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念处-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隆起是身体的现相,念住它的活动则是精神现相;腹部的落下也是一样,因此禅者将会明确地证知这些身心现相是一并地同时发生的。

如是,由于念住的每一个活动,禅者本身将会清楚地知道,念住的对象只是物质的特性,而念住它的则是心意的特性而已。这辨别的知识就叫做「名色辨识智」,这是毘婆舍那(内明)智慧的开始。正确地获得这种辨识智是很重要的。当禅者持续努力,接下来就会得到区别因果的知识,这就叫做「缘摄受智」。

当禅者继续念住,他自己将会看到生起的都在短时间之后消逝。一般人都认为物质和心理的现相都是持续终生的,也就是从年轻到成年。事实上,并非如此。没有永远的现相。一切现相快速地生起和消逝,它们甚至持续不到一眨眼之间。当禅者持续念住时,他自己将会知道。他将会相信这一切现相都是无常的。这样的信念就叫做「明无常随观智」。

这种知识接下来就是「明苦随观智」,它证知这一切无常都是痛苦的。禅者也会碰到身体上的各种困苦,它就是痛苦的积蕴。这也是「明苦随观智」。其次,禅者将会确信一切的身心现相都以它们自己的步调发生着,并未遵循任何人的意志,也不屈服任何人的控制。它们不构成本体或我,这个认知就是「明无我随观智」。

继续禅思,当禅者坚固地证知一切现相都是无常、苦、无我时,他就会证得涅盘。过去一切诸佛、阿罗汉和圣弟子就是遵循这条正道而证得涅盘的。所有禅思的修行人都要认知他们自己现在正在这条念住的道上,实践他们成就道智、果智和涅盘法的心愿,并承继着他们圆满的波罗密(完美的德行)。他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并期望体验到贤圣的三摩地(由禅定所产生的心意宁静)和诸佛、阿罗汉和圣弟子们所亲证的智慧,这是他们自己从前所未曾体验过的。

不久之后,他们自己就能体验到诸佛、阿罗汉和圣弟子所亲证的道智、果智和涅盘法。事实上,在他们修习禅思的一个月,或者二十天,或者十五天之内,就可能会体验到这些。那些具有特殊波罗密的人,甚至在七天之内就可能会体验到这些法义。

在上述的时段里,禅者应当会安住于他将证得这些法义的信念中,他将解除萨迦耶见(我见)和疑法(犹疑不定)并免除转生于恶道(地狱、畜生和饿鬼)之中的危险。他必须在此信念中继续禅思的修习。
愿你们大家都能好好修习禅思,并且很快地证得诸佛、阿罗汉和圣弟子们所亲证的涅盘。
沙杜(善哉)!沙杜!沙杜!
一九九五、十、十一译于台中远离轩




六、禅思技术

 

尊者阿迦索(见尊者阿迦曼传第十三至第十七页)的教导
节译自尊者阿迦普斯的开示“Following Nature”
泰文原著:Ajahn Puth
泰文英译:Sumano Bhikkhu
英文中译:曾银湖(台湾)
尊者阿迦普斯住止之处:Wat Pah Salawan Nakon Ratachasima Thailand

 一、尊者阿迦普斯的开示: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有关于禅思的修习,修习禅思的活动包括「奢摩他」——寂静止息和「毘婆舍那」——内明禅思两者。你们可能已经听过并读过许多禅思的修习,但有些人或许正犹豫着「到底那个是最好、最有效的修习方式?」有些人曾经跑来问我:「龙浦(中译注:泰语对师父的尊称),我要以能够产生最快成果的方法来修习,是否有些善巧的方式可以得到最快的成果?我应该如何修习?」对此我回答:「没有这样的事,世间绝无此事。」产生最快成果的修习方法就是决心以最大的毅力去修习。我们必需以超越一切犹豫和怀疑的方式来修习,修习才得以持续不变。 

例如你跟从一个特定的老师学习一种禅思的方法,他教导学生观察呼吸时的腹部。学生练习观察「吸入时隆起」和「呼出时落下」的感觉。所以你决定实行那种修习。然后你又跑去跟巴克南寺的住持学习。他们那儿则使用「沙门——阿罗汉」的真言(作为忆念的方便),于是你又决定用那个方式修习。如果你跑去请阿迦索或阿迦曼作禅思的开示,他们会教导「佛——陀」的真言,他们指导学生们完全地以此真言修习并坚持它。

