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跌,疯狂之下在期货市场的橡胶期货甚至快要接近合成橡胶的价格了。
天然橡胶这种疯狂之下的价格自然算不得数。但是却是压倒那些真正橡胶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让那些在前世本来还能够保值的橡胶股票一跌再跌,很多小型的正规橡胶公司抵抗不住这种压力宣告清盘倒闭,其旗下的橡胶园自然也低价卖出。
在这场橡胶股灾中受损最严重的自然是花高价钱从徐卫手中买走南洋橡胶公司的日本政府和财阀,当时他们一每股九十六中元的价格买走了实际价值不过每股二十中元的南洋橡胶公司。现在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橡胶股灾中其股票的价格已经跌至两中元一股,甚至这个价格也极其的不稳定,随时都有跌破两元的可能,为此直接导致主导收购南洋橡胶公司的负责人剖腹自尽。
遍布全球的橡胶股灾是导致铁路国有化的罪魁祸首,也导致了南方以及西南诸省政局的动荡,不过这对徐卫的老家长沙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不过却有另一场危机慢慢向长沙逼近,那就是粮食。
湖南号称鱼米之乡,其种植出来的稻米可以供给周边数个省份,这要造成了每到粮食收获之际各省的粮商都要云集到长沙。而长沙最大的粮商出售商莫过于湖南巡抚岑春蓂。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鱼米之乡自然吃粮食,自岑春蓂上任湖南巡抚以来他的触角便开始伸向粮食这个湖南省的经济支柱,然后通过自己的权柄不断兼并了十几家自恃朝中有人的粮商,其吃相之难虽不能说是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二十三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
也就是说,满清朝廷委派的湖广总督虽说是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但其真正拥有绝对权力的地方不过是他的驻地湖北一省而已。不管是前任的总督陈夔龙,还是现任的总督端方都对湖南一省的事务影响甚少。
前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将权力关在笼子里简单说,真正说来,权力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是职责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对权力而言。没有监督的制约和没有制约的监督,都是危险的。
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对这种权力加以限制和控制,它就可能发生异化,这是因为就权力的属性来说,客观上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扩张性,如果不为它设定法律上的边界,它随时都可能利用其控制的财富和暴力,不适当地膨胀起来,从而得以超越或凌驾于社会成员之上。
就权力的效应来看,它具有使权力指向的对象服从掌权者的功能,正是这种服从的效应,使它有可能成为攫取利益的工具,有可能被用作满足个人私欲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力本身就存在着腐化的自然趋向。
此时的岑春蓂就是出于这种情况,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去年,也就是1909年的春夏之交,湖南湘西和湖北荆江发生大洪水,沿途各县十堤九溃,田禾淹没,颗粒无收,被灾者达数百万人,同时湘南衡州、宝庆、长沙各属又闹旱灾,收成不及七分,湖广两省产粮大减。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本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应对之方,妥筹善后之策的清朝湖南巡抚岑春蓂全然不顾,且反其道而行之。
岑春蓂不仅听任邻近歉收省份沿袭过去的办法来湘采购粮食,而且他所控制的粮行竟然还与日、美、英三国洋行签订关于运米出境的照约,并且通过自己在朝廷的关系网得到清廷外务部的批准。
当运米出境的照约签订后,岑春蓂则利用其巡抚特权。指使其亲信朱祖荫、冯锡嘉等人,分驻长沙、汉口两地,借口全部收为官买,挪用官款抢购囤积。勾结英帝国主义私运出洋。
有了岑春蓂的鼓励,于是乎这些外国商人携带巨金来湘抢购,并勾引大批外地奸商深入产地,坐收分购,轮船装运。络绎于途,明运可查的每月二三千石,而至派司转口,不领运单,偷运出境者,为数尤巨。
湖南谷米的大量出境,引起了一些有志之士的关切和忧虑,要求湖南巡抚岑春蓂禁运谷米出省。
不过一方面由于畏外人甚,另一方面也关乎自己的利益,岑春蓂先是不允所请。后虽迫于事态的严重性,电请中央批准解除与日、英、美所订购粮照约,通知各洋行禁运谷米。
禁运告示发布后,各国驻华使领却依恃1902年中英商约的规定,宣称在禁令公布二十一天之后才能施行,在此期间,外商运米出境的行为变本加厉,华洋商贩,争相购运,趁此两旬之内。盈千累万,连樯下驶,岳州关每日收米厘三万余串,兼旬以来。出口之米,已数百万石,全然不顾湘省粮荒的极端严重性,岑春蓂这种满清腐败官员唯利是图的贪婪本性再次暴露无遗!
