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似鲁莽实则心细如发,常犯小错却无亏大义,犯错越多陛下反而越宠信他,横行长安这些年,你看哪个不长眼的敢惹他?你以前那副如履薄冰的样子,反倒容易惹祸,任谁见你那样子,都会忍不住欺负一下你”
李素揉着脸苦笑道:“我以前那么弱受么?看来我的性子真该硬一点了,否则,将来我要做的许多事都推行不下去。”
李绩拍了拍他的肩,道:“所以,今日朝会上陛下若有加恩,你不要拒绝,尽管领受便是,个人荣辱并不重要,可你将来是要做大事的人,爵位和官职越高,做事越容易,这个道理想必你应该明白的。”
顿了顿,李绩忽然冷笑起来:“长孙家虽说是一门显赫,功臣之首,但咱们李家也不弱,子正你记住,今时不同往日,如今新君临朝,你与陛下的交情摆在这,只要你不犯糊涂,世上没人能扳倒你,就算长孙无忌想对你动手,合你我两家之力,想除你恐怕不是那么容易,他是门阀,咱们李家也是门阀!”
“是,外甥记住了。”
钟鼓楼的钟声敲响,缓慢有序的节奏里,沉重的宫门缓缓打开。
朝臣依官爵列队,在宦官和禁卫的引领下依次入宫。
一应繁琐的君臣礼仪之后,李治和群臣这才说起了正事。
内官中书崔舍人出班,当着群臣的面徐徐展开一卷黄绢,开始宣念圣旨。
首先是大赦天下诏,大唐各州府监牢以及流放人犯,除谋反弑亲等十恶大罪以外,余者皆赦。
其次便是追封已逝功臣,秦琼,魏征等去世的老臣皆有追封爵位或谥号。
再次便是加恩,凌烟阁功臣从长孙无忌开始,全部皆有封赏,长孙无忌去司空,升太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褚遂良升尚书省右仆射,晋河南郡公等。
一干老臣老将全部封赏完毕,大殿内突然安静了一下。
接着崔舍人清了清嗓子,继续道:“着,泾阳县公,银青光禄大夫,云麾将军,右散骑常侍,尚书省右丞李素,朕念其功苦,可加爵晋国公,实食邑一千五百户,赐田千亩,丝百匹。”
崔舍人念完,殿内一片寂静。
良久,轰的一声,人群里炸开了锅,议论声喧嚣而起。
每个人的神情各异,愤怒的,不满的,赞同的,还有事不关己的,众生各相不一。
从县公到国公,实实在在的连跳两级,更重要的是,爵封“晋国公”,“晋”地可是高祖和先皇起义兵反隋之地,可谓龙兴之地,将李素封为晋国公,可见圣恩何等隆厚。
长孙无忌脸色阴沉,站在朝班内一动不动,一双眼睛却看着李治,片刻后,他的脸上居然露出了笑容,并且朝李治徐徐颔首,似乎对李治的决定表示赞同。
李治也朝他笑,笑得很甜,君臣之间无声地碰撞着火花。
议论声中,李素昂然出班,朝李治行礼。
“臣,晋国公李素,谢陛下隆恩。”
第九百六十四章 所谋为何()
对李素的加恩,几乎形成了新君对老臣的第一次对立。
或许这样的对立是必然的,无可避免的,但李素绝对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发生,至少最近几年内,他不愿两者之间的矛盾变得太尖锐。
既然要立心民政民生,朝堂就不能乱,纵然做不到上下一心,至少不能阳奉阴违。未来几年李素要做的事太多,朝堂的稳定才能使政令通达。
加恩朝会散后,李素命人备了厚礼,亲自登门拜访长孙无忌。
作为三朝宰相,长孙无忌还是颇有气度的。他亲自出门相迎,态度非常亲切和气,宾主之间礼数周到。
席间李素向长孙无忌赔罪,长孙无忌则连称对事不对人,两人的理由都非常正当且充分,最后二人惺惺对视,简直是唐朝版的将相和。
离开长孙府,李素的表情有些阴沉。
长孙无忌对他的不满,如今已渐渐转化为仇恨了。
原因有很多,当年的储君之争算一个,如今朝堂新旧交替,新派势力的崛起与老派势力的固守两者之间的对立算其一,或许还有门阀世家对李素这样的寒门子弟代表的敌视也算其一,总之,不知不觉,李素与长孙无忌的立场已经越来越遥远。
回到太平村,家门口张灯结彩,从管家到部曲每个人脸上喜气洋洋。
见李素一行人到来,诸部曲在家门前列队,按刀齐喝。
“恭祝家主爵封国公,家业万代!”
