜀人看轻了吴地,没想到刚到此处,就被秦子敕驳得哑口无言。

    然后再被宴请到刘府时,初次听到那篇《蜀道难》,一时竟然被震得当场失神。

    再听时,竟是情不由己地跟着唱和。

    三听时,已经是满怀激荡不能自已。

    而此文,听说竟然是一个十六岁少年郎所著,当真是让他不敢相信。

    张温看着眼前这无垠的黄金波浪,再想想在刘府中听到的雄文,当下不禁慷然道,“蜀地有丞相之治,又有邓伯苗秦校尉这般世间辨才,再辅以那不逊北方的文气,美哉蜀地!”

    虽然知道刘琰和秦宓必不会骗自己,可是张温仍是忍不住地开口询问道,“敢问丞相,听说那《蜀道难》,乃是十六岁少年郎所著,不知可是真的?”

    这样问是很不礼貌的,因为表明着不相信刘琰和秦宓所说的话,所以问出此话后,张温对着两人拱手表示歉意。

    刘琰和秦宓似是早料到了这种情况,当下都是脸上露出矜持的微笑,表示不在意。

    很显然,一系列的事情下来,这位东吴使者的心神已经有些乱了。

    而这个样子,正是大汉所需要的。

    先帝伐吴失败,吴人多有得志。

    此时能扳回一局,能让吴人不再小瞧大汉,才能让汉吴两家联盟不再轻易破裂。

    “正是。”

    诸葛亮点点头,“此子叫冯永,字明文,乃是高人子弟。”

    说着他指了指前方,“就如张使者看到的眼前这般美景,亦多是由他所赐。”

    张温惊讶地问道,“丞相此话何意?据外臣所知,这都江堰乃是丞相使人修整,这才重新垦出这片宝地。”

    “我所说的,不是这地,而是这麦子。”

    诸葛亮笑笑,“张使者看不出来,这麦子与别地有何不同吗?”

    “江东多是种粟和稻,麦子虽在江边也有种植,但听说那麦饭难以下咽,故温倒从未关心过此物,还请丞相给温解惑。”

    张温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麦饭难以下咽,可是我观张使者吃那蒸馍时,可是连称好吃呢。”

    “蒸馍?”张温愕然,有些不敢相信地指了指眼前的麦子,“难不成……”

    诸葛亮颔首,“不错,那蒸馍正是由麦子脱了壳子,再磨成粉而做。”

    “粟平年一亩能收二石,稻一亩收一石多,张使者可知这麦子一亩能收多少?”

    诸葛亮卖了个关子。

    “不知。”

    “北方所种之麦,一亩得二石多一些,比种粟还要多收一些。而此处之麦,”诸葛亮呵呵一笑,脸上却再也掩不住笑容,“一亩少说也能得两石半,泰半能得三石。”

    两石半就是大熟之年,三石……那就是大丰收,而且是年年大丰收!

    想到蒋琬所说的话,诸葛亮脸上的笑意就再也下不去。

    张温惊呆了。

    虽然江东麦子种得少,但这并不代表他不知道一亩得粮三石是什么概念。

    而且最关键的是,麦饭难吃,可是蜀人拿麦子做出来的蒸馍却是松软可口。

    这种产量高,又好吃的粮食,不多种那不是傻子?

    这么说来,蜀地一亩产粮,当得江东两亩?

    张温有些呆滞地看了一眼诸葛亮,有些哆嗦地指着麦子,不可置信地问道,“丞相……亩产三石?”

    诸葛亮点头,对着他肯定地说道,“三石。”

    张温顾不得仪态,冲下了地头,扶起麦穗,有些痴痴地看着。

    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江东就没有?

第0292章 角黍() 
想到这里,张温又猛地回过头,看向诸葛亮,问道,“丞相方才说,这麦子,与那少年郎有关?”

    诸葛亮拈须而笑,“北方多是地力肥壮之处,可是即便是在丰年,却是连两石半都难到。可是这里,”

    他又指了指眼前的麦子,意气风发地说道,“就算是平年,少于两石半那就算是收成不好。全是拜了那少年郎所献耕种之法。”

    八牛犁藏不住,曲辕犁也藏不住。

    因为两样东西是要拿出来用的,只要有心,总能知道这两样是什么模样。

    但知道了这两样东西是一回事,能不能推广开来,最后还是要靠官府。

    作为总揽大汉朝政的丞相,诸葛亮自然有着自己洞察天下的政治眼光。

    北方如今已经正式确立了九品官人法,初得权势的士族世家们是不可能会容忍有威胁他们特权的事情出现。

    就算是北方曹贼的当权者想要推广这个东西,那也会遭到士族世家的极力反对。

    因为这个东西算起来,你可以勉强说它是属于农,但更像是属于工,但肯定是不属于士。

    作为一直标榜为士农工商最顶层的士族世家们,怎么可能会去承认农和工的东西?

    如果承认了,那不就得把刚到手的权势让出去一部分?让农和工的人爬上来和他们平起平坐?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耕读世家,耕的意思是让别人给自己耕,不是让自己亲自下地种地。读才是要自己亲自读书,好掌握智力资源去奴役别人。

    让农和工爬上来……这不是胡闹吗?到时候他们奴役谁去?

