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丕时代主要忙活两件事,一是搞经济建设,二是攻打吴国。

曹睿时代也主要忙活两件事,一是防御诸葛,二是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大魏“添砖加瓦”。

曹爽时代,其实只忙活一件事——通过改革限制特权阶层的膨胀。当时外戚和宦官都已不吃香,九品中正制使朝廷里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世家子弟,庶族要想出人头地越来越难,皇家的权威也被士族们逐步消解。

特权阶层有时是贵族、有时是庄园主、有时是大地主、有时是大资本家,但特权阶层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通过联姻和欺上压下来发展壮大。这不是道德问题,只是属性使然。对付特权阶层是负责任的执政者们永恒的主题,方法目前来看只有两种:

一、发动群众消灭特权阶层。

二、通过光明伟岸的制度和伸手不见五指的手段限制特权阶层。

第一种办法在社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之前只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所以没有提到爱国是因为人类没有特权阶层的时候也就没有国家之分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能力是存在差异的,不管你消灭多少特权阶层,总会有新的特权阶层蹦出来。

第二种办法虽然治标不治本,但总比不治或者往死里治强。至于如何治本?当然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了。

曹爽限于历史的局限性,只能努力去治标。他任用夏侯玄等人改革九品中正制,希望恢复唯才是举的人事制度。但既得利益者永远不会放弃既得利益,改革意味着阻力巨大。而曹爽职位虽高威望却不足。

曹爽觉得可以通过出兵讨伐小国以加强威望。许多年以后,有一个叫做勃列日涅夫的老人,是他的知音。

曹爽觉得可以通过政治改革,一步到位重现曹操时代的荣光。许多年以后,有一个叫做戈尔巴乔夫的中老年人,也是这么想的。

曹爽不明白,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对外战争的确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凝聚人心,进可登高一呼,退可虽败犹荣。而挑起战争,去对付一个相对弱小的政权,一旦受挫就会陷入战争泥潭,威望扫地,留下千古骂名。

曹爽不明白,直接搞政治改革难度太大,一着不慎就会全面崩盘。推进经济改革,逐渐改变上层建筑,看似迂回实则稳妥。即便强如曹操当初要搞唯才是举也要以屯田制度限制士族对土地的兼并,使士族无法垄断土地和知识。

即使没有司马懿发动的政变,曹爽的改革也不会成功。即使曹爽对外攻灭蜀汉,对内把司马家族杀的鸡犬不留,他也还是不会成功。因为曹爽只有世界观没有方**。

但,曹爽绝不是演义里那个只配被人耻笑的,驽马恋栈豆的蠢蛋。千百年后的苏共领导人都不明白,让曹爽如何去明白?中国几千年来能够成功主持改革的执政者又有几人?难道不负责任不丢人,负责任的失败者反倒丢人吗?曹爽本可以安于享乐,和特权阶层们把酒言欢,曹魏的基业够他挥霍几辈子的了。可曹爽没有像很多好逸恶劳的同行那样把肥肉吃光,把硬骨头留给后人去啃。

人们耻笑曹爽主要是因为他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拒绝了智囊桓范提出的转移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向只有洛阳一座孤城的司马懿投降。

决策之前,曹爽考虑了整整一夜,其实他思考的无非是他要怎么带领那些全家都处于司马懿控制下的仪仗队和文官们,从洛阳郊外行军三百四十里山路到达许昌?桓范骂曹爽是猪是因为坚信自己的建议是唯一的生路,罗贯中把曹爽写成了猪是因为贬曹是他不懈的追求。但转移许昌的计策其实危险重重,就算司马懿一时脑残不派追兵,曹爽身边的人哪个都有可能为了保全家属把他卖了。十死无生的绝境,就算要骂曹爽是猪也该骂他大意,把自己搞到这步田地,而不该是骂他选了哪种死法吧?

曹爽的确德行有亏,他占有曹睿的姬妾,纵容手下圈地之类的烂事儿也确实该骂。但《三国志》里说曹爽有篡位之心,恐怕是连陈寿自己都不信。也不想想为什么曹爽在最后时刻都没有以小皇帝做人质敲诈勒索?

