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4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迫使阿拉伯退出高卢,暂时停止向欧洲的进军。

    阿拉伯人多次侵入拜占庭的小亚细亚领地。他们曾经到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两次包围君士坦丁堡(673—677年和717年),但未能占领这个地方。阿拉伯人于741年在阿克里昂大战中被拜占庭军队数次击败,已经不再企图征服小亚细亚,但是仍然不断袭击,夺取战利品和俘虏。八世纪初,阿拉伯人完全占领外高加索,以高加索山脉至杰尔宾特城为哈里发国的北部边界。

    705—715年,阿拉伯人侵入阿姆河以北地区——花拉子模和费尔干纳,以及阿富汗部分领土,其中包括喀布尔。阿拉伯人力图占领中亚细亚各地,便同怀有同样企图的突厥族游牧部和中国人进行斗争。经过连续作战,阿拉伯军队战胜中国军队及其同盟者,巩固了哈里发在中亚细亚的统治。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印度河下游地区)。他们的军队不超过6000人,然而他们的围城和攻城技术装备——掷石器和凿城器很完善,这些器械可拆卸,用骆驼运送。阿拉伯人连续击败印度人以后,将穆尔坦以北的印度河谷地并入阿拉伯帝国。

    点评: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战争所以能取得胜利,首先取决于拜占庭和波斯帝国连年战争,国力衰竭,无力抵抗阿拉伯人的进攻。阿拉伯是游牧民族,军队以骑兵和骆驼兵为主,主要武器是投枪,擅长沙漠作战,但不善用弓、剑、长矛和攻城器械,攻城的方法只是强攻、策反和封锁。因此,在战术上并不占优势。但拜占庭已历经长年战乱,内部党争不已,阶级矛盾突出,军队成分复杂,又在几个方向抗击阿拉伯的进攻,常常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使阿拉伯人得以顺利地进行扩张。其次,阿拉伯军事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其对外征服的成功。阿拉伯军队组织严密,主要是骑兵,骑兵部队机动快速,灵活多变,因而可广泛运用出敌不意。在战术上为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战斗队形的编成借鉴拜占庭和波斯军队的长处,沿正面和纵深分成几个组成部分,即前卫,“心脏”(中心),右翼、左翼和后卫部分。两翼用骑兵掩护,通常留有强大的预备队。作战时,主要用轻骑兵连续出击以疲惫敌军。当胜利在望时,迅速将主力投入交战;追击敌人时要求迅猛异常,穷追不舍,以便不断扩大战果。阿拉伯军所到之处,掠夺大量财物(金、银、绸缎)、马匹和牲畜,使千百万人流离失所,沦为奴隶,对待被征服的民族非常残酷。阿拉伯的对外征服,加速了阿拉伯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建立了以哈里发国为首的、神权专制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由于阿拉伯的征战,阿拉伯的宗教,用以维持统治和剥削劳动人民的阿拉伯人宗教——伊斯兰教,在各个被征服国家得到了传播。被征服的人民进行了坚持不懈的解放斗争,终于结束了阿拉伯的统治(中亚细亚是八世纪上半叶,外高加索是九世纪下半叶)。在比利牛斯半岛,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为收复自己土地而进行的长期斗争,推翻了阿拉伯的统抬。

世界战争 '古代…A'安哥拉战役

    1402年7月28日(一说20日),土耳其苏丹巴耶塞特一世率军(约7万人)与蒙古帖木儿征服军(14—16万人、32匹战象)在安哥拉(今安卡拉)附近进行的会战。

    1402年春,帖木儿连下数城,其中包括安哥拉以东瑟瓦斯。为保卫首都,巴耶塞特在距瑟瓦斯150公里处利用山林地设防,因而帖木儿不能发挥军队主力——骑兵的作用。为切断土军与埃及的联系,进而把土耳其军诱至平原,蒙古军向克萨里亚进发,由南方逼近安哥拉,并将其包围。土军被迫放弃阵地急速回军首都。于是,蒙军解除对安哥拉的包围,作短距离转移后设营固守,土军经急行军已疲惫不堪,仓卒将主力部署在中央投入战斗,而蒙古军相反,有强大的两翼和雄厚的预备队。蒙古轻骑兵发起进攻。帖木儿凭借兵力多和机动性强的优势,以重骑兵连续攻击,打乱土军左翼,并迂回成功。位于土军右翼的鞑靼雇佣军(1。8万人)首领倒向帖木儿,安纳托利亚诸别伊(内有土军卫队1。8万人)叛变,加速了土军的崩溃。

