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驾崩当晚,曾有八鼎横空,那时老夫虽有猜测,但因少了一鼎而不敢确认。”
“叔父的意思是,永汉皇帝得到了一鼎?”袁绍神色凝重地看向皇宫。
“否则,何来青龙?九州鼎即已现世,必会选择气运之子,这天下必将乱之!”袁隗并未坐上车驾,而是选择了继续步行。“永汉皇帝得到一鼎,提前有了预知,如此便能解释身为国丈的伏完和身为宗亲的刘繇为何被安排到边远之地了。”
“伏完和刘繇被安排到边远之地与九州鼎有何关系?”袁术头脑愚钝的问道。
“因为永汉皇帝通过九州鼎,得知天下即将大乱,安排伏完和刘繇到边远之地是在为未来做打算。”袁绍轻声地说着像是在回答袁术的问题,又像是在盘算着些什么。
“那永汉皇帝勒索我袁家的钱,给还是不给?”袁术极为不舍的问道。
“不给,你出得了洛阳?”袁隗没好气的拿话刺着袁术。
“难道他还真敢把我袁家怎样不成?”袁术有些不服气地问道。
“呵呵,用得着永汉皇帝动手?只要你敢不给,董卓那只饿狼就会立即扑上来,到时候,我袁家还能剩下什么?”袁隗自嘲地笑了笑,“再者说,永汉皇帝的话有说错吗?当初你兄弟二人统军入宫,就真的没有践踏皇家尊严的心思吗?只是你们兄弟二人没有想到,董卓会在这个时候顶着救驾的天大之功进入洛阳;更没有想到,人家只是玩了个夜出日进的手段就将你们戏弄于掌股之中,等你们醒悟过来,人家的十万大军已经开入了洛阳城;你们更加没有想到,年仅九岁的永汉皇帝刚刚登基,就敢当着众臣掌掴袁术,吓得袁本初跪伏在地上。”
袁绍和袁术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你二人记住了,到了南阳和冀州,不但要加紧建立势力,还要加紧寻找九州鼎。在没有找到九州鼎之前,就夹起尾巴来吧!”
“主公,如此说来,陛下必是得到了雍州鼎。”李儒听董卓叙述完德阳殿所发生的一切,端着茶盏沉思了片刻,就做出了判断。
“那咱家将刘协推上皇位,岂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董卓有些懊恼的将茶盏丢在地上,“当初,讨伐黄巾时,就是因为得到了半卷《太平清领书》,你我方才得知了那九州鼎的意义。现如今刘协得到了雍州鼎,必是气运加身,否则也不会被咱家上赶着捧上帝位了。”
“主公,不必懊恼。”李儒智珠在握地笑道,“那永汉皇帝得到的是雍州鼎,然,此地乃是古豫州也,只要主公找到了豫州鼎,势必会压下他的气运,到时主公就是名副其实的本地之主了。”
“对啊!辛亏有文忧提醒,要不然咱家还少不得寝食难安啊。”董卓有些期待地看着李儒,“我军以训练为名,暗中寻找豫州鼎,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消息吗?”
“主公请勿焦急,如今我们已经圈定了几个位置,相信不日就会有好消息传来。”
“好,除了此事之外,小白的婚事你也要多操操心,千万不要出了纰漏,让人贻笑大方。”董卓虽然对刘协的吝啬颇为不满,但他对董白的婚事还是很上心的。
“诺!敬请主公放心。”李儒离开董府后,就迫不及待的赶往蔡邕的府上,当他听到天赐之文后,就迫不及待的要一睹全文了。
“雄参见主公。”华雄得到董卓的传唤后,片刻不敢耽搁,直接来见董卓。
“华雄,这洛阳城外可还有富足人家?”董卓半卧在床榻之上,翻着眼睛看了看华雄。
“回禀主公,这洛阳城外除了有官职在身的官家外,几乎都‘收牢’过了。”华雄有些兴奋的回道,他知道董卓又要收敛钱财了。“主公,要不要把洛阳城内梳理一番?”
