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孔子与儒家-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坏摹�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统治者竞相尊孔,逐渐把这位生前不得志的儒者抬到吓人的高度,封他为“褒成宣尼公”、“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等。在京城、曲阜和全国各府州县治所在地大建孔庙。皇帝及各级官员以时祭孔,不少皇帝亲自来到曲阜主持祭孔盛典。孔子嫡长子孙则被封为“褒成侯”、“崇圣侯”、“衍圣公”等等,得到大量封地,造起辉煌府第,成为全国最大的贵族之一。孔子成为封建时代的守护神和绝对权威,不许人们怀疑和反对。“非圣无法”往往招来杀身之祸。孔子生前是布衣,死后却成了王和神,这是孔子所不曾料到的。

——————

注释:

①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②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五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变革;1949年以后,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大变革,这一变革的势头正在发展中。

③中都宰,中都县长,县治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

第二章 孔子的思想

第一节 儒家与古代文化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大思想家之一,他创立的学派叫做儒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名称,绝大部分与该学派的基本思想有关,如道、法、兵、农、名诸家,有的与创始人的姓名有关,如墨家,而儒家之名则与孔子的儒士地位有关。

在周朝的等级社会中,士是贵族中的最低一等。他们依附于高级贵族,从事战斗、守卫以及一些文职工作,如观象授时,卜筮吉凶,记录史实,参赞礼仪等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定,从旧的社会组织中游离出一批有人身自由又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他们也被称为士。统治者要巩固、扩大自己的势力,需要士的帮助,士为谋生、进身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愿意为统治者效力。当时士阶层人数相当多,也非常活跃,他们的活动有力地影响了各诸侯国的盛衰以至整个历史进程。“儒,柔也。”(《说文解字·人部》)在士当中,除了武士、“鸡鸣狗盗之徒”①以外,星祝卜史、神仙方士等人都可称为儒或儒士。孔子就是一位掌握六艺②的儒士。

先秦的儒士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于古代文化有一种特殊的崇敬与信仰。他们认为包括六艺在内的古代文化是华夏的光荣祖先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人都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只有华夏古文化才能靠诉我们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它们引导我们的先人从黑暗走向光明,从野蛮走向文明。华夏之为华夏,华夏与夷狄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不能掌握这种文化。夷狄如果学习并认同华夏文化就成为华夏,相反,华夏如果放弃自己的文化就成为夷狄。

因此儒家有强烈的复古倾向,以为远古圣人统治的时代是人类的黄金时代,是后世永久追求的目标。对于他们来说,今天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人们脱离了古道,未来之所以有希望,是因为有可能复古。

孔子认为古代的美好不仅在于那时的善人善政是今天所没有的,就是当时民众的缺点也比现在人的缺点可爱。譬如说古人的狂只是敢于放言,现在人的狂就是放荡;古人的矜持只是不能触犯,现在人的矜持则是蛮不讲理;古人的愚只是直率,现在的愚则是欺诈。

孔子对于古代文化的信仰是相当虔诚的。他说自己的学术态度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意思是对于古代圣哲所创建的文明大道,衷心喜欢,虔诚信仰,以宣传它们为天职,决不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虽然他并不是不提出新的见解,但是每一个新见解对于他来说,都是古已有之,只不过人们把它遗忘了,由他重新发掘出来而已。那么古代圣哲的文明大道究竟是什么呢?

华夏的远古时代有尧舜,他们都是伟大的圣人,孔子对他们的赞美是无以复加的。“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也。”(《泰伯》)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是遵循天道的人。老百姓不知如何称赞他。他的功绩是多么伟大,他的典章制度是多么辉煌!“无为而治,其舜也与!”(《卫灵公》)“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泰伯》)舜贵为天子但他从来不谋私利,他对天下是无为而治,让百姓自由生活。那么尧舜所开创的是一个什么时代?这是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所说的没有阶级、没有宗法制度的大同时代。尧舜之后,禹、汤、文、武、周公以来,是小康时代,这时有了私有财产,有了礼义和宗法制度,虽然不如大同,但是在夏禹、商汤、文王、武王、周公的时候,也是相当美好的。周公制礼作乐,借鉴了夏商二代的礼制,使周礼文彩丰富,美仑美奂。

孔子说,他的志向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史记·孔子世家》)。这是因为,大同时代已经过去,孔子对于尧舜之道只能是“祖述”,准备到将来有条件的一天,给人们去实行。当时唯一可行的是文武之道,应该以它为治平天下的宪章。所以孔子一再表示,他拥护周朝的制度,他要在鲁国再造一个东方的周朝。为周朝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他敬仰与学习的楷模,他年轻时常常梦到周公,年老以后理想不能实现,不能常常梦见周公,这使孔子感到非常难过。

——————

注释:

①《史记·平原君列传》说平原君所养的士中就有这种人。

②六艺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知识技能;二是指《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种经典。

