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面对的就是无数的酒宴,的确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这个时候离开,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让他感慨的是,郑勋睿的学识,在苏州得到了完全的展现,郑勋睿的风度和气质,也折服了不少苏州的读书人。
要知道郑勋睿才十五岁。
杨彝和顾梦麟的突然来访,让杨廷枢有些奇怪,中午在太白酒楼吃饭的时候,两人是参加的,包括吴伟业、吴常时等人,那个时候大家的态度都是很平和的,没有表现出来异常,杨彝和顾梦麟甚至都没有说多少话。
“子常兄,麟士兄,明日清扬和在下就要离开了,若是有什么安排,也就是今日了。”
因为熟悉,杨廷枢说的倒也直接,加上面对的两人,都已经过了不惑之年,说话也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了。
杨彝看了看顾梦麟,面带微笑开口了。
“子常和在下早就计划出门去游历的,只是一直被琐事缠身,难得有机会,此次恰好遇见淮斗兄和清扬兄游历,在下和子常兄商议过了,能不能跟随一起游历一番,也好长长见识,再说子常兄和在下,很是仰慕清扬兄之才学,能够沿途交流,也是很好的机会。”
杨廷枢愣了一下,他还真的没有想到,杨彝和顾梦麟会提出来这样的要求,要是他们三人都是应社的成员,但暂时都没有加入到复社之中,恐怕经历这次的事情之后,更是不会加入到复社之中了,其实两人的心思,杨廷枢也是知道一些的,就是想着结交郑勋睿。
这是好事情,杨彝和顾梦麟在苏州甚至是南方,都是有着一定影响的。
让郑勋睿更多的结交读书人,这也是杨廷枢的愿望。
三人进入郑勋睿的房间,杨彝说明来意之后,郑勋睿很快开口了。
“子常兄和麟士兄一同游历,求之不得,如此在下可以向两位讨教学识了,这不是在下谦虚,在下早就说过,诗词歌赋表现的只是纸上之功夫,如今之情势下,展现能力并非是在这些方面的,二位兄长阅历丰富,知晓很多世事人情,这都是在下所缺乏的,故而是真心诚意向二位兄长请教的。”
杨彝和顾梦麟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他们早就感觉到郑勋睿的气度不一般,不骄不躁,就是身处巅峰也能够表现出来自如和克制,此次他们提出来的要求,表面上看有攀附的嫌疑,被郑勋睿如此的解释,倒是变成了人家有求于他们了。
如此顾及他人之颜面,表现在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身上,很不简单了。
过了好一会,杨彝才开口说话。
“清扬兄之气度,在下深感佩服,这一路上需要向清扬兄学习的地方很多,能够每日里切磋交流,也是一大幸事。”
顾梦麟很少开口说话,跟随去游历的想法,是杨彝提出来的,从朋友的角度出发,他不好拒绝,但是也感觉到不是很合适,虽说读书人结伴出去游历的事情比比皆是,可杨廷枢和郑勋睿早就做好了安排,他们突然的插进来,肯定会让别人不方便的。
不过郑勋睿表现出来的气度,还是让他惊讶和佩服。
事情很快确定下来,几人商定,翌日卯时离开苏州,前往常州。
杨彝和顾梦麟离开之后,杨廷枢的脸上带着微笑,看来是对两人的加入高兴的,有一层意思大家都没有说破,那就是杨彝和顾梦麟显然是佩服郑勋睿的,跟随游历,表明上看是出于学识方面的探讨,其实还是有结交的意思。
看着杨廷枢脸上的笑容,郑勋睿内心叹气,看样子杨廷枢还是太年轻了,有有些事情根本就没有看透,没有认识到人心之复杂。
既然是情同手足的好朋友,既然决定让杨廷枢成为自己的死党,有些话就要说出来,这样也有助于杨廷枢分析事情,日后做事情的事情,能够更多的思考利弊。
“淮斗兄,子常和麟士二位兄台,在我的印象之中,名气都很大,都在仲伯之间吧。”
“是啊,他们的学识都是很不错的。”
“从年纪上面来说,他们比我们年长很多,刚刚我也说过了,撇开文采不说,社会阅历方面,他们比我们要强上好多倍,如此的情况之下,他们跟随我们游历,有什么意义。”
