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耶夫、希加耶夫、帕杜罗夫、托尔诺夫在莫斯科博洛托广场被处决。奇卡(扎鲁宾)于1775年2月在乌法被处以极刑。数千名起义官兵被处笞刑或被流放西伯利亚。
点评: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最终失败了。失败的根源在于运动的自发性和分散性及其领导者缺乏明确的斗争纲领。普加乔夫及其拥护者是群众君主专制思想的代表,他们反对地主,但却拥护“好沙皇”。这是天真的君主观念的典型表现,形成这种观念的基础则是俄国农村的宗法制度。统治阶级和国家使用正规军队、行政和警察机构、财政、教会和管理国家的历代经验来对付人民的自发性暴动。列宁在谈到农民战争失败的客观原因时强调指出:“从中世纪德国‘农民战争’开始,……我们看到无数这样的例子:组织性较强、觉悟较高、武装较好的少数怎样迫使大多数服从自己的意志并且战胜大多数”。在这次农民战争中,被压迫人民群众表现出非凡的英勇气概和果敢精神,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组织者和卓有才干的军事首领。这次农民战争虽然失败,但它客观上对俄国的社会发展起了进步作用。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已作为沙俄时期人民群众为摆脱农奴制而进行英勇斗争的最光辉的表现载入史册。1773—1775年的农民战争,无论在力量、团结,阶级划分、组织成份与觉悟程度方面。还是在社会口号的明确程度和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方面,均超过以往的所有农民战争。人民虽然遭到惨败,但却获得进行革命斗争的经验。这次农民战争动摇了人民认为对封建制度天经地义的这种信念,加速了地主专制制度的崩溃。在这次农民战争的影响下,十八至十九世纪俄国农民的阶级斗争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P'普鲁士—埃劳战役
1807年2月7—8日,在俄普法战争(1806—1807)期间,俄、法军队在普鲁士—埃劳(1946年起称巴格拉季昂诺夫斯克,俄罗斯联邦加里宁格勒州)附近进行的一次总决战。
1月初驻扎在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的俄军在贝尼格森中将指挥下,从比亚瓦向西展开进攻,目的在于分别击溃向前推进的内伊元帅和贝尔纳多特元帅指挥的两个法国军。但是由于贝尼格森犹豫不决,俄军没能完成这一任务。拿破仑从冬季宿营地调集了自己的部队(7万人,450门火炮),命令他们从阿伦施泰因(奥尔什丁)向北推进,以切断俄军(78OOO人,其中8OOO名普鲁士人,400门火炮)与俄罗斯的联系,然后将其围歼。贝尼格森获悉这一消息后,便将俄军调往普鲁士—埃劳城。2月7日在该城接近地的激烈战斗中,巴格拉季昂将军指挥的后卫阻滞了敌人的优势兵力,保障了俄军主力占领城北高地上的阵地。俄军在莱斯托克将军指挥的普鲁士援军(在行进中)没有到达之前,以师为单位组成战斗队形:第一线各营成展开队形,其前面为成散开队形的射手,第二线为营纵队,第三线为成营纵队的总预备队。炮兵混合编为3个大群(每群40—60门火炮),绝大部分炮兵配置在第一线的中央及其翼侧。骑兵同样分为3个群,部署在左右两翼和中央。
法军开近普鲁士—埃劳时,拿破仑下令从正面牵制俄军,并由已经逼近的内伊元帅和达武元帅指挥的两个军从翼侧迂回俄军。对俄军左翼实施主要突击的任务由达武军(约25000人)担任。2月8日拂晓,苏尔特军开始对图奇科夫的部队进行引诱突击。上午10时,奥热罗军向俄军中央冲击,但因遭到炮连火力袭击,损失重大,在俄军的反冲击下退到原出发阵地。缪拉元帅的骑兵和贝谢尔元帅的近卫军投入战斗后,才使该军免遭彻底失败的命运。得到奥热罗军2个龙骑兵师加强的达武军,由于延误了进攻的时间(中午12时),因此费了很大力气才把巴戈武特的部队赶出塞尔帕伦,尔后,将俄军左翼挤到了奥克拉彭,结果切断了俄军的交通线。在这紧要关头,右翼炮兵主任库泰索夫主动把3个骑炮连(36门火炮)调到奥克拉彭附近。他们的准确而猛烈的霰弹炮火迫使法国人放弃了奥克拉彭。俄军左翼部队和总预备队,与刚开来的莱斯托克军一起以强有力的反冲击把达武军击退到克莱茵绍斯加尔滕。晚上战斗结束。双方损失惨重:俄军伤亡约26000人,法军约30000人。
