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尊者阿迦曼传-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诱惑,全都用来强化它的围墙,而使入狱者迷惑於这样的事实—他们不过是因为放逸而丧失自由的牢囚而已。这就像一个生了病的人,却不想去寻求药方一样,任何处方对他们可能都是完全无用的,如来的正法就像那个疾病的处方。有情众生正感受着由他们自己的烦恼锐箭所造成的疾苦,他们的疾病似乎是无可救药的,只要他们拒绝接受正法治疗的话。他们必须感受着再生再死,身心相续无尽的痛苦。围绕他们的正法是派不上用场的,因为他们既不在意,也不敢去看、听和应用它。

「因此虽有正法,而有情众生却在他们自己痛苦的暴风中无助地回旋着。直到他们注意到正法,并把它付诸修习,否则,无人能够给他们任何帮助。诸佛可能来了又去了,然而疾病仍在那里困扰着那些不愿学习的人们。所有诸佛的讯息是一样的,因为有情众生心里的烦恼也都是一样的,没有诸佛正法所不能揭露和除灭的烦恼,除了屈服於他们自己的烦恼而把正法看得比它还次要的人们。

「正法和烦恼是彼此相反的,一个遵从正法的人必须对抗或不服从烦恼,然而服从烦恼的人,必然会违背正法,认为正法是令人苦恼的,剥夺了他的乐趣。但是一个具有分辨智的智者,就不会像那样地自我屈服。他绝不像一只乌龟被放在锅里煮沸而死在那儿。同样的方式,世间也被它自己的烦恼烹煮着,不知道怎样离开监禁它的锅子,所有活着的众生都包括在内,不论是在水中的,在陆上的,在空中的,或在地下的。那份炙热存在他们的心中,无论他们走到和住在那里,他们都随身带着那份炙热。

「现在你已经见到如来了,并且知道这除了心意的绝对纯净之外,没有别的。如来能够到这里,也只是透过叁摩地的形式(虚设的,想像的,世俗的或相关的形式)。」尊者阿迦曼接着说:「我对佛陀和阿罗汉弟子们没有怀疑,但是,在您般涅盘(完全的灭尽而没有任何馀留)之後,怎麽还能够以这样的形式而来?」佛陀回答说:「这样一个暂时的形象,对於已经达到绝对纯净的人是必需的,虽然他是无形的,但是为了来看一个已经达到绝对纯净的人,他仍然要虚拟一个世间的形象。但是当两者都已经达到般涅盘时,就不需要世间的形象了。诸佛之间也是一样,先透过世间形象的过程,藉着这个示现做为暂时的沟通工具,才能知道在他们以前的诸佛。透过绝对的解脱,并没有任何的表现或显示。同样的方式,如来和阿罗汉弟子们为你方便示现,让你能够知道和看到某一位特定的佛陀和他的阿罗汉弟子们的样子。

「换句话说,任何需要透过世间形象接触的地方,就需要一个虚拟的形象才能联系。但是,任何需要透过绝对解脱的关系,就不再需要任何有情世间的形象了,因为双方都已经平等而一致了。然而,当要知道个别的特性时,又再度需要世间形象做为对比,才能了解空无形迹、显示或表现的绝对解脱是自然地辉耀着,也被一种无比的喜乐宁静所实证着。那些了解这个事实的人对於透过世间形象(相对地说)来表达或描述绝对的解脱,是没有任何怀疑的。而自己存在的绝对解脱是不依靠任何事物的。」佛陀接着问他:「你问那个问题是出於疑问或是为了问候?」尊者阿迦曼回答:「为了问候我才这麽问,因为,事实上,在世间或绝对解脱之中,我没有任何疑惑,於佛、於法、於僧,我自己已经证知了经文所说的『见法即见如来』,意即佛、法、僧就是从有情世间净化和解脱。无论佛陀和阿罗汉弟子们来或不来,都不能改变我所证知的信念。」佛陀接着说,他也了解尊者阿迦曼向他提出这种问题的用意,那是一个互相问候的方式。

很显然的,伴随佛陀的阿罗汉弟子们都没有说话,只是以感人的态度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即使小沙弥们也安静地坐着,虽然(在世人眼中)他们都很可爱。这些沙弥们都在九到十二岁之间,起初见到他们,不由得感觉就像一个成人看到一个小男孩那样,想要拨弄他的头发。那些事先不知道这些沙弥都是阿罗汉的人,必然会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来。那些已经知道他们是阿罗汉的人,就绝不会想到做那样的事了。就像其他的阿罗汉弟子们,这些沙弥的风度也很感人,不下於他们。因此所有的阿罗汉弟子们,包括比丘们和沙弥们,由於他们完美地自律着,都一样地振奋人心和感人肺腑。

