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探望亲人,1880年3月,柴可夫斯基回到了彼得堡。他前去为父亲扫墓,又去看望了处于极度悲哀之中的继母。此时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已是众望所归,在国际上他已初享盛誉。彼得堡的音乐同行们都对他表示好感,一些社交活动他不得不去参加。为了联系《第二交响曲》的出版和处理一些业务方面的事情也占去他不少时间。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邀请柴可夫斯基去参加晚宴。这一切都搞得他疲惫不堪。
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也不觉轻松,仍然躲不开那些社交活动。在莫斯科他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感觉,他觉得“以往的一切已经从脑海中消失”,而他成了“来自另一个世界和另一时代的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物”。这个古老的城市对他说来是很亲切的,可以说他更加喜欢这个城市了。但是他却不愿意在这里久留。带着这种心情,柴可夫斯基于4月下旬又来到了卡明卡。他永远把卡明卡当成他的家,只有在亲人身边,他的精神才能彻底放松。
妹妹和妹夫趁柴可夫斯基来的机会短期外出,把五个孩子留给他照管。他对外甥、外甥女们一向非常宠爱,和他们在一起要比他在莫斯科、彼得堡的社交场上开心得多。在这里他也可以安安静静地工作。这期间他完成了《意大利随想曲》的管弦乐谱,修改了歌剧《奥尔良的少女》。这部歌剧当时已被彼得堡的权威们接受,获准在玛林斯基剧院上演。在卡明卡住的时候,他还写了六首二重唱。他用阿·托尔斯泰的词写了浪漫曲:《祝福您,森林》、《心儿飞上高空》、《金黄色的田野》、《唐璜小夜曲》……他把这组歌曲献给了外甥女塔吉亚娜·达维多娃。柴可夫斯基的许多浪漫曲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很快得到普及。
仲夏,应梅克夫人邀请,他再次来到布莱洛夫。当时梅克夫人在瑞士。当他走进书房,看见桌上放着梅克夫人留给他的便条和礼物,这是一只在巴黎订购的精致的表,一面刻有贞德骑在马上的像,另一面是阿波罗太阳神和两个缪斯女神,用金星粘在黑色珐琅上,做工精巧,价格十分昂贵。便条上说,她在世上活不了多久了,送一只表给最亲爱的友人做纪念。得到这个礼物后,柴可夫斯基写信告诉梅克夫人说,他会常常把表带在身边,一刻也不会忘记她。
在布莱洛夫,在梅克夫人的书房里,保存有柴可夫斯基作品的全集。他翻阅自己的作品,觉得写得都还不够完善。他决定在一个时期内不再写新的东西,专门修订和校正以前的作品。
在布莱洛夫住了一星期后,柴可夫斯基前往梅克夫人的另一处庄园——西玛基。在这里他完成了《奥尔良的少女》的修改工作。为了休息一下,他把比才五年前写的《卡门》的乐曲从头到尾弹了一遍。他觉得这部作品“自始至终都很迷人,让人心旷神怡”。他感到在《卡门》的音乐里,有许多瑰丽精巧的手法,没有一点造作生硬,完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他每弹一场都被感动得落泪。他认为比才是一位对现代音乐有贡献的音乐家。他相信,“大约在十年以内,《卡门》将成为世界人们最喜爱的一部歌剧”。
他在西玛基度过了宁静、愉快的日子。独处永远是他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他既可以好好休息,又可以有成效地工作。7月底他离开了西玛基。这一次他写了几首浪漫曲留作纪念,其中他最喜欢的一首是《暮色降临大地》。柴可夫斯基喜欢黄昏,他觉得日落时分有一种忧伤动人的美丽,而西玛基的黄昏更是富于诗意的。
6。 《1812年序曲》《弦乐小夜曲》
尼·鲁宾斯坦早就让柴可夫斯基为即将到来的莫斯科博览会写一首曲子。他指定了三个题目让柴可夫斯基选择:一、博览会开场;二、庆祝亚历山大加冕25周年;三、天主教堂落成。柴可夫斯基对这三个题目都没有创作热情,但他必须完成尼·鲁宾斯坦交给他的任务。他围绕第三个题目展开了构思。这座天主教堂是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中被毁的。作曲家以俄国人民的抗法战争为创作素材,写了一首《1812年序曲》。这部序曲是为在广场演奏而设计的,听众准是普通民众,所以作曲家采用庞大的乐队编制。乐曲中有炮声,教堂钟声,还用了一些人们熟悉的歌曲作音乐主题。这首曲子属于柴可夫斯基的应景之作,不属于有感而发的作品,他写时只求“很响、很闹”的效果,但出乎意料,它却成为柴可夫斯基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虽然这是一首偏重外在效果的作品,但还是深刻而又真切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1941年以后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1812年序曲》起了鼓舞人民斗志的作用。这首乐曲也受到斯拉夫民族国家的特别喜爱。
