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符箓新派
宋元时期兴起的符箓新派,大都是受唐宋流行的道教内丹术的影响而产生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神霄、清微和净明道等派别。
神霄派创始人是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神霄雷法,使它风行一时。此后它传承不绝,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种据说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箓法术。该派认为道士作法必须以内丹修炼作为根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主张融合内丹与符箓。
清微派的创始人是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经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响渐大。南宋理宗时,第10代宗师黄舜申以擅长清微雷法闻名京城,连皇兄赵孟端也拜它为师,跟他学习雷法。清微派创立人自称得到了上清、灵宝、楼观、正一四派真传,但该派实际上与上清派关系较为密切,上清派开山祖魏华存被该派排在祖舒前面。清微派的理论、教法跟神霄派相当接近,区别仅在于所用符箓不同,所以也有人把它们看作一回事。
净明道与灵宝派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南宋建国之初,一位叫周真公的道士,利用江南地区对晋代许逊的信仰,称许逊等六位真仙降临,传所谓净明灵宝秘法,而兴起净明道。该派传行一种叫作“净明法”的新符箓,其实不过是灵宝旧符箓的翻新。周真公的净明道也重视内丹修炼,强调符箓与内丹的结合。但与神霄、清微二派不同的是,它十分重视忠孝伦理,形成该派特色。
元初,江西隐士刘玉以南昌为活动中心,再开净明道宗。刘玉的新净明道不承认与周真公的旧净明道有瓜葛,但实际上是旧净明道的发展。新净明道自称“净明忠孝道”,它进一步向当时的儒教靠拢,竭力调和佛道二教与儒教的关系,宣扬三教归一的宗教学说。
除了这些较大的符箓派系以外,宋元时期还有不少符箓小派。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区别越来越小,到后来终于全部汇入正一道。
道教符箓派不仅接收了内丹术的影响,同时它也影响内丹派的发展。江南地区的一些内丹派别,如全真道、金丹派南宗,都有不少道士也兼习符箓派的神霄雷法。到了元末,这一地区的道教各派已经趋于一致。
第三节 道教内丹成仙信仰的流行
宋元时期,道教外丹术仍有一定地位,出现了不少炼丹家和重要的炼丹术著作。宋代著名炼丹家吴悮,总结历代炼丹经验,写成《丹房须知》一书流行于世。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都曾经炼过丹。沈括的《梦溪笔谈》也有当时人炼丹的记载。
但总的来说,外丹术信仰从唐末五代起已经发生根本性危机,在走下坡路。同时,隋代以来已经在缓慢发展的内丹成仙信仰,赶上这一机会,迅速流传开来,进入两宋以后,内丹更加盛行,逐渐占据了道教修炼学说的主导地位。
五代时,后蜀彭晓完全从内丹学说的角度注释《周易参同契》,对当时内丹成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还形成了所谓“钟吕金丹派”,即打着汉钟离、吕洞宾旗号的一种内丹学说,后来修炼内丹的道士对它十分推崇。汉钟离和吕洞宾后来成了道教传说的“八仙”人物。 吕洞宾可能是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士。汉钟离是不是真有其人,现在已经弄不清。
内丹学说把人的身体当成烧炼用的炉鼎,认为人身体内部有精、气和神,它们就是药物原料,它们在人体内部被烧炼成“丹”,人就能成仙。内丹修炼的具体功法很多地方同气功锻炼有相似之处。宋代官僚士大夫热衷于此道的不少。如北宋苏轼,少年时曾在眉山跟道士张易简学习,生平不但喜欢收集抄录这方面的东西,自己也亲身锻炼,学习内丹胎息养气之术。流传下来的《苏沈良方》这部书,就是后人将他抄录和写作的这方面的文章附在沈括写的一本医药方书著作的后面而成的。南宋曾慥〔zao造〕,号至游子,担任过虔州和荆南二州的长官以及中央部门的右文殿修撰等官职,“晚欲养生,潜心至道”(曾慥《集仙传·序》),到老时想学养生之道,于是专心钻研,收集道教内丹养生各家各派的学说,并加上他自己的见解,编成《道枢》一书。这本书保存了很多南宋以前道教的有关文献,具有研究价值。