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点必须予以厘清。那一个是正直而真实的方法?答案是,你所选择用功的任何禅思的对象都能提供全部的福利。假设你一天全心全意地静坐入于三摩地(定)三或四次,而每次都坐满一个小时以上。每一次静坐,你都坚决地静坐。从这坚决的努力中,福利就会自动地生起。如果福利并未等于我们的努力,那是因为我们尚未能切断我们的忧愁和疑虑——关于我们所运用的特殊技术。这使修习犹疑不定。

今天你们在沙罗万寺这儿,这里的阿迦(禅师)指导禅思者使用「佛——陀」的真言。明天你们可能跑到马哈沙寺去听闻说法,他们的阿迦将会开示观察腹部起落的技术。后天你们可能又跑到巴克南寺,而他们会教导「沙门——阿罗汉」。这些经历之后,你的疑虑将会加深,而你会问:「怎么会这样呢?这些阿迦们都不教导同样的方法。」如果你的心意陷入这样的疑虑,你就不能掌握到禅思的本质并确立于一种技术,这是修习的一个障碍。

因此,不论你使用何种技术或真言,我推荐你就安止于那个善巧的方便上。我更要建议你稳固地持守这些修习工具之中的一个,并坚决地用功。所有这些禅思的技术都是为了把心意集中在一个对象之上的善巧方便,以便防止它游荡于种种纷云的思想和感受中。在开始修习禅思的阶段里,这是必要的。
二、转述尊者阿迦素有关禅思技术的教导:


现在我要叙述尊者阿迦索所教导的禅思技术。他把修习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观察思惟真言「佛——陀」。第二步是观察思惟人身的令人厌恶相(不净观)。第三步是观察思惟构成所有物质现象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

至于集中于「佛——陀」上的修习,阿迦索指示立即(接续)在完成诵念之后,当我们散布慈心的短暂片刻之后,我们有一小部份(时间)专注集中于三宝——佛、法、僧的德性,接着这个修习,我们就开始展开禅思真言「佛——陀」。禅思者必须在吸入时忆念「佛」,而在呼出时忆念「陀」。正当你集中于呼吸和记诵内在的声音「佛——陀」时,如果你发现心意飘入游荡的思想,就放下呼吸(不管),加速真言的节奏。如是你将能够再与禅思的对象连接起来,重新建立你自己。不要在意你自己「什么时候心意才会平静」或「什么时候你才能体验内明或三摩地」。不要去想这些事情。你的责任就是保持真言「佛——陀」而不要沈溺于任何经过的心理状态。轻松地再提起禅思的对象。不要强迫心意或紧绷、收缩你身上的肌肉。以真言舒适地坐着。让你的心意栖息于「佛——陀」里。让心意尽可能地放松。专注于这「佛——陀」。记住这个,当你禅思「佛——陀」时,它就融入心意中。心意与「佛——陀」合一,而「佛——陀」与心意合一。

像这样修习,直到心意安住于祥和。当心意趋于平静时,观察一种宁静的状态生起,几乎就像睡眠一般。
不要把这宁静误认为「昏昏欲睡」或是「睡眠」。当这宁静或安详的感觉出现时,禅思者必须伴它继续着「佛——陀」。不要试图抗拒它。心意成了半睡而可能看似坠入一个更深的状态。当这情况发生时,有些禅者可能会吃惊而必须全面再度重建他们自己(的忆念)。因此心意从未变得安宁,因为我们持续被「盹入于平静」所惊动。

在这修习中,我们的责任就是以知觉去跟随心意的状态。任何(心态)生起,都是被容许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让知觉伴随着生起(的心态),始终继续着真言——「佛——陀」。所以,当这宁静的平静感觉生起时,我们只要伴着它安住。

当它开发了,心就明亮了,而「佛——陀」的字眼就消失了。当真言「佛——陀」已经从心意里消失了,不要认为你已经遗忘了你的禅思对象。当心意已经安住于祥和时,这只是心意的自然状态而已。我们以真言「佛——陀」修习,直到心意坠入一个轻安的状态而解除了真言。那些不了解这个自然过程之动力学的人们,可能认为他们已经放掉了念住。实际上,这是心意里的一种自然的转化。心意正开始变得平静,而这类似睡眠状态的现象就发生了。很突然地,我们觉得好像自己正被推落进入睡眠中。但是,也很突然地,情况改变了,就只有光明而已。事实上,如果我们真的将要进入睡眠,那么睡欲就会驱入昏沈,直到我们迅速熟睡,而我们将完全地不知道怎么一回事。这是开发禅思对象的最初阶段。

