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来说,一个人参加工作几年都会有一种感伤,很多事自己这辈子都没机会了。蛰伏的时间越久,越是灰心丧气,求一个小富即安而不得。于是刘备不屈不挠大器晚成的故事便成了我们的鸡汤,于是刘备变得越来越不像人。

往高了说他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便是真的猛士吧!

往低了说,他就是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要跑、跑、跑、跑到你打不着我的小强。

这个问题笔者思考了很久,最后笔者的眼光落在了煮酒论英雄的典故上。青梅煮酒的风雅是罗贯中的手笔,因而我们自然而然地被这份风雅所吸引而忽视了史书上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的深远影响。

如果有一天你刚到一个新单位,最高领导对你说咱们单位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只有你和我两个!这恐怕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恭喜恭喜,他打算让你做他的接班人。第二种,奔跑吧,兄弟!他至少也会永远防着你。

刘备不久就带着兄弟奔跑了,从此不管曹操是强还是更强,再也没有向曹操妥协过。

有人说刘备反曹是因为曹操是汉贼,那私自拥立皇帝的袁绍难道就不是汉贼?刘备不照样投奔?那时候谁知道官渡大战袁绍会败给曹操?如果袁绍胜利,汉室还有机会?刘备还有机会?胸怀大志就非得不当皇帝誓不罢休?他是刘备,有血有肉的刘备不是《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

有人说刘备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所以与曹操势不两立,袁绍至少没有被皇帝下诏讨伐过啊。衣带诏这事儿,《三国志》、《资治通鉴》以及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都表示怀疑好不啦?

袁绍与曹操,在实质上都是汉贼。从形式上来说,曹操好歹还拥立了天子,从个人交往上,刘备在公孙瓒手下时也与袁绍敌对过,为何他可以给强势的汉贼袁绍打工却要反曹到底?因为曹操重视他,重视得让他发毛。

如果有人有机会采访刘备:玄德公,为什么你这么能奋斗呢?他可能会跟你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但心里恐怕在想:我只是想活着啊。

请允许我相信刘备有作为一个人的现实考量,毕竟神话一个人终将招致妖魔化的恶果。

第三、刘备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核心团队跟着刘备二十多年,不能说什么好处也没有得到,但显然付出与回报在漫长的时间里是不成正比的。刘备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的团队却是铁板一块,即使曹操对关羽欣赏到无以复加基情四射的地步,关羽也要千里走单骑去寻找刘备,堪称古往今来最感人至深的奔跑吧兄弟。

常年不能升职加薪,还要不断地变更工作地点。老板整天寄人篱下,员工们更是没有面子。本来资产就不多,还数次破产。就这还能二十几年任劳任怨,明明有大公司的老总频频致意眉来眼去还是自己想尽办法找到老板好上班。图什么?好处?显然不是。兴复汉室的理想?得了吧。

刘备的组织能力源于他的人格魅力,所谓人格魅力就是恶心自己愉悦别人。刘备打脱牙和血吞,打断了胳膊往袖子里藏,唾面自干反正这一类的词儿我都词穷了。刘备把正能量传播给全世界,负能量全往自己肚子里装。所以他这辈子最喜欢的人是睚眦必报的法正(法正是刘备在位时获得谥号的唯一大臣,庞统关羽张飞都没有这个待遇)。而诸葛亮也表示理解,因为法正的快意恩仇正好可以帮刘备过干瘾,一吐几十年的闷气。

更了不得的是刘备的宣传能力,信义著于天下不是靠嘴说的。从救孔融到救陶谦,从安喜县亲手鞭打督邮也不肯行贿到长坂坡抛妻弃子也不舍百姓,哪一次不是玩命博名声?没有这几十年的诚信招牌,哪有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典故?哪能骗得刘璋引狼入室?刘备不是刘虞那样的仁人君子,他是放了二十年的长线只为了钓鲸鱼的天下枭雄!

组织和宣传能力的核心奥秘是其他汉室宗亲们都没有的对别人柔,对自己刚的人性之刚。许多年以后,曾国藩秘传弟子李鸿章的十八条心法中,第一条也是唯一流传下来的一条谈的正是这种人性之刚。一个人只要能够对自己狠到这个程度,虽然不能一统江山,至少也能达到刘备、曾国藩的高度。

第四,为什么刘秀能再造大汉,刘备却失败了?

