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沌幽莲空间-第2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丫头你可知道,这瓶子是属于随葬品……”宋老爷子摇了摇头,开口给赵家小姑娘扫盲,同时感叹,这没文化有时候真的挺可怕赵静抗议:谁说咱没文化,咱可是十八岁就拿到硕士毕业文凭的高材生,而且还是全科A+,这多难得你知道不?。

    “这个我知道,但这又有什么关系,老爷子手上那些个抱着不放的宝贝有几个不是从坟坑里给挖出来的,还有一个还是被死人给咬嘴里的,他不也嫌脏,成天爱不释手地摸着玩。”对此小姑娘并不以为意。

    “那是含蝉,不一样。”宋老爷子忍不住抗议,要知道文老爷子手中的那枚带沁含蝉就是他也眼红的宝贝,他想还想不来呢,这丫头居然还敢嫌。

    “有什么不一样,不都是从死人坟坑里挖出来的吗??”赵静还是有点儿不以为意,在她的感觉中还是觉得只要不是假的。那一切都没问题了。

    “是,它们都是从死人坟坟里挖出来的,可是他们所代表的意思可差远了。”望着赵静那不以为然的样子,宋老爷子不满意了。“丫头你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

    赵静摇了摇头,有点迟疑地道:“就算不知道它是干嘛用的,但是同为随葬品,那应该都差不多吧。”

    “差不多?这两个可差远了!”宋老爷子没好气地说,“虽同为随葬品。但是含蝉是放置于往生之人的口中压舌用的,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但你知道你口中的这个瓶子又是干嘛用的吗?”

    “干嘛用的?”迟疑了一下,赵静给出了一个最安全的答案,“装东西用的。”

    宋老爷子都差不多给这位气乐了,装东西用的,还真是个好答案。

    “那你知道这是装什么东西用的吗?”宋老爷子追问了一句。

    “不知道。”赵静摇了摇头。

    “不知道就听着,我仔细给你说说这个,顺便给你扫扫盲你也明白为什么这玩意儿绝对不能当成寿礼送。”抿了一口水。宋老爷子才道,“虽说同为随葬品,但是这瓶子却是件冥这个瓶子叫魂瓶,也称魂魄瓶、五罐瓶、五孔瓶、五谷瓶等。”摸了摸瓶身,老爷子才道。

    “至于魂瓶陪葬的现象是怎样出现的,什么是支配这种习俗的原初观念,魂瓶的造型及其堆塑构图等又有什么象征意义,等等,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说法。”停了一下,组织了一下语言。宋老爷子这才说。

    “在唐宋时期的文献记载中,魂瓶习俗发端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商朝末年,伯夷叔齐兄弟因谏周武王伐纣无效,遂遁入首阳山隐居。立誓不食周粟,最终双双饿死。家乡父老将两人遗体安葬时特地把“粮罂”、“五谷袋”等放进墓中,以抚慰饥饿的亡魂,由此形成了魂瓶随葬的礼仪。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引录,此事在王肃《丧服要记》里就有记载,春秋时。鲁哀公为其父举丧,孔子责备他没有在陪葬物中放进五谷囊,哀公辩解道:“五谷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为?”说明这种礼俗在春秋时就已流行,并且为孔子所赞同。”

    “还有一种说法,有人以为魂瓶之俗虽未必创自伯夷、叔齐的葬事,但它源起唯恐亡魂饥饿的观念,这种说法是有考古成果证明的。考古资料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有把谷物、鱼肉等装在陶器中陪葬的做法,迄至商周已成为传统。大约到秦汉之际,这种专供魂食的粮罂、五谷袋等,又发展成仿照实物特制的“陶仓”,几乎在已经发掘的汉代墓葬中,都有这种“陶仓”出土。陶仓内装有小麦、稻、粟、大豆等谷物,有的还写上名称及象征性的数量,如“大麦屑万石”、“豆万石”等,以示储藏丰富。”

    “这魂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态。这种习俗的观念依据,就是人死后灵魂不死,在冥间仍需饮食,生者得为死者备好食物。这不惟体现生者对死者的关切之情,也是安抚亡魂防其再来阳世扰害的自保措施。“魂瓶”之称,亦由此义得名。”

