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办法了。”
“我从来不指望别人觉得我高风亮节,无愧于心才是我的行事准则。”唐易应道,“我现在来说说这幅字儿。这是我通过正常的交易得来的传世品,而且我只打算收藏,不打算出手,以后还可能建个博物馆供人欣赏,所以,我不想卖。同时,帮你做一幅复制品供你研究,我觉得也是最好的办法了。”
“但是这幅字儿的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仅是表面的字、印、形一类的东西,还有纸张、装裱,以及其他实物性的历史痕迹。”孟宪涛摇摇头。
“你说的没错,但是现在这东西是我的,我能做的只有这些了。”唐易道,“好了。孟研究员,我已经很有耐心了,再说下去,就没意思了。”
孟宪涛低头,似乎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
就在唐易转身的刹那,他突然说道,“我告诉你一个重大绝密的线索,你能否将这幅字儿卖给清史所?”
“噢?”唐易还未表态,文佳似乎倒是起了兴趣,“什么线索?”
“唐先生先答应我,我才能说。”孟宪涛道。
“你起码得告诉我,是哪一类线索?如果是学界的一些个理论发现,我没兴趣。”唐易看了看孟宪涛,心想他在研究所工作,应该不会是什么重大古董珍玩的线索。
“既是学术上的重大发现,也有可能有文物上的重大发现。这件事儿我还没有上报。”孟宪涛比较实在,“不过,这线索也很渺茫,未必能查证出来。”
文佳哑然失笑,“合着是捕风捉影的事儿!”
“不是捕风捉影,我能确定,不过照一般人或者单位的实力,追查起来确实有点儿难。”
唐易想了想,“你这么一说,我倒是很感兴趣。不过,我还是得听你说了才能做决定。价值这东西,见仁见智,但是你说的万一是我知道的,你说我何必还要多此一举呢?”
“你肯定不知道!”孟宪涛目光有些闪烁,“根据关于你的传言,你很有实力,要是你能追查出来,我不上报也值了。”
“你怎么知道他肯定不知道?”文佳越发有些不屑,心说唐易知道的秘密,说出一件就惊翻你!
“还是那句话,我得先听了再做决定。不过,我可以保证,如果我真觉得价值到位,那就算是一次交换。这幅字儿,我捐献给你们也不是没有可能。”唐易淡然说道。
这不过是一幅和淖侄诺嚼淦纷只锊⒉幌匝郏皇且蛭瞳|这个特殊的历史人物,唐易才打算收藏。如果真的是有价值有可能实现的线索,交换也不是不可以。
孟宪涛本来指望唐易先答应下来,但是唐易却一直不松口。他反复沉吟,终于同意了唐易的要求。毕竟,唐易有过捐献的先例,而且现在他也见识了唐易的眼力,还是相信唐易的判断力和诚信度的。
“这样,快到饭点儿了,中午我请你吃个饭,咱们边吃边说。”唐易道。
“我请,我请,你毕竟是外地来的。”孟宪涛连忙道。
“咱们得找个上档次、环境比较封闭的地方,你也别客气了,我相信你说的线索必不是小事儿,就看我知道不知道了,如果我知道了,这顿饭就当你没白说。”唐易抬手做了个请的姿势,“走吧。”
到了一家颇具档次的酒楼,要了最僻静的一个包间,菜上齐后,请走服务员,关门。
“不用这么拘束,咱们边吃边说。”唐易端起茶杯,冲孟宪涛举了举,喝了一口,随后拿起了筷子。
孟宪涛见状,也喝了几口茶,吃了几口菜。
“这件事儿,是我偶然间得到了一本野史残本,然后综合比对了大量史料,其中包括清代皇帝的《起居注册》,得出的结论。”孟宪涛放下筷子,压低了声音,“乾隆皇帝,可能得到过和氏璧!”
唐易心里一惊,他也发现了?不过转念一想,这个似乎也有可能,征集办恐怕也是综合各种资料发现的线索,“你接着说。”
孟宪涛见唐易表面上波澜不惊,心下一沉,难道这个他也知道?