中国的传统史书重视德道到了只重视道德的程度。一个什么实事儿都不干的嘴炮儿,只要没被抓住什么污点,就会受到赞扬。相反,一个肯干实事儿的人只要德行有亏就会被打入另册,被千人踩,外人踹。此之所谓“君子”“小人”二元论是也。

这样的是非观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天经地义,因为当时的人们平均文化水平太低,只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去告诉他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但是两千多年过去了,要是还用这套标准,还为了避免功利就非要倒向教条儿……轻则容易被煽动、蒙骗;重则成为“矫枉必须过正的”的信徒亦或是网络暴力的帮凶;晚期就是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逮谁咬谁的疯狗。

曹爽的确愚蠢,他的改革方略属于事前拍胸脯、遇事拍脑门、事后拍屁股,想一出是一出。他的防人之心也因为自我膨胀而星随流云散,这才给了老病垂死的司马懿上演惊天大逆转的机会。然而曹爽的选择,比起曹丕、曹睿,至少是更具勇气,也更有担当。曹爽的不摸石头就过河,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血淋淋的宝贵教训。

主持改革是这世上最难、最难的工作,曹爽虽蠢却蠢得可贵。后三国之所以没有前三国精彩就在于蠢人太少,聪明人太多;理想主义者太少,现实主义者太多。曹爽的寂寞,不只是时代的寂寞,更是历史的寂寞。

结局

公元249年,曹爽在拜祭曹睿时遭遇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曹爽不肯挟持皇帝,经过亲切友好的谈判,双方就共同关心的话题交换了意见。司马懿赌咒发誓,表示会切实保障曹爽的生命财产安全。

给先帝们擦了十年屁股的曹爽决定隐退,不久被司马懿夷灭三族。立国仅仅29年的曹魏帝国就此名存实亡。

司马懿的心黑手狠,出乎了曹爽的预料,也出乎了很多支持司马懿政变的士族大臣们的预料,毕竟很多士族都只是想让曹爽下台以维护家族的既得利益,根本没想过要帮司马家篡权。只是这时他们才发现,曹爽之后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司马家族前进的脚步了。

曹爽撼动了士族的利益,司马懿撼动了士族的灵魂。撼灵魂易,撼利益难。如是而已。

有趣的是,厚黑学的鼻祖司马懿一生中最窝囊的几年时光不是因为奸雄曹操,也不是因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恰恰是因为这个“猪头”曹爽。呵呵。

尾声

明明是一群三国的汉子,却颇有些《红楼梦》的味道: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汉室宗亲外传——关张马黄赵

引言: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道:“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意思是说他家的熊孩子有时戏谑客人留着张飞那样的大胡子,有时笑话客人像邓艾一样口吃。

这两句写给熊孩子的诗证明晚唐时期三国故事就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在晚唐之后的一千多年,经过评书、小说、影视、动漫、游戏的不断发酵,三国成了我国最热门的一部断代史。这便使我们在遥想三国人物,尤其是像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这样的热门人物时越来越难以割舍那些刻骨铭心的情怀和华丽丽的附加值。

若以晚唐作为时间的节点,在此之前的人们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应该更加贴近历史。因此,中唐时期发生的一件与三国人物有关的大事就引起了笔者浓厚的兴趣。

公元760年,处在安史之乱中的唐肃宗为激发军民的尚武精神,将玄宗时期设置的太公庙升格为武庙,与祭祀孔孟的文庙对应。在武庙中倍享尊荣的十二位将星里来自三国时代的仅诸葛亮一人而已。杜甫在公元766年所写的:“诸葛大名垂宇宙”便是三国群星里唯诸葛亮独尊的佐证。

公元782,被权臣们排挤得位高权轻,只能写写字儿自娱自乐的名臣、顶级书法家颜真卿耗尽自己最后一点儿能量向唐德宗建议往武庙里补充了六十四位名将。关羽、张飞、张辽、邓艾、周瑜、吕蒙、陆逊、陆抗八位同志光荣上榜,马超、黄忠、赵云等一大票三国名将都被排除在外。

