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清战争史略-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ご海烊搿俺悄谇弊 薄K芸旆⑾帧霸拦胤郎跹稀保鞔挚凇⑾锟诙加腥税咽兀薹ɑ疃闾映瞿叮蓖本患┗瘢笪剩淮苊焯矫骶槭怠睹黛渥谑德肌罚64。。武长春在宁远呆不下去,无处藏身,足以证明那里的群众发动得好,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宁远战役,使刚刚建立的宁锦防线初步经受住了考验,它证明明军坚守城池,使用大炮,发挥火器的威力,是阻止后金强大攻势的有效手段。从明朝方面所使用的武器和战术的改变,已经带有近代战争的特点,它反映了军事技术和战术的新的进步。后金的进攻方式和使用的武器,仍属于古老的传统打法,二者相比,显出它落后于时代的明显差异。战争不单单是人心向背、政治力量消长的对比,而且也是物质力量即武器优劣的对比。随着战争的继续发展,明与后金的战略战术都在为适应新的情况而变化,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新的竞赛!中编    
    明、清(后金)的战略相持    
    (1627—1643年)


第四部分后金对明的议和策略(1)

    1626年(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八月十一日,后金国汗努尔哈赤因病逝世了。他的第八子皇太极接受众兄弟子侄的拥戴,顺利地登上了汗位。他就是为清朝开国立业的第二代君主——清太宗。次年,改年号曰天聪。从此,后金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努尔哈赤逝世两个月后,十月间,忽报明宁远巡抚袁崇焕派都司傅有爵、田成及李喇嘛等三十四人赴沈阳,一为努尔哈赤吊丧,一为祝贺新君皇太极即位。这个出乎人们意料的举动,不禁使人惊讶。后金与明一直处于交战状态,袁崇焕采取的这一行动,无疑是化干戈为玉帛,向后金表示了和好之意。但他真正的意图,是借此机会探听后金内部虚实,想直接试探对方是否有议和的意图。袁崇焕锐意恢复明在关外的疆土,他制定了一条“恢复之计”,这就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明史袁崇焕传》,卷259。和谈作为战守的辅助手段,有利于实现他的“恢复之计”。他派代表团去沈阳的真意原来如此。    
    思想敏捷的皇太极完全掌握了袁崇焕的脉搏,也就顺水推舟,极为热情地欢迎这些陌生的来客,以丰盛的酒宴和慷慨的馈赠款待他们,还让他们参观八旗兵的雄姿盛容,极力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傅有爵一行在沈阳逗留了将近一个月才返宁远。临行前,皇太极派遣方吉纳、温塔石等七人随明使回访袁崇焕,献上貂皮、人参、银两等礼物,另有他的一封信,明确提出两个政权言归于好的原则,要求袁崇焕作出肯定的答复,他才能考虑具体设想《清太宗实录》,卷1。。    
    皇太极从一开始就对和谈持积极的态度,时时表现他对此事的热心。而且越到后来,他对和谈表现出越为迫切的心情,不惜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频频向明朝传达他要求停止战争、实行和解的良好愿望。人们不禁要疑问:一向以进攻取胜的后金仅遭到一次宁远失败,为何一而再地求和?他是真求和,还是假求和?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战争从来都不会因为一城一地之得失而结束,何况明与后金的战争正处在胜负难解的阶段,双方任何一方都不会自动找上门要求议和,不能不令人感到迷惑不解。的确,古往今来的历史充满了种种复杂纷纭的现象,但只要作一认真分析,也就不难揭示它的真谛。    
    首先要看到后金所处的形势及国内状况。到努尔哈赤去世前,它已经领有广大的疆土,与明鼎足而立。它的东南已达鸭绿江,与朝鲜为邻;北至嫩江,与蒙古接壤;西越辽河,与明朝相峙。后金正好处于这三股势力的包围之中。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就意识到这一危险的形势。他把明朝当成主要“敌国”,视蒙古、朝鲜为“内顾之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为了摆脱被包围的险境,他不惜“一时之劳”,“惟远大是图”《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先把都城从偏僻的赫图阿拉迁至辽阳,又从辽阳再迁沈阳。努尔哈赤采取军事征服的政策,希图依靠它的八旗劲旅,先征服它的主要敌国——明朝,然后征服其他两股敌对势力。但他的这个战略目标远没有完成他就去世了。他的继承者皇太极更深刻地看到后金所处的险恶环境。他曾对其兄代善说过:“皇考收服诸国,创立基业,并把它留给了我们。如今,汉人、蒙古、朝鲜四境逼处,都与我对立,而且哪个国家不被我征讨?天下之人谁不在图谋我们呢?所以我们要努力图强,勉勤国政。”《东华录》天聪五年六月。在努尔哈赤晚年,后金与朝鲜虽没有触发大规模战争,但双方的矛盾日趋激化。朝鲜坚定地站在明朝一方,并从道义上、物资上支援明朝对后金的战争。这使后金深感一个同明友好的朝鲜的存在,已构成它的心腹之患。处于分裂状态的蒙古有一部分被明拉拢到自己一边,经常威胁后金的侧翼。努尔哈赤倾注全力攻明,夺得了辽沈广大地区,从而取得了牢固的立脚点。这是后金浴血奋战所获得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胜利。但是,皇太极看到,随着对明战争的扩大与深入,后金势必受到朝鲜与蒙古的牵制,不能放心大胆地同明争战。因此,如果要夺取战争的胜利,必须投入更多的兵力和物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解除朝鲜与蒙古的“内顾之忧”。欲达此目的,就要缓和同明的关系,即暂时放弃对明的大规模进攻,以和谈的策略稳住明朝,以便使自己腾出力量进攻朝鲜,剪除腹背心患,再进而降服蒙古。这样,它就会突破“四境逼处”的险境,全力以赴和明朝争衡。