如果尊者阿迦曼好奇的要知道有关於传统的经行和静坐禅思修习、经行和静坐禅思的穿着方式和比丘之间相互尊敬的方式等,在他静坐禅思时,就会由佛陀本身或是一位阿罗汉弟子,为他显示正确的方法。所有给他的解释都很详细,例如为他示范在经行禅思时,怎样放置双手,怎样走路,以及经行时怎样控制自己。静坐禅思也被示范得很详细,显示一个修行人应该面对那个方向,坐的姿势¨¨等。

070基於世俗和绝对解脱的尊敬比丘们互相尊敬的方式有一个显着的特徵。有一次,尊者阿迦曼对佛陀时代的比丘们如何互相尊敬感到好奇。当他静坐禅思的时候,在他的定境中就出现了佛陀和许多不同年龄的弟子们,有些头发灰白,也有沙弥,大小都有。没有任何人同时到达,而是,各人独自前来或是一个接着一个。谁先到就坐在前面,至於那些後来的人就按照到达的先後次序入座。一个先到的沙弥就坐在比丘们的前面,而年长得足以做他们祖父的比丘们,则安详地坐在这些年青人的後面,他们这样做,毫无困窘的样子。即使佛陀本身,来迟了,也毫不在意地坐在其他比丘们和沙弥们的後面。

尊者阿迦曼对佛陀弟子圈内,明显不按长幼次序的情形感到惊讶,佛弟子们是以他们的秩序和律仪着名的。过了一会儿,不用佛陀发言解释,尊者阿迦曼就了解了,这种尊敬只是基於解脱法而已,没有假设的或相对的事实包含在里面。在这个基础上,没有关於戒腊的传统或社会纪律,那只不过是相对的真实。从佛陀自己起,下至於阿罗汉弟子们和最小的沙弥们,只有基於绝对纯净的绝对平等。

当尊者阿迦曼想再知道有关他们之间传统的尊敬方式时,他面前的佛陀和阿罗汉弟子们迅速地改变位置。

佛陀坐在聚会的前面,而曾经坐在前面的沙弥,移动到比丘们的後面,然後,全部按照通常所知道的律仪秩序而坐着。尊者阿迦曼於是明白了,这一定就是佛陀时代,比丘圈中,尊敬其他比丘的方式。一个阿罗汉比丘要尊敬另一个持守戒律而戒腊较高的比丘,即使那个比丘仍非阿罗汉。

这之後,佛陀开示尊者阿迦曼说:「如来的比丘们,是以对彼此的尊敬和善意为特徵,那是基於荣耀和尊严的平等。在一个聚会里,不论多大的聚会,如来的比丘们,没有争吵或侵犯的态度。一群比丘的聚集,如果不互相尊敬,或不依照指定来代表我的正法和戒律(正法律)为师而行,就不能被称为如来的比丘。他们是虚伪的比丘,只是假装成真的而已。相反的,一群比丘的聚集,他们顺从地奉行正法和戒律,就有资格被称为如来的比丘,不论他们是在那里剃度的,不管他们是谁,属於什麽阶级或国籍。他们全都追随着如来的脚步,迟早必定达到痛苦的熄灭。」在这简短的开示之後,佛陀和他的阿罗汉弟子们立即消失,而尊者阿迦曼深信他所见的事实。

071没有坟墓的 体072他的修习模式和在清迈的教导除了一个雨期安居,他住在清迈城里的伽地浪格寺之外,在其馀十年期间,他所住的地方大都在种种危险所包围的旷野里。因此,他的生活中有关於他的修习模式,他的冒险,和他整个头陀行期间的内法知识,都是卓越而令人叹为观止的。他在山间林下孤独的生活,在世俗人的眼中是一直笼罩着痛苦和恐惧,尤其是压迫和战栗的恐惧,将会日夜折磨着他们。但是对尊者阿迦曼来说,这样完全隐居的生活,是最有利於精进和非常有助於身心健康的。他的究竟果证就是当他住在孤独而遥远的山地部落区时得到的,过了不久,就有一些头陀行比丘来亲近他。