刘秀与刘备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平民化了的皇室后裔,老爹都是县长一级的小官,都年幼丧父在叔父的资助下上学,都是在王朝覆灭后起兵逐鹿天下。然而这些对于干事业都不是关键,不同之处才是要点。

从微观上看:

第一、刘秀有大哥给他打家底,而刘备连个亲兄弟都没有。刘备是积聚了些人才,但在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面前实在寒酸了点儿。

第二、刘秀出道早,成名早,如有神助,28岁就以一万七千人的兵力在昆阳之战中大破王莽派出的四十三万大军。而赤壁之战时,刘备已经47岁高龄了。30岁的年纪,刘秀已经称帝,刘备还因为孔融知道世上有个刘备高兴得手舞足蹈。

第三、刘秀的敌人档次太低,除了王莽,一个让大伙耳熟能详的人物都没有,而王莽纯属是自己作死,其他对手除了与刘备惊人相似的公孙述,都是连个像样的战略规划都没有的路人甲。(公孙述的部下李雄所做的战略规划实则是诸葛亮《隆中对》的雏形);正是这个公孙述与刘秀耗的时间最久,搞得刘秀以天下敌一隅还花了十二年。而刘备的敌人……别说曹操、孙权了,单说他们麾下如雷贯耳的文臣武将的姓名就能写满一张a4纸。刘备不该拿来和刘秀对比,公孙述才是他最适合的参照物,而刘备完爆了他。

知乎大v——kaiser说:“刘秀的故事是一个玛丽苏的故事,而刘备的故事是一个《读者》或者《青年文摘》的故事。”真是精辟得不能再精辟了。

从宏观上说:

刘秀是顺势而为,刘备是偏要勉强。

什么是势?在当时,贵族地主已经腐化堕落,庶族地主的黄金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于是需要士族地主过渡为统治阶级,而王莽对士族的打压让豪强们愿意给乖巧的,与他们关系良好的,甚至还搞了政治联姻的神勇青年刘秀以大力的赞助。刘秀的队伍是地主武装,绿林军赤眉军这样的农民武装只能是他暂时利用的对象。(也许这就是刘秀的故事现在传播不广的原因吧。)东汉建立后,刘秀也曾反戈一击打压豪强但治标不治本,因为他所推崇的儒家意识形态加上察举制的人事制度无可避免地造成学阀对知识的垄断,垄断财富不可怕,垄断了知识也就锁死了底层人民的上升阶梯,所以东汉中后期只能用外戚和宦官去和士族拔河,但外戚和宦官虽然不能一竿子扫倒说他们都是混蛋,但总体素质的确远远不如饱读诗书的文官。

刘备虽然嘴上没说,实际上和曹操一样搞唯才是举。而诸葛亮更是和曹操一样走法家路线,曹操的遗志被曹丕丢到一边,反倒被死敌继承了下来。刘备政权的核心价值观是公平,而特权阶层最不能接受的也正是公平。偏要勉强公平的结果便是蜀汉在三国中第一个灭亡却永远为后人所向往。

被陆逊火烧连营是刘备失败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先灭曹魏希望渺茫,刘邦当年暗度陈仓重回富庶的关中地区可以与项羽争夺天下,刘备就算拿下当时已经破败不堪的关中地区,何年何月才能打到洛阳?就算顺利了,孙权不是照样会在背后捅刀。

荆州不能丢,公孙述的教训血淋淋地在那摆着。荆州集团的老家丢了,与益州集团的矛盾也就无可避免了。曹丕刚刚上任,需要时间站稳脚跟,正是伐吴的最佳时机。曹丕站着说话不腰疼,说刘备连营七百里焉能不败,可地形就是那么狭长,水军又显然不是东吴水军的对手,不在岸上连营七百里还能怎样?战略上没有错,可悲之处在战术上,曾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的刘备居然没有重视消防。

我常常想,如果刘秀在昆阳没有本是晴空万里之天突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涨使敌军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如果刘备在夷陵、哪怕是之后马谡在街亭突然间暴雨倾盆,是否,一切都不一样了?

笔者不信天意,但不得不服天气。不知刘玄德,是否也做此想。

爸爸,去哪儿?