第二节 礼

华夏古文化包括许多方面,孔子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礼乐制度与礼乐观念。他在这两方面用功最勤,礼乐也是他思想体系中核心观念之一。礼乐文化以礼为主,以乐为辅,单提个礼字即可以代表礼乐。所谓礼指的是周礼。周礼是周族从父系家长制时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随着周人进入奴隶制社会,周礼中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逐渐淡化,而等级制的内容不断强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一贯的,即血缘关系的纽带不断,家族组织与社会政治组织合一。武王灭商之后,周成为“天下共主”。为了统治广大的黄河和淮河流域,周公对周礼进行一番改革(史称“制礼作乐”)并普遍推广,使中国社会在殷周之际发生巨大变化。变化表现在哪里呢?著名学者王国维(公元1877—1927年)曾经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以成一道德之团体。”按照宗法制,周天子在群子中立嫡长子,作为群弟的首领和王位继承人,在家族中是大宗,在政权组织中即为天子。而他的群弟在家族中是小宗,在政权组织中则被封为公侯。公侯的嫡长子在他这一支中又成为大宗,继承公侯之位,他的群弟则是小宗,被分封为卿士。由于大小宗的不同,所以形成从天子到公侯到卿士的不同等级,产生从上到下的统治关系和从下到上的臣属关系。在古希腊、罗马,家族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在中国则是把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由于存在血缘关系的纽带,上下左右的关系不光靠法律来调整、维系,尤其要靠道德来调整、维系。那个把法律、道德、礼仪、习惯等等集于一身的东西就是周礼。所以周礼不仅仅是周朝的礼仪,它代表西周以来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

孔子自幼学习周礼,在青年时代已成为著名的周礼专家。他把夏商周三代之礼进行比较,以为周礼最完备、最有文采。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在他看来,礼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民之所由生,礼为大。”(《礼记·哀公问》)没有礼就不能辨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不能区别父子兄弟婚姻等的亲疏远近。

礼有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为尊尊,就是把人区别分为许多等级,并保持低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承认贵族的特权。尊尊首先是尊君。孔子主张“事君尽礼”(《八佾〔yi〕》),“事君,能致其身。”(《学而》)按礼的规定侍奉君主,能为君主献身。齐国陈恒杀君夺权,孔子主张派兵讨伐。其实齐君的腐败无能,孔子并非不知道,但他认为君主再坏,臣子也不能推翻或杀掉他,臣的义务就是服从君主。

礼的另一重要原则是亲亲,即对亲族的爱,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过孔子强调的是子对父母的孝顺和弟对兄长的恭敬。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同上)根据亲亲原则,家族利益至上,亲人犯了国法应该隐瞒而不是检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怎么能把隐瞒过错叫正直呢?因为它维护了家族的利益。

尊尊是等级制和君主制原则,亲亲是宗法制原则。为维护它们,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名是指周礼规定了的人的身份地位,正名即是用一个人的名分所规定的义务去要求他,使他的言行与名分相符。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也就是以君臣父子之名,正君臣父子之实的意思。不过正名也主要是针对下面的僭越行为的,对君主的违礼往往含糊过去。鲁国大夫季氏在自己的庭院中用八佾①舞蹈,这是天子的规格,遭到孔子的批评,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鲁君娶同姓女为妻,严重地违反了周礼,而孔子却说他“知礼”(《述而》)。

所谓乐,不仅包括演奏、歌唱,还包括舞蹈,是古代周人的歌舞,我们可以从现在少数民族的歌舞中看到它的影子。那么乐的作用何在?《乐记》说:“礼辨异,乐统同。”又说:“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而生矣。”礼辨异是指区分亲疏尊卑的,表现在饮食服饰、车马宫室、动容周旋等各个方面都有差等。乐统同,则是通过歌舞宣泄情感,达到不分等级的和谐。从人的修养来说,礼是从外部对人的约束,乐则是从内心诱导出的对社会约束的衷心认同。用礼来治身,就有庄严恭敬的外貌与行为。用乐来治心,平易、正直、慈爱、诚信的心情便油然而生。礼乐的配合,既保持人内心的平衡,也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史传周公“制礼作乐”,就是说他为了统治广大国土,不但改造了礼,也改造了乐,使之更好地发挥辨异和统同的作用。这是周公的天才创造。孔子对乐也非常重视,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诗、礼、乐的学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学习诗歌,可以启发人产生做君子的志向,学习礼则可以使人在家在国不失规矩,学习乐则可以教人在内心培养起和乐崇高的境界,最终成为真正的君子。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社会动荡不定,政变、民变、诸侯国内外的战争,史不绝书。一面是旧家族、旧政权的衰亡,一面是新家族、新政权的崛起。如何处理各方面的矛盾,选择和建设新的社会政治制度,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中心课题。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当时的政治和家族组织持否定态度,认为只有抛弃它们,回到原始状态,人才会得到安宁幸福。墨家和法家否定家族制度,但不否定等级和君主制。墨子主张兼爱,意在打破家族界限,同时主张“上同而不下比”,提高君主的尊严与权威。韩非子说:“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韩非子·五蠹》)君父的矛盾不可调和,所以必须打击家族势力,加强以君主为首的国家的力量。只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继承西周传统,保持政权组织与家族组织相结合的关系。它既不像道家那样倒退到原始状态,也不像法家那样激进地建立地域国家,而采取了一种中庸的态度。在那个打破旧制度的时代,看起来它在许多方面显得落后,但从长远的观点看,这个主张符合中国实际。西汉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