笔者苦思冥想了一个月始终未能参悟这个上榜者皆有而落榜者全无的标准到底有哪几条?穷尽所能查阅资料也没见一个人能把这事儿说明白。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方便读者朋友们一起参详。

人物小传

关羽,以河北涿州为第二故乡的山西运城籍逃犯。出生年份不详,不一定比刘备年龄小但肯定比张飞年长。关羽年轻时不见得就已经蓄须出了那把漂亮的大胡子,但至少说明他的雄性激素极其发达。在识字率低下的东汉末年,关羽不仅识字还熟读《春秋》,足见他的追求。

张飞,与刘备同为河北涿州人。其出生年份、外貌特征、资产状况、业余爱好等情况均不详。杀猪卖酒的工作、文艺青年的形象以及刘备集团早期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均出自后人的猜测和想象。

马超,陕西兴平人,出生于公元176年。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西凉军阀马腾庶子,是马腾众多儿子中最能战斗的一个,在羌、氐等少数民族部落中相当吃得开。其历史形象与民间形象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

黄忠,河南南阳人,出生年份不详。由于后来被关羽称之为“老兵”,莫名其妙地被定格成了老年人的形象。

赵云,河北正定人。出生年份不详。很早就表现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强烈正义感。三百六十度无槽点的完人。由于民间艺术的一再渲染,赵云在人们心目中永远年轻。

备注:关羽、张飞并非是在报名参军时对刘备一见如故并且因为刘备轻飘飘的汉室宗亲身份和唠了几句嗑就唯他马首是瞻了。说句玩笑话,刘备他们村儿都是汉室宗亲,有什么大不了的?后人往往只关注刘备年幼丧父的不幸和织席贩履的接地气,对于“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的特质则一笑而过。爱好广泛说明了刘备是不差钱儿的。更蹊跷的是他“不甚乐读书”。要知道在我国配享孔庙的知识分子一共就二十八个,其中就有刘备的老师——当时已经在学界和官场都树大根深、名动天下的卢植。明明不爱读书却能被顶级大教授收为弟子,古往今来你可曾见过第二个例子?当然,刘备也有可能是在上学以后才不爱读书的。

资产、学历加上人格魅力使刘备很快就成了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越来越多的英雄豪杰争相依附,纳头便拜。远道而来的富商主动给他大把的赞助。

刘备在二十郎当岁儿的年纪就已经取得了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成就,关羽、张飞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好不容易才在刘备众多的小弟中脱颖而出,通过竞聘上岗充当了刘老大左右手的角色。所以说刘关张三人的同吃同住纯粹是因为关系好,绝不是因为经费紧张而住得窄巴。

聚散天涯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当时马超还是个八岁的娃,黄忠、赵云也不知道在干嘛。关羽、张飞跟随刘备起兵讨伐,功成之后,没过上几天安生日子就因为刘备对上级巡视人员的暴打亡命天涯。

之后刘备又因为战功删除了案底,恢复了副县级领导职务,但不知何故很快就决定换个地方从头再来。树挪死,人挪活,换了风水的刘备当上了县里的一把手。可惜好景不长(这六个字伴随了他的一生),县城被贼人攻破。刘关张只好投奔刘备的老同学,中郎将公孙瓒了。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入京,东汉名存实亡。广义上的三国在这一年开始。刘关张加入了讨伐董卓的队伍,但具体作为无明文记载。

公元191年,赵云经百姓推举,率领郡里的民兵效力于公孙瓒。公孙瓒不阴不阳地问他:“听说你们那儿的人都想依附袁绍,你怎么就这么有觉悟?”其实吸引赵云他们前来的是公孙瓒的上司——幽州牧刘虞的仁政。可赵云总不能直说我们压根儿不是冲着你来的,就说了几句冠冕堂皇的话糊弄一下。公孙瓒对赵云印象一般,或许还带着几分怀疑,听说刘备和赵云很合得来,干脆做个顺水人情,安排赵云在刘备麾下指挥骑兵,随刘关张一起去青州对抗刚刚当上冀州牧的袁绍。

得关张赵之力,刘备累建功勋,迅速升迁为平原国相,关羽、张飞也有了别部司马的官职。

公元192年,黄忠被新上任的荆州牧刘表任命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