    点评:此战,帖木儿善于用兵,当作战地形不利于蒙古军队时,帖木儿用围魏救赵的方法诱土军脱离有利地形,在野战中将其歼灭。土军在安哥拉城下的失败,大大推迟了奥斯曼帝国中央集权的形成进程,同时也推迟了土耳其对拜占庭的征服和对欧洲的进攻。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古代…A海'埃加迪群岛海战

    公元前241年,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期间(参见布匿战争),迦太基舰队和罗马舰队在埃加迪群岛(地中海的岛群,位于西西里岛以西)海区进行的一场海战。

    拥有200艘战船的罗马舰队在卢塔蒂乌斯·卡图卢斯指挥下驶近西西里岛海岸,从海上封锁了德雷帕努姆和利利贝奥要塞。迦太基派出舰队,载着粮食前来援救要塞守军。双方舰队发生交战,迦太基人被击败,罗马人击沉迦太基战船50艘,缴获战船70艘。

    点评:埃加迪群岛大捷决定了罗马赢得这次战争,迦太基则被迫让出它在西西里岛的领地。

世界战争 '古代…A海'埃克诺穆斯角海战

    公元前256年夏,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期间,罗马舰队和迦太基舰队于在埃克诺穆斯角(西西里岛南海岸的海角)附近进行的一次海战(参见布匿战争)。

    罗马舰队(330艘战船以及一批载有4万名登陆部队的运输船)在执政官卢基乌斯·曼利乌斯·武尔索和马库斯·阿蒂利乌斯·雷古卢斯指挥下驶往阿非利加,企图遣送登陆兵登陆,对迦太基实施突击。罗马人考虑到渡海时可能遭到敌人袭击,便把舰队分成4个队。罗马舰队机动性不如迦太基舰队,因此决定战斗中不用当时广泛采用的撞击战法,而使用接舷吊桥——乌鸦吊进行接舷战。为此,第1、第2两队(各80艘战船)排成便于使用接舷战战术的“楔形”战斗队形。第3队(80艘战船)拖带载有登陆部队的运输船跟随其后。第4队(90艘战船)掩护第3队,使之免遭来自后方的袭击。第3、第4两队列成单横队行进。罗马舰队在西西里岛附近遭到了哈米尔卡·巴卡指挥的迦太基舰队(350艘战船)的攻击。迦太基人企图对罗马的登陆兵实施主要突击,也把自己的舰队分成4个队,排成单横队形。头2个队的任务是吸引罗马前面船队的兵力,第3队负责攻击罗马舰队的后卫,第4队则对载有登陆兵的运输船和拖曳这些船只的战船实施突击。交战之初,迦太基人成功地分割了罗马人的战斗队形。可是后来罗马人运用接舷战战术,俘获了迦太基的许多战船,掩护载登陆兵的运输船撤向吉梅拉河河口,并把第4队中不担任掩护的战船投入战斗,结果击溃了迦太基舰队。

    点评:此战,罗马舰队击沉和迦太基舰共约100艘。罗马人损失战船24艘。埃克诺穆斯角海战的胜利为罗马人铺平了通往北阿非利加的道路,其军队在克鲁彼亚城附近顺利登陆。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古代…B'波斯战争

    公元前六至前四世纪,波斯(伊朗)国王对亚洲、北非、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和巴尔干半岛各民族进行的征服性远征。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创立者居鲁士二世(公元前558—前530年在位)为了建立世界霸权,开始推行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其常备军达5万人,在大规模征战期间,还征集当地居民补充。这支军队由步兵、战车和骑兵组成,其中骑兵是主要兵种。士兵装备有弓箭、短矛和剑,并配有藤制盾牌和鱼鳞铠甲护身。

