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含苞待放的白梅花骨朵;而在灯光之下,则能看到梅花凋零。
我的礼物让刘彻非常满意,我也通过这个再次得到了封赏:夜明珠2颗、锦缎千匹(留下了1/10,其余的还给国库了)、‘天下第一商’的金字匾额(刘彻亲自提笔写的)等等。
第廿五章 见证了那一段历史()
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99年,转眼间我在这里已经生活了20年了,不知道自己还会在这里呆多久,但是在这20年里,我们的的确确见证了无数的历史真实,我们见证了这一切,清楚的分辨了真和假。
还记得十年之前,霍去病死的时候,刘彻悲痛欲绝的模样;还记得几年之前卫青死的时候,刘彻一瞬间苍老,连失两元爱将,对于一个帝王而言,真是的很沉痛的代价,虽然都是病死,而相较之下英年早逝的霍去病大将军的死对于武帝打击可能更大,更深远吧。
“丫头,我现在才知道做一个过客多么艰难”叶堂站在光秃秃的树下说。
“你早该知道”叶司看了他一眼说。
“人生匆匆数十载,你我无非是过客”羽看着叶堂语似叹息。
“我们的漫漫人生,对于他们是可望而不可即;而他们的那种生离死别,对于我们而言却是更加痛苦的”寒淡淡地慨叹。
“我们只能作为看客去看他们的生死离别,瞧他们的喜怒哀乐”叶剑眉峰皱起,语气平淡中透着点点哀伤和无力。
‘我们不能改变历史,我们只能看着他发生,却什么都不能做。’这就是我从一开始就在说的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经历的人不知看客的痛,而我们这些历史洪流中的过客却深谙他们的殇。
‘人世的悲凉,我遇见你,我功成名就,你却全身而退,在我来不及转身的瞬间,远远的走出我的生命’,生离死别或许有无尽的悲伤,但是眼看着别人的生离死别却更加的痛苦和无力。
汉武帝,他是好是坏我们都不能随便下定论,但是当我真的去看了这段真实的历史,我却会毫不犹豫地说:他是好皇帝。
“他是一个好皇帝”站在不远处的那个人幽幽地说。
“是一个过早失去了助力的好皇帝”另一个人接着那个人说。
“你们俩在这玩填词造句么?”叶剑瞪了那两人一眼说。
“时好时坏自有历史评说,我们不用去下这个定义”叶司缓缓地说。
“”看着他们,我一时沉默不语。
“怎么了?”寒走过来揽住我的肩膀问。
“我们又要走了”我目视着苍穹回答他。
“这段历史结束后,我们就去景帝10年,看看刘启的一生”天走过来说。
我沉默着点点头,表示我同意他的说法,反正到时候我们也只是不再属于叶家,其他的并没有什么变化,而且那段历史,似乎是戎马天下比较多。
我内心深处是抵触战争的,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毕竟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本身就是动荡的年代,接下来的几年还有各种事件不断发生,失去了卫青和霍去病之后的刘彻,对于打仗还会不会像之前一样
时光荏苒,10年韶华一朝逝,千兆沦丧不复见。公元前88年,刘彻晚年身体大不如前,却依旧是一个尽责的好皇帝。公元前87年,武帝崩逝。
第廿六章 汉景帝刘启的生平史料可不看()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公元前141)
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长子,母亲窦姬(窦太后),汉惠帝七年(前188年)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卒于景帝后三年(前141年)终年48岁,谥号“孝景皇帝”。按周代的谥法解,“景”是美谥:“由义而济(获得成功)曰景”,“耆(通“嗜”)意大虑(喜欢深思熟虑,善于充分谋划)曰景”,“布义行刚(传播仁义,品德坚强)曰景”。虽有谄媚溢美之意,但还是从几个侧面反映了景帝政治及其个性特征。
执政业绩
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那么,景帝是怎样发展有利的形势、消除不利的因素,使大汉王朝达到繁荣强盛的境地的呢?从对诸王、对匈奴、对政治、对储位四个方面,加以阐释和解说。
编辑本段对诸王:成功平叛,稳固皇权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博弈,因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太子因为一盘棋竟然打死了自己的嫡长子,而且一点没有道歉的意思,这使刘濞大为恼火。当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称疾不朝。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茶几、手杖,对老年人尊敬和优待的象征),准许他不用朝请。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和好的意思,反而更加骄横。
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晁错的父亲得知此消息,立即大骂晁错不孝,并与其断绝父子关系。在后文中可以看出老人家的远见。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前154年),以卖官等各种无理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景帝前三年正月,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吴王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郡级)以下的官员。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遍告各诸侯国。消息传来,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终于爆发了。
刘濞发难后,即率20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数万人,颇见军威。梁王刘武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内心却摇摆不定,这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话,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并残酷地诛其九族。虽然晁错一片忠心,但削藩的方法毕竟不能使诸侯服气。这样削藩只能使问题进一步激化,并且给了七国一个发兵的理由。
景帝诛晁错,去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这就进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周亚夫像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东越,被杀。
