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尊者阿迦曼传-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隔一阵子,老虎就友善地看他一下,单纯的一瞥,漫不经心的,不是很留意的,它似乎在石床上非常自得其乐的样子。起初,长老阿迦口布认为它不会停留很久,但是他非常失望,看起来老虎朋友好像想要长久居留在那儿。

到了黄昏,长老阿迦口布点了一枝蜡烛,并察看老虎对光的反应,没什麽反应!所以他就在他的雨伞上面挂起蚊帐,并在里面静坐禅思,直到休息的时候。他在早上大约叁点的时候醒来,拿开蚊帐并点了一枝蜡烛。

老虎朋友仍然躺在那里,舒适而闲散如昔!当托钵的时候到了,很明显的,长老阿迦口布必须经过他的护卫的床 。知道他必须经过老虎的一米范围之内,他怀疑当他走出山洞经过时,它到底会对他怎麽样?当他穿着衣服时,他偷瞄了老虎一眼,并发现它正看着他,它的眼神柔和,很像一条狗看着它的主人。在开始走出去以前,长老阿迦口布对老虎说:

「朋友,是我托钵的时候了。我需要食物来支持我的身体,就像动物和其他的人们一样。请让我离开,你可以留在这儿或出去寻找你自己的食物,随你所喜欢。

」老虎似乎听着他,眼神温和而注意。然後他朝着洞口出发,直接地从岩石前面走过。老虎一直看着他,看起来好像是它正在说:「请走吧,我的主人,不必害怕,我来这里只是给你保护。」长老阿迦口布走进村子里托钵,但是他并未告诉任何人有关他山洞後面的守卫,以免惊动了村民。当他回到山洞里,老虎就不见了。当他住在那里的期间,它没再回来过。阿迦口布认为它可能是一个天人扮成老虎的样子。它看似非常温驯的动物,当它躺在那里时,未曾做过任何恐怖的举动。长老阿迦口布说,那件事过了许多天以後,他发送慈心给那只老虎,希望它回来,但它没有。在往後的夜间的寂静里,他经常听到那个地区老虎的吼声,但他不知道其中之一是不是他的护卫。那个地区有很多老虎,对那些害怕它们的人来说是个恐怖的地方。

至於长老阿迦口布,他的护卫舒适地躺在洞口那天,正是鼓舞的一天,相当地强化了他对正法的信心。

181天人送食长老阿迦口布住在缅甸五年,能够说流利的缅语。

当缅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和英国蹂躏的时候,他被迫返回泰国。城市、森林和山里的每一个角落和空隙,都被他们搜遍了。英国人对泰国人特别怀着强烈的憎恨,因为当时泰国是日本的同盟。所有他们遇到的泰国人们—男人、女人甚至和尚—都被格杀勿论。然而,他所住村子里的缅甸人们,深受他的感化,看到英国士兵愈来愈扰人,他们很关心他的安全,同意把他迁到山上一个 密的地方,他们确定士兵们绝不能找到的地方。

这些人们後来失望了,因为有一天,当他正在为人们诵念祝福的经文时,英国士兵找到他了。村民们看到士兵们在他们的秘密隐藏处,都吓得面色发白,但是他们设法告诉士兵们,长老阿迦口布是个和尚,与战争无关。他在战争爆发前很久就已经住在缅甸了,人们非常尊敬他,如果伤害了他就等於伤害了缅甸人们自己一样。看到村民们强烈反对士兵们所想要做的,士兵们在他们之中谈了大约半个小时。他们同意饶他一命,但是告诉人们最好把他迁到另一个地方,否则另一队士兵可能会发现他,他们可不会那麽轻易就答应村民们的要求。

当士兵恐吓地盯着长老阿迦口布时,他一直辐射着他的慈悲和忆念着叁宝的功德,在士兵们离去之後,村民们很快地带他到一个更远的山上,并请他不要下来托钵,他们将会安排秘密地送饭给他。

接下来的日子里,愈来愈多成群的士兵,有时一天有好几队,来到村子里,都是要捉捕他的,村民们愈来愈害怕他们很快就要发现他的藏身之处并杀了他。似乎除了送他回泰国之外没有别的选择了,村民们到他那里去并带他到一条秘密的森林小径,那是士兵们所不知道的,他们说那条路最後会让他到达泰国。他们给他那条路的详细描述—它的方向,他必须经过地区的地形。他们告诉他不论路上是多麽凹凸不平或是荒野偏僻,都不要误入岔路,因为它是森林居民们来往於缅甸和泰国之间的秘密通道。长老阿迦口布告别了好心的村民们,很快地动身走上他漫长而危险的旅程。

