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4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险阿尔卑斯山深入罗马腹地,这是影响战局的两大决策。汉尼拔以劣势兵力围歼优势之敌和罗马海军所采取的接舷战,是战术史上的创新。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古代…C'楚德湖战役

    1242年4月11日(俄历5日),罗斯军队同德意志立窝尼亚骑士在楚德湖南部冰上进行的一次会战,又称冰上激战。此次战役罗斯以全歼侵略者而告终。

    1240—1242年,德意志十字军骑士及丹麦和瑞典的封建主乘罗斯抗击蒙古拔都汗军队而遭到削弱之机,加紧侵略罗斯西北部的领土。1240年,瑞典军队企图夺取涅瓦河口,但被罗斯军队击败(参见涅瓦河战役)。差不多与此同时,立窝尼亚骑土团十字军骑土侵入普斯科夫公国,夺取了伊兹博尔斯克,并围攻普斯科夫。因贵族和特韦尔季拉·伊万科维奇将军叛变,普斯科夫陷落。德意志骑士在普斯科夫及其郊区建立起残酷的恐怖统治后,继续进军诺夫哥罗德公国。1240年,德意志骑土占领科波里耶村,并就地筑起要塞。他们凭借要塞残酷掠夺居民,洗劫罗斯村庄,铁蹄所至直达诺夫哥罗德郊区。十字军骑士企图夺取罗斯的卡累利阿和涅瓦河沿岸领土。诺夫哥罗德人奋起反抗侵略军,但这一斗争最初是自发的。当时,统治诺夫哥罗德公国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公在涅瓦河击败瑞军之后,因同畏惧其权力增大的诺夫哥罗德贵族发生争执而离开诺夫哥罗德,迁往佩列亚斯拉夫利定居。但嗣后,根据诺夫哥罗德市民会议请求,他重返诺夫哥罗德治理公国,并于1241年率领诺夫哥罗德人、拉多加人、伊若尔人和卡累利阿人联军将骑士团逐出科波里耶。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的几个团前来归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众向伊兹博尔斯克和普斯科夫推进,奋勇强攻,连克两城。收复普斯科夫公国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为保障罗斯西北边境安全,率军进入骑士团领地作战。骑士团获悉,立即在杰尔普特主教管辖区聚集了一支庞大军队前往迎击罗斯军队。诺夫哥罗德的多马什·特韦尔季斯拉维奇和特维尔公国的克尔别特将军率部侦察,在哈马斯特村附近与骑士军兵力众多的先头部队遭遇,在交战中被击败,多马什·特韦尔季斯拉维奇阵亡。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得知十字军骑士正取捷径经楚德湖向诺夫哥罗德开进,遂率部转而向乌兹缅(连接楚德湖和普斯科夫湖的乔普洛耶湖蜂腰部)疾进。渡到楚德湖东岸后,他把所部配置在沃罗尼卡缅岛附近,准备阻击敌军。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选定这一地域展开战斗队形和进行交战,是因为他分析了骑士军的战术特点和双方军队的长处和弱点;沃罗尼卡缅岛遍布温泉,春季岸边冰薄,可能经不住身着笨重骑士盔甲的立窝尼亚条顿军队的重压。骑士军通常采用“楔形队”(罗斯编年史称之为“猪嘴阵”)进攻。采用这种队形时,大部分骑土居前,两翼薄弱,易受攻击。亚历山大发挥罗斯军队步兵的优势,企图两面夹击,决定把三分之二的兵力用于攻击敌军两翼,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为中军。罗斯军队各团(共1万5千—1万7千人)编成交战队形:人数不多的弗拉基米尔徒步民军居中,由前卫团、弓箭手和投石手组成的弗拉基米尔轻骑兵在前,诺夫哥罗德徒步民军分左翼、右翼两团配置在两翼侧。大公亲率骑兵武士队、弗拉基米尔和诺夫哥罗德贵族武土队在左翼团后侧设伏,骑土军得到丹麦和波罗的海沿岸各主教的骑士和武士(士兵)的加强,编成“楔形队”(共1万—1万2千人)。4月11日拂晓,骑士军对弗拉基米尔前卫团发起攻击,将其击溃,并从行进间突破罗斯中军,但在岸边却与两翼团形成激烈的白刃格斗。罗斯步兵用钩链枪将骑士拉下马,用斧子砍死,或用狼牙棒、短槌击昏后,再用靴刀杀死。罗斯军队强大的两翼团使骑士军无法机动。武士队伏兵四起,使骑土军陷入重围。骑士军主力被压缩在一块狭小的湖区,四面受敌。冰层承受不住重劳骑士的压力而破裂,许多骑士搦死,仅少数得以突围遁逃。罗斯骑兵在冰上一直追击到苏博利奇岸边,将侵略者全部歼灭。

