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与上帝-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中的精良武器,也不是西学的主要载体。况且,近代中西关系也不再以文化关系
为主要层面,更要紧的是政治关系。所以,在“修政”而不在“争教”上投入更大
的精力是明智的。
                               不同的心态
    冷战阵线中,由于派别、政治地位、社会角色、文化素质各不相同,其非基的
具体心态和外观表现也不尽相同。譬如洋务派与维新派代表人物之间的区别就很值
得我们注意。
    洋务派要员们心目中的中国圣贤之道,与周汉辈是基本相同的,并且也真心诚
意地要着力维护。他们之所以主张不“争教”,是以遵守条约,委曲求全,维持外
交和局为主要出发点。这与他们作为清朝当权派人物,直接涉身外交、处理教案的
地位条件密切相关,故若辈也就成了所谓“论势者”。曾国藩、李鸿章是这样,后
来张之洞也是这样。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明确概括提出的所谓“非攻教”,亦
即“论势”逻辑的必然产物。既然如此,他们尽管不争教,却也不能真正有效地修
政,修政只不过成了不争教的一个借口而已。因此可以说,洋务派大员非攻教的冷
战表现,是政治需要扭曲了文化认知的畸形儿,是非攻而攻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微妙
体。
    与洋务派大员相比,康有为等维新派代表人物在非基问题上的明显不同在于:
中国古圣先贤之道天经地义、万古不磨的地位,在他们心目中实已动摇,“中体西
用”的樊篱在他们脚下也已冲破。像康有为虽然提出“保圣教”,设想通过开教会、
定教律将“孔教”定为国教,来斥拒西洋之教的侵凌,但这时他所极力推崇的孔圣
人,已经是经过他改造的,穿古装唱新戏的“教主”。他是在既卫道又叛道的十字
路口来排摈基督教,在向西方学习“政学”的过程中摒弃洋上帝的。显然,这在文
化选择方面比洋务派更为自觉,层次也更高。这种兴孔抑耶与周汉辈的崇正辟邪已
有质的不同。不过,在与洋上帝隔膜这一点上,“冷战”、“热战”阵线中的各派
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教方除了攻坚还有别的办法吗?
                                联体兄弟
    在清末传教士身上,似乎又看到了利玛窦辈的幻影,又嗅到了利玛窦式传教术
的气味——在孔子与耶稣势不两立的对抗中,十字架使者中也有一派试图调和两者
关系的人物,他们把“孔子或耶稣”的关系式改为“孔子加耶稣”。不过他们已不
是利玛窦所属的天主教的传人,而是新教人士了。
    美籍的林乐知(Yong John Allen)是一个典型。在同治八年(1869年)十一、
十二月间,他在自办的中文期刊《教会新报》上,连载题为《消变明教论》的长篇
文章,对孔子加耶稣的关系式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持论:耶稣心合孔孟者也,儒
教之所重者五伦,而教亦重五伦;儒教重五常,吾教亦重五常。可见,这是从根本
和切要之处给孔子和耶稣寻找联体点。林乐知在文中以圣经中有关内容逐一证之
(因当时圣经译文与现在通行的版本有较大不同,下面所引依林乐知原文中的语句):
    以其有“尊皇上”,“不可诅皇上”,“人宜服在上之权”之类的言辞作为
“重君臣”之证;以其有“敬尔父母”、“署父母者必死”之类的言辞作为“重父
子”之证;以其有“夫宜一妻,女宜一夫,以免邪淫”,“妇服于夫,夫宜爱妇”
之类的言辞作为“重夫妇”之证;以其有“爱诸兄弟”,“致爱兄弟无伪,由洁心
而彼此相爱”之类的言辞作为“重兄弟”之证;以其有“友以心劝”,“相亲相悦”
之类的言辞作为“重朋友”之证——以上为五伦之证。
    以其中关于“爱”的说教证之以“仁”;以其中“耶和华以义为喜,必观正直
之人”之类的言辞证之以“义”;以其中“以礼相让”之类的言辞证之以“礼”;
以其中“智慧之赋,贵于珍一珠,淡黄玉不能比,精金不得衡”之类的言辞证之以
“智”;以其中“止于信”之类的言辞证之以“信”——以上为五常之证。
