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廊;向西控制了西域,成为一个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强大游牧国家。但经过与西汉的连年战争,匈奴的实力已遭受很大损失。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开始,匈奴内部发生分裂,演变为五个单于并存,相互争夺,不久形成南单于呼韩邪和北单于郅〔zhi至〕支对峙的局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更加速了匈奴的衰落。公元前51年(汉宣帝甘露三年),南单于降汉。公元前49年(汉宣帝黄龙元年),北单于率部西迁,以后在中亚的康居国东部(今哈萨克斯坦塔拉斯河一带)被杀。南单于降汉后,汉朝仍维持了匈奴的国家地位。汉匈之间基本以长城为界,在人烟稀少的地段则没有严格的界线,边境的和平保持了60年。在匈奴地区,还有呼揭、坚昆、丁零等族,处于被匈奴统治的地位。
在匈奴以东,今大兴安岭东西是鲜卑人的聚居区,西辽河沙拉木伦河流域分布着乌桓人,他们都是东胡的一支,在匈奴的打击下由西部迁来,西汉时还基本服从于匈奴。黑龙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直到日本海沿岸居住着夫余、肃慎和沃沮等部族,都有了初期的政治实体。
今青海湖沿岸分布着先零羌,因汉平帝设置西海郡的时间很短,他们的聚居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西南今澜沧江流域和缅甸东北部是哀牢人的部族政权,随着汉朝在云贵高原的开拓,哀牢与汉朝的交往也日益密切。

第五节 东汉的疆域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执政,至公元8年,王莽废除傀儡皇帝,自己称帝,国号新。新朝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汉朝宗室和旧臣的反抗,公元23年,绿林军诸将拥立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同年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但各地割据势力纷纷自立,互相争夺。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即帝位,同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陆续击败各地的割据政权和敌对势力,至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恢复了内地的统一。
由于王莽对匈奴等非汉族实行歧视侮辱的措施,不断挑起边疆地区的战争,引起了匈奴的对抗和入侵、东北高句'gou 勾'丽人的逃亡。到天凤三年(公元16年)后,连与西域的交通也断绝了,西域都护府废,中原对西域的控制中止。因此在东汉初年,光武帝不得不放弃了河套至今山西、河北北部的疆域。到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匈奴又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降汉,第二年汉朝才将内迁的八个郡迁回旧地,汉匈的边界恢复到西汉后期的态势,但以后从幽州的辽西至并州的雁门郡(约相当今辽宁西部至山西北部和相邻的内蒙古南部)的北界部分向南收缩。而南单于也因受到北匈奴的打击,无法再在蒙古高原立足,南迁至西河郡的美稷县(今内蒙古准噶尔旗西北)一带,接受汉朝的保护。
东北方面,由于受到当地貊〔wei mo畏陌〕人和马韩人的压力,光武帝时放弃了乐浪郡在单单大岭(今朝鲜北大峰山脉)以东的七个县。随着高句丽的兴起和扩张,玄菟郡的辖境也完全放弃,郡治迁到了今辽宁省沈阳市西,辖有从原辽东郡辖境中划出的数县之地。
但在西南,汉朝的疆域却有所扩大,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西南境外的哀牢王接受内属,汉朝设置了两个县,又从益州郡划出六个县,合并设置了永昌郡。这样,汉朝的疆域不仅已包括今天云贵高原的全部,而且辖有今缅甸东部。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汉军进攻北匈奴,打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线,又派班超控制了鄯善(今新疆若羌县一带)、于阗(今新疆和田市、和田县一带)等国,于是在次年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恢复了这一大片疆域。由于北匈奴的势力仍很强大,汉军并没有稳定的优势,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决定将汉军从西域撤回,撤销了西域都护府。但当地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一带)、于阗等国的国王坚决挽留班超,班超也不愿无功而返,就返回疏勒,凭借汉朝的余威和自己的胆略孤军奋战,使西域的大部分仍在汉朝控制之下,依附匈奴的国家越来越少。到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汉军大败北匈奴,北匈奴从此西迁,西域都护府再次恢复,班超出任都护。但由于后继者措施失当,激化了与当地国家的矛盾,至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西域都护府又不得不撤销。汉朝的撤退使西域各国再次受到匈奴的威胁,一些国家重新寻求汉朝的庇护,促使汉朝在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置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对西域的管辖。但乌孙已成为独立政权,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也脱离了汉朝的统治,汉朝的西北界退到了今天山山脉西段以南。
随着境外林邑国的扩张,东汉疆域的南端也从今越南富安省南界退至承天省南界。