    点评:冰上激战是中世纪著名战役之一,是合围敌军的典型战例。当时,骑土军在会战中遭受的损失是重大的,约500名骑士和数千名武士被击毙和被俘。罗斯能在楚德湖上的会战中获胜,其原因在于:军队组织体制和战术先进(善于使用步兵),罗斯官兵作战英勇顽强,以及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具有卓越的统帅才能。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善于利用地形,在选择战斗队形时能考虑双方军队的长处和弱点,在会战中能组织战斗队形的各要素密切协同,并能对敌实施跟踪追击。楚德湖大捷具有历史意义,它遏止了德意志侵略者为征服罗斯领土并使其殖民化而进行侵犯,在许多年内保障了罗斯领土西部边境的安全。1243年,立窝尼亚骑士团求和。双方以交换战俘和骑士团不再继续东侵为条件缔结了和约。在冰上激战影响下,立陶宛和北方沿海地区各族人民反对十字军骑士的斗争进一步得到加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去世后被俄国教会尊奉为圣人,俄罗斯人民一直没有忘记这位卓越的统帅。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政府颂命令设立以亚历山大的姓名命名的勋章,以奖励那些战功卓著的军官。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古代…D'德国对意大利的远征

    十至十五世纪德国历代国王和皇帝为征服意大利,获得帝王称号和掠夺财富而进行的几次侵略性远征。

    从十世纪下半叶起,物产丰富但因封建纷争而衰落的意大利,成了德国封建主蓄意侵略的目标。鄂图一世远征是对意大利远征的序幕。951—952年,鄂图一世侵占北意大利并获得伦巴第国王尊号。第二次远征(961—962)时期,鄂图一世乘罗马教皇在与封建贵族斗争中受到削弱的机会攻占罗马,在此受加冕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此德国历代国王为得到加冕和维护其统治权,都对意大利进行定期远征。1075—1122年,在帝国与罗马教廷为争夺授职权(任命和批准神职人员的职位和教职的权利)而进行斗争的整个时期,对意大利的远征尤为频繁。施陶芬(霍亨施陶芬)王朝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1152—1190年在位)对意大利进行的5次远征,在军事学术史上具有很重要的价值。1174年,巴巴罗萨率领军队(8000人)越过阿尔卑斯山,捣毁了苏萨,并包围了亚历山德里亚。结成联盟的北意大利各城市(伦巴第联盟)顽强地抗击了侵略军。德军与其基地帕维亚间的联系有被联盟军队切断的威胁。巴巴罗萨于1175年被迫签订停战协定。1176年冬,巴巴罗萨重新开战,但由于最强大的附庸国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国王拒绝继续参战,而未能实施坚决的进攻。与此同时,伦巴第联盟军却积极作战。1176年莱尼亚诺一战,联盟军重创腓特烈一世的骑士军。腓特烈一世亲率3000—3500名骑士攻击联盟军主力。米兰骑土在敌优势兵力的猛攻下溃逃。然使用长矛和盾牌作战的步兵却阻住了德国骑士的进攻使它未能突破筑垒营地。布雷西亚骑土乘德国骑士军混乱之际,在步兵正面攻击支援下突然对敌实施翼侧突击。此举决定了战役的结局。德国皇帝的军队被击溃,巴巴罗萨投降。

    但教皇持骑墙立场,使北意大利各城市未能巩固既得胜利,伦巴第联盟很快就瓦解了。德国封建主不但在北意大利站稳了脚跟,而且在亨利六世执政时期(1190—1197年在位)还在南意大利建立了统治。德国霍亨施陶芬王朝皇帝腓特烈二世(1212—1250年在位)将西西里王国变为自己统治的支柱。北意大利诸城重新恢复了伦巴第联盟,并再次同教皇结盟,因而削弱了封建主在北意大利的权力。施陶芬王朝历代帝王在与伦巴第联盟长期战争中连遭失败,王朝被推翻。1265—1268年,南意大利被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之弟查理·昂茹侵占。1254—1273年间,对意大利的远征暂时停止。1310年,卢森堡王朝亨利七世又开始远征罗马,企图在南意大利确立自己的统治,但未能实现。其继承人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四世于1327—1329年对罗马组织了新的远征,登上帝位,但占领军激起了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被迫撤出意大利。查理四世两次(1354—1355、1368—1369)侵入意大利。1401—1402年普法尔茨的鲁普雷布特对意大利进行了最后一次远征。从十五世纪末起,意大利成为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进行侵略战争的战场。