薛管家挺着大肚腩,颠颠儿的上前为李素牵马,嘴里一边念叨。
“恭贺公爷晋爵国公,天恩浩荡,公爷又升啦,哈哈,咱家天大的喜事,再过几年,公爷说不定能封个郡王,那时咱家可就是王府了”
李素被部曲和下人们簇拥着往前走,苦笑道:“封郡王这种话以后万莫跟别人乱说,本已是树大招风,还嫌我树敌不多吗?”
说着挥了挥手,李素吩咐道:“薛叔叫人备宴,府里部曲兄弟和下人们都来,不醉不归,今日不待外客。”
薛管家乐呵呵地应了。
李家的晚宴一直喝到深夜,下人丫鬟们算识趣的,吃喝过后自觉地退下,李家前院内,部曲们却喝得正是酣畅兴起。
李素在部曲们面前格外放得开,索性也丢了礼仪,撸起袖子跟部曲们拼起了酒,一碗碗烈酒入喉,博得部曲们热烈的喝彩声,然后李素扑通醉倒了。
第二天醒来,李素头痛欲裂,挣扎着起身,许明珠一脸嗔意地给他穿戴洗漱。
“夫君晋爵虽是喜事,饮酒却不可过量,酒醒后难受的可是您自己。”
李素揉着太阳穴皱眉:“我怀疑昨晚喝了假酒,派人去查一查,谁敢造假酒,还把假酒卖到我家来,过分了!”
许明珠推了他一下,笑道:“世上哪有人酿假酒?各家各户都是自酿,庄户人家有了余粮也酿一盆醪糟尝尝鲜,谁是真谁是假?夫君喝的酒就是您自己的秘方,咱自家酿出来的。”
夫妻二人说着话,丫鬟来禀,前院方老五有事禀报。
李素穿戴整齐,忍着头痛来到前院。
方老五一脸焦急地在院子里来回踱步,见李素走来,方老五急忙迎上,压低了声音道:“公爷,那个倭国和尚又有动静了”
李素眼一亮:“他和武氏又见面了?”
方老五点头:“昨日下午,道昭出了会昌寺,仍在长安城一家酒肆内见了武姑娘,二人单独见面,聊了半个时辰后便各自离开。”
“他们聊了什么能探出来吗?”
方老五挠挠头,为难道:“公爷,咱家部曲兄弟都是战阵上的厮杀汉子,这种跟踪打探的活儿,实在干得不利落,盯梢的人只是远远盯着,怕惊了他们,兄弟们没敢凑近”
李素笑道:“无妨,他们说什么不重要,反正跟改良稻种有关。”
方老五又道:“不过兄弟看见道昭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递给了武姑娘,那布包手掌大小,约莫是贿赂什么的”
李素扬了扬眉:“手掌大小?难不成又是两颗东珠?”
上次道昭来见李素时,送的也是两颗东珠,李素不由有点郁闷了,居然敢留一手?看来自己当爹后心肠渐渐变软了,扛不动刀了。
“东珠一颗颗的往外掏,见人就送,这家伙是蚌壳精转世吗?”李素神情羞恼道。
方老五嘿嘿陪笑。
李素沉吟片刻,缓缓道:“五叔你亲自去找农学少监许敬宗,散布改良稻种突然被窃的消息,消息发酵一晚后,让他马上弹压下去,对外宣称无事发生。”
方老五点头应了。
李素目光忽然闪过一道杀机:“许敬宗那边办完了事后,让郑小楼出手除掉那个倭国和尚,记住,制造成意外而亡的假象。”
方老五领命而去。
次日子夜,位于长安东郊的农学内忽然敲响了锣,急促的锣声惊起了农学内的值守官员和差役,一个震惊的消息在农学内迅速蔓延。
从真腊国引进的改良稻种丢失了二百余斤,近两石。
怎么丢失的,是否有里应外合,什么人偷的,这些都无人清楚。
第二天天刚亮,一脸气急败坏的许敬宗便匆匆进了农学,然后马上宣布农学并未丢失任何稻种,是有人心散布谣言作乱,并下了禁口令,若仍有传播谣言者,拿入大狱问罪。
仅只一夜,眼看要蔓延的谣言被许敬宗用霹雳手段打压下去了。
然而,这件事终究无法彻底瞒住,很快朝堂里的御史们便听说了,于是上疏参劾许敬宗,十几名御史上疏说同一件事,这下也终于引起了李治的注意。
