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风云-第1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南巡随行的大臣有三十二人,侍卫章京官员六百一十一名,兵丁两千五百五十九人,马匹六千六百九十匹。南巡途中经过的一些地区还得准备大量的船只和马匹,乾隆御用船只由漕运衙门打造,装饰要求奢华精美。此外,还有大量运粮的骆驼、骡子等等。
南巡的路线是这样的:先经过直隶到达山东,在山东祭拜孔庙后,转到江苏,再由江苏进入浙江。光是陆路就有一千七百五十八里,水路一千三百四十六里,往返路程总计五千八百四十里。乾隆每到一处,地方官都要带领兵民前来迎驾,百姓跪在地上夹道欢迎,场面非常宏大。
皇帝南巡这是百年难遇的大事,地方官都引以为荣,百姓也乐得看热闹。所以,只要乾隆到一个地方,这里就成了黄金旅游点,许多百姓赶过来围观,人口往往暴增。乾隆还要求,各地必须保证临时增加人口的物资供应,不能让人饿肚子,所以事先截留几十万石的粮食保证地方上的供应,以免出现粮食匮乏的事情。乾隆是不希望看到有人饿肚子的,南巡本是喜庆事,如果因这事让许多人饿肚子,不仅良心不安,也会煞了喜气。
准备好充足的粮食和蔬菜也是为了防止物价上涨,影响经济的稳定。南巡需要调用大量的民夫,光是乾隆乘坐的御舟就调用了三千六百多个纤夫。这固然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怎么看怎么都让人觉得心里不踏实。康熙在南巡时就没有这些问题,平平静静,无风无雨,极少扰民。
根据账面上的统计,乾隆六下江南耗费了两千多万两银子,可以肯定,实际数目绝对比这个多得多。各级地方官和商人们贡献了多少钱是没法算进去的。
乾隆南巡虽说也做了一些实事,总的说来就是摆阔花钱,吃喝玩乐。
乾隆是个非常喜欢享受的皇帝,凡事喜欢讲排场,饮食相当讲究。在皇宫里享受可以理解,难道南巡的途中就不可以将就一下吗?换做乾隆的祖辈或者子孙都可以,但乾隆是不能将就的。就拿饮用水来说,乾隆喝的是最上等的矿泉水,在直隶饮用的是玉泉山中的泉水,在山东喝的是济南珍珠泉水,在江苏喝的是镇江金山泉水,到浙江则是杭州虎跑泉水。光是运输这些水,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有人就问了,喝水就不必这么讲究了吧,地方官为何不能用一般的水假冒呢?
谁敢啊,乾隆的舌头可灵敏了,就算舌头不灵敏,他还有一种特制的仪器,能够测量水质的好坏。如果你敢忽悠他,那是活腻了。
南巡的途中还带了大量的牛羊,牛羊虽多,但也不够吃。不够的肯定是从地方上取,总之,皇帝南巡途中的物资不会有半点匮乏。
乾隆经过的御道也是非常讲究的,陆路御道要修得平直宽敞,路面要坚实稳固。中心正路宽一丈六尺,两旁马道各宽七尺。有石桥的地方,一律要撒上黄土。御驾经过的地方,必须用清水泼街。
沿途修建了三十多处行宫,虽为行宫,条件也不能差。必须布置得富丽堂皇,起码要做到一住进去就能感觉到皇帝的气派。尽管乾隆让各地修建行宫时不要铺张浪费,但事实上地方上把行宫修得相当豪华,也没看乾隆责备惩罚他们。
商人也借着这个机会向乾隆邀宠,他们纷纷掏钱承担乾隆在江南的花销,有的甚至主动负责接待乾隆。乾隆第一次南巡经过扬州的平山堂,当地的商人闻知乾隆酷爱梅花,集体出资在行宫里栽种了上万株梅花。乾隆来到这里后,看到一望无际的梅林,大为愉悦。盐商汪氏,破费几万两银子在扬州建造了“三仙池”,乾隆看了后大大夸奖了汪氏一番,自然在官盐这块会多给他一些项目。
皇帝下江南,百姓虽说可以看热闹,但真正受苦的还是百姓。御道要笔直,碰到不笔直的地方,不得不把民房拆迁,老百姓活得好好的,突然要搬家,谁乐意啊!一边是皇帝辇车浩浩荡荡,一面是百姓怨声载道。号称察吏安民的乾隆非但没有真正做到安民,反而一再扰民,表面文章做得再好,也不能掩盖舆论。