当心意安静而潜入休息和静止的光明状态时,禅思者该怎么办?阿迦索教导禅思者,此时,必须密切注意这光明的心意,直入细察光明之心,并念住光明。光明本身于是成为禅思的对象。禅思者必须继续观察思惟这光明,直到心意逐渐地变得更精细。如果在这阶段,心意恰巧再度觉察到呼吸,阿迦索指示我们必须接着观察呼吸。我们必须单纯地专注于呼吸的「吸入」和「呼出」,不要干扰它或询问它。我们不必去区别呼吸是否微细或粗糙,只要注意着它。如果我们开始注意自己呼吸的模式或感触,心意就会改变,而我们的心意将会撤出,三摩地(定)也会消散。因此你只要如实注意呼吸,不要有任何牵扯。在这个时候,心意会是光明而安详的。我们只要放下任何闯入而招引我们去检查呼吸的思想,并继续只注意着呼吸。当心意知道吸入和呼出时,就让它如是安住。呼吸成为我们觉知的对象,也是再恢复(禅思)的对象。

结果心意将会变得安详而微妙。呼吸也会变得非常微妙。呼吸微妙的程度相应于心意微妙的程度。最后呼吸就像似停止了,而身体似乎也消失了。在这时候,心意将会静止而光明。在这种状态里,心意并未忆念任何事物,没有呼吸乃至身体的知觉。在这时刻,心是绝对地专精于一…静止、光明和平静。心意现在已经升入安般那三摩地(专注或安止定)。这特殊的安般那三摩地并不是特别地有用(对开发智慧而言),但有必要去开发这个状态,并且要经常加以修习,当心意能够更频频地达到这个状态时,它会让我们能够认识自己最初的心意本性到底是什么。

以前,我们会察觉自己的心意涉入各种思想和心理状态中。当我们的修习深入祥和安静的安般那三摩地时,心意就放弃了这一切外在的对象,而解脱于一切思想和感受。只是一种静止、光明的安详状态。我们知道,实际上,最初的心意状态就像这样。这个意识状态就叫做清净本心——我们最初的心意状态是纯洁的:平静、光明和清洁的。但是它被烦恼所污染,它撤入了心意的硬壳中:它们深深地潜藏在心意里面,并不轻易地显示它们自己。在这阶段,正念和正智(念住和智慧)并未完全地可予运作。只是有足够的进展,短暂地维持安详而已。

这个心意状态就叫做「最初的心意」或「基本定」或「心的元素」。它就像是还在蛋里的小鸡,还不能做任何事情,所能做的就是安坐在蛋里头。然而,就是这个心意状态让我们认清自己最初的心意本性。这是禅思修习中最初层次的成果。当我们重复地修习,让心意到达这个程度的三摩地,心意就熟练于这第一个层次的禅思。在开始的阶段,心意可能会出其不意地坠入静止点,在开始的时候,我们或许能够觉知心意,但是到了中间阶段的时候,我们就不再与它有所关联了。到了最后,当心意专精于一,静止而安详时,我们才能再获得知觉。这三摩地的发生就几乎像是「一杆进洞」那样。我们尚未建立起它的全面而适当的关联次第。然而,如果我们经常以此方式修习,我们对禅定将变得熟练,将能够觉知禅那生起时的各种要素,从「寻」或「觉」的运用开始。这指的是心意对其集中对象的应用。接着是维持的应用(中译注:「伺」或「观」),心意维持在引导它进入光明、安详的对象上。这接下来就是「喜」和「乐」。当心意包含了喜悦,它就处于祥和。当心意静止而祥和,它就处于叫做「一境性」的阶段。

这些是最初心意的特性,在所谓初禅的层次。就是包含了这些禅支(要素)的三摩地,能够运用于内明禅思的开发。心意是可调御的,易于倾向三法印(中译注:无常、苦、无我)的省思。我们必需设法用这个方式,以毅力和耐心来训练心意。修习必须平静地维持着,因为激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