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40多座滨海城市,迫使波斯舰队停泊点南移。此后,亚历山大的军队回师小亚细亚腹地,占领弗里吉亚和奇里乞亚。在后方和交通线得到保障以后,亚历山大继续征服滨海地区。
公元前333年11月,亚历山大经过伊苏斯(今土耳其伊斯肯德仑北)南下腓尼基。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见国土不断丧失,便集合数十万军队(古希腊史学家阿利安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讲有60万),迂回到希腊军队后方,在希腊军队离开伊苏斯的当天下午进入该城,试图出其不意地与亚历山大决战。企图切断马其顿军队的交通线(参见伊苏斯战役)。
此举出乎亚历山大意料,但他没有惊慌,在探明消息后立即命令部队后转,在急速转移中展开战斗队形,准备迎战,并争取在战术上出敌不意。此时,大流土三世已在皮拉鲁斯河摆好阵势。他自恃军力庞大,准备在对方排好阵势后,集中优势骑兵于右翼,从海岸边的平坦地带冲击、包围希腊军队。波斯左翼由杂牌步兵组成,步兵前面又排列了数排弓箭手,显然大流土想以左翼的守势掩护右翼的进攻。亚历山大见状,立即在行进中改变兵力配置,将骑兵都集中到自己的右翼,并且不等部队站稳,就率领全部轻重骑兵向对方左翼发起冲锋。波斯左翼的弓箭手刚放完第一箭,希腊骑兵已冲到面前,他们来不及换上箭,慌忙后撤,冲乱了身后的步兵阵势,希腊骑兵乘势冲杀,波斯左翼顷刻瓦解。大流士三世见左翼瓦解,不立即调整部署,利用优势兵力重组阵线,而是首先驾车逃跑。这样,波斯军队虽然仍在兵力上占优势,但主帅临阵脱逃,全军迅速崩溃。波斯军队的大批武器装备和金银财宝,大流士三世的母亲、皇后和两个公主都落入了亚历山大手中。
虽然伊苏斯之战的胜利为马其顿军队打开了通向中亚细亚的道路,但亚历山大却决定征服其余尚由波斯人控制的腓尼基、埃及和利比亚等滨海地区,消灭波斯舰队。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继续南下。许多腓尼基城市不战而降。只有提尔城(今黎巴嫩苏尔)进行了长达7个月的顽强抵抗,亚历山大使用了撞槌、攻城塔、穿城螺旋锥等当时所有的攻城武器,才攻克波斯舰队的最后据点。城破之后,亚历山大将提尔三万居民都出卖为奴隶。在此前后,大流士三世曾提出割地媾和,表示愿意割让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全部领土,赔款一万塔兰特,并将女儿嫁给亚历山大,但亚历山大要的是全亚洲,而不是幼发拉底河以西,所以断然拒绝。年底,亚历山大经过两个月的围困攻占加沙,接着进入埃及,他便毫不费力地征服了腓尼基的其它城市,征服了埃及和利比亚。为了笼络埃及祭司,他不仅慷慨解囊,而且极其隆重地去西瓦绿洲拜谒了阿蒙神庙。埃及祭司在感激之余宣布他为太阳神阿蒙之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为建立东征的后方基地,他还在尼罗河口附近建立了第一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大城和港口。至此,波斯帝国西部和地中海的制海权都在亚历山大控制之中了。
亚历山大待最初几次进军的胜利成果稍微巩固之后,便开始入侵中亚细亚。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4万步兵、7000骑兵由埃及向美索不达米亚进军。10月,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发生了希腊与波斯间的战略决战。关于波斯参战军队的数量,古代作家们有不同的记载(阿利安讲为骑兵4万,步兵100万,战车200万)。但无论如何,都远远多于亚历山大的军队。大流士三世依仗数量优势,首先让左翼向左前方出回,以攻击并包抄亚历山大的右翼。接着,又挥动右翼猛攻亚历山大的左翼。亚历山大的军队虽然英勇奋战,但战线还是被突破。可是大流士在突破战线后,立即分出相当兵力驰往战场后方7-8里处的亚历山大营地,解救自己的母亲、皇后和公主,劫掠财物粮秣。亚历山大抓住战机,一面稳住左右战线,一面亲自率领近卫重骑兵插入敌方左翼的缺口,从侧面直捣大流士所在的中军。此举完全出乎大流士意料,顿时惊慌失措,调头后逃。亚历山大放走大流士,率军向左右攻击波斯军。波斯军再次大败溃散(参见高加米拉战役)。高加米拉一战,波斯军队精锐尽失,亚历山大乘胜东进,占领巴比伦、苏萨、波斯波利斯、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灭亡古波斯帝国。夺得无数金银财宝仅金银一项即达15万塔兰特之多(1塔兰特约30kg)。大流士三世逃到本国北方各省,被他的一名总督杀死。