一些亲近他的比丘有从诺格凯城大保区来的尊者赵坤山,从谭克隆番寺来的尊者长老阿迦沙和长老阿迦高。他们跟他只住了一段期间,然後就受命离开,到遥远的山地村落,有些沿着山边,有些则在另一座山顶上,去找寻他们自己的隐居处所。山地村落只是很小的村子,有些只有四到五间房子,有些则有九到十间房子。他们布施的食物,恰好足够身体每天的需要。尊者阿迦曼自己总是喜欢独自住在这样的地方。

那是不足为奇的,在他引导和训练下的头陀行比丘都是坚决而无畏的,冒着他们的生命危险去追寻正法,把正法的目标放在其他任何事情之上,包括他们的生命以及更重要的事物。任何充满老虎和凶猛野兽的地方,他就告诉他的弟子前往并住在那里。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念住和智慧一定会不停地运作着,精进不懈,意志力更快速地提升,超过他们以前住在没有这些威胁的地方所得到的。

尊者阿迦曼自己的生活是日夜贯注於隐居的喜乐之中。然而,在他远离人间居处的森林隐居中,他时常与肉眼所看不见的众生往来,诸如地居和空居天使、魔、鬼、那伽和梵天。因为他对他们已经有过广泛的经验,这些来往并不会给他造成问题。除了这些肉眼所看不见的众生之外,他也帮助了好几个山地部落的居民,例如也可、卡木、木者和梅也,他们都受他的教导感化,他们对他忠实的程度,已经到了愿意毫不犹豫地为他牺牲生命的程度。对於不认识这些居民的人,「山地部落」一词通常意味着肮脏和丑陋,以及原始的或野蛮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与他们相处的经验完全相反,他发现他们有着白色皮肤的美丽容貌,他们一点也不脏,他们是一个有教养的民族,有他们自己一套既成的规律。他们顺从地遵守族长的领导,他们是温和善良而团结的。由於这个型态的文化和这种习性,「森林」一词,不但不是意味着兽性和野蛮,相反地显示着诚实和道德,没有都市和城镇的水泥丛林中所容易发现的贪欲和暴力之罪。

树木和动物的森林,从某一个观点来讲,要比城市人的水泥丛林更为安全和舒适,後者在猛烈的贪 痴烦恼中充满着危险。

它是一个神秘的森林,那里住满着到处漫游的、粗野而凶猛的烦恼动物,用神秘的方法来攻击人们,造成很深而难以痊愈的创伤。这些创伤不但有害於身体的健康,而且有害於心灵。这是一个很大的讽刺,很少城市人,如果有的话,对他们的创伤有兴趣,因此也就无意去寻找任何处方来医治他们自己。创伤因此成了感染性的,也变成了慢性和流行性的疾病。这种丛林就在每一个人心中,男人、比丘和沙弥都一样。

烦恼的袭击是悄悄地来,令人难以防守。这就是为什麽尊者阿迦曼喜欢住在旷野,以便於他能够处理内在凶猛的野兽。在旷野里,这些野兽可以被驯服或从心里驱逐出去。人类是一种聪明的生物,因此,他不应该屈服於内在的那些野兽,反而必须勇敢地与它们战斗,才能名正言顺地被称为人类。

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当有一个比丘为了接受训练和引导而亲近尊者阿迦曼时,他的指示总是要求绝对的自我牺牲和勇气,所以适合那些像他那样准备迎接任何挑战的人。如果他们会死亡,他们愿意尽最大的精进而死;如果他们活着,他们至少知道证得了少许程度的内明和解脱而得到慰藉,他们将不必感受世间诸有无尽的生死痛苦了。

这就是他在清迈卓越的教导方法,那与他从别处得到的教导有所不同。他在这里的教导是绝对的、不屈挠的和不允许任何放逸的。然而,这种教导也适合那些为了接受开示而亲近他的人,他们内省地聆听开示,只想要观察他们内在凶猛的野兽,从未抱怨他的教导太严厉。他的开示愈强烈,法义就愈深刻;听众的心意愈平衡,他们的念住和智慧就愈能观察思惟。他在清迈的教导是最深奥的,因为他在那里的果证是最高的,而他的(头陀行比丘)弟子们的决心相对地也是最勇敢的,心里只有「痛苦的熄灭」。除了一般的开示,也有一些特殊的技巧来查觉心意的逃逸。这对捕捉那些喜欢溜出去,而沉迷在过去它们经常流连的各种地方的放逸者是最有效的。

073一个一见锺情的事件当住在清迈山区期间,在他的头陀行弟子圈子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这里说到这个故事,是希望它能给那些仍然没有能力知道他们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