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利茨战役以后,第三次反法同盟即告瓦解。
恩格斯在《奥斯特利茨》一文中曾这样评价奥斯特利茨会战和拿破仑的才能。他写道:“奥斯特利茨被公正地认为是拿破仑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它最为有力地证明了拿破仑的无以伦比的军事天才。因为,尽管指挥失误无疑是同盟国失败的首要原因,但是他用以发现同盟国过失的洞察力、等待过失形成的忍耐力、实施歼灭性打击的决断能力和迅速摆脱失败困境的应变能力——这一切是用任何赞美之词来形容都不为过的。奥斯特利茨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还存在战争,它就不会被忘记。”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A'奥土战争
十六至十八世纪,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而发动的历次战争。
十五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开始征服欧洲,继而于1521年占领贝尔格莱德。1526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莫哈奇附近打败捷匈联军。土耳其在匈牙利东部站稳了脚跟,这就建立了向匈牙利西部进一步向西扩张的基地。匈牙利王国其余领土则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辖。1529年,土耳其向匈牙利中部发起进攻,1529年9月占领布达,入侵奥地利,并开始围攻维也纳。但是,土军屡攻不克,最后由于粮秣不足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奥地利与土耳其进行和谈,但未能达成协议。1532年夏,战事再次发生。查理五世统率的奥军在匈牙利中部阻止了土军的进攻。1533年7月,在伊斯坦布尔签订和约。根据这项条约,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归奥地利管辖,但奥地利每年必须向土耳其苏丹进贡3万杜卡特(古代威尼斯金币),并保证不进攻匈牙利东部受土耳其操纵的杨·扎波亚的军队。1540—1547年战争是土耳其联合法国进行的。土军趁奥地利大部兵力被牵制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边境之际,对匈牙利西部发动了进攻,于1541年和1543年先后占领布达和埃斯泰尔戈姆。1544年奥地利与法国媾和,奥军得以抽出兵力阻止土军前进。根据1547年阿德里安堡和约,奥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区割让给了土耳其,匈牙利中部的政权落入土耳其代理人手中。1551—1562年的奥土战争,是为了争夺特兰西瓦尼亚。土军取得局部胜利:1552年攻占泰迈什瓦尔(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占埃格尔。但是,根据1562年和约,土耳其寸土未得。尽管1566年土军攻占奥地利的锡盖特堡要塞,但在1566—1568年这场战争中却一无所获。1592—1606年战争是由土军的进攻挑起的。1596年10月,奥匈军队在泰迈什瓦尔(蒂米什瓦拉)附近惨遭失败。尔后双方各有胜负。根据1606年的和约,奥地利首次被承认为权利平等的缔约一方,它无须再向土耳其苏丹缴纳年贡,但需一次付清20万杜卡特。1660—1664年战争是因土耳其大举进犯匈牙利西部而爆发的。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圣戈特哈德附近进行了决战。土军遭到蒙特库科利元帅统率的奥军迎头痛击。根据1664年沃什堡和约,土耳其从特兰西瓦尼亚撤军,但特兰西瓦尼亚仍属奥斯曼帝国所有。
在1683—1699年战争中,土耳其企图利用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满的匈牙利封建主的军队。1683年7月,土军围困了维也纳。但是,奥军得到波兰军队的支持。9月,土军被击溃,2万余人战死,损失300门火炮和全部战旗(参见维也纳战役)。维也纳一战失败后,奥斯曼帝国被迫转入防御,并逐步撤离中欧。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之间建立了反土耳其“神圣同盟”(1686年起俄国也加入了这一联盟)。1686年,奥军攻占布达,1687—1688年期间,先后占领匈牙利东部、斯拉沃尼亚和巴纳特,攻占贝尔格莱德。1689年,土耳其海军在多瑙河畔维丁城附近战败。但是,就在这一年,土耳其扭转战局,迫使奥军放弃原先占领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的领土。俄国参战使奥地利得以恢复原来态势。尔后,双方互有胜负。1697年9月,叶夫根尼·萨沃斯基统率下奥军在蒂萨河畔的泽特(今桑特)附近获得胜利。土军阵亡3万余人,损失了全部火炮和辎重。根据1699年卡尔洛维茨和约,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霍尔瓦提亚大片领土。“神圣同盟”的其他参加国也得到不少土地。1716—1718年战争中,奥地利同威尼斯结盟。1716年10月,叶夫根尼·萨沃斯基率奥军攻取特梅什瓦尔要塞,1717年8月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击溃土军,贝尔格莱德守军投降。根据1718年签订的波日阿雷瓦茨和约,奥地利又获得包括贝尔格莱德在内的塞尔维亚北部、波斯尼亚北部等地领土。1737—1739年战争是奥地利根据1726年奥俄共同防御条约发动的。奥军开始取得部分胜利,占领了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和瓦拉几亚许多地区,但1739年7月在贝尔格莱德附近惨败。同年,奥地利与土耳其单独媾和,签订贝尔格莱德和约,不仅将1737年所占领的全部领土,而且将以前占领的巴纳特、塞尔维亚北部(包括贝尔格莱德在内)等部分领土归还土耳其。1788—1790年战争也是奥地利发动的。根据1781年奥俄同盟条约,奥军发起进攻,但于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为土军所击溃。俄军在苏沃洛夫和波将金统率下一再取胜,使奥军得以整顿部队,重新转入进攻。1789年10月,奥军经过3个星期的围攻,攻占了贝尔格莱德,接着又攻陷谢苗德利亚、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法国大革命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促使奥地利退出战争。根据单独议和的锡斯托夫条约(1791),土耳其收回了前一次战争中奥地利所侵占的所有省分(俄土战争结束后霍亭及其毗连的地区均归还土耳其)。其后,奥地利和土耳其在解决双方冲突上不再诉诸武力,并且转而相互合作。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出于在两国占领地区内镇压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两国共同对抗在十九世纪初叶军事实力和政治活动大为增强的俄国的要求。总而言之,奥土战争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促进了多民族的奥匈帝国的形成。
世界战争 '近代…B'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10。9—1913。5。30)由巴尔干同盟各国(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发起的,目的是反对奥斯曼帝国,使巴尔干各族人民摆脱土耳其的压迫。1912年8月,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爆发反土起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要求土耳其给马其顿和色雷斯以自治权。土耳其政府拒绝此要求,开始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1912年10月9日,黑山对土采取军事行动,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行动。这几个同盟国动员了95万兵力,展开的军队为60。3万人(据其他资料说法为72。5万人),1511门火炮。希腊海军拥有四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11艘炮艇。