点评:此战,虽然双方损失相当,但俄军最终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这次交战作为机动使用预备队和炮兵实施积极防御的范例,作为战斗队形中各部队紧密协同的范例而载入军事学术史册。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Q'七年战役
1756—1763年,英国与法国在北美洲和东印度争夺殖民地,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而引起的战争。
英国的目的是夺取法国的殖民地,垄断整个制海权;普鲁土企图吞并萨克森,变波兰为自己的附属国,奥地利企图削弱争夺中欧霸权的对手普鲁士,收复1740年被侵占的西里西亚,法国则力图吞并英国国王在欧洲的世袭领地汉诺威,保护法国在美洲和东印度的殖民地,遏制普鲁土的势力,瑞典试图夺取普鲁土的波美拉尼亚,俄国力图阻止普鲁士东侵,并扩大自己在西方的领地。各种矛盾和利害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两个对立同盟的建立:—方是汉诺威、黑森—卡塞尔、不伦瑞克和其它一些德意志诸侯国参加的英普同盟,另一方是由瑞典,萨克森和加入“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多数德意志诸侯国组成的法奥俄同盟。
战争以普鲁士进犯萨克森为开端。1756年8月28日,普鲁土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军队(9。5万人)突然侵入萨克森,包围了萨克森军队(1。8万人),迫使该部于10月15日投降。在1757年的战局中,腓特烈二世利用法奥俄同盟步调不一致(法国于春天开始战斗行动,而俄国于夏天才开始行动),以及军队(30余万人)展开缓慢的弱点,首先对奥开战。普军(19。2万人)从四面对布拉格展开向心进攻。5月6日,普军击败布劳恩元帅指挥的6万奥军,并将其围困在布拉格。但是,前来增援的奥军道恩元帅所部(5万余人)于6月18日在科林附近击溃了普军,迫使普军放弃捷克。4月,德·埃斯特列元帅所率的法军(7万人)占领了黑森—卡塞尔,在克洛斯捷尔—采文附近击败汉诺威军队(3万人),并攻占了汉诺威。苏比兹亲王指挥的法军(5。7万人)于8月兵临埃森纳赫,威逼普鲁士。腓特烈二世调动主力迎击法军,11月5日在罗斯巴赫战役(1757)中大破法军。随后,他又将兵力(4万人)迅速转移到西里西亚。当时,奥军道恩部在西里西亚包围了施韦德尼茨,并占领了布雷斯劳(韦罗茨瓦夫)。12月5日在洛依滕交战中,奥军也被腓特烈二世击败。与进攻东普鲁土的俄军(7万人)作战的是莱瓦尔德元帅指挥的普军(3万人)。7月5日,阿普拉克辛元帅指挥下的部分俄军(2。4万人)在波罗的海舰队支援下攻占了梅梅尔(克莱佩达),蒂尔西特(苏维埃茨克)、贡宾嫩(古谢夫)和因斯特堡(切尔尼亚霍夫斯克)。8月30日,俄军在大耶格尔斯多夫附近的交战中击溃莱瓦尔德部,打通了进入东普鲁士的道路(参见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但是,阿普拉克辛认为,腓特烈二世的追随者彼得三世不久将成为俄国皇帝(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患病),遂命令部队撤回梅梅尔。为此,他被女皇送交法庭审判,其职务由费尔莫尔将军接替。瑞军(2。3万人)于9月向波美拉尼亚的斯德丁(什切青)进攻,但在俄军撤回梅梅尔后,也撤到施特拉尔松。这样,普军在1757年战局中获胜。
在1758年的战局中,反普同盟出动军队达31。6万人,而腓特烈二世的军队只有14。5万人。反普同盟虽拥有两倍以上的优势兵力,但因步调不一致、相互不配合,而未能发挥其作用。1757年12月在东普鲁土展开进攻的俄军于1758年1月占领了东普鲁士,并把它划为俄国属地。1758年夏,俄军(5。8万人)包围了屈斯特林(科斯琴)。奥地利由于担心俄国取胜,在西里西亚和萨克森采取消极防御,而法国在黑森—卡塞尔和汉诺威也是这样。腓特烈二世集中兵力,企图一一击破奥俄这两个主要敌人,遂从西里西亚侵入捷克,包围了奥尔米茨(奥洛穆茨)。但当他获悉屈斯特林被围后,又把主力调往屈斯特林作战。8月25日的措恩多夫血战,双方未分胜负。普军退向屈斯特林。俄军退向兰茨贝格,从那里转到波美拉尼亚,然后随着冬季酌来临又撤退到维斯瓦河以东。