    居鲁士二世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后,于公元前553年率各波斯部落起义,反对米太人(米底人)统治。公元前550—前549年征服米太(米底),后又征服安息(帕提亚)王国。公元前546—前530年,居鲁士二世统率的波斯军队接连征服了小亚细亚、巴比伦尼亚和三个中亚国家——大夏(巴克特里亚)、粟特(索格迪亚纳)、花拉子模。结果于公元前六世纪在其侵占的广大地域内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西起地中海,东至印度河,北自里海,南达波斯湾)。然而,居鲁士二世建立的国家不过是一个由被征服的民族、部落和地区组成的一个毫不巩固的军政联合体。公元前530年,居鲁士二世对咸海沿岸低地的游牧部落马萨格特人进行远征。波斯军队在战斗中被歼灭,居鲁士二世本人阵亡。其子冈比西继位后,于公元前525年远征埃及。在佩卢修姆附近的交战中,波斯军击败埃及军队,征服埃及。公元前512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渡过伊斯特尔河(多瑙河),侵入黑海北部沿岸地区(斯基福)。斯基福人避而不战,退到草原腹地,不断出击袭扰。波斯军精疲力竭,转入进攻,大流士军队败退。波斯军队在退却途中屡遭斯基福骑兵袭击。结果,大流士军队完全丧失战斗力,仓皇退到伊斯特尔河以南。大流士在公元前518—前492年期间进行多次远征,最终将印度西北部、色雷斯等地区(见图)并入阿契美尼德王朝。争夺东西方商路控制权的斗争导致了长期的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前449年),阿契美尼德王朝因而大大削弱。公元前五世纪末,米太(米底)爆发起义(公元前409年),约公元前404年埃及也赢得了独立。公元前四世纪,波斯国王仍竭力推行征服政策。公元前335年,大流士三世科多曼(公元前336—前330年在位)再次征服埃及。为了阻止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即将对波斯进行的远征,大流土三世打算派登陆部队在希腊登陆并在那里发动反对马其顿的起义。然而,这个计划未能实现。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侵入小亚细亚(参见亚历山大东征),在格拉尼库斯河河畔大败波斯军(参见格拉尼库斯河战役)。翌年,波斯军队在数量上虽居优势,但在伊苏斯城附近再次遭到失败(参见伊苏斯战役)。公元前331年,波斯军队在高加米拉附近被彻底击溃(参见高加米拉战役)。大流土三世逃到国家北部,公元前330年在该地被杀。阿契美尼德王朝至此灭亡,其领土落人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统治之下。

    点评:波斯人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四世纪的军事学术的特点是:步兵和舰队举行联合远征;派出大批登陆兵登陆作战,大量使用骑兵。在波斯战争中,波斯军队的战斗队形由配置成数条战线的弓箭手、矛兵、战车和骑兵组成,有时还有战象。第一线由战车和战象,或弓箭手组成,用以与敌接战,打乱敌人阵形。第二线(主线)由重步兵(矛兵)组成,担负主要任务——在白刃战中消灭敌人。骑兵负责两翼掩护。有时为追击溃逃之敌还设第三线(由战车和骑兵组成)。在整个战斗队形之后“预备”队成一线列开,用以射杀本军中临阵怯敌和逃阵的兵士。波斯人在军事上的胜利为时短暂。波斯国领土的迅速扩大并不意味着它军事实力的相应增强。为了进行战争,波斯人须利用被征服的各民族的军队,然而,被征服民族对保卫波斯专制国家并不关心,因此,波斯人未能建立一支内部团结一致的军队。波斯人在军事学术方面不及希腊人,这也加速了波斯国的崩溃。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古代…B'伯罗奔尼萨战争

    公元前431—前404年,古希腊的两个城市国家(城邦)同盟——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建立于公元前478—前477年,雅典统一了爱琴海沿岸各城市国家和群岛)之间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争。

    希腊各城邦经济的繁荣和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前449)后各城邦之间贸易的增加,使希腊一些最大的手工业商业中心(雅典为一方,科林斯和迈加拉为另一方)的竞争加剧。斗争的焦点主要是争夺西部(意大利、西西里)和东北部(马其顿,色雷斯、黑海沿岸地区)的市场。雅典与位于科林斯地峡上的科林斯和迈加拉之间的利害冲突尤为激烈。对双方来说,占有克基拉岛(位于由希腊去意大利的航线上)的各港口,具有头等重要意义。

    除经济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即斯巴达和雅典由于全希腊的内部政治事务而引起的斗争和争夺希腊霸权的斗争。雅典积极支持希腊各城邦的民主派,而斯巴达则支持与雅典结盟的希腊各城邦的贵族集团和寡头政治集团。随着各城邦联合的趋势——这种趋势与城邦的自治制度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的增长,雅典与斯巴达争夺政治统治权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战争爆发前夕,雅典与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