在同一时期,柴可夫斯基创作了《弦乐小夜曲》,这是他的心爱之作,这是“由于内心冲动而写成的”具有极大艺术魅力的作品。第一乐章是《小奏鸣曲式的乐曲》,作曲家说:“在第一乐章我是向莫扎特表示崇敬,这是有意模仿他的风格。”他在给尤尔根松的信中说:“不知是因为它是我新降生的孩子,还是由于这部作品的确写得不俗,我立刻醉心地迷恋上了这部小夜曲,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呈献给世界。”这首曲子也受到安东·鲁宾斯坦的赞赏,此人对新作品一向十分挑剔,这一次却一下子被这首小夜曲所打动。
1881年10月30日在彼得堡俄罗斯音乐协会的音乐会上由纳甫拉夫尼克指挥首次演奏了《弦乐小夜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的第二乐章《华尔兹舞曲》应听众要求又重奏了一遍。这是典型的柴可夫斯基式的圆舞曲,音乐优美典雅,感情真挚热忱。不久,1882年1月28日在莫斯科又由俄罗斯音乐协会新任指挥马克斯·冯·埃尔德曼斯朵夫指挥演奏了这首乐曲,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评论家们一致认为这部小夜曲是柴可夫斯基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1880年底在音乐学院的音乐会上,演出了柴可夫斯基《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姆的圣餐仪式》,合唱者演唱得相当出色,“音乐厅被挤得水泄不通”,听众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对此曲的极大欢迎。
在俄罗斯音乐协会12月18日举行的音乐会上,尼·鲁宾斯坦首次指挥演奏了《意大利随想曲》。莫斯科音乐评论家们对这首乐曲给予很高的评价。1881年1月,由纳甫拉夫尼克指挥,在彼得堡也上演了这部随想曲。彼得堡还准备上演《奥尔良的少女》。莫斯科准备上演《奥涅金》。柴可夫斯基在这两个城市之间跑来跑去。在年底举行的莫斯科音乐节上,还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许多室内乐作品和歌曲。他也被邀请参加了这些作品演出的排练。柴可夫斯基现在已成为公众爱戴的伟大作曲家,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慕,报界提议,将此次音乐节的最后一周命名为“柴可夫斯基音乐周”。
1881年2月下旬,《奥尔良的少女》在彼得堡上演。歌剧受到观众空前热烈的欢迎,他被观众请到幕前24次。然而成功并未给他带来快乐,玛林斯基剧场的经理们对这部歌剧的态度不友好,演出过程中演员们也因角色分配问题发生矛盾。最后这部歌剧被从演出剧目中删除了。
歌剧《奥尔良的少女》演出之后,柴可夫斯基去了意大利。
7。 纪念尼古拉·鲁宾斯坦
在罗马,柴可夫斯基受到康士坦丁大公和住在那里的俄国贵族阶层的欢迎。他经常被邀请在贵族们的官邸举行的宴会和晚会上演奏自己的作品。然而他并不喜欢在罗马过这样的生活,他参加这样的聚会完全是出于无奈。为了寻求宁静的安身之处,他去了那不勒斯。可是在那里他知道了亚历山大二世已于3月13日被暗杀的消息。在这样的时候旅居国外,他觉得不是件好事,于是他打算回国。正在这时,他收到了尤尔根松的电报,得知尼·鲁宾斯坦已于巴黎病逝。尼·鲁宾斯坦是1881年3月由莫斯科去国外治病的。他的逝世使柴可夫斯基感到十分悲痛。他立即赶赴巴黎,途中一直忐忑不安。他到达巴黎后知道鲁宾斯坦的遗体已于当日清晨6点运到俄国教堂了,他没有赶上与尼·鲁宾斯坦的遗体告别。3月25日柴可夫斯基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尼·鲁宾斯坦的第一次葬礼。前往吊唁的还有安东·鲁宾斯坦、法国作曲家马斯奈,屠格涅夫也去参加了他的葬礼。