公元前330年夏,亚历山大动用数支骑兵纵队和乘马的轻步兵纵队沿里海南岸继续出征波斯北方和东方各省,征服了米太、希尔加尼亚、帕提亚(安息),侵入了大夏(巴克特里亚),并宣布自己为马其顿和波斯的“大帝”,阿契美尼德王朝“合法”继承者。为了巩固新王朝的军事政治基础,亚历山大在军队和行政部门起用波斯贵族,募集东方人参加军队,在军队和宫廷中推行繁文缛节。允许信教自由,实行东方礼仪,并与巴克特里亚王公之女罗克珊娜结婚。这些做法引起了亚历山大左右的希腊—马其顿人的不满,使得他和将领之间发生了冲突。公元前329年,马其顿军队入侵中亚细亚,一直打到奥克苏斯河(阿姆河)和亚克萨尔特河(锡尔河)的上游。在大夏和粟特(苏联塔吉克全境及乌兹别克的一部分)地区,遇到了以粟特人斯皮泰门为首的土著各族人民的强大抵抗,经过2年多的努力,作出了很大牺牲之后才将其镇压下去。为了镇压起义和保卫已占领的地方,亚历山大修建了许多驻扎着强大警卫部队的设防城市(亚历山大城)。这样的城市总共约70座。
公元前327年春,亚历山大率军(13。5万人)离开中亚,南下出征印度。在印度西部旁遮普的吉达斯普河(印度河支流)一带,马其顿军队费了很大气力才粉碎了印度皇帝波罗斯的军队的抵抗(参见吉达斯普河战役)。亚历山大本想继续向印度腹地进攻,但士兵多年出征作战,征途劳累,都拒绝继续前进,要求返回家园,加之气候不适,疾病侵袭,远征已成强弩之末。亚历山大只好于公元前326年留下守军后,下令回师。他决定派一部分军队走海路,以便为了探查横跨印度洋和波斯湾的航路,为此,公元前325年年初在希达斯派斯河上建立起一支拥有800艘战船和运输船的舰队,一部分军队乘船驶往印度河口,其余部队由陆路撤退。陆军第一纵队由亚历山大率领,经格德罗西亚班师,陆军第二纵队由克拉蒂尔指挥,经阿拉霍西亚班师。舰队由奈阿尔赫指挥。这次陆军行军和海军航渡十分困难,直到公元前324年春才返回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由于饥饿、酷暑和疾病,军队减员四分之三。亚历山大把巴比伦定为版图包括马其顿、小亚细亚和中亚细亚的这一古代世界新生的大国的首都,还准备进行新的远征。
然而公元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突然患上恶性疟疾,13日病逝,终年仅33岁。
亚力山大东征历十载,行程万里,在西起巴尔干半岛,东达印度河,建立了地域辽阔的马其顿帝国,其军事才能和帝国面积只有后世的成吉思汗和其创建的蒙古帝国可与其相比。亚力山大采用东方的君主制,令臣民将他当作神崇拜,对反对者则无情镇压。亚历山大生前虽然,采取了一些加强统一的措施,但其帝国毕竟是在短期的武力征服中迅速建立起来的,并没有牢固的经济基础。他死后,帝国很快就崩溃了。他的部将们经过长期混战,陆续在帝国范围内建立了许多个具有希腊文明特色的独立国家。
点评:亚历山大是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一生中从未打过一次败仗,其军事学术吸取了古希腊和世界各国军事学术的成果,并充分地体现在他的多次远征中。他的10年远征堪称古希腊军事学术发展的最高阶段。亚历山大是一位军事学术的革新家:他在腓力二世的基础上,他发展了古希腊的军事体制和方阵战术,增加军队侧翼的密度,从而提高其攻击能力。创立了既善于在乘马队形中,又善于在徒步队形中进行战斗的新型骑兵——“龙骑兵”使骑兵成为军队的决定性突击力量和机动力量。战术上制定了战斗队形各组成部分的机动和相互协同动作的原则,发挥骑兵的突击作用。亚历山大善于根据情况,或集中使用兵力,或把军队分成若干独立的纵队。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常常是由于在一翼(通常是右翼)由重骑兵和中步兵组成突击集团。战斗由轻骑兵和步兵发起,重骑兵突击敌人战斗队形的翼侧和后方,重步兵的方阵则从正面实施攻击,以完成骑兵的突击。轻骑兵还负责追击被击溃了的敌人。