    林乐知的文章中还将圣经中的“摩西十诫”与所谓“儒教君子三戒”进行比较,
证以“旨有相同者”:前者中的第七诫“毋奸淫”,同于后者中的“戒色”;前者
中的第六诫“毋杀人”,同于后者中的“戒斗”;前者中的第八诫“毋偷盗”、第
十诫“毋贪邻屋邻妻及其仆婢牛驴凡邻所有者”,同于后者中的“戒得”'注'。
    就这样,他把耶稣与孔子证以伦理道德“基因”相同的联体兄弟了。
    除了林乐知之外,另一美籍教士李佳白(Gilbert Reid)和德国籍的新教教士
花之安(Ernst Faber)等人,也是孔子加耶稣理论卖力的鼓吹者。
                                 主与仆
    在教方的“孔子加耶稣”这个关系式里,相加的两者地位是怎样的呢?表面看
来像孔子居首,起码也是两者对等平列。实际上,其发明者的真正意图,是以耶稣
为主,孔子为仆,以耶稣来支配和改造孔子。
    这在花之安鼓吹孔子加耶稣的代表作《自西祖东》的自序里,披露得最明白不
过了:中国要求取西国之学,只学其皮毛,而不得精深之理,虽学亦无益,须从根
本上学,而“耶稣的道理”就是产生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本;中国尚未能服从耶稣之
真理,虽有个别从道之人,他们欲助中国,但力量单薄,势有不能,如枘凿之不相
入;最亟要的就是中国人同心合力,共往西国,真正求取耶稣之理,然后再自西祖
东,与中国儒家之理实现贯通。
    在若辈看来,中国的孔子毕竟只是凡人,是与神圣的耶稣没法相比的,基督教
之真光自然在儒教之上。既然如此,就没有任何东西妨碍“见解正确的儒教徒”将
耶稣之理作为普世的福音来接受,“孔子加耶稣”这一公式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不
可逾越的障碍。
    这个时候也有传教士认真地对儒学进行学术研究,并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例如
英国的新教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他把孔子视为“中国黄金时代箴言的诠注
者和解释者”,系统地英译了四书五经和其他多种中国古籍,并写有多种研究中国
文化的著作。回国后曾在牛津大学担任过多年的汉学教授。即使这样一个人物,在
其来华做传教士期间,也把了解中国文化作为便于洋上帝在中国落户安家的手段。
他曾一语破的地披露心迹说,只有透彻地掌握中国人的经典,才能与自己传教士的
职责和地位相称。何况,像这样刻意求取通晓中国文化的传教士并不多。甚至有这
样的笑话:有自命为“中国通”的教士,撰文竟荒唐地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
成“一个性情暴躁的女子”。
                              调和派的努力
    尽管如此,调和派教士毕竟是在寻求缓和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冲突和对抗的途径。
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迹象,就是若辈对基督教神学也进行了一定改造,特别着意于
突出和强调其道德蕴涵,而尽量回避表浅层次上的神话内容,为与中国伦理文化的
联结提供纽带。不仅从学理上,也从实际行为方面去寻求调和。譬如在是否容许中
国教徒祭祖问题上表现得就很典型。
    这是由来已久的重要问题。到了清季,尽管教方可以凭借强权摧开中国的禁教
壁垒,却无法随意改造中国文化风习。是否容忍中国教徒祭祖,仍是影响在华福音
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新教在华传教士的历次全国会议,都把这一问题列为重要议题,争论非常激烈。
由于异质文化的隔膜,西方人对中国祭祖的实质意义和维系宗族、宗法的社会功效,
很难理解得透彻深刻,而往往从“拜神”的表面形式观照。在认识祭祖问题上,中
国人和西方传教士思维方式有根本差异,一方着意于肉体的关系,即生者与死者间
的血缘关系;而另一方则着意于精神的关系,即生者与死者共同由神(上帝)联结
的关系。所以,许多传教士仍然坚持反对在祭祖问题上妥协,他们认为,如果对祖
先崇拜宽容,就是对基督教不可拜别神、不可拜偶像这一最重要、最基本教义的公