谷米的大量出境,长沙乃至湖南境内的商绅地主也开始参与了粮食的囤积活动,命令自己控制下的粮店颗粒粮食不售。坐等粮食价格暴涨,这使得遭受严重灾荒的湖南粮荒更加雪上加霜。
由于徐卫的影响,此时长沙乃至湖南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湖南省的省会长沙,其湘江河段码头运输货物昼夜不停,码头上的龙门吊更是被竖的林立,甚至有人讲长沙成为小上海。
不过,长沙的发展不过是徐卫回国这段时间的事情,其底蕴与已经开埠几十年的上海自然是无法相提并概论的,虽然因为徐卫的影响,在长沙确实造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百姓依然是仅够衣食。
对于徐卫在长沙设立的工厂,长沙本地的百姓有了一个进去又出来的过程,在早先的时候长沙城内的百姓羡慕徐卫开出的优厚待遇争先恐后的进入徐卫设立的工厂,但是随着长沙来往商人流量的增加,他们发现自己在长沙城做点小买卖比在工厂内朝六晚六的辛苦工作要挣得多,于是他们又纷纷从徐卫的工厂内辞职,然后利用自己在长沙城内的房屋做起了生意。
随着湖南湖北两省的灾荒愈演愈烈,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甚至发动了旨在反清的萍浏醴起义,由此可见这场灾荒的严重程度。
所谓的灾荒大多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湖南的这场灾荒如果政府反应及时决计是能够平安度过的,但是岑春蓂的贪婪无度却加剧了这种灾荒的破坏程度,随着长沙周围受灾百姓的大量涌入,长沙城内出售的粮食愈来愈少,而价格也愈来愈高。
当时虽然还没有炒粮食之说,是长沙的的士绅确实都在做着这样的一件事,他们一方面充作百姓的救世主,给湖南巡抚岑春蓂施加压力让他开仓放粮,另一方面却自己却在家里大肆囤积粮食,其行为与贪婪无度的岑春蓂委实是一丘之貉。
开仓放量自然是岑春蓂所不愿意的,其一是政府所管辖的义仓内用来抵御灾年的粮食全部都被他贪墨后运往省外,另一方面他也明白长沙士绅的嘴脸,这些人明着是为百姓请愿,让自己放粮,其实政府所售的粮食决计不会有一粒进入百姓的口腹,反而会让这些士绅囤积更多的粮食。
两方的对立自然苦了长沙的百姓,随着粮荒的日益加深,那些做小生意的城内百姓所赚取的利润越来越不足以日常的消费,最重要的是随着粮食价格的高涨,他们的利润也在不断的被降低,甚至有的行业已经达到了不赚钱的地步,开始逐步走向破产的边缘。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加深,长沙城内的治安状况也越来越坏,外地来的商人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抢走财物,外来商旅稍有反抗动辄就会被饱以老拳,这让来长沙经商的人心中多了忌惮,于是来往之间也不再在长沙城内停留,从码头上岸后便直奔徐卫所开设的工厂,如果时间来不及他们宁愿住在工厂早期建设的那种大宿舍内。
进入长沙城停留的商人越来越少,长沙城内做生意的百姓所挣得利润自然也越来越少,如此一来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破产的边缘,与之相伴随的是长沙城内的治安更加混乱,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最终被害苦的自然是长沙城内普通的百姓。
长沙城内的百姓其实也不是没有积蓄,随着长沙城内越来越繁华,自然吸引了更多来往的商人在长沙城内驻足,那些做生意的百姓也很是赚了一笔,不过这些钱相对于粮食的暴涨来说就显得不太够用,平时不过一元五角到两元一石的粮食此时已经暴涨到六元,甚至七元,这让身价不过几十元到一百多元的长沙百姓打呼受不了。
徐卫在此之前确实从外地购买了不少的粮食秘密运到长沙城外的仓库内囤积,但这些粮食虽然能够支撑全长沙百姓以及难民吃个一年半载,但绝对不够长沙士绅们的囤积。