    “当然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魂瓶并非像粮罂、食罐那一类供给死者在冥间使用的生活用品,而是以具体形象的事物,寄托了抽象无形的信仰,体现了巫术、神话与宗教的俗用趋向。从魂瓶的器型讲,它是一种收魂的巫具。以中空的自然物如竹管、牛角、骨头等用于收聚灵魂,本是世界各地皆有的巫法,陶瓷魂瓶则是随着文化的演进而出现的人工收魂巫具,其罐口与肩部的凿孔,用作亡魂出入的门户。从魂瓶的图像堆塑看,其构图立意本出于上古神话中“仙岛神山”的图演,而魂瓶的功用也正蕴藏在这些图像中,就是通过那些孔道,把亡魂打发到“极乐世界”去,而不对生人作祟,从而达到安魂佑生之目的。”

    “但是相反,也有人认为魂瓶的本义应该是“镇魂瓶”,是巫觋施法镇墓的法物,即把死者灵魂收镇于瓶中,免得它蹿出来作怪。有些墓葬和遗址中常发现陶瓶上有朱书的“镇墓文”或符篆、封泥,均反映了这种意图。”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魂瓶以五谷命名,取五谷之形,上书五谷之字,内置五谷之实,反映了中国农业民族的生命观和以谷祭魂、安魂的信仰习俗,这种信仰可能追溯到遥远的原始时代,蕴藏着谷物是维系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主要食粮、是祭神之物、具有驱鬼避煞、可用于招魂等内涵,同时又是生命延续与再生的象征。”

    说完这一大串话,宋老爷子停了下来,喝了口茶水润了润嗓子:“现在赵家丫头你明白这玩意儿为什么不能送了吗?”

    “明,明白了。”其实在赵静只听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脚软得不行了,两眼有些发直,老天啊,这还好自己请了宋老爷子来帮着掌眼,否则自己差点就真的闯下大祸了。这丫头差点恨不得给自己一下,老天爷哟,如果自己真的在姥爷的寿宴上把这玩意儿拿出来的话……

    老天爷,怪不得刚才那卖家会呼老天,这会赵静也想次效仿了,在姥爷的寿宴上将这玩意儿拿出来那不就是在诅咒老爷子早登极乐嘛。想到这里,“咚”一下,赵静不由得脚一软跌坐在了椅子上,再也说不出话来。(。)

第435章 师徒() 
过了好一会,赵静才缓过了劲来。

    “宋爷爷,今天,今天这真是太谢谢您了!要不是您我可能就要闯下大祸了。”虽说这事儿没发生,但是只要一想到那可能性就让赵静背心一阵阵发寒,她不敢想像如果自己真在自家姥爷的寿宴上将这玩意儿拿出来当寿礼给送了上去那后果会是如何。

    这之后呢在宋老爷子的帮助下,人小姑娘哎给自家姥爷挑到了一份既应时又应景的礼物,宋老爷子也挺满意的,以为这事情就到这儿了。他哪里知道,这才哪到哪哟,这根本就是他苦难史的一个开头。

    之前不是说了吗,赵家姑娘呢别看看得挺那什么的,现代人叫“卡哇伊”的,“萌萌哒”的形象。可是这内里的性子,虽不能跟那贾玲女汉子比,可是那决心一下那强得跟拉磨的驴似的,这不犯倔还好,这一犯倔啊,那根本就是套上卡车也拉不回头的主。

    自己这回给自家姥爷选礼物闹了这么大的笑话对于一个书香加收藏世家出身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这样,还差点犯下一个超级大错,这对于一向自负聪明伶俐、学识不错的赵静小姑娘那绝对是一大打击。所以毫无疑问的,这小姑娘的倔劲儿那就上来了,在文老爷子的寿宴结束的第二天这小姑娘包裹一打直接跑到宋老爷子这儿来了。

    这小姑娘这是干什么来了?这是来拜师学艺来了!

    刚开始这老爷子也没觉得有什么,因为他跟文老爷子那是老交情了,这赵小姑娘是老友的小外孙女,那就跟是自己的小外孙女差不了多少,对于这小姑娘要拜师的表态宋老爷子根本就没往心里去纯粹就当是小女儿耍小性子而已。

    而且这位也看出来了别看这位的姥爷那是圈里的顶尖人物,可是这位对这圈子里的规矩那是真不懂。而这宋老爷子呢,这家里的小辈们出国的出国,在外的在外,孙辈呢要不就还在学校读书,要不呢就跑到外面说是去闯事业去了。这家里就他跟老伴两个。而时不时呢,老伴还会跑去给出差在外的儿子媳妇代为照顾孙子什么的,这冷不丁的多个小辈儿这家里也热闹多了,所以对于这位那叫着嚷着要拜师的小丫头。最开始的那会这老爷子虽说拒绝了,可是对这小丫头赖到自己家的举动也没强烈反对,以至于到最后这宋老爷子那是后悔不迭啊。