但是都开了头儿,肯定是得接着说的,他定了定神儿,“不过,得到之后没有保住,而且很可能丢失在宫外。到了清末,又有一件事儿和这件事儿勾连起来。”
第910章 龙王神像()
readx; 这下子,唐易的表情不那么淡定了。孟宪涛之前说的,他确实知道,但是这清末与之勾连的事儿,他就不知道了。
而且,乾隆在世时,应该是没有什么线索,莫非到了清末又有新发现?
这件事儿,唐易还没来得及跟文佳说,文佳一听到和氏璧,就已经瞪大了眼睛。到了这当口儿,终于忍不住问道:“难不成清末找到了?”
“这件事儿比较复杂。”孟宪涛喝了一口茶,“你们有点儿耐心。”
“清末光绪皇帝上台之后,河道官员实地考察,精心绘制了一张‘京杭运河全图’。这张图很详细,州府县村,水闸堤坝,桥梁码头,渡口滩涂,总之是只要运河涉及的,全有。”
唐易一听他说京杭大运河,心里知道,他的确是从清末的一些个野史资料里发现什么了,因为自己有“摛藻为春”玉玺龙鳞上暗刻的字迹佐证,这和氏璧所制的传国玉玺,的确是在运河中消失的。
想到这里,唐易轻轻点了点头。
他点头,主要还不是因为孟宪涛发现了什么,而是要想发现点儿什么,虽说有一本野史残本,但是还是要对比考证大量的史料,涉及到方方面面,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再经过逻辑推理,是很复杂很伤神很费时间的一件事情。
要是轻易就能推断出线索,那这个秘密也就不会称之为秘密了。
孟宪涛继续说道:“京杭大运河最复杂的地势是津门段。因为津门段运河两侧洼淀很多,而且这些个洼淀与运河以及其他河流都有河道相通,交错密集如同蛛网。”
“我发现的野史残本,记述了绘图准备期,大量河道官员在津门段考察。其中有一名官员,负责考察其中一处洼淀。他在旁边的小村里,发现一个渔民家中堂屋的供桌上,供奉着一件绿中透白的类似印章的玉雕,上面雕刻了一条龙,下面是方形。”
这位官员大吃一惊,龙纽印章,那很可能是玉玺啊!虽然他也认不出是什么玉,但是这玉质看起来也非同凡响。
他是个官员,问起话来,渔民自然知无不言。
这个小村,借着河道洼淀的便利,河滩地上种庄稼蔬菜,同时村民大多也捕鱼捞虾贴补生活,所以,渔民也是农民。这渔民是个小伙子,父母早亡,兄弟外出谋生,尚未娶妻,这两年正努力挣钱准备讨媳妇呢!
他在河滩上种着菜地,平时也经常打鱼。他说,有一次挖取淤泥准备施肥菜地,无意中在淤泥里发现了这一件玉雕。
同时,淤泥中还发现了一副鲶鱼骨架,光骨架就有两米多,可想而知这鲶鱼活着的时候有多大!
渔民识不得是什么玉,但是觉得挺好看,又因为近水,敬奉龙王爷,而且同时还发现了大鲶鱼的骨架,更是心潮澎湃。
鲶鱼是淡水里的狮子老虎,渔民觉得可能是这条鲶鱼拼死也要护着这玉雕,玉雕上还有一条龙,就觉着这玉雕就应该是“龙王神像”。所以就在家中堂屋制作了固定的供桌,将这件玉雕供奉起来。
官员当然不和渔民是同等水平的见识,他见着玉雕的形状就是一个印章,而且是龙纽,觉得应该是个玉玺。不过他也不能完全肯定,而且也认不出这玉玺是什么玉种。
所以,这个官员就想先看看底部正面的印文。当然了,估摸着他肯定是想带走的,看印文只是第一步。
结果渔民却说,龙王爷已经归位,不能擅动,不然将会引来大灾祸。
“官员便吓唬渔民,龙是皇帝专用,必须充公,不治他的罪就不错了!其实,根据描述,这件玉雕上的龙,和清代流行的龙是有区别的,身形虽然基本也是龙形,但更像兽体,而且是三爪。
听到这里,唐易又是点点头。在清代,民间是可以用带龙的玉雕的,只不过有限制,五爪龙是皇帝专用,四爪龙称为“蟒”,王公贵族专用,至于三爪以下到没有爪,民间可以用。这个不仅有明确记载,从流传下来的玉雕上也能印证。
所以,这渔民家里供奉一件三爪龙玉雕,根本没什么问题。
而且,根据孟宪涛的描述,三爪龙,又类似兽体,倒很像是战国时期玉雕上的龙形。这也让唐易想起,“摛藻为春”玉玺,虽然是五爪龙,有清代风格,但是不少部位却也带有战国风格,这很可能是一种变相的模仿。
官员说完,并没有立即动手,而是观察了一下渔民。
渔民立刻跪地求官员不要动那件玉雕,但眼神中,对龙王爷的崇敬更加强烈。
这官员比较老到,当时他是一个人进了人家家里,他担心如果强动,渔民是个身强力壮的棒小伙儿,万一为了龙王爷舍命拼抢,伤了玉雕,那就得不偿失了。于是便表面上退让一步,说不动了,并问渔民玉雕底下正面有没有刻制什么文字。
渔民说,是有,不过看上去更像是符图,这也是他认定是“龙王神像”的又一个原因。
官员当下写了几个小篆字体,问渔民是不是这种“符图”?
