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的道教-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中记载,清高宗(乾隆)时有官员上书,请求整顿佛道二教,高宗说,整顿它们容易得很,即使是全部禁止,让所有的和尚道士都还俗,也不过是一纸命令的事情,天下有谁敢不服从!但今天的僧道,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横行霸道,必须依靠提倡儒教来控制它们。因为它们已经衰落了。另外,留着它们还可以安置流民,毕竟我没有那么多公田来养这数千百万游手好闲的人。高宗还写了一首诗:

颓波日下岂能回,二氏于今自可哀。

何必辟邪犹泥古,留资画景与诗材。①

意思是说佛道二教的衰落已经不可挽回,虽然它们很荒唐,也用不着去管了。留着还是一种点缀,写诗作画多了素材。

明清时期佛道二教虽然都在走向衰落,但一般人认为佛要高道一筹。翻翻明清小说,有不少是调侃道士,揭露道教法术和修炼的荒唐的。如《三宝西洋记》写由燃灯佛祖转世的国师金碧峰和张天师斗法,天师总是输给他。《红楼梦》中一僧一道像是真的神仙佛祖,和平相处,一同进退。但其中贾敬迷信服丹,马道婆不干好事,都不是好形象。

道教衰落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很复杂的。嘉靖时期那几个围着皇帝转的道士,一派乌烟瘴气,在士大夫心目中成了骗子无赖;龙虎山天师们的腐化堕落,又使它的社会声誉一落千丈;加上此时道教理论和实践方面又“内囊”已尽,不能吸引民众。这些固然都是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但恐怕还不能说是根本原因。

明末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他拜谒孔庙时的所见所闻:“庙中凡明朝封号俱不用,总以见其大也。孔家人曰:‘天下只三家人家:我家与江西张,凤阳朱而已。江西张,道士气;凤阳朱,暴发人家,小家气。’”这位“孔家人”狂妄自大的浅薄,且不说它;倒是“天下三家”的说法有点意思。曲阜孔家代表儒教,江西张家代表道教,它们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代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家是安徽凤阳,所以凤阳朱家则可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表征。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日薄西山,整个封建文化包括佛教在内,都在走向衰落。儒家文化如此,道教也不例外。儒道和皇帝老儿三家同根,一损俱损,一枯俱枯,实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种宗教文化,道教盛衰荣枯的生命历程已长达近2000年。在历史上,它常常能及时调整自己,抓住时代机遇,取得新的发展。但这一次,为什么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微?这是一个与中华民族进入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相关联的问题,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思考。

——————

注释:

①《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载此诗为康熙所作。

第七章 结语

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叶,经魏晋南北朝成熟而定型,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兴盛顶点,至宋元两代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进入明清后逐渐停滞以致衰落。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它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始终与儒、佛二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成为与它们鼎足而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佛教传入中国的最初,因为势力不大,就利用道教为自己开路。道教也从佛教的礼拜、诵经等科仪戒律和经典教义方面吸取过不少东西。佛教也吸收道教的内容。但从总体上看,没有道教吸收它的多。道教在同佛教争论的时候,总打着华夏正统文化的旗帜,说佛教是外来的,跟它争夺宗教阵地。面对道教的进攻,佛教为了站稳脚跟,不断加快中国化过程,从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道教对佛教的帮助也是很大的。

道教从一开始就援引忠孝仁义这一套儒家学说。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都大力提倡忠君孝亲,晋代葛洪主张求仙“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认为修炼仙道的人应能实践儒家礼教,治国致太平。南北朝时期的寇谦之整顿旧天师道,主要是用儒家道德规范的所谓“礼度”来进行改造。唐以后,儒、道、佛三教合流已成为总的历史趋势。宋代理学(又叫新儒学)兴起,理学家们吸收佛道二教关于心性修炼的理论,接过心性问题的话头大做文章,大讲“存天理,灭人欲”,把人的心性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学说相结合,形成完备的儒教思想体系,并取得主要地位。佛教和道教都不得不向它靠拢。宋元明清时期道教一直是在这种总趋势中发展、存在的。像属于符箓派的净明道,把忠孝作为立教宗旨,说修炼仙道的人“要不在参禅问道,入山炼形,贵在乎忠孝立本……不用修炼,自然道成”(《净明忠孝全书》卷二),与儒教已经相差无几。金元时期的全真道提倡把出家修仙与世俗的忠孝仁义相结合,以清心寡欲、含耻忍垢、明心见性为内炼“真功”,以忠君孝亲、传道济世为外修“真行”,强调二者结合才能得道成仙,亦可视为儒教的一个变种。

道教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时,是社会改良思潮的一面旗帜,产生过《太平经》这样的经典。它的下层组织如太平道、五斗米道,则走上了反抗封建朝廷的道路。以后各个历史时期也经常有人利用道教组织农民起义。但上层道教多依附于朝廷,从满足皇帝个人追求长生不死的精神需求和满足皇帝希望借道教神化其封建皇权以巩固其统治两方面,为封建统治者提供服务。在王朝更替时,道教也常常选择新的服务对象,用编造政治谶言等办法进行投机。

在道教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不断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养分,同时也在发挥自己的影响和作用。例如,中国早在公元前30世纪前后就开始出现金属冶炼技术,到了商代,已经发展出精美无比的青铜文化,秦汉之际又出现炼丹术。医药学直接与人的生老病死这些生命现象密切关联,在各门具体科学中是产生较早的。中国在商代已经懂得使用针灸、药物等治疗方法,比较系统的医学理论著作至迟在西汉已经出现。冶金和炼丹术,还有古代医药学,成为道教服食金丹成仙不死思想的主要来源。道教也对这些学科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历代道士中不少人为寻找合炼金丹的原材料,走遍名山大川,对大量矿物、植物等进行实地考察,留下了十分可贵的文献记录。像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既是重要的道教历史人物,又是著名的医药学专家,对医药化学和中药学都有过很重要的贡献。

上古神话传说也是道教神仙思想的源泉之一。同时,大量道教作品本身也丰富了文学艺术的宝库。不仅如此,它还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促进了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像《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中,都能看到道教文化的影响痕迹。道教的八仙传说也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演变出“八仙过海”、“八仙庆寿”等许多生动的民间故事。道教题材成为民间文学的重要内容之 一。此外,如戏曲、舞蹈、音乐、建筑和造像艺术,绘画和书法艺术等等,道教思想文化的印痕也随处可见。

封建时代,不少知识分子因为不满社会现实,隐居山林,潜心修道,以求洁身自好,道教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和生命归宿。而在社会下层,道教以符水治病,镇邪驱鬼,求福辟祸,与民间流行的卜卦算命、看风水、占星等巫术迷信相结合,在文化落后、缺医少药的农村特别容易传播,以致神庙林立,什么土地、城隍、财神、灶君、关帝、玉皇等等,都成了祭拜对象。也有很多道教活动相沿成习,慢慢地转化为民间风俗,代代相传,延续到现在。民众阶层中的道教很多方面都是跟上层道教不同的。

在科学昌明发达的今天,大概很少有人再会相信人真能永远不死,得道成仙的了。人们登武当、游崂山、贴门神、逛庙会,也常有着别样的心情和目的。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对中国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了解一点道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启迪我们思考和认识更多的社会现象。

辅文图片

八仙过海图(永乐宫壁画)

太上老君宋代石雕像(福建泉州)

玉皇大帝像(永乐宫壁画)

长春真人道行便装像

玄武铜像(武当山)

中国道教协会

张陵塑像(清城山天师洞)

门神(清乾隆年间套色木刻)




。 … 。………【gzbysh】整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