然违背。而调和派人物,半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较多了解,半是出于策略考虑,则
主张在这个问题上予以通融。
    为了解决争执,新教方面成立专门委员会进行调查研究。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的会议上,专门委员会提供的报告说,基督教在中国上层社会没有得到发展,
有些传教士认为症结就在于教会对祖先崇拜所持的对抗态度。报告特别指出,在中
国有关祖先崇拜的各种仪式中,包含了许多迷信、偶像崇拜的成分,但是,与其因
此而否定祖先崇拜,不如承认其在长期形成的习俗中,或许潜存着某些真理而应当
加以探索。
    大会对专门委员会所提出的建议进行表决,确定了这样的基本方针:祖先崇拜
与基督教的高尚精神不能两立,因而不能容许其存在于教会当中。但是,应当重视
这种习俗中崇敬、纪念死者的心理情感,对这样的教徒予以奖励,对为尊敬双亲所
做的实际工作给予明确指导,使教外人士也了解,教会是把孝道作为教徒最重要的
义务之一,使之产生基督教重视孝道的印象。在神的光辉指引下,教会对这些问题
会采取正确的策略。
    这反映了调和派教士的意向,是他们在对“孔子加耶稣”关系式的解析中得出
的一个重要结果。

 

                  

荒诞与合理


                          第十一章  荒诞与合理
        讹言所以能够流传,是因为人们愿意相信。清季反洋教说言荒诞离奇,
    却有合理的生成土壤。
                               讹言的产生
    今天,如果有谁说当年在华的传教士为了制器照相、配药炼银而剜人眼睛,我
们会觉得有如天方夜谭。但在清季沸腾的反洋教舆论中,却不乏此类传闻。当年的
反洋教宣传品连篇累读这类描述:教堂里,常取人肝脑,挖人心目,男女裸聚,采
阴补阳;传教士,都淫心兽行,半人半畜,迷人钉身,邪术多端;泰西国,子可娶
母,媳可嫁翁,兄弟姐妹,大被同眠……。对这些,只凭起码的常识就能够认定,
或纯系无中生有,或过分夸大其辞,或失之以偏概全,全属不符实际的讹言。但当
时“无根之言若流水而风动”'注'的现象却久久不衰、牢不可破。假如不全是有人
故意炮制,其中必另有缘故。
                                 链与环
    讹言流布生效的一般过程是“形成一一传播一一接受一一反应”的四环链。其
形成和传播,都既可以是明知其讹而“故”做,也可以是将假当真而“误”做。但
无论如何,其能否生效,关键还在于传布的对象是否相信接受。其若不信,反应消
极,这则讹言即告失效;反之,才有效果可言。
    上言“四环链”,只是为了简约和明晰起见,就一个“单位过程”而言。事实
上,社会上大规模的讹言流布现象,十分复杂,讹言数量不是一则二则,而是千端
百种;其形成传播的渠道,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多种途径;其接受、反应者不是一
人两人,而是成千上万。这样事局的总体就是若干“单位过程”的集合。而这种
“集合”,又不是机械地拼缀,它们互相激发,谐振共鸣,产生的是一加一大于二
的整体效应。就事局的运行机制而言,也就不是“一段链条”,而是如下图所示的
“循环程序”:
    由这个程序图可以看出,除了四个环节间的顺序循环外,
“反应”环节上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其向左方的指示线,表示反应表现中超出
讹言流布事局之外的内容,如采取实际的打教行动等。其余三条指示线,表示对事
局内的另三个环节都可直接施加作用:由于对所闻讹言的相信接受而产生的心理刺
激,可能对其加上自己的理解,有意无意地进行改造,也可能由此类推及彼,致使
新的讹言产生,这是直接作用于“形成”环节;基于信实心理,将所闻讹言又肯定
地传诸别人,这是直接作用于“传播”环节;对某则或某些讹言的相信,又促使对
其他讹言的相信,这是直接作用干“接受”环节。可见,此一运行机制赖以维持的
力源和惯性,主要在于反应环节中,由信实接受讹言的公众所产生的一种盲动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