道教炼丹术无论外丹也好,内丹也好,都被道士们搞得十分神秘。炼丹术的传授,只在师徒个人之间进行,而且多是些修炼口诀之类,难得形成文字。即使写成著作,也故意把它说得闪闪烁烁,很不明白。内丹术著作一般都大量从外丹术那里“借”名词术语,如炉鼎、铅汞药物、烹炼、火候等等,同时还使用很多暗语。据说如果直接写明说清,容易传到不当传的人手中,遭到神的责备。是不是真的如此,只有天知道了。
北宋时期内丹学说的集大成者是张伯端。他字平叔,号紫阳。据他自己说,从小时候起,他就学习儒、佛、道三家的经书,还学习天文、地理、医学和兵法等等。张伯端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但后来因受牵连丢了官,于是对官场心灰意冷,专心研究丹书,写成《悟真篇》等内丹著作。
张伯端的内丹学说,把人的身体看作一个小天地,大天地是生成万物的大炉鼎,人体小天地是小炉鼎。在人体内炼丹,要懂得天地生成万物的所谓规则。他在《悟真篇》中说: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这是道生万物的过程和顺序。如果按照相反的顺序修炼,从尾巴开始,再到头,即达到原来的出发点“道”,就能跟道合在一起。道是永生不灭的,所以与道合一就能成仙不死。
在具体修炼步骤上,他主张先从调整呼吸入手,在内丹学说中叫作先修命。从气和精修炼起,再到神,叫作先命后性。张伯端本人不是出家的道士,也没有打算创立教派,组织教团。但在他的学说影响下,形成了所谓“金丹派南宗”。这种内丹道派不同于一般的道教派别,它没有教团组织,没有自己的宫观庙宇,也没有职业道士。它的延续是通过个别秘密传授丹诀的方式进行的。直到后来,南宗中有人兼学道教符箓派的神霄雷法,并向官府申请建立活动中心,才渐渐有了教团组织。
除张伯端南宗外,宋代还有其他一些内丹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所谓陈抟〔tuan团〕派。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活跃于五代宋初。他自小学习儒、佛、道各家学说,年轻时志向很大,据说“图南”这个名字就是想要“南面称王”的意思。但陈抟时运不济,连进士也没有考上。后来他决心隐居,先在武当山隐居20多年,后来又到了华山。后周世宗(柴荣,公元954—959年在位)喜好黄白术(炼金术),有人说陈抟很懂。于是就派人找了来。不料陈抟却劝世宗多关心天下百姓的事,不要浪费精力在黄白术上。宋太宗时曾经两次得到召见。传说出自陈抟的《无极图》,主张修炼内丹先要在心上下功夫,然后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归于无极(道)而成仙不死。因为陈抟把心神(性)的修炼放在前面,所以这种内丹学说是先性后命的。
今天成为道教标志的被称之为太极图的阴阳鱼图案,据说同陈抟以及他的学生种放传下来的几种用来说明道教思想的图,有一些渊源关系。
两宋的内丹学说都顺应当时思想潮流,提倡儒、佛、道三教合一。
道教内丹术吸收了中国医学中很多养生保健的思想内容,积累了不少气功锻炼材料,当然其中也含有不少成仙不死和其他虚夸、荒诞的内容。
第四节 道教尊神信仰的演变
道教是多神教,崇奉的神灵很多,天神、地祇、人鬼无所不包。后世道教尊奉的最高神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这是在长期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定格的。
东汉时期道教出世,三张五斗米道尊奉天、地、水三官神。信道者有病须“叩头思过”;神职人员可为病人沟通,向三官神祷告请罪。这种三官神信仰带有很浓的原始自然崇拜色彩。
进入魏晋以后,道教各派都假托神的名义撰造经书,所奉的尊神显得十分混乱。南方葛洪不以老子崇拜为然,他结合荆楚地区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及崇拜习俗,推出一位将天地万物始祖与道教始祖合二为一的尊神——元始天王:
昔……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 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葛洪《枕中书》)
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都纳入这一道教创世神话之中。