李治不是昏庸的皇帝,在没有彻底查清楚之前,他不会表达出自己的态度。农学里很快迎来了一群神秘的人,这群人的前身是当年常涂的手下,以及从李素手中收编过来的那股势力,如今合二为一彻底掌握在李治本人手中。
稻种当然根本没丢失,一两都没有,李治派去的人查了几天一无所获,于是下了结论,果然是造谣。
至于造谣的源头,已成了悬案,当晚众人只听到一阵锣声,院子里不知道什么人喊了一句“稻种丢了”,这句话就这么传开了,回头再追查这个人却毫无线索,只得草草结案。
案子刚刚结束,会昌寺又出了事。
一个名叫道昭的倭国遣唐使在下山的路上失足跌下山崖,死了。
大唐对遣唐使还是比较重视的,毕竟被藩属国追捧学习的感觉很不错,遣唐使在大唐出了事必须要追究。
雍州刺史府派人查验了现场,从各种痕迹和线索来看,这个名叫道昭的倭国僧人确实是失足跌落,而且他从倭国来长安不久,并没与任何人结仇,很快雍州刺史府的仵作下了结论,道昭是意外而亡,此事上报尚书省后,尚书省批复将案情通报遣唐使团,以及以公文形式呈递倭国国主及大臣苏我入鹿。
太极宫。
武氏如今在宫里的地位很微妙。
她有权,而且权力很大,权力具体体现在奏疏上,现在李治批阅奏疏很大程度上都依靠武氏在旁指点或是建议,她的能力与智谋渐渐被李治看重,倚为臂膀,她在李治面前说的话分量越来越重。
可是同时,她在宫里又是个隐形的人,“隐形”的意思是,她的存在感不高,在后宫里,她没有官职,她的身份只是一个宫女,只不过这个宫女的地位很超然,不做杂活,不洗涮不清扫,每天自由出入任何宫殿,包括李治批阅奏疏的安仁殿,没有任何人敢阻拦她,因为这是独属于她的特权。
这样一个人的存在,时日久了,宫里的宦官宫女们自然不敢再拿她当寻常的宫女看待,就连刚刚被封后的王皇后也听说了她,特意将她召去与她闲聊,言语间颇多拉拢结交之意。
武氏表现得很好,事实上她已知道当年的自己为何被太宗皇帝贬入掖庭了,所以这次重回太极宫,她一直表现得非常低调,不显山不露水,但能办事,不仅能办事,还能把每件事都办得很漂亮,她的锋芒从此没有再显露过。
她每天过得很累,但很充实,很快乐。李治在奏疏上批阅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有着她的痕迹,渐渐的,她把自己代入进了李治的角色,仿佛坐在桌案后批阅奏疏的是她自己,那种指点江山,社稷大权尽在自己一手掌握的感觉真的很不错,而且,会上瘾。
独自一人托着腮,武氏悄悄地笑了起来。
她原本以为自己会永远在宫里隐形下去,永远只是躲在李治身后挥斥方遒的透明人,然而,上次太宗葬仪之后,情况已然有了改变,未来的她似乎还可以往上再努力一下。
杏儿匆匆的脚步声打断了她的憧憬,武氏抬眸,不悦地扫了她一眼。
春风得意,积威日重,武氏的神态和眼神不知不觉有了些许的威仪,就连昔日的患难姐妹杏儿对她也多了几分畏惧。
见武氏目光不悦,杏儿吓得停下脚步,畏缩地垂头而立。
武氏忽然绽开了笑容,朝她亲切地招手。
“傻愣什么?有事吗?”
杏儿轻声道:“宫外出了点事。”
“什么事?”
“前几日听说农学丢了一批稻种,后来农学少监许敬宗坚称没丢,是有人造谣,陛下派人查了几日,稻种确实没丢”杏儿小心地道:“姑娘曾说要用农学的稻种做件事,所以我便留意了农学的消息”
武氏脸色变了一下,很快恢复如常。
“既然陛下派人查过,那就确实没丢。”
杏儿又道:“可是还有一件事,我觉得有点凑巧”
“何事?”
杏儿缓缓道:“昨夜,遣唐使倭国僧人道昭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