第六节 边疆诸族的内迁和扩张
当时在东汉的疆域之外,东北有高句丽、夫余、挹〔yi义〕娄、沃沮等国家或部族政权。高句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后期建国,开始在鸭绿江流域,以后逐渐扩张到浑河上游,占了西汉玄菟郡的旧地。约公元3年,高句丽建都于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东),以后又不断向朝鲜半岛中部发展。
东汉初年,随着南匈奴的投降,原来依附于南匈奴的乌桓和鲜卑也投降了汉朝。乌桓迁到了汉朝境内的北方边区,脱离了蒙古高原。鲜卑却没有内迁,而是夺取了乌桓的旧地。公元91年,北匈奴被汉军大败后西迁,鲜卑立即占领了蒙古高原。到2世纪中叶,鲜卑结成了部落联盟,控制了自今阿尔泰山、阴山以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域,并由西向东从阴山到辽东逐渐蚕食汉朝的边境。匈取的残余留在阿尔泰山西南的额尔齐斯河流域。
西北的乌孙脱离了西域长史府的控制,成为一个独立政权,据有今天山山脉与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地区。
青藏高原上有唐旄'mao 毛'、发羌等部族,当时与中原的来往还不多,因而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记载。但在高原东部靠近湟水流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羌人与汉人接触较多,并用各种方式进入汉地。
台湾岛被称为夷洲,岛上的人民与大陆已有来往。海南岛被称为朱崖洲,与大陆的来往依然相当频繁。

第一节 三国鼎立的形成
黄巾起义刚被镇压下去,东汉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就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死后,董卓率部进入洛阳,立刘协(汉献帝)为帝,自任相国,掌握了朝廷大权。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洛阳及周围200里内被彻底破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杀董卓,但不久董卓的部将攻入长安杀了王允。到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董卓部将自相冲突,长安城内成为战场,加上饥荒,关中百姓或死或逃,二三年内不见人迹。献帝好不容易逃出长安,但洛阳已成废墟,无法安身。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出兵将献帝迎至许县(今河南许昌县东),许县(公元221年魏改名许昌)成为东汉最后20几年间的首都。但朝廷大权已在曹操掌握之中,而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起曹操以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为据点,被封为魏王后又以邺为王都,所以邺是实际上的政治中心。经过多年的激烈争战,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三个政权鼎立的形势逐渐明朗。
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建国号魏,定都洛阳。第二年,刘备在成都即帝位,继续称汉朝,后世称为蜀汉或蜀。孙权接受魏的封号称吴王,以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为都,实际并不受魏的控制,到公元229年也即皇帝位,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三国之间虽不时发生战争,但疆域大致稳定:魏与吴、蜀间的界线是长江与淮河之间、今大别山、湖北汉川至兴山一线、大巴山、秦岭,而吴、蜀之间以今湖北的西界、贵州务川至台江一线、广西西界和中越边界为界。在曹操平定乌桓以后,东北的疆域基本已恢复到东汉中期的范围,但鲜卑人已大量进入缘边地区,魏国的实际控制范围缩小了。
公元263年(魏景元四年、蜀炎兴元年),魏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代魏,建晋朝,史称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暂时结束了分裂局面。

第二节 乱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国的兴衰
从东汉开始陆续迁入黄河流域的匈奴、鲜卑、羌、氐、羯、卢水胡、丁零等族,到西晋时已经有了不小的数量。在长期与汉族和各族的杂居中,经济文化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各族的统治者和上层人士,大多已具有相当强的政治、军事才干,适应了中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民族的首领既要摆脱汉族统治者对他们的歧视和压迫,也要乘机夺取权力和财富,成为地区以至全国的主宰。西晋皇族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火并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于是十几个政权先后在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四川盆地建立起来,又匆匆地在其他政权的吞并中消失。