每到一个地方,侍卫们都要清道,防范百姓如同防贼。虽然乾隆口口声声说自己不会回避百姓,但实际上把百姓隔得远远的,老百姓只能看到浩浩荡荡的巡幸队伍,根本没法看到乾隆长啥样。有一次,队伍经过扬州时,一个女人在城楼下面烧火做饭,侍卫们看到烟火,以为有人要行刺,立即乱箭将那名无辜的女子射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乾隆晚年时总结南巡说:“朕在位六十年,并没有什么失德的地方,只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好处不多,坏处不少。”
为此,乾隆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将来如果有皇帝要南巡,你如果不阻止的话,你就没脸在地下见朕了。”
嘉庆当皇帝后,有一次打算南巡,时任直隶总督的吴熊光立即出来阻止,把乾隆对自己说的话向嘉庆复述一遍。这才打消嘉庆下江南的打算,乾隆好歹算一个有自知之明的皇帝。
南巡途中的故事
乾隆第一次南巡时来到扬州,富商汪如龙献给乾隆一个才艺双绝的歌妓,这个歌妓名叫雪如,歌喉如同夜莺,肌肤雪白若冰雪。得到雪如后,乾隆非常欢喜,一高兴,就赏给汪如龙二品顶戴,让他在御前当差。
汪如龙得到好处后,极大地刺激了其他人的欲望,这些人尽己所能讨好乾隆。陈阁老和雍正关系比较好,又是海宁的望族,所以此次乾隆视察钱塘江就暂住在陈阁老的家里。乾隆第一次南巡时,陈阁老还活着,为了让乾隆住着舒服,陈阁老家人把安澜园修建得富丽堂皇,将通往家门的大道修建得平坦宽敞。乾隆到来前,陈阁老全家人在码头跪迎。
到了陈家后,乾隆对陈阁老相当亲热,当场口占诗句:“老成忆告能无惜,皇祖朝臣有几人?”陈阁老全家将这首诗当成宝贝珍藏着,视为隆恩。乾隆在陈阁老家里待了四五天,花费不算小。为此,乾隆赏给陈阁老一笔库银。乾隆临走前对陈阁老说:“朕走以后把安澜园的大门封上,以后若非天子临幸,这门不可以再开。”
陈阁老自是满口答应。
乾隆在南巡的路上喜欢微服私访,一天晚上,他带着两个随从来到一个村子里。忽然下起了大雨,乾隆便敲门投宿,结果那个住户理都没理他。乾隆也不生气,只好去敲另一家的门。没想到这一家养着一条狗,乾隆还没走进院子里,狗就狂吠不止。听到狗叫,这家人以为有贼,拿着棍棒冲出来,把乾隆和两个随从狠狠揍了一番。两个随从想说“你们敢打皇上”,乾隆示意别让他们说。
乾隆只能大喊救命了,这时走来一个白发老者,老人阅历颇深,一看乾隆就知道不是寻常人物。此人气度不凡,显得尊贵威严,即使被人痛打,也流露出不凡的气概。老人说:“此人仪表堂堂,肯定不会是盗贼,你们快放了他。”
乾隆对老人说,自己是山东人,出生于书香世家,特来江南看望表哥,不巧下雨了,无处避雨,所以才到这里来投宿。
老人一听,便让乾隆住在自己的家里。老人有两个儿子,长子三十多,职业务农;小儿子二十多,读了几年书,人很机灵。当晚,乾隆就与老人的小儿子睡在一起。两人聊得挺多,乾隆从他口中得知了许多民间趣事,各地的风俗习惯,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第二天,乾隆临走前送给老人一块白玉。老人推辞不受,乾隆便把白玉送给了老人的小儿子。几天后,乾隆以皇帝的身份拜访老人家,并给他的小儿子赐名“奇逢”,还带他去京城上学。村里其他人听说这个人是乾隆,都非常吃惊,那几个打过乾隆的人非常害怕,没想到乾隆一笑置之,并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还有一次,乾隆巡游,百姓们想瞻仰一下皇帝的尊容。乾隆听说后,便恩准了,从坐辇上走下来,来到百姓中间。一个百姓激动地喊乾隆为“皇帝老爷”,侍卫一听,认为这个人大不敬,准备把他拿下治罪。乾隆本人对这个称呼倒也没在意,只是觉得有些奇怪,便问随从。一个大臣说:“南方的百姓愚昧啊,不识大体,他们往往把上天称为天老爷,把大地唤作地老爷,什么神灵都称老爷。”
乾隆哈哈大笑,知道这个百姓并无恶意,便让人释放了他。
来到扬州时,乾隆还光顾了史可法祠堂,当着大家的面称赞史可法是一个忠心耿耿的爱国将领,并赐史可法“忠正”二字。乾隆亲自为史可法题了一首诗,当时乾隆身边有人提出疑问,史可法是因为抗清被豫亲王多铎杀的,赞扬他是不是有点不合适?