亚历山大制定了骑兵战术原则。他进一步发展了埃帕米农达提出的沿正面不均匀分配兵力的原则,恩格斯称他“历代最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之一”,同时还指出:“……埃帕米农达在战斗队形中采用的军队组织形式,又由亚历山大发展为各兵种联合的形式;这种联合,只有少量骑兵的希腊是从来没有能够做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4卷,第301、357页)。亚历山大的战略特点是:周密地准备战争,深入地研究敌人及其国家,按预定计划进行战争,坚决彻底地实现既定计划,在野战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保障陆海军的交通线和供应基地,巩固胜利。指挥特点是:出敌不意、大胆穿插、迂回包围、以少胜多,速战速决。亚历山大的军事艺术给后来的西方军事思想以巨大影响,汉尼拔、恺撒、拿破仑这些伟大的军事家都曾效仿过他。亚历山大代表了古代希腊社会的一个阶级。他和古希腊一切著名奴隶主活动家一样,具有鲜明的两重住。一方面,他的东征是为了掠夺,造成的是希腊战士(平民和奴隶)的大量伤亡和东方各族人民的无数灾难;另一方面,他东征的10年是希腊社会的“外部极盛时代”(马克思语),在此前后,不仅希腊文明吸收了东方营养,而且高度发达的古希腊文明以空前规模传向东方,对古代东方文明特别是中亚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亚历山大东征图
世界战争 '古代…Y'亚述战争
公元前九至前七世纪,亚述鼎盛时期进行的侵略战争。
早在远古时期,北美索不达米亚(在这里于公元前3000纪建立了亚述国)良好的自然条件使畜牧业和农业得到发展。全国山区富于自然资源,手工业生产和国内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奴隶。为此,亚述国王亚述那西尔拔二世(公元前884—前859年)曾多次远征北叙利亚和外高加索。在北高加索,他遇到当地的乌拉尔图国的抵抗。公元前九世纪中叶,几个毗邻国家以大马士革为首组成反亚述联盟。卡尔卡尔会战(公元前854年)后,亚述军撤退。但不久,亚述重新积极对外经略,公元前八世纪中叶,国王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和他的继承者(萨尔贡二世和辛那赫里布)征服大马土革、南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直至加沙城大片土地,继他们之后,国王阿萨尔哈敦(公元前680—前669年)又侵占南腓尼基和滨海重镇西顿(今赛达),他在完成对尼罗河河谷远征之后,曾一度征服埃及。亚述在巴尼拔当政时期(公元前669—前约633年)臻于全盛。亚述成为前亚细亚的强国后,保持先进的军队体制与军事技术。国家机器最重要的部分是军队,战时军队由民军组成。军队的成员包括村社成员、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边境和险要地区分得土地的移民,战时也须服兵役。公元前八世纪,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在位时进行了一些重要改革,使国家政权的中央和地方机构适应军事需要。常备军(编有骑兵、步兵和战车兵)取代民军。公元前八世纪中叶,骑兵成为重要兵种,军队更易于机动灵活。骑兵可进行迅猛的冲击和快速追击敌军。在军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重装和轻装步兵。他们身披铠甲,手持盾牌、头戴鍪盔,以弓箭、短剑和长矛为武器。军队编有专门铺路、架桥和筑营部队。筑城技术也得到发展。亚述军以擅长构筑工事、围攻和夺取敌人要塞而著称。他们使用带轮子的攻城器(撞城槌,其状为一根用铁链吊悬的大圆木)。长期的战争促进了亚述人军事学术的发展。他们巧妙地采用正面冲击和翼侧冲击,将部队排列成一定的队形,力求占领狭窄的山隘、山间通路和水源,这在前亚细亚的山区和荒漠地区都是极为重要的。史书认为,亚述人之所以屡战屡胜,多是由于他们对敌军迅猛冲击和迅猛追歼的结果。亚述人广泛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