嗯,董卓沉思片刻,方才挥了挥手说道:“动静轻些,不要搞得鸡飞狗跳的,就以小白嫁妆的十倍取之,就好了。”
“诺!”华雄面带笑意,眼中却闪烁着贪婪之色。
第六十七章:家国天下()
永信宫,寿成殿内,刘协踌躇满志地看着荀爽、蔡邕、黄琬、杨彪,还有荀彧、杨修等人兴致勃勃的一边背诵、一边书写着汉语拼音,心中悠然升起一种成就感。只要这篇“天赐之文”传遍天下,自己这教化万民的功绩,在这个时期那就是无人能比的,自身气运将会更加磅礴、昌隆。
“臣等谢陛下授予这‘天赐之文’。”荀爽等人口呼陛下,却执弟子之礼。
刘协坦然的受了这一礼,然后满怀期待地看着几位大儒,问道:“既然诸卿家都已学会,那就说说该如何将这‘天赐之文’传于天下,教化万民?”
“……”
只见荀爽看看杨彪又瞅瞅蔡邕、黄琬等人,飞快地用眼神交流着,却没有给与回应。刘协不由得眉头微蹙,疑惑不解的问道:“诸卿家为何沉默不语?”
“陛下,圣人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事,还望陛下谨而慎之。”光禄勋荀爽十分郑重地说道。
“还望陛下谨而慎之。”杨彪、黄琬等人也随之附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为了不动声色的打破“愚民政策”的桎梏,所以才借着青龙现世打出了“天赐之文”的名号,没想到啊,还是出现了阻力。刘协顿感不悦地看着荀爽几人,难道你们身为大儒就不明白“愚民”的弊端?学习“天赐之文”之前,你们怎么不说?越想越来火,刚要驳斥几人,就见蔡邕冲着他轻轻地摇了摇头。
嗯,刘协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冲着几人摆了摆手,说道:“朕知道了,你们退下吧,蔡师你留下。”
啪!看着荀爽几人消失在殿外,刘协再也忍不住,将手里的茶盏摔了个粉碎,怒冲冲地说道:“真是岂有此理,身为大儒难道就不明白‘愚民’的弊端?更何况‘天赐之文’写的明明白白,当奉天承运,传文天下,开启黎民百姓之智,造福社稷,难道他们对上苍就没有半点敬畏之心吗?”
“陛下,还请暂息雷霆之火。此事,非是荀爽、黄琬等人没有敬畏之心,只是一时之间还没有做出决断而已。”蔡邕劝慰道。
没有做出决断?刘协不解地看着蔡邕,等着他的下文。
“‘天赐之文’不愧有启蒙之称,简单易学,文字发音更是精准无误。如若照此文学习,不出三五年,便可读圣贤书,学圣人之道,进而辨是非,明事理。不出十年,我大汉便可多出不计其数的人才,一旦这些寒门学子出仕,世家利益势必会受到冲击,这是世家所无法接受的。但是,这些人才若不能出仕,恐会聚众生事,到时,陛下又该如何处置?”蔡邕不无担忧地看着刘协。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便是朕对待人才的态度。无论是世家还是寒门学子,朕都会给予公平选才的机会,能者上,庸者下!才能不如人者,又有何脸面聚众生事?”刘协不容置否地说道。
“公平?陛下的意向果然还是倾向于寒门啊!”蔡邕不由得想起了那句‘愿我汉民人人如龙’,脸上的担忧之色更甚。“陛下可知道这样一来,世家的利益必然会遭受重创,他们势必会团结起来打压寒门。如若寒门学子能够承受住世家的打压,对陛下,对我大汉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一旦寒门学子承受不住世家的打压,陛下可曾想到过后果?”
姜果然还是老的辣啊!寥寥数语便将世家与寒门的矛盾点了出来,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蔡邕的确是站到了他这一边。刘协忿忿不平的问道:“难道这些世家的眼里就只有自家利益,而全然致国家于不顾吗?”
“将家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便是世家的家国天下论啊!”蔡邕苦笑着摇了摇头。
刘协眉头深锁,看来还是过于轻视世家的家国天下论了,这也难怪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后,引起了各地世家的强烈抵触。微微地摇了摇头,这一步对于以后的布局至关重要,必须要走下去。刘协目光坚定地看着蔡邕,伸出了右手,问道:“蔡师可认得此物?”
“啊!这……这可是……”蔡邕难以置信地看着飞舞在空中的雍州鼎。“九州鼎?”