“这个,清扬,你在苏州府的名气,很快就要攀升,别人想着结交,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名气这东西,一方面是依靠才学,可更多是实力的体现,你我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就算是有着满腹才学又如何,难不成每日里吟诗作画,就能够吃饭吗。”
杨廷枢思索了一会,不得要领。
“清扬,你究竟想说什么啊,直接说就是了。”
“淮斗兄,不要怪我多心,很多的事情,我们必须要认真思索,你我情同手足,志趣相投,日后必定少不了相互的扶持,所以在很多事情的认识方面,也是要相互交流的,今日子常兄和麟士兄前来,提出共同游历之要求,一直都是子常兄说话,麟士兄几乎就没有开口,脸上也没有表露出来多大的热情,这说明游历之提议,是子常兄提出来的。”
“那也没有什么啊,只要麟士兄答应了,就没有什么问题,当初你我出来游历,不也是我提出来的吗。”
郑勋睿微微叹了一口气,也不知道自己说出来的那些话,是不是早了一些。
“不错,子常兄还有另外的一层身份,淮斗兄是不是忘记了,若是我没有记错,子常兄好像是顾老先生之门下。”
话说到这里,郑勋睿不再深入了。
杨廷枢眨了眨眼,低头思索了一会,自此抬头的时候。脸色微微有些发白。
“清扬能够想到如此之深远,我真的是佩服,不过就算是其中有什么牵连,也没有多大的了不起,沿途需要交流的学识,其他方面不需要提及。”
“淮斗兄有如此的看法,那就好了,也许是我多心吧,害的淮斗兄也想多了。”
杨廷枢坚定的摇头。
“不,你想的是正确的,刚才我还在奇怪,钱老先生向来是诲人不倦、甘为人师的,为什么在酒宴上面,只字不提东林书院的事情,这好像不符合常理,现在听到你的分析,总算是明白其中的奥妙了,这结党结社之中的奥妙,我是根本不知道的,此次经历之后,才知道其中的复杂,清扬,你之见识远远强于我,日后还是要多提醒啊。”
第四十九章 徐州()
离开苏州,沿途的常州、镇江、扬州和淮安等地,基本都是带有江南的氛围,大都是小桥流水的委婉,这些地方普遍算是富庶的,特别是扬州,曾有歇后语: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说明了扬州的富庶,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面比较,扬州甚至隐隐强于苏州。
不过相比较来说,淮安的情况就要差一些了。
一路上的奔袭,全部都是杨贺做出安排,从苏州到常州,两百里地,用了一天的时间,累的杨彝和顾梦麟几乎说不出话来,从常州到镇江,一百二十里,三个时辰赶到,至于从镇江到扬州,七十多里地,一个时辰左右就到了,最为辛苦的还是扬州到淮安,三百里地,也是一天的时间赶到。
随着奔袭的次数增多,郑勋睿开始明显的适应了,杨廷枢适应的速度更快,杨彝和顾梦麟则是咬牙坚持,从年纪上面来说,两人恢复的速度要慢很多,但既然大家都是如此,他们也只能够跟随,不好意思说吃不消。好在两人配备的也是乌珠穆沁马,耐力超强,虽不是正规的战马,也能够适应快速的奔袭。
淮安距离徐州四百五十里地,想要一天赶到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坐骑吃不消。
郑勋睿和郑锦宏骑乘的阿拉伯马,平日里都是杨贺与郑锦宏两人喂养的,杨贺按照战马的要求,对两匹阿拉伯马进行了适当的训练,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两匹阿拉伯马的优势完全展现出来,性格温顺,特别是在突然提速方面,强于乌珠穆沁马,但问题也是存在的,那就是在耐力和持久力方面,稍逊于乌珠穆沁马。
郑锦宏的素养也在迅速提升,杨贺有意多郑锦宏进行了一些训练,譬如说在观察周遭的形势、行军途中应该要有一些什么准备,以及抵达目的地之后,首要的是观察地形等等,郑锦宏的接受能力很强,就连杨贺都感觉到吃惊,他本来以为郑锦宏跟随在郑勋睿的身边,虽说是下人的身份,但还是没有吃过什么苦的,训练之后才知道,很多时候郑锦宏的吃苦能力,甚至要超过他了。
遇见好的徒弟,师父都是高兴的,以至于杨贺后来将主要的精力,都转移到郑锦宏的身上去了,倒是很少关注杨廷枢和郑勋睿了。