    点评:国家的封建割据,使历次远征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和结果。德国封建军队作战通常不配备步兵,而意大利各城市则拥有强大的、有战斗力的步兵,其核心是由手工业者编成的义勇军。步兵是战斗队形的主体,它以密集队形成功地击退了德国骑土的冲击。伦巴第联盟的骑士骑兵与步兵密切协同,能把进攻和防御巧妙地结合起来。

世界战争 '古代…D'德国农民战争

    1524—1526年,德国农民(得到部分市民支持)反对封建压迫的一次规模最大的起义。

    起义遍及德国整个西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农民战争,是宗教改革运动(十六世纪西欧各国反对鼓吹封建制度不可动摇性的天主教会的社会政治运动)的组成部分;是长期反封建斗争在宗教改革运动时期达到的顶点。恩格斯把宗教改革运动称为德国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和欧洲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农民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封建主和教会力图巩固农奴制以及因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而力图增加农民的封建贡赋;以封建主为一方,以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贫民为另一方的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这种尖锐化的表现在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一些宗教性反封建口号中均有反映。反映农民和城市贫民利益的托马斯·闵采尔学说,是起义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闵采尔的信徒传播说,必须通过革命,即必须通过推翻公侯、封建主及其他压迫者来根除罪恶。1524年底至1525年初制定的《书简》,是农民运动的第一个纲领。《书简》中贯穿着通过群众斗争进行社会变革的思想,强调必须把“穷苦的普通人”从所有领主和当局的压迫下彻底解放出来,必须依照“共同利益”和“上帝的法律”来重新安排生活。然而,在农民战争过程中,市民阶级中一些比较温和的阶层也加入农民运动,并制定了自己的纲领(“十二条款”、“海尔布琅纲领”)。这些纲领十分忽视农民的要求,并有与封建主谋求妥协的趋向。这种含糊不清的纲领削弱了起义军,从根本上说则是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据一些资料记载,当时起义军计有15万人左右,分成若干股数量不等,按地区建立的独立农民武装。其中人数最多的有8OOO—12OOO人。起义军以步兵为主,几乎没有骑兵,只装备有少量火炮(“博姆巴尔达”炮)。封建主结成施瓦本联盟,其军队总计拥有700—1200名骑士,11OOO—15000名雇佣兵(主要是瑞士人),3500名骑兵和炮兵(数十门“博姆巴尔达”炮、长炮和鹰炮)。封建主军队的优势在于拥有强大的骑兵和炮兵,更主要的是有统一的指挥。起义军恰恰缺少这一点,事无巨细,都要召集统领会议或全体人员大会决定。

    1524年6月,黑林南部农民首先举义,揭开了农民战争的序幕。农民拒绝负担封建徭役,并建立起武装。当时,封建主军队正在意大利对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作战。封建主一时无力对付起义军,为赢得时间调集军队和雇佣新兵,遂采取大谈(同大股农军首领举行谈判)小打(袭击小股农军)的策略。1525年春季,农民战争蔓延到黑林北部,巴登、弗兰肯、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阿尔萨斯和奥地利(阿尔卑斯各州)。各农军统领都是由农民和骑士中推选出来的,他们是:耶克莱因(雅各布)、罗尔巴赫、弗洛里安、盖叶尔、格茨·冯·伯利欣根、米哈埃尔·盖斯迈尔等人。上施瓦本成了起义中心,这里先后建立起巴尔特林根农军、阿尔郜农军、湖滨农军等农民起义大军。起义军夺取城镇,同参加起义军的部分市民宣布成立新教兄弟会,占领和捣毁寺院与城堡,强迫封建主将粮食和武器交给农民。

    各股农军把各自的村社从封建主统治下解放之后,便在所占领的市镇、城堡与寺院内安营扎寨,反击各地领主的进攻。这种作战行动仅局限于一地的作法,务农军之间缺乏密切的协同,以及采用单纯防御战术,都严重地削弱了农民运动。施瓦本联盟利用农民运动的自发性和行动不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