“这正是九州鼎之中的雍州鼎,而且还出现了……”刘协轻轻地点了点头,然后只隐瞒了皇子辩的事情,其余的事情则完完整整的说了一遍。“如今,在明里有坐拥西凉、把持洛阳的董卓,暗中有不死老妖赵高,以及一些未知的存在,实在是时不我待啊!”。
“陛下……”蔡邕的脑海里一片混乱,不知所措。
“这些世家当中,也必定存在着知道这些秘辛的,一旦九州鼎或是赵高等人曝光,以家族利益为上的他们必定会生出异心。日后,一旦形成群雄割据,朕再想发展恐怕就会难上加难。唯有在此时趁着皇威尚存,施恩于天下,先一步争得无上气运,就算不能化危难于无形,也能为日后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方有可能迎战八方,护我大汉屹立不倒。”
“陛下所言甚是,臣请求重开太学,传‘天赐之文’于天下,令陛下于民之恩德广传天下。”蔡邕听闻刘协的话语后,立即收拢心神,将思绪梳理顺当后,立即请命重开太学。
刘协看着斗志昂扬的蔡邕,欣慰地点着头说道:“朕,正准备请蔡师倾力于教化万民,此事,也唯有托付给蔡师才能够令朕心安。但是,仅仅依靠太学还不够,朕还会下旨令各地兴建蒙馆、经馆以及书馆,更多、更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这各地蒙馆和经馆所需的先生,就要由蔡师费心了。”
“臣遵旨。”蔡邕躬身领旨。
见蔡邕勇于承担下这‘天赐之文’的事情,刘协方才长出了口气,整理下思路,和蔡邕商讨着太学和三馆的各项事宜。
“陛下,这三馆同出,所需人力、财力暂且不提,就单单是这书简的数量也难以满足啊!”蔡邕甚是为难地皱着眉头。
这个问题说难还真难,此时的竹简全部依靠抄写而来,短时间内哪里弄得出那么多书简?但要是想解决也不是不能,倾一国之力生产纸张和刻版,但此时,时机尚未成熟,若全力开展三馆之事,会不会引发各世家的极力抵制,令局势更加恶化?刘协在大殿内走来走去,忽然间眉头舒展开来,转身看向蔡邕,笑着说道:“蔡师,我们可以先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三馆之事,这样一来,人力、财力以及书简就都不再是问题,而且还不会引起各世家过激的反应。再者我们也可以发现并改正其中存在的问题,吸取经验,好为日后全面铺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刘协挥舞着手臂,略带兴奋的继续说道:“这个范围就先定在司隶,重点放在长安,也就是以长安为主,洛阳为辅,先在司隶境内开展三馆之事。”
“以长安为主?这样也好,先避开这些大世家的视线,一旦出现变故,陛下也好有个转圜的余地。”蔡邕点头表示赞同。
又敲定了一些细节后,此事就这样定了下来,蔡邕满怀心思的回到府上。
“蔡中郎,儒听闻上苍赐下了‘天赐之文’,可否能借儒一观?”
第六十八章:风动 树摇()
李儒跟着蔡邕学完《天赐之文》后,已是热泪盈眶,对着皇宫的方向,毕恭毕敬的跪拜于地,喜极而泣地说道:“这《天赐之文》实乃我寒门之幸,千万汉民之福。唯陛下洪福齐天,方能得此启蒙之文,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微臣李儒代天下寒门学子,黎民百姓叩谢陛下圣恩,吾皇万岁。”。
“文忧,先前在永信宫内,陛下已经下旨,命邕重开太学,并在司隶内兴建蒙馆、经馆和书馆,以期更快、更广的惠及百姓。”蔡邕看着跪拜在地李儒,不由得动了为刘协招揽他的心思。
哦,兴建蒙馆、经馆和书馆?这岂不是正应了“学有所教”?李儒又低头看了看手上的《天赐之文》,这正是对应着“幼有所学”啊!难道陛下先前所说并非是无的放矢?
就在李儒神情恍惚之际,又听到蔡邕说道:“有此《天赐之文》,再加上蒙馆和经馆的建立,不出十年,必会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而且陛下许诺必会对世家和寒门一视同仁,公平取士。”
“公平取士?”李儒从地上一跃而起,紧紧地抓住蔡邕,难以置信地看着他。“陛下会对世家与寒门一视同仁?”
“不错,陛下亲口所讲,能者上,庸者下。”
李儒仰天笑道:“有如此圣明之君,实乃寒门之幸,万民之福啊!”
“文忧,切莫高兴的过早了,公平取士,虽是寒门之幸,但,亦是寒门之祸!”蔡邕眉头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