第四部分后金对明的议和策略(2)

    从明与后金的力量对比来看,皇太极认识到,后金不可能在短期内战胜明朝。宁远战役的惨败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天聪二年(1628年)有一份佚名奏本,对双方的强弱之势作了深刻地分析。他说:“南朝(即指明)历代二百六七十年,武弱文强,法久弊生,上下欺罔,贿赂公行,至万历末年而纪纲大坏矣。先皇帝(指努尔哈赤)席卷河东,已成破竹之势,怀疑中止,是皇天之所以留大明也。”经天启七年明日见衰败,“虽师老财匮,然以天下之全力毕注于一隅之间,盖犹裕如也。”《明清史料》甲编,《天聪二年奏本》。从全局看,明朝经年用兵,弄得兵疲财尽。但是,它把全国的物力、财力与兵力集中于一个局部地区,还是相当充裕的,明朝苦心经营山海关和辽西宁锦防线,就是一个明显的事例。它所投入的兵力和粮饷及武器装备都绰绰有余,足以抵挡住后金的进攻,即使拼消耗,也不会在短期内伤损它的元气。明人曾分析双方强弱,说:“我兵虽少,有民不患无兵;奴众虽强,能守即不为弱。”《明清史料》乙编。这意思是说,明朝有众多人口,是兵力源源不断的来源。后金虽然一时强盛,如果能守住已得领土,还不会衰弱下去。反之,它不能守,就会被庞大的明军吃掉。这一点,连后金内部的人也认识得十分清楚,认为“中国众大,未易卒国”。《明清史料》甲编。因为“他家(指明朝)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天聪朝臣工奏议》,《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六部通事奏》。皇太极至晚年曾兴叹:明朝“虽兵马屡挫,城池屡失,而国势屹然未倾”,其根本原因是,“明初规模详备”,基础牢固《清太宗实录》,卷37。。这就决定明朝不能速亡。    
    同样,由于后金本身的力量有限,也不能速胜。皇太极和他的诸贝勒大臣及汉官们都认识到,后金“地窄人稀,贡赋极少”,财力不足,“全赖兵马出去抢些财物”《天聪朝臣工奏议》,《胡贡明陈言图报奏》。。每当出兵之际,“俱欣然相语曰:‘去抢西边(指明朝)。’汉人闻我动兵,亦曰:‘来抢我矣!’”《天聪朝臣工奏议》,《王文奎条陈时事奏》。但抢掠并不能保证生活的来源。为了出征,不得不“卖牛典衣,买马制装,家私荡然”。《天聪朝臣工奏议》,《宁完我等谨陈兵机奏》。后金的另一弱点,兵力不足。为弥补兵员,不管老幼一律征兵,“儿子当差,孙子又当差,至于爷爷差事还不去”,甚至一家生三四个儿子都得“当差”,而“老子差事不去”《天聪朝臣工奏议》,《扈应元条陈七事奏》。。未成年的少年即当“壮丁之差”,而老至六七十岁,连有残疾的人亦不能免壮丁之差《天聪朝臣工奏议》,《胡贡明谨陈事宜奏》。。“当差”,即当兵。据朝鲜记载,后金国从十岁小儿,到七十老翁,无不从军朝鲜《仁祖实录》,卷45。。百姓所受征兵打仗之苦是相当深重的。因此,他们对战争的积极性无从发挥。尽管动员“全民”皆兵,其兵力来源不能不受到人口少的限制。辽东地区总人口以“百万生灵”为最高额数计《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佟养性谨陈未议奏》。,按后金满洲三丁抽一《清太宗实录》,卷17。,蒙古三丁抽一披甲《清太宗实录》,卷55。,汉人十丁编兵一名《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中,《丁文盛等谨陈愚见奏》。等规定计算,它进关前的最高数才有十四万六千余名。这点兵力是不能与明相比的。前有广宁之役,一城驻军即近十三万。    