没想到渔民居然说,这是篆字,平时印上都有,那玉雕底下才是符图,上面的东西不像字儿,看起来就不一般。
这官员点点头,留下一句“好好供奉神像,莫生意外”就走了。
当天晚上,这个渔民家的房子被一把火烧为灰烬,渔民也死了。村民都觉得比较蹊跷,当夜无风,火势没有蔓延到其他人家。而且这个渔民做饭都是在屋外,屋里平时不见火星,再说只不过几间平房,就算是睡着了,醒了只要没有房倒屋塌,是很容易逃出来的。
“不消说,是那个官员设计的。野史残本上没说这个官员的姓名,但点明他拿走了这件玉雕。”
“而且,野史残本上说得没这么详细,很多是我推断补充的。上面并没有说玉雕是不是玉玺,也没有说印文符图的内容,只说这官员拿到之后,立即动身进京。结果在津门城打尖住店之时,却又发生了变故。”
第911章 离奇野史()
下一页
这个官员,是悄悄行动,没有惊动府衙。他原准备在津门客栈住一晚,接着动身。
结果,次日醒来却突生大病,足足养了半个月。养好了病,想继续动身的时候,却出事了。
当时是光绪元年三月,这个官员出了客栈,刚走到路上,和一个猛然冲过来的汉子撞了个满怀,包袱掉在了地上。虽说包袱里有木盒,木盒里有软衬,里面的玉件不至于摔坏,但是这个官员还是很惊慌。
捡起来之后,又不能当场打开看,他对这个汉子破口大骂了几句。
汉子本来好像急着赶路,没当回事儿,但是被骂之后却忍不住了,接着回口对骂。这官员的官架子不知不觉又拿起来了,居然上去要打这个汉子,并自称朝廷中人,想借三分官威唬人。
结果这汉子一听“朝廷中人”,不但不怕,居然一拳就将这官员打翻,又踹了几脚似乎还不解恨,抢了官员的包袱才走,官员倒在地上大喊留下姓名,这汉子倒是应了一句:既是朝廷中人,耽误了李大人的要事,你十个脑袋也赔不起,有本事就去找李大人要!
这包袱就这么没了。
官员只得暂留津门,打听了一下。原来,这个汉子是当时朝廷洋枪队的一个大头目,因为临时处理了点事儿耽误了时间,当时是着急赶往津门的大沽码头。
他说的李大人,就是李鸿章。
当时,李鸿章的确是派了一千人组成的洋枪队,五百人组成的马队,让津门镇总兵带领,要从大沽乘船,赶赴奉天,干什么去呢?镇压宋三好、高希田的农民起义。这的确不是一件小事儿。
当然,这个洋枪队的头目之所以抬出李鸿章,可不是自找麻烦,是想唬住官员。但凡朝中一般官员,谁敢去找李鸿章问?
结果,这官员还真敢。到了京城,他思来想去,最后手书一封,送到了李府。这野史比狗仔报的新闻还牛逼,说的有鼻子有眼,说李鸿章还真看了这封信,也居然见了他,并且“与之相谈甚久,亲送出府”。
但是出府之后,这官员就莫名其妙失踪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李鸿章找到了洋枪队的这个头目之后,才知道这里面的玉雕已经被他卖了,而且光认钱了,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
这个洋枪队头目接着就因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