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之内就消失了。
感觉到最轻松的还是洪承畴,身为蓟辽督师,关宁锦防线的压力骤然减小,肯定是高兴的,至少短时间之内,辽东不会有什么大的战事爆发。
没有谁去思考皇太极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没有谁去考虑这件事情可能带来的影响,就连主要负责议和事宜的兵部尚书杨嗣昌,也没有表现出来什么态度。
不过,说没有人关注这件事情,那也是假的,可能最为关心的,就是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郑勋睿了。(。。)
第三百八十章 一盘大棋()
登基之后的皇太极,更加的自信,也更加相信能够引领大清国朝着中原进发,最终推翻大明朝廷,建立起来满人的朝廷,让大明成为满人的天下。
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不可能动摇皇太极的心,但那些满人权贵就不一定了,就说皇太极派遣杜度、杨古利和谭泰到大明京城去议和的事情,很多满人权贵就是想不通的。
领袖决策需要独断,很多的事情若是征求下面的意见,那就什么都不要想着做了,领袖之所以成为领袖,是因为占据的角度不一样,站得高才能够看得远,譬如说皇太极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为大清国的未来着想的,而绝大部分的满人权贵,看到的只是自身的荣华富贵,一旦他们自身的利益遭受到一点点的损失,就会忍不住跳起来。
皇太极怒斥多铎,斩杀多铎的管家,从一定程度上面,震慑了诸多的满人权贵,让沈阳的局势很快平稳下来,可派遣杜度等人到大明京城去议和,让刚刚平定的局面,再次变得有些动荡了,满人权贵之间充斥了各种各样的议论,都是认为皇太极不应该这样做的。
皇太极当然会坚持自身的意见,同时他也要安抚最为主要的满人权贵,特别是满八旗的旗主,郡王以及贝勒贝子等等,当然依靠他一个人去说,或者是要求范文程出面解释,那都是行不通的,必须要这些八旗旗主亲自开口解释,动荡的态势就能够很快稳定下来。
大清国有一个很为奇特的情况,那就是满八旗,满八旗下面的军士,绝对服从旗主的命令。但不一定服从皇上的命令,这是长期形成的局面,皇太极也下定决定改变,经过了诸多的努力,但目前的现状还远没有达到乐观的程度。
正蓝旗旗主、肃亲王豪格,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正白旗旗主、睿亲王多尔衮,镶白旗旗主、豫亲王多尔衮,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以及由亲王被降为贝勒、后又提升为成郡王的镶红旗旗主岳托等人,悉数来到大政殿。
满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为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其余皆为下五旗,上三旗的地位是高于下五旗的,皇宫之中的侍卫。悉数出自于上三旗,其余下五旗的军士,是没有资格进入到皇宫出任侍卫的。
皇太极亲掌正黄旗和镶黄旗,儿子豪格掌管正蓝旗,上三旗皆为皇室直接掌控,应该说力量是很大的,加上济尔哈朗和代善等人,是服从皇太极的。这就预示着满八旗之中的五旗是忠于皇太极的,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让皇太极的地位是异常稳固的。
皇太极一直都有些担心多尔衮和多铎,这里面有深层次的原因,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战斗力的确是不错的,目前这样的担忧稍微小了一些,永宁之战,骁勇的镶白旗遭遇惨败。元气大伤,这让多铎的力量极大的被削弱了,不得不收敛一些了,要不然皇太极怒斥多铎,说不定多铎会反抗。
去年的战斗。损失最为惨重的是镶红旗,为此镶红旗砌筑岳托颇多怨言,甚至产生了极端的心理,遭遇到了皇太极的惩戒,差点就失去了镶红旗旗主的位置。
当然皇太极不愿意这样的情况出现,他宁愿满八旗不受到任何的损伤。