土耳其动员85万兵力。战争初期派到欧洲战场的约有41。2万人(据其他资料说法为30万人),1126门火炮。土军还可以从小亚细亚抽调一些兵团(达5个军)来加强。土耳其海军较希腊海军为弱,共有3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4艘炮艇。巴尔干盟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炮兵数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优于敌军。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上以3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3个集团军)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希腊海军应对土耳其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黑山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军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援军到达之前在巴尔干将土军击溃。土军统帅部则力图在增援部队抵达前采取积极行动阻止盟军的进攻。土耳其认为保加利亚是最危险的敌人,因而展开其主要集团(18。5万人,756门大炮)以对付保军。
黑山军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作战。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10月22日与土军交战。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2集团军,击退土军,开始围困埃迪尔内(阿德里安堡)。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1、第3集团军,在多次遭遇战中击退土军,于10月22日—24日在克尔克基利萨(洛津格勒)附近击溃土军第3军,开始向南推进。10月29至11月3日,在吕莱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军第4军被击溃。土军仓卒退却。保军统帅部未能组织对敌坚决追击。土军固守伊斯坦布尔以西35—45公里的查塔尔贾筑垒阵地。保军于11月17—18日企图占领上述阵地未果。此处战线遂趋稳定。
在马其顿,土军于10月23日对塞尔维亚第1集团军发起进攻,但被击退。次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发起总攻。第2集团军对西南方向实施突击,构成对土军集团右翼的威胁。第1集团军向库马诺沃发起攻势,于10月24日占领该地。第3集团军对斯科普里(乌斯丘普)实施翼侧突击,于26日将其攻克。塞军快速向南推进,11月18日与希腊部队协同下攻克比托利(莫纳斯蒂尔)。马其顿的土军集团被粉碎。塞军务兵团进至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带,与黑山军共同包围斯库台(斯库塔利)。希军扫荡伊庇鲁斯境内的土军,包围阿尼纳。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发起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
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军尔后的军事胜利不符合列强利益。俄国在支持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尔对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不利。德国和奥匈帝国则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而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未来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的复灭。在列强的压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停战协定。交战各国大使在伦敦就和约条件开始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发生政变。新政府(青年土耳其党)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诸国重新开战。土军一败再败,3月丢失阿尔纳和埃迪尔内(阿德里安堡)。乃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黑山未参与此协定,黑山军继续围困斯库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尽管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为了维护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等国王朝的利益,是出于这些国家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要求,但它使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场战争客观上具有民族解放的进步性质。列宁指出:“巴尔干战争是标志着亚洲和东欧中世纪社会崩溃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环。”(《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9页)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6。29—8。10),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黑山和土耳其为另一方进行的战争。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当时保加利亚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扩大自己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奥匈帝国和德国)力图破坏协约国在巴尔干影响,从中插手,更加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在德奥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3年6月29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与希腊军采取军事行动。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保第4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日。保军被迫撤退。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罗一个军占领多布罗加,罗基本兵力向索菲亚推进,未遇任何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毁1913年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29日宣告投降。根据布加勒斯特和约(1913)(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黑山和罗马尼亚为另一方),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多布罗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土耳其。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力量的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1882年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