七国之乱是西汉中央与诸侯王国间的一次关键性的战争,仅仅三个月就胜负分明。汉廷为何速胜?叛军为何速败?其答案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
臣心、军心、民心的向背。汉朝建立以来,偃武修文,与民休息,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日渐好转,所以臣民拥戴汉室。如平民赵涉向周亚夫建议:汉军经蓝田出武关,即可迅速控制洛阳军械库,又可避开吴楚伏兵,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相反,吴楚等七国为了各自的私利,驱使百姓,挑起战火,犯上作乱,破坏安定,再加上勾结匈奴,更为广大人民所厌恶,所以遭到国内从上到下的反对。
策略、战略得当。七国叛乱事起,太尉周亚夫就向景帝献计说:“楚兵勇悍,正面交锋恐难取胜,希望弃梁国之地,然后断绝吴楚粮道,就可以平定他们了。”此计是以暂时放弃某些空间来换取时间,达到牵制叛军、挫其锐气的目的。后来战争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周亚夫的判断。
人才运用得当。景帝深谙用人之道,如以太尉周亚夫为汉军主帅,可谓选帅得人。而吴王濞虽能广泛招纳天下亡命之徒,但却不能真正任用他们。
七国失败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景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
调整诸侯王国的设置。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
继续大力推行削藩。此后,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其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一致。诸侯王国领郡由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汉郡总数大大超过诸侯王国郡数。这一变化,对于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意义十分重大。
抑贬诸侯王的地位。“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取消“诸侯皆赋”,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并且收夺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此后,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经过景帝的改革,汉初推行的诸侯王国制,至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诸侯王在名义上是封君,实际上“唯得衣食租税”而已;但是诸侯王势力并未彻底解决,以致后来汉武帝不得不继续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匈奴:和多战少,蓄势待发
景帝时期是匈奴“最强大”的时期,强大的匈奴骑兵南下进击汉地,烧杀抢掠,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而此时汉朝社会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但要战胜匈奴,条件仍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景帝怎样处理汉匈关系呢?总的来说,是有战有和,但和多战少,以和为主。
景帝坚持和亲,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为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为以后汉武帝反击匈奴做了准备。当然,景帝并不是一味妥协,也进行了必要的抵御。在不多的反击匈奴的战斗中,涌现了李广、程不识和郢都等一批卓越的将领,其中尤以“飞将军”李广最为突出。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庄浪西)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国名将。所以李广堪称将门之后。李广有一套不正规的治军方法,非常适合于塞外的地理条件和敌情条件,他的部队简单、机动、长于应变。所以司马迁称赞他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匈奴人一听李广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以致他们称李广为“飞将军”。
景帝除了支持李广、程不识等边将对匈奴抵抗,及维持和和战战之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为以后武帝时期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其中主要有两项。
马政:“造苑马以广用”。中原内地自古以来就缺马,这样既不利于骑兵的壮大,又无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更限制了交通、运输等事业的发展。景帝即位之后,继续进行马政建设。他下令扩大设在西边(如北地郡)、北边(如上郡)的马苑,而且鼓励各郡国及民间饲养马匹。由于景帝时期养马业的大发展,军马生产颇具规模,属于官府的马匹发展到了40万匹,民间的尚且未计。
实行“卖爵令”及“黩罪之法”。这两项措施都是在文帝时由太子家令晁错提出,并被文帝批准实行的。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了这些被证实是有效的措施,并使它更为完善。大批徙民充实于边地,成为一支兵农混一的垦戍队伍,不但减轻了内地百姓的徭役,而且争取到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对政治:清静恭俭
西汉棉袍对景帝在政治上的传统评价是“清静恭俭”:“清”,是为政少事;“静”,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俭”,是节省汰用。景帝继续执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重农抑商,发展经济
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重农抑商这一既定国策。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