尼·鲁宾斯坦的病逝对柴可夫斯基来说又是一次难以承受的打击。虽然尼·鲁宾斯坦曾屡次伤害过柴可夫斯基的自尊心,但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生涯中,他却是一个决定性的人物。20年前正是尼·鲁宾斯坦对他说:“彼得,这里是你的职业,音乐是你的职业,证实你自己是个音乐家吧!”是尼·鲁宾斯坦把刚从音乐学院毕业的年轻的柴可夫斯基引入莫斯科,给他提供了能在莫斯科立足的基本条件。作为钢琴家和指挥家,他是柴可夫斯基作品的传播者。他最先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绝大部分作品。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结识也是通过尼·鲁宾斯坦的引见。柴可夫斯基说:“尼·鲁宾斯坦作为艺术家,我一贯对他有高度评价,作为一个人,我对他并无亲近之感(尤其是最近一个时期)。现在当然,除了他的优点以外,其他一切都被忘掉了,而他的优点是多于缺点的。我不用说他对民众的意义,只要想到他是无可替代的人物这一点就足够了。”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公报》上发表了悼念尼·鲁宾斯坦的文章,对他的光辉业绩做了高度评价。
尼·鲁宾斯坦逝世后,俄罗斯音乐协会希望柴可夫斯基能担任音乐学院的领导工作,柴可夫斯基还是拒绝了。他推荐了25岁的塔涅耶夫。
为了对尼·鲁宾斯坦表示永远的纪念,柴可夫斯基写了一部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曲。过去梅克夫人曾建议过他写一部三重奏,当时他对梅克夫人说他对这三件乐器的组合很反感,而现在他觉得应该做一次尝试,用这种陌生的乐式来表现自己的乐思。这部三重奏的旋律很富于表现力和交响性,由两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是《哀歌》,表现了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第二乐章主题是民歌曲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E大调主题和十一个变奏,第二部分是终曲变奏和结尾,所以有人把这部作品看成是三个乐章。这是柴可夫斯基所写的变奏曲中最多姿多彩的一部。通过色彩纷呈的音乐形象展现了伟大音乐家尼·鲁宾斯坦丰富的艺术生涯和对音乐事业不朽的贡献。这首作品于1882年1月完成,后来也成为乐坛上极受欢迎的曲目。
8。 沙皇的嘉奖
1882年5月,柴可夫斯基向剧院理事卡尔·达维多夫索要《波尔塔瓦》的歌剧脚本。他准备以普希金的长诗《波尔塔瓦》为题材创作一部新的歌剧《马捷帕》。这是一部抒情心理和历史事件相结合的歌剧。与交响曲的创作相比,他在创作歌剧方面显得逊色,但他始终不放弃在这方面的追求。
1883年7月,歌剧基本完成。8月下旬柴可夫斯基与莫斯科剧院理事会商讨有关上演《马捷帕》的事宜。新上任的剧院经理伊凡·亚历山德洛维奇·维塞伏罗茨基是柴可夫斯基音乐的狂热崇拜者,因此剧院对歌剧《马捷帕》表现非常热情。于是彼得堡和莫斯科争先恐后要上演这部新歌剧。
1884年1月,莫斯科大剧院开始进行初演排练。柴可夫斯基十分欣赏饰演女主角的演员埃米丽娅·卡尔洛芙娜·巴甫洛夫斯卡娅的演唱。《马捷帕》在彼得堡、莫斯科两个城市同时排练,搞得柴可夫斯基疲惫不堪,健康状况大不如以前了。加上该剧在莫斯科初演时,观众反映冷淡,使他心情不好,他决定出国休息。然而2月中旬《马捷帕》在莫斯科正式上演时,获得了辉煌的成功。台下是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给了柴可夫斯基很大安慰。他致函女演员巴甫洛夫斯卡娅,感谢她出色地饰演了女主人公玛丽亚的角色,使歌剧获得了成功。
亚历山大三世在彼得堡玛林斯基剧院也观看了这个歌剧。沙皇对作曲家本人竟不在演出现场表示惊讶。沙皇很赏识柴可夫斯基的歌剧。不久,柴可夫斯基接到亚历山大三世为他授勋的通知。音乐学院指挥纳甫拉夫尼克也给他写信说,沙皇已批准排练《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合唱。柴可夫斯基只好中断了在巴黎的休养,回到了彼得堡。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赐予柴可夫斯基一枚圣·弗拉基米尔四级勋章,并以宽厚友善的态度接见了他。谈到这次会见沙皇和皇后的情景,柴可夫斯基说:
“我觉得两位陛下宽以待人、心地善良,我相信任何人只要有一次机会看到沙皇的眼睛,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