1759年初,反普同盟军队已达35。2万人,英普同盟军队约有22。2万人。俄国在1759年战局中的计划,是将军队集结于波兹南地区,以便随后开往奥得河与奥军会师。4月,4万俄军(自6月30日起,由有才略的萨尔特科夫将军指挥)向奥得河推进。韦德尔将军指挥的普军(3万人)企图阻截俄军,但7月23日在帕尔齐希战役(1759)中被俄军击溃。萨尔特科夫在克罗森地区与劳东的奥地利军(1。8万人)会合,并在占领法兰克福(奥得河畔)后,建议道恩一起进攻柏林。道思拒绝了这一建议,而力图把军事行动转向西里西亚。腓特烈二世决定抵挡萨尔特科夫对柏林的进攻。8月12日,在库讷斯多夫的交战中,普军(4。8万人)遭到失败(参见库讷斯多夫战役)。但是,由于奥军统帅部的过失,攻克普鲁土首都柏林从而结束战争这个业已展现的可能性未能成为现实。俄军撤到维斯瓦河以东。在西线,法国联军进行了保卫黑森—卡塞尔的战斗和汉诺威的战斗,在汉诺威,8月1日明登要塞被围时遭到失败。因此,尽管俄军取得了辉煌胜利,1759年的战局并未取得重大战果,这是奥地利奉行的政策造成的,奥地利害怕普鲁士被彻底打垮而使俄国势力得到加强。在1759年的战局中,反普同盟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法国反对东普鲁土归属俄国,而准备与英国签订和约,但和谈以失败告终。
1760年,腓特烈二世费尽力气才使兵力增加到10—12万人。反普同盟的军队为22万人。同盟国计划采取协同行动:俄奥军在西里西亚,帝国军在萨克森,法军则对付汉诺威。腓特烈二世为掩护自己的补给线和军需库而转入了防御。俄军和奥军在敌交通线上作战,企图迫使普军放弃其占领的要塞和城市。由于道思逃避了协同行动,萨尔特科夫把俄军主力调往波美拉尼亚,而派遣部分兵力袭击柏林。结果,切尔内绍夫将军率领的俄军(2。3万人)于10月9日占领柏林。但是,由于腓特烈二世率领7万普军在向柏林接近,切尔内绍夫军在摧毁敌军需库和其它军事设施后,便撤出柏林,与在法兰克福地区作战的俄军主力会合。1760年的战局以双方局势都未发生根本变化而结束。
1761年战局中,12月16日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这就是鲁缅采夫将军指挥的俄军在波罗的海舰队的配合下,攻占了普鲁士的坚固要塞科尔贝格(见科沃布热格)。布图尔林元帅(接替染病的萨尔特科夫)统率的俄军在波美拉尼亚站稳脚跟后,与瑞军建立了联系,以便共同从北面对柏林实施突击。在1761年的战局中,普鲁土丧失了南西里西亚,被切断同波兰(普鲁土的粮食供给地)和波罗的海的联系。普鲁士已陷入困境。但是,形势发生了变化。1762年1月5日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病死,腓特烈二世的追随者彼得三世即位,使俄国退出战争,并且把俄军占领的全部土地归还给普鲁士。此后,在5月5日同普鲁士签订了同盟条约,从而拯救了普鲁士,使其免于彻底覆灭。继俄国之后,瑞典也于1762年5月22日退出战争。
在1762年的战局中,普军在俄国切尔内绍夫军(临时编入普军)的援助下,把奥军逐出西里西亚和萨克森,并在弗赖堡附近的交战(1762。10)中战胜了帝国军队。但是,战争已把交战各方拖得精墟力竭,因此,普法于11月3日签订初步和约,普奥于11月24日订立停战协定。
在七年战争中,英法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初期(1756年和1757年)是法国取得了胜利。在巴利阿里群岛的梅诺卡岛战役(1756)中,5月20日法国舰队战胜了英国舰队。但是,随着1758年战局的开始,被欧洲战场拖住的法国,在海上和各殖民地开始遭到失败。英国只给普鲁土以财力援助,因此逐渐在各殖民地积蓄了力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760年占领了加拿大、路易斯安娜的一部分、佛罗里达和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3年初,七年战争结束。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巴黎和约(1761年参战的西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