北方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却是利用其对老子的信仰,打着老君的旗号,达到其目的的。对老子的崇拜,至少从汉代已经开始。东汉边韶《老子铭》说:“老子离合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身化,蝉蜕渡世”。并说老子自从伏羲神农以来,各个朝代都要改变形貌,来到这个世界“为圣者作师”。五斗米道虽然并未留下奉老子为教主的明确记载,但《老子想尔注》中说:“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并奉《老子》为教内诵习的主要经典,可见其地位之高。寇谦之的时代,至少在北方大地,老子已被奉为道教教祖是毫无疑问的。《魏书·释老志》就说,道教出于老子。老子先天地而生,之后才有世界万物的形成。老子既是上天诸帝的宗主,也是各路神仙的领袖。关于老子的形象,魏晋流传很广的一种说法是:
身长九尺,黄色,鸟喙〔hui会〕,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 以神龟为床,住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ting廷〕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
这里活画出一位教祖神威飞扬的样子。
到了梁陶弘景,道教各派神仙开始被整合成一个有层阶秩序的系统。《真灵位业图》前四个阶层居中位的尊神依次是“玉清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上清高圣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后来叫作上清灵宝天尊;“太极金阙帝君,姓李”以及“太清太上老君”。到了后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的说法逐渐固定下来。三清的名号,最初出现于六朝,大概在陆修静之后不久。
宋代朱熹认为,道教三清“盖效释氏‘三身’而为之耳”(《朱子语类·论道教》)。佛教有一佛显三身的说法,道教有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还有说三清都是元始天尊的化身的。道教三清尊神崇拜的形成,其中有佛教的影响,也与天师道旧来的所谓“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的说法有关。
唐代皇帝奉老子为自家祖宗,道教因老子而兴盛。这种一而三,三而一的关于三清的说法,大为流行。三清神自此也就定格,成为道教至上神。
宋代特别崇奉的玉皇大帝,本来属于位置在三清之下的四位天帝(又叫四御)之一。玉皇大帝全称是“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大帝”,也叫“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据《玉皇本行集经》的说法,他是光严妙乐国的王子,舍弃了王位,在普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群生,经历3200劫后,始证金仙,号为清静自然觉王如来,又经过亿次劫难,才成为玉帝。这里杂有佛教的说法,可见道教神仙世界的建构与佛教的影响确有关系。四御另三位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据说是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的神;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是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主掌人间战争的神;承天效法土皇地祇,是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和大地山河之秀的神。
宋代皇帝说自己的始祖是赵玄朗,他是道教教主,玉皇大帝也受到高规格待遇。对玉皇大帝的尊崇和普遍祭祀,造成了广泛而又久远的社会影响。宋代统治者撰造的赵姓道教教主,随着宋王朝的灭亡,没有在道教中保住其地位。但玉皇大帝却被当成了天上的皇帝。《西游记》中描写玉皇大帝统治上天神仙世界,连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都要听他的,代表了宋以后民间仍然流行的这种看法。
后世道教中,太上老君位置是在玉皇大帝之上的。反映在道教宫观建筑配置上,三清殿必在四御之上。另外,道观供奉三清神像,通常元始天尊居中,手指间有一圆球,据说它象征天地未开、万物元始时的混沌情状。山西芮城永乐宫保留了许多元代壁画,其中三清殿的《朝元图》,描绘的即是群仙朝拜元始天尊的情形。
道教将古代对日月五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