    后金不仅财用不足,兵力不足,而且由于努尔哈赤晚年实行错误的政策,加深了内部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造成国势不稳,在政治上削弱了它的控制力量。他的败政,集中表现为采取民族歧视与压迫的政策,特别是在进军辽东过程中,大肆屠戮汉族人民,因而也遭到汉族人民与明兵的强烈反抗。这方面的事实在《满文老档》、《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都有大量记载。他去世后,许多大臣都持批评态度,以此为教训,设法改善政治。汉官宁完我提出,过去“策多疑过杀,不知收拾人心,而天即以辽土限之耳”。《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胡贡明陈言图报奏》。因不得人心,而不能再向辽东之外扩大。努尔哈赤时,辽东人多逃亡,“不知昔年去者,皆因杀戮之余,故痛心切齿,宁死不降。”《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王文奎条陈时事奏》。到皇太极时,汉官胡贡明尖锐指出:“今我皇上凡有出兵,房屋烧毁,土地荒芜,如此行事如何使人归心,而上天乐助与乎?”《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胡贡明谨陈事宜奏》。所有这些,都是弊政,给后金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影响,从而削弱了后金的国力,即所谓“家邦未固”《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张弘谟等乘时进取奏》。。    
    宁远之战暴露了八旗兵的许多弱点。“野地浪战”是后金的优势,而“南朝万万不能”。在宁远战役前,明兵一直采取对阵的打法,连连失陷领土。袁崇焕总结以往的教训,改变战术,变野外浪战为“婴城死守”,后金骑兵在坚城之下,迅即丧失优势,无所施其技。其步兵亦缺乏攻城经验,它们以往同明兵的胜负决于城外战场,攻城则非所长,“每每弗下”。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攻城之计,为不得已”,而又为“兵法所忌”《明清史料》甲编,48页。。所以,它在宁远遭到重创,并不奇怪。宁远战役,第一次给后金以重大教训,使皇太极和他的谋臣认识到后金的军事力量的极限,光靠单一的军事征伐不能解决问题。他曾批评汉启心郎说:“尔汉启心郎、生员等,动则以航海取山东,攻山海关为言,天与我以有限之兵,若少亏损,何以前进?为此说者,是为敌人而损我兵,徒以空言相赚耳,此奏何益!”《东华录》天聪七年十月。这就需要时间,积蓄力量。同时,要开展政治斗争,实行新的策略,配合军事斗争,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战胜明朝。


第四部分后金对明的议和策略(3)

    基于以上原因,皇太极重新制定了对明朝的基本方针。天聪二年一份佚名奏本说得很清楚:“我国处南朝大计,惟讲和与自固二策而已。”所谓“讲和”,就是要以“逊顺其词”,要明朝同意他们的求和要求。而明朝“贿赂积习难除,日久而玩愒必生,明知明踏势所必至,待我国益富,兵益强,乘间自投,破竹长驱,传檄天下矣,兵法所谓卑骄利诱之术也。”所说“自固”,就是“修我政治,垦我疆土,息兵养民,举贤任才,勿慕虚名,惟求实利,此吃紧之要着,自固之上策也。”《明清史料》首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