他日以继夜地走着,没有停下来睡觉,也没有吃东西(做为一个比丘,他不能随身携带食物),只有一些水喝。他在那荒无人烟的地区徒步继续走了叁天叁夜,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遇到了各种动物的足迹,例如老虎和大象,那个地区里有很多。除了随时会出现被这些动物突然攻击的危险以外,也经常有迷路而死亡的可能。

在第四天早上,他蹒跚地倒在山边,因为饥饿和疲倦而精疲力竭,肯定他会死在那里。他已经走了叁天叁夜,没有食物也没有睡觉。他没有遇到一个可以让他托钵的人类居处,他想到这真是可笑—他已经逃过了两国之间的战争,却很可能在他所热爱的森林偏僻之处,屈服於饥饿和疲惫的蹂躏之下。

然後他想到佛陀所提过的天人们,具有天眼通和天耳通,「他们不知道这个比丘很有可能会饿死吗?」他自己想着,「他们之中有许多一定曾经从比丘们的开示中获得很大的利益,不论是在佛陀的时代或是在现代。

难道他们不提供任何帮助给一个危难中的比丘吗?」过了不久,当他无助地沿路蹒跚而行时,他看到一个绅士穿着体面,不像是森林的居民,他坐在山路边举着一盘供养的食物在头上(就像在家善信们在供养比丘们之前所做的样子)。这个绅士似乎无所从来,这一想让尊者阿迦口布惊讶得毛发都竖起来了,饥饿和疲累都消失了。

这绅士礼貌地邀请他停下来并休息一下。他说他有供养的食物,在他吃过饭後可以继续他的旅程。他说尊者阿迦口布将在日落之前到达森林的尽头。

尊者阿迦口布停下来,放下他的日常用品并准备好他的钵去接受供养的食物。所有放入钵里的食物味道甜蜜而芬芳。尊者阿迦口布接着问这绅士他从那里来,因为他已经旅行了叁天叁夜,从未遇到人类的居处。这绅士轻轻地指着天上并说他住在那儿。当尊者阿迦口布问他怎麽知道有个比丘正经过这条路时,这绅士只是笑笑并没有说什麽。尊者阿迦口布接着诵念祝福的经文,当念完时,这绅士离他而去,向他道别,告诉他说他的房子在很远的地方。

这绅士有着不寻常的安静,他的仪态和容貌也很庄严。他是中年人,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明亮,行为得体。然後他站起来并走到一棵树後面,它就长在那附近。

长老阿迦口布很好奇的看着他,认为他很快地会再出现於那棵树的另一边,但令他很诧异,他并没有!尊者阿迦口布起来并走到那棵树去看看,并发现那附近并没有任何人!於是他回到他的钵那儿并准备吃饭,所有钵里的食物,恰好适合他身体的需要。营养似乎立刻地流遍他的身体,使他充满力量和生机。食物的数量也恰好是所需要的,既不太多也不太少。如果再多一点点,他就吃不完了。

恢复了体力和勇气,长老阿迦口布就继续他的旅程。他不禁对那个奇特的绅士感到惊讶,当他顺着山路走时,竟忘了其它一切。那天午後稍晚,他发现自己离开了森林,就像那个绅士所说的,因此很快的,他又再度回到泰国了。在他漫长而危险的旅程中所遇到的苦难踪迹都消失了。

长老阿迦口布後来说,这个奇特的绅士不异是应他殷切的请求而来的天人。他的容貌和仪态强烈地证明了这点,事实上,当他在森林内的整个期间,从未遇到任何人类的居处。就他能够活着的事实来说,已经是奇迹了。或许是因为在那个森林里的天人保护着他,或许是法的保护力量,或许两者都有。

他所告别的缅甸村民们都非常地关心他,非常害怕他会在路上死亡,但是他们又没有其它的方法,他们知道他跟他们住得愈久,就愈有被查出的危险,而会被英国人杀掉。他们知道这样的旅程中,他存活的机会是很渺茫的,但是这样的机会还是值得尝试的,总比光在那里等着被杀害要好些。