    至于东吴,虽然没有北方曹贼那么光明正大地拉拢世家,但实际上,谁不知道孙家就是因为想办法消除了江东世家的芥蒂,这才得以在江东站稳脚跟?

    再说了,那冯永的耕种之法,又不单单是用了八牛犁和曲辕犁就能产出这般多的粮食。

    所谓精耕细作,精耕过后,不还得细作?

    这种农田粗鄙的活计,若不是自己也曾亲身躬耕过,换了他人,谁会当了真?

    所以诸葛亮再顾不上掩饰自己的得意之情,那也是理所当然。

    粮食,才是一国之根本啊!

    “外臣有一求,请丞相允许。”

    张温转过身来,深深地弯下腰施礼道。

    “不知张使者所求何事?”

    “请丞相允外臣与那少年郎君见上一面,若能见到蜀中少年才俊,温此行无憾矣!”

    张温已经被蜀中的人与事折服了,心道,世人皆说孔明为卧龙,当真是名得其实。有他在,蜀中安如泰山。此次回吴地,当面陈吴王,全力与蜀交好。

    “此事,”诸葛亮有些歉然道,“只怕张使者不能如愿。此子去岁时,就已经去汉中采风,如今不在锦城。”

    “甚憾,甚憾!”

    张温连连叹息。

    端午节到了,说明天气就会越来越热了。

    天气一变热,蚊虫就多了起来。

    这个时候已经有了蚊帐,叫帐幔。

    只是再好的蚊帐,每天晚上也总有那么一两只会从某个看不到的缝隙里钻进来。

    每天早上起来,总是会发现明明睡着空无一蚊的帐子,多了一两只肚子鼓红的蚊子挂在上面。

    “叭”地一声,那蚊子吸饱了血,飞不快,一下子就被咬牙切齿的冯永拍死了,然后手掌中多了一小滩血迹和一个尸体。

    不过自从看到关姬和阿梅在采艾草准备过端午节的时候,冯永终于想起来自己应该如何驱蚊虫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没有蚊香,都是拿晒干的稻杆,里面再裹上晒干的艾草,把它们严严实实地扎成一个拳头大小,手臂长短的把子再点上,让它一点一点地燃烧,产生的烟能驱蚊虫。

    特别是睡觉前,一定要在房间门口点上一把,这样晚上的蚊虫就会少很多。

    反正我是土鳖嘛,又不是学化工的,不会搞蚊香,只好用土方法驱蚊,不算丢人。

    连续几个晚上如此驱蚊虫后,每天早上起来,冯永习惯性地在蚊帐里四处找找,发现蚊帐里没有蚊子,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嗯,这应该是一个美好的一天。

    阿梅把门口的残灰打扫干净,然后端着脸盆进来,服侍完冯永洗漱完毕后,问道,“主君,今天是重五节,主君要吃几个角黍,婢子好去安排。”

    “角黍?”冯永一怔,“是什么东西?”

    端午节,不是应该吃棕子吗?

    话说,这屈原是楚国人,而楚国不正是在南方?难道传说是骗人的?现在还没有棕子?

    “角黍是这边人的叫法,也有些地方叫棕。主君……”

    阿梅犹豫了一下,问道,“难道不吃吗?”

    重五节吃角黍,这可是习俗呢!

    “有棕子?”

    冯永心道果然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嘛!

    “重五节吃角黍,自然是有棕。”

    虽然角黍的叫法有点怪,但冯永没在意,当下就有些流口水。

    小时候老妈做棕子那叫一个好吃,黏而不粘,又香又软,后来离开家去了北方,好多年都没吃过了。

    而且后来连过年的气氛都淡了,更何况是端午节?

    所以后来越到后面,越是觉得过年过节没什么意思。

    每年的端午节也就是在大街上随便买两个棕子意思一下。

    当天早上的晨练冯永都没有多少心思,匆匆忙忙地锻炼完身体后,就回到吃饭的厅堂。

    赵广王训等人早已坐好,就等冯永了。

    每人面前的案几上都摆着熬好的小米粥和棕子。

    冯永拿起一个棕子看了看,包得挺不错的,和后世大街上卖的三角棕有些相似。

    “好了,开食吧。”

    冯永迫不及待地解开一个棕子,只见里面是黍米,这才有些恍然,怪不得叫角黍,倒也物如其名。

    一股隐隐约约地草药味飘进冯永的鼻孔。

    “这是……艾草的味道?”

    冯永迟疑地问了一下。

    “回主君,正是。这叫艾香角黍,是用艾叶浸米后再裹上,故有艾香。”

    阿梅回答道。

    赵广那边已经一口吞了一个,赞道,“阿梅娘子的厨艺就是好。我以前吃这角黍,都是带着苦味,哪像阿梅娘子做出来的角黍,不但没苦味,竟然还带着香味,好吃!”

    “角黍带苦味,是因为用灰汁浸过黍米再裹菰叶,婢子这角黍用的是艾叶泡水后再浸黍米,所以不会有苦味。”

    阿梅解释道。

    冯永咬了一口,嗯,可能是阿梅用了某种方法,让黍米变得发黏,而且那隐隐约约的艾香味也让棕子多了一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