大清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异常的复杂,皇太极深知其中的奥妙,他能够团结和利用所有的力量,逐渐控制整个的大清国,也的确是不简单了。
众人进入大政殿的时候,皇太极的脸色极其的严肃。
范文程进入大政殿的时候,多铎有些不自然,当然范文程还是老老实实的给皇太极和诸位亲王、郡王行礼,这是规矩,可不能够乱套了。
众人全部到齐,皇太极脸色严峻的开口了。
“朕派遣杜度到大明京城去议和,想不到满人之中的议论很多,都是说朕无用的,这些话语,朕不会在乎,可你们之中若是出现这样的议论,或者有这样的认识,朕就真的是痛心了,若是你们都不能够明白朕的苦心,这大清国的未来还有什么希望。”
皇太极开头的几句话,让代善等人都低下头了,他们当然是有些看法的,大清国的实力没有遭受多大的打击,完全没有必要和大明朝廷议和,这议和之后,签下一纸文书,岂不是束缚了自身的发展,要知道大清国处于北方,土地贫瘠,这么多年的发挥,绝大部分都是依靠到大明关内劫掠,或者是征服蒙古部落,获得巨大财富的。
一旦大清国与大明朝廷议和了,那满八旗的子弟就不能够随便入关,这财富从何而来,所有满人权贵的利益岂不是遭受到侵害了。
包括代善和多尔衮等人,都是不会站在大清国大局方面考虑的,他们不需要思考这些问题,他们所关心的就是自己麾下的正红旗和正白旗如何的发展壮大,至于大清国的事情,该由皇太极来考虑。
“朕派遣杜度等人前去和大明的崇祯皇帝议和,表面上是我大清国软弱了,其实不然,朕常常要求满人多看书多学习,《老子》中有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物过刚则易折,善柔方能不败。”
“朕希望你们好好理解其中的意思,我八旗子弟一向以奋勇而闻名,这与诸位有着很大的关系,你们都是战场上的勇士,奋勇拼杀,从不退缩,可仅仅凭着这样的勇气,就能够打败大明朝廷,就能够入主中原吗,朕看你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些事情。”
“很多的事情,是需要以柔克刚的,那样才能够真正达到目的。”
“有人说明军战斗力孱弱,八旗子弟可以一鼓作气,杀进关内,甚至是直捣黄龙,拿下大明的京城,而后图谋大明南方的大片地域,朕希望这样的认识,不会出自于你们的心里,大清国的力量的确是壮大了,可实际情况如何,你们应该清楚,实事求是的说,我大清国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灭掉大明朝廷。”
“战斗厮杀依靠的是什么,一方面是军队的强盛、将士的骁勇,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足够的钱粮,两者缺一不可,我大清国是不是有足够的钱粮支撑如此大的战斗厮杀,这一点难道还需要朕做出解释吗。”
皇太极说到这里的时候,眼睛里面射过一丝凌烈的光芒。
“明军之中郑家军的强悍,已经从几次的战斗厮杀之中表现出来,朕也想着彻底剿灭郑家军,除掉这个心头大患,可是不是派遣八旗子弟,就能够完全剿灭郑家军呢,你们之中若是有谁有如此的勇气,朕答应你们,领着麾下的将士去厮杀,可想着朕派遣十余万八旗子弟去剿灭郑家军,肯定不行,朕可不想因为全力剿灭郑家军,而毁掉我大清国的基业。”
“既然不能够派遣大军前去围剿,又不能够眼睁睁的看着郑家军强大起来,那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表面上的示弱,就是让大明的崇祯皇帝彻底放心,认为大清国已经不构成威胁,认为北方的局势已经完全稳定下来。”
“功高震主,大明的崇祯皇帝,气量狭小,更是缺乏能力,岂会容忍强悍的郑家军为他人所指挥,如此情况之下,会发生什么事情,朕就不想多说了。”
。。。
众多的亲王、郡王都离开了大政殿,唯独范文程留下来了。
皇太极所布下的这一大盘棋,其中有范文程的功劳,范文程本就是汉人,了解汉人的脾气和秉性,挑起汉人的内斗就是范文程的建议。
“文程,你认为大明的内乱需要多长的时间,朕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啊。”