可以说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徐卫为了工厂的便利,一直在和长沙城内的士绅保持着合作关系,这让长沙城内的士绅借助徐卫的挣钱手段大赚了一笔,也让他们有了更大的能力囤积更多的粮食。
其实,就算徐卫囤积的粮食能够抵御的住士绅们的恶意抢购,他也决计不会再矛盾爆发之前出面放粮的,相对于长沙百信的的苦难来说,他更看重这次的粮食危机引起的民乱所给清政府的威信带来的打击。(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七章 拉拢()
此时的长沙政治多事之秋,徐锡自然也不敢拿全家人的安危开玩笑,在经过四儿子徐麟三番两次的亲自邀请下,最终同意将全家搬到防卫森严的徐家工厂的住宅区。『≤『≤,
自从徐麟在儿子的怂恿下与徐家老爷子闹僵之后整个徐家直系这一脉就没有再全部聚集在一起,就算逢年过节时分也仅仅是徐麟带着妻儿单独向老爷子请安,然而今天却全部济济一堂,就连算不得徐家人的众多女婿们也都参与了这次的聚会。
当日徐麟对徐岱的一番开解自然不是仅仅对大儿子一人所说,随后徐岱便将老爷子所说的话一句不拉的全部给自己的两位弟弟讲述了一遍,这才有了兄弟三个一同去见徐麟的情况,谱写了一幅兄弟情深的画面。
在资讯还不发达的今天,长沙城内的百姓虽然知道徐家老四的大儿子在外面创下了一份偌大的基业,甚至朝廷都为了与徐家老四的大儿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册封徐家老四一个子爵的爵位,这在国朝二百多年来绝对算得上是头一份,就连消息最灵通的人也不过是知道徐家老四的大儿子之前刚刚帮助大清的属国朝鲜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使得朝鲜王国得以拨乱反正。
在此之前,徐麟的三个哥哥秉承着老爷子不待见老四和老四的大儿子的态度对他一直保持着疏远的关系,其中老大和老三在英国的儿子还被徐卫安排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岗位束之高阁,虽说每周的工资不菲,但却没有任何的发展前途。更不可能从徐卫的手中撬取一些利益,如此让他们之间的兄弟之情更加疏远。就连一直想要与徐麟修复感情的老二也不好出头。
其实,人是一种非常善变的动物。徐家三兄弟在听完老爷子的一番开到之后不仅自己转变了对徐麟全家的态度,也成功的劝说了自己的家人改变了对徐麟全家的态度,其中以三兄弟的妻子变化最大。
这三个女人为了自己儿子以后的前途,竟然在搬到工厂住宅区之后主动去讨好徐母,这可不同于在上海的那些名媛贵妇,而是一直压在她头上的三座大山,如此以来让徐母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华灯初上时分,在长沙城外徐家工厂的住宅区内正在举行着一场晚宴,宴会开了两席。内堂的一席是徐锡的妇人连同徐家一众儿媳、孙女,外厅的一席则是徐家老爷子连同徐家四个儿子以及孙女婿,此时不管是内堂,还是外厅,都是一幅非常和谐的画面。
在外厅酒至半酣,徐锡对正在给自己倒酒的小儿子问道:“阿麟,王家的事情不是阿卫吩咐人做的吧?”
徐家老爷子的话音刚落,本来还非常热闹的餐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上午发生在王家的事情轰动了整个长沙城。他们虽然暂时避居在城外的工厂内,也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件事,据说如果不是巡警道的巡警及时赶到,王家家主王先谦连同他的家眷都要遭遇不测。这么大的一件事情如果是出自徐卫的授意,那事情可就大条了。
“爹,如果是别人这样问。儿子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说的,但是你老既然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