成 汉

298年(晋惠帝元康八年),关中连年饥荒,巴氐(原在巴地的一支氐人,东汉末年迁至陇东和关中)首领李特率流民入蜀。到了301年(晋永宁元年),益州刺史罗尚限流民在七月返乡,流民要求秋收后出发也未准许。十月,流民推李特等为首,起兵于绵竹(今四川德阳市北),进攻成都。304年(晋永安元年),李雄称成都王。306年(晋光熙元年)称帝,国号大成。因以后李寿在338年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成汉的疆域大致是今四川省除川西高原部分和汉中盆地的西部。东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年)桓温伐成汉,李势降,成汉亡。

汉、前赵

304年(晋永安元年)匈奴左贤王刘渊以助成都王司马颖为名,在离石(今山西离石县)起兵,不久就迁至左国城(今离石县北),称汉王。308年(晋永嘉二年)攻占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迁都蒲子(今山西隰县)。同年十月刘渊称帝,国号汉,次年迁都平阳。311年,汉军攻入洛阳,晋怀帝被俘。316年(晋建兴四年)兵临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灭亡。汉将刘曜攻占关中,石勒攻占了关东,317年前后,汉的疆域北至阴山、今桑干河、燕山,南至淮河、秦岭,西至黄河、陇东。318年(晋大兴元年),汉主刘粲被权臣靳准所杀,刘曜在长安称帝,与石勒起兵讨伐。次年刘曜改国号为赵,建都长安,史称前赵。石勒也自称赵王,与前赵分裂,史称后赵。前赵初建时的疆域东起洛阳,西至陇西黄河,北至渭北高原和今山西西南。以后受石勒打击,退至关中。328年(晋咸和三年)石勒大破前赵军,刘曜被俘。329年,后赵将石生攻下关中,前赵亡。

后赵、冉魏

319年石勒(羯人)称赵王后,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330年(晋咸和五年)即帝位。在灭前赵后,后赵已拥有汉、前赵的最大疆域,并一度越过淮河和南阳盆地,威胁东晋的北部。石虎即位后迁都于邺。后赵末年发生内乱。349年(晋永和五年)石虎死后,他的养孙石闵(汉人)杀赵主,并在邺和境内屠杀一切羯人和胡人。
350年,石闵恢复本姓冉,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魏。后赵的石祇也在襄国称帝,次年被杀,后赵亡。当时后赵境内大乱,各地纷纷自立,冉魏实际控制的区域有限。352年,冉闵在廉台(今河北无极县境)被前燕击败俘获,不久被杀,冉魏亡。

前 凉

早在晋永康二年(公元301年),张轨眼看天下将乱,求得凉州刺史一职,据有河西。西晋亡后,张氏仍世代据有凉州,317年起史称前凉。前凉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其疆域以河西走廊为主,东起黄河,西至玉门关(今甘肃西界),南起祁连山,北至居延泽(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前凉后期还控制了西域,设置了西域长史。376年(东晋太元元年)灭于前秦。

前 燕

西晋末年,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廆'wei萎'据有今大凌河流域。其子慕容皝'huang 晃'继续扩张,占有辽东半岛,向西推进到滦河流域。337年(东晋咸康三年),慕容皝称燕王,都于昌黎郡(今辽宁义县),后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史称前燕。石虎死后,前燕进军黄河流域,灭冉魏,迁都蓟城(今北京市),不久又迁至邺。前燕的最大疆域东至辽东半岛,北至今桑干河、燕山、内蒙古赤峰市一带,南至淮河,西至今山西北部和沁水流域以东。370年(晋太和五年)灭于前秦。

前 秦

石虎死后,原被强制迁至关东的氐人在苻洪率领下起兵攻回关中。350年(晋永和六年),其子苻健进入关中,占据长安。次年自称天王,国号大秦,史称前秦。前秦初期范围很小,晋桓温北伐一度逼近长安。357年(晋升平元年)苻坚即位后平定关中,又先后灭前凉、前燕和代,并在373年(晋宁康元年)夺取了晋梁、益二州,占领了四川盆地。382年(晋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