杨彝一路上的表现,证实了郑勋睿的猜想,很多的时间,杨彝说到的都是东林书院的事情,提到了已经故去的东林书院创始人顾宪成,推崇顾宪成所做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郑勋睿一路上都是应付了事,毕竟大家在一起游历,不可能将关系闹得很僵,再说顾宪成所作的这副对联,寓意还是很不错的,要求读书人参与到国家大事之中,时时刻刻考虑国家兴亡的大事情,这也是应该的。
敏锐的杨廷枢从中看出了端倪,暗自佩服郑勋睿的判断,渐渐的对杨彝也流于形势上面的应付了,觉得杨彝此次跟随游历,居然是带有目的的,那就很无趣了。
顾梦麟表现淡定很多,他一路上仔细观察郑勋睿,很少说话,从来不展现什么学识上的东西,相反对于郑勋睿提出来的一些民生方面的问题,是倾尽所能予以答复,从这些交谈之中,顾梦麟感觉到了,郑勋睿的心思恐怕真的没有在学识和诗词上面,人家一路上关心的大都是柴米油盐的事情,甚至在常州、镇江、扬州和淮南府城,也是多次询问这方面事情。
进入到徐州府所辖的地方之后,郑勋睿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就连杨廷枢、杨彝和顾梦麟等人,也看出来了,尽管说已经到年底,到了冬月的时间,可这里的百姓和农户,生活依旧是困苦的,沿途看见衣着破烂、面有菜色的人是不少的,他们挣扎在死亡线上,更加令众人震惊的是,他们居然看见了流民。
什么是流民,国家出现了战乱,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争,被迫四处奔波,这才是流民,所谓故土难离,若不是万般无奈,无人愿意离开家园,宋朝诗人晁补之曾经有一首诗,专门说到流民的:生涯不复旧桑田,瓦釜荆南止道边。日暮榆园拾青荚,可怜无数沈郎钱。
郑勋睿的神色开始变得凝重,这里是南直隶所辖的徐州,居然出现了流民,可见大明的形势已经开始急剧恶化了。
官府对流民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不允许流民进入到城池之中,不管流民遭遇到多么大的痛楚,部分的官府能够拿出来一些粮食救济,就算是不错了,更多的官府是不理不睬,甚至是进行驱赶和屠杀,这也是明末农民起义有着充足兵源的原因之一,大量的流民在无奈的情况之下,加入到了起义军之中,为的就是能够活命,能够有一口饭吃。
徐州为什么会出现少量的流民,南直隶境内出现流民,这是不可能想象的事情。
杨廷枢、杨彝和顾梦麟等人不明白,郑勋睿却知道一些缘由,徐州的地势很是特殊,北面靠着山东,西面靠着河南,南面是凤阳府,应该说山东与河南的局势,对徐州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徐州连续两年遭遇不少灾害,特别是黄河决堤造成的灾害,更是毁灭性的,加之徐州靠近北方,气候方面与苏州和扬州等地是有着明显区别的,一方面是山东河南等地战乱的影响,一方面是自然灾害频频,这里出现贫穷的局面,就不算特别奇怪了。
崇祯二年底,陕西农民大起义,已经开始影响到山西与河南等地,至于说山东等地,早就遭受过后金小规模骑兵的肆掠。
造成的创伤,想要在短时间之内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众人的心情开始变得沉重起来了,依靠他们的力量,根本无法拯救这些流民,也无法消除百姓和农户的贫穷痛楚,只能够是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遇见那些奄奄一息的人,他们能够给与一些粮食,可吃完这些粮食之后,流民还是没有出路的。
进入徐州境内,必须在官道边找寻村镇歇息一夜。
进入到这样的地方,安全就是排在第一位的问题了,杨贺与郑锦宏两人早就高度警惕起来了,既然出现了流民,那就有可能出现匪患,若是被土匪打劫,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故而杨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得离开官道,不能够走任何的小路,哪怕是多走一些路,也要沿着官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