    要知道,在古玩这种玩古的行当里,这师可不是随便能拜的。这徒也绝对不是随便就能收的,而且这收徒弟跟收学生那区别也是极大。这古玩界的师徒关系那绝对绝对是遵循古礼,那是真正的师徒如父子的关系。这种师徒关系可跟我们现在师生关系那绝对是大不相同的。

    现在的师生关系是什么啊?一个班呼啦啦的三、五十人,一个科目一老师,师资紧张一些个学校那一个老师可能就得上几个科目,老师上课就在讲台上呱呱那么几十分钟,下课拍拍走人。那些个学习成绩好的可能在课余时间还能得老师关心两句,学习成绩差的呢,课后可能还会被找长家唠叨那么几句告告状什么的,而摆中间的那根本就是放羊。下了课了老师可能就根本不管你了。

    还有啊,那别的不说,这老师换的也勤快,你想想自己,从幼儿园到大学你一样有多少个老师,又换了多少老师啊,如果真的要讲“师徒如父子”那你得有多少个爸爸啊?而且像上面这样的“爸爸”你又愿意认啊?

    可是在古玩行里那可就不同了,他们行的是古礼,这“师徒如父子”那可就真不是口中说说的了,那可是切切实实的“如父子”的关系。

    这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就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言传身教那可不是说着完的。这当师傅的可是真的视自己为父,视徒为子,这师徒关系一落实,那么这个“徒”甚至对于师的子女来说就跟多了一个亲兄弟没两样。

    一旦师徒关系确立下来,师傅对徒弟那必须得是手把手地教,如果徒弟家境困难或者父母双方。师傅甚至对徒弟要尽到抚养的责任,而徒弟也是要承担赡养义务的,如果师傅无嗣,那么养老送终也是徒弟的职责所在,这师傅去世后,这徒弟都是能分到师傅的遗产的。

    而老师的儿女那相处起来也得跟亲兄弟一样,一生都要照顾,一生都要帮助,共甘苦,同患难,有福同享,不能有分别。所以古时候的老师对学生那认真教,为什么?学生教好之后,他的子孙有人照顾,知恩报恩,他不用忧虑。而现在呢,没有了!现在亲兄弟都是陌生人,老师的子女与我们不相干。

    也正因此对于一切依旧行古礼的古玩行里的老前辈们来说那绝对是不会轻易收徒的,要知道这亲儿子没法选,这“如子”的徒弟还不兴让人细细挑吗?这要挑好了,教好了,不单自己后继有人,甚至于自己的儿孙都会多个依靠。而古玩这一行是非常讲究资质与天份的,除此之外知识的积累,时间的沉淀,潜移默化更是必不可少。

    而非常不幸的这位赵静小姑娘虽说聪明伶俐,可是她起步太晚了,而且这位可是说是严重的缺乏积累,甚至于缺乏Z国文人的本能。

    这之前不是说了吗,这小姑娘那可以说是在国外长大的,这Z文嘛虽说听说没问题,可是一轮到讲习写那绝对就是差得远。甚至于这位的思想根子里西味在宋老爷子看来都太过浓郁,根本就不可能达得到这老爷子的审美标准与要求,收她为徒那老爷子怎么可能愿意。

    最开始的那会宋老爷子倒不是完全没有给这位机会,可惜的是,这丫头的表现实在难以让这老爷子满意,别的就不说了,单这文字关这丫头那就绝对的难过。不知道大伙注意到没有,虽说咱们用的写的是简体字,在学习时对于繁体字虽说老师也没教过,但是毕竟有这环境在,只要是小时候没有太混。喜欢翻翻书的人,连蒙带猜,就算不能写,但也绝对能认得出绝大多数的繁体字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人的本能。

    可是这位呢,自幼那是二十六个字母写得比方块字溜,虽说不能算是文盲吧,但是以她的所处的环境所能受到的熏陶离使她形成这种本能那实在差得太远太远,毕竟这位能将简体字写清楚明白就很不错了。更何况那些个繁体字。可如果你想要学收藏,学鉴定,这繁体字都不认识你还能鉴定出什么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