作为皇帝的刘禅乏善可陈,前文在讲述蒋琬、费祎、姜维时见缝插针,谈的已经足够。这一次笔者想谈的是作为一个人的他。一提起刘禅这个名字,脑海中总是会出现一个痴傻胖子的形象,因此本文将称呼他的字——刘公嗣。

公元207年,荆州牧刘表的客将,兵马不超过一万的左将军、名义上的的豫州牧、颠沛流离了23年,已经46岁,为大腿肌肉消退(成语髀肉复生的由来)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的刘备在这一年收获了新的希望,而且是好事成双:

1。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

2。小妾甘夫人为他生下了一个老来子,同时也是他无可置疑的继承人。刘备为他取名为刘禅,字公嗣。

一岁,曹操南征荆州。长坂坡上,刘备不愿抛弃追随他的百姓却抛妻弃子。襁褓中的刘公嗣幸得神勇的赵云救出。

两岁,还没来得及记住母亲是什么样子,甘夫人去世。很快,他的父亲为了皇图霸业搞了一次政治联姻,迎娶了孙权之妹——孙夫人。这位孙夫人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美丽温柔。她不仅身手敏捷而且刚强勇猛,身边常年带着一百多个全副武装的女保镖,并且纵容从娘家带来的人马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就连戎马一生的刘备每次见到她都感到惴惴不安,天纵英才的诸葛亮也把她看做不安定因素,总担心会变生肘腋。刘公嗣还小,但愿没有留下什么童年阴影吧,但愿。

五岁,刘备外出。刘公嗣被后妈绑票,准备带回娘家作为对刘备集团的要挟。幸好又被张飞和赵云救回。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可怕的后妈此后再也没有回来。

七岁,刘备占领益州,为了与益州本地势力结合,再次政治联姻,给刘公嗣又找了一个后妈——吴夫人。

十六岁,蜀汉在夷陵之战中战败,元气大伤。不知刘公嗣何时才能认识到,他命中注定要背负的一统天下的伟业早在这一年就已沦为泡影。

十七岁,被父亲托付给诸葛亮。要求他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这位相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公嗣父母双亡。好在由于两个弟弟太小,帝位的继承没有出什么岔子。在三国十一位帝王中,就属他的皇位来得最是轻而易举。

赚来的一百亿和抢来的一百亿,珍惜的程度能一样吗?更何况,都没人跟他抢。

十七岁到二十七岁,朝廷的事情,诸葛亮说了算。宫里的事情,董允说了算。刘公嗣只是一个橡皮图章,活像是君主立宪制下的君王。

二十七岁,诸葛亮去世,朝廷的事情他终于说得上话了,掌握了最高人事任免权,日常行政权则交付与蒋琬。

三十一岁,认识到自己确实干不了什么的刘公嗣任命蒋琬为大司马,开府治事。

三十九岁,蒋琬去世,但早在刘公嗣三十七岁那年,费祎由于迎击曹爽伐蜀大军建立的威望已经掌握了蜀汉的实际权力。这一年对刘公嗣影响最大的是董允的去世,从此他总算可以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忙于工作,只是偶尔考察学业的父亲、记不清长相的母亲、刚强勇猛的继母、一心北伐、事必躬亲、把他当做小孩子越俎代庖的相父、天天盯着他管着他的董总管……

不要以爱我的名义逼我,不要以我不需要的方式来对我好,这个要求过分吗?多年以来,刘公嗣的乐趣、温暖、欣慰、全部来自于一个叫做黄皓的宦官。

他宠信黄皓、不仅给他富贵还放任其干预朝政,是他不对。但如果是你,从小到大所有人都在要你好好学习、努力上进、做你该做的事,不要做你想做的事,明明有的是钱但就是不允许你任性……

只有一个人,一直在宠着你、惯着你、尽他所能地满足你的一切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每天变着法儿地哄你高兴,你想听的话也只能从他那里听到,你最想说的话也只能说给他一个人听……

孤独寂寞冷了半辈子,遇到了一个人,把他的温暖转移到你的胸膛。你敢说自己一定能让上次犯的错反省出梦想?

来吧,刘公嗣,摸摸头,一路走来辛苦了。

刘公嗣对诸葛亮有意见,对董允有意见。但他毕竟没有像他之前和之后的那些同行一样反攻倒算,他很清楚这些人是为他好,只是好的方式不是他想要的。

四十六岁,费祎遇刺身亡。刘公嗣重用姜维,让他放开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