上面有关长老阿迦口布历险的记载是简要的。就像他的禅师长老阿迦曼一样,他宁愿在山间林下的隐僻之处,独自居住,渡过此生。这里所叙述的是他自己所陈述的,读者们可以自行评论。

182尊者阿迦曼和弟子之间的关系这种喜欢住在山间林下,多少是尊者阿迦曼的弟子们的共同特徵。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尊者阿迦曼自己就推荐这种森林里的独居,并经常说任何他所证知的法,粗糙的或微细的,任何他所教导弟子的法,都是他住在山间林下期间所面对的严厉考验的结果。

尊者阿迦曼的身体已经去世很久了,但是在他和那些有禅境性向的弟子之间仍有连系。就像他仍然活着,因为每当在内明或禅思上有个障碍,他就在禅境中出现,给予那个弟子克服那个障碍所必需的任何开示或忠告,就像阿罗汉弟子曾经出现并开示他一样。他的开示结束了,禅境就消逝了,然後就轮到那个弟子去思考他所说的,去克服那个障碍,沿着正法之道前进。

对那些从未经历这种现象的人,这样的连系当然像似不可思议的,不可能的。但是对那些已经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和曾经从此受益的人,再多的争论和逻辑推理也不能改变事实。这里必须再重复,只有那些具有这种性向的弟子才会经历这个现象,并不是所有的弟子都是这样。就他的某些弟子们的这种经历,和尊者阿迦曼本身聆听佛陀和阿罗汉弟子的说法,可能有些类似佛陀藉着禅境给他在兜率天上的母亲—摩耶皇后说法那样,然而关於佛陀的事情,比起那些关於他的弟子们的事情更易於令人相信。作者因此不愿对这件事多说什麽,把它的真相留待读者的判断,因为理由很简单,任何亲身经历的事情,必定远较千言万语的争论和解释更为生动和真确。作者也认为一个人必须尽他最大的努力,去亲自体认个人理解范围内的事物。臆测、空谈、推论、争辩、成见、批评都因直接的经验而消逝。

尊者长老阿迦曼布利达陀的传记将近结束了,它仍未被写成正式或学术性的型态,因为那将超过作者的能力。这已经是个很长的故事了,但它并不完全,如果不是因为作者有限的记忆,将有更多可以记载的。然而目前所记录的,从他的年轻时代到他般涅盘,对於那种相同的修习模式有着相同性向的人们,可能是个鼓励和内明的泉源。尊者阿迦曼的生命是清净无瑕的,用佛教徒的术语来说是个智者的生命。年轻时,他从未伤害过任何人;出家後,他从未停止精进於坚定地自证於正法之道,直到许许多多的比丘们和在家善信们尊敬他为他们的精神领袖和师父,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天。这样的生命被称为 joti jotiparayano — 光明地来,光明地去,也就是善来然後善逝。

他自我开发的方法是典型而坚毅的,他不容许超越法义范围的烦恼。他灭除所有的烦恼,而在他的弟子圈中公认为是个阿罗汉。还有,他给别人的帮助,绝不离开他自己已经证知的正法之道,从最初开始的阶段到究竟果证的阶段,他能够知道那些亲近他的人们的特点、性向和态度,而调整他的开示来适应他们每一个人。他的慈心是无限的,他遍覆一切,不论年龄、性别、身份或阶级。

尊者阿迦曼持续教导他的弟子们,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天。他的解说,对於克服他们似乎无法逾越的障碍来说,绝不失为暗路明灯。尊者阿迦曼开示每一个弟子,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进步和安稳,所以没有人会後悔见到了这样的一位贵人,一位叁界中至高无上的人。

他的年长弟子们,经过他的训练和指导,已经坚定地自证於法,现在已经都成为适当的阿迦尊者了,领导着人们沿着正道前进,在全国各地都有许多的弟子们。还有一些弟子们,他们在正法中如同百万富翁,但却乐於孤独隐居的生活。所有这些都是由於他的开示和他的法义所庇护的。

至於有关人力资源的开发,尊者阿迦曼在这方面的贡献是不亚於任何人的。他唤醒人们觉悟生命的真相,觉悟什麽是对的和什麽是错的,觉悟什麽是因缘和什麽是果报,这一切都是万有的真相。世界是否会发展或衰落,将视人们的心意而定,心意是首要的原动力。如果它拥有正确的态度,也就是法义,所有经由语言和行为的表现,都将被导向进步和提升。这样的心意是以法义的方式开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