“皇上,奴才预计,最多也就是一年左右的时间,一旦边关稳定下来,就算是大明的崇祯皇帝能够忍受,大明朝廷的那些大臣也不会容忍郑勋睿掌控郑家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郑勋睿年纪轻轻,就有了如此大的功劳,肯定会引发他人的嫉妒,奴才已经派人进入到大明京城去了,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在大明京城散布流言的,若是大明京城流传出来郑勋睿要造反的传闻,奴才以为,大明的崇祯皇帝肯定是坐不住的。”
皇太极点点头。
“文程,你的这些看法,的确不错,朕接触到的诸多汉人,喜欢内讧,就说这些汉兵,都存在此等的问题,一年的时间不算是很长,抓获的那些朝鲜人,彻底稳定下来,差不多也是一年左右的时间。”
“皇上,奴才有一件事情,不知道当做不当做。”
“说说吧,什么事情。”
“奴才想着给豫亲王请罪,豫亲王的管家被斩杀,都是奴才的过错。”
皇太极看着范文程,微微摇头。
“文程,你想的太多了,这样的事情不需要去做,只要你忠心耿耿,大清国是不会委屈你的。。。”
皇太极的话尚未说完,范文程额头上就出现了汗滴,他的小心思被皇太极看透了。(。。)
第三百八十一章 以不变应万变()
皇太极派遣使者专门到大明京城议和,拿出三百万两白银赎回武英郡王阿济格,同时让出了大凌河城,更加关键的是皇太极对大明朝廷俯首称臣,这些消息传到淮安之后,民间没有多少的反应,毕竟淮安没有遭受到后金鞑子的侵袭,不过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读书人,反应倒是很强烈,甚至一度集会大肆的声讨。
这其中钱谦益和黄道周两人的表现是比较激烈的,黄道周专门从福建赶到了苏州,在东林书院授课的时候,重点说到了后金议和的事情,黄道周认为朝廷不应该接受后金以及皇太极的议和,皇太极已经于崇祯九年登基称帝,其野心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想着有朝一日推翻大明朝廷,称霸中原,朝廷应该趁着这个时机,狠狠的教训后金鞑子,唯有剿灭了后金鞑子,才能够让皇太极真正的臣服。
钱谦益是完全赞同黄道周的观点的,他的想法甚至更加激进一些,认为朝廷之中的某些大人接受后金所谓的议和,就是贪生怕死,就是纵容后金鞑子,就是出卖祖宗,难道区区的三百万两银子,就能够买去大明王朝的尊严。
一时间南方的东林士子群情激奋,大有准备声讨内阁的意思了。
不过这样的风潮,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平息下来,据说南京兵部尚书刘宗周大人,专门找到了黄道周和钱谦益,几番交谈之后,局面逐渐的安静下来。
至于说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原因,外人是无从知晓的。
徐望华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是真正着急的。
郑勋睿早就得知了消息,京城的暗线在第一时间就将情报送到淮安来了。包括皇太极派遣谁到京城来议和,以及是谁负责此次议和的交谈等事宜。
南京和苏州等地的情形,更是源源不断汇总到郑勋睿这里来了。
郑勋睿的重心,已经转移到筹备火器局方面,汤若望和薄玉等人已经来到淮安,南京礼部右侍郎毕懋康。也愿意协助火器的研发事宜。
如今就等待杨廷枢的操作了,想不到这个时候,京城传来这样的消息。
足足两天的时间,郑勋睿哪里都没有去,一直都在东林书屋,分析皇太极的目的,此次的议和是皇太极主动提出来的,而且派遣了安平贝勒杜度,可见皇太极是重视此事的。而且在最终达成的议和协议之中,皇太极明确表示臣服大明朝廷,让出辽东的大凌河城,表示不会继续在辽东有任何挑衅的行为。
与此相对于的是,朝廷在收到杜度带来的三百万两白银之后,释放了武英郡王阿济格,以及其他的后金鞑子。
两次的商谈,皇太极拿出了一千三百万两白银。
不过第二次的议和与第一次的谈判比较起来。有了很大的不同,第二次的议和。皇太极明确表示了对大明朝廷的臣服,这可不是一般人会做出的让步,相比较来说,皇太极做出的这个姿态,让皇上可能更加的高兴。
可惜郑勋睿不是这样看的。
成王败寇,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实力才能够决定一切,皇太极的实力没有遭遇到多大的损耗,年初进攻朝鲜,劫掠无数的钱财和人口,实力明显得到增强。从其中拿出来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