乾隆回答说:为人臣者当然是各为其主,史可法虽然是反抗我大清,但是他为国尽忠的精神还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做臣子的节操最为重要。
有一次,乾隆路过山东济宁,当时恰好济宁出现了灾情。知州颜希深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不想因此耽误了接待乾隆这样的大事。和苌萌税蜒障I畹募胰俗ス瓷笪省Q漳附馐退担庸こ隽宋侍猓置窕憔奂媚浅?闪叶宰髦髡牛株饧冒傩眨缘⑽罅耸ゼ荨
太后钮祜禄氏看颜母回答得入情入理,对乾隆说:“颜希深虽然于礼节有亏,但情有可原,应该赦免他。”
后来,太后又对乾隆说:“颜母是一个贤母,他的儿子肯定是一个好官。”乾隆点头称是,不久便提拔颜希深为河南巡抚。
乾隆六下江南留下了太多的奇闻逸事,六下江南虽然劳民伤财,但不能不承认对于文学艺术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问君做了多少事?
六次南巡乾隆五次视察黄河和淮河,四次视察钱塘江工程,也不是一点实事也没干。
黄河最主要的问题是泥沙淤积,导致水位上涨,对周边各省的人民造成很大的危害。到了清朝,黄河决堤的问题更加严重。淮河也是这样,经常发生水患。
四年,黄河发生水患,安徽十五个州县受灾;六年,水患淹没了江苏、安徽二十八个州县;七年,淮河决堤,百姓逃难;八年,淮河再次发大水;十一年,黄河和淮河同时发大水;十五年,安徽再次遭受洪灾……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到洪泽湖视察工程,他发现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到了涨水季节,洪湖水位就会上涨。如果疏导不及时,就很容易酿成水灾。乾隆亲临大坝边上,采纳了河道总督高斌的建议,增修两座大坝,将这五座大坝命名为“仁”“义”“礼”“智”“信”。以后,只要水位上涨,就分别从五座大坝中放水,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黄河大堤和下游的安全。
乾隆前两次下江南并没有视察海塘工程,但后面四次都去了。到了钱塘江岸边,乾隆跟治理钱塘江的官员们交流,广泛吸纳各种意见,亲自指导海塘工程的建设。
在治理河工的问题上,乾隆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南巡的途中,乾隆还来了个“路边招聘”,沿途他会接待一些读书人。乾隆表示扩招童生,增加江苏、安徽、浙江三省的童生名额。有不少读书人会向乾隆献诗,乾隆觉得这是一个选拔人才的好机会,便决定自己出题,考考这些人,表现出色的就让他们做官。还别说,这种路边招考,还真选拔出了不少人才,后来这些人才有人成为封疆大吏,有人成为朝廷重臣。
乾隆做得最实惠的一件事莫过于减免钱粮,乾隆规定,凡是自己经过的州县,免去当年钱粮的十分之三。若是受灾的地方,则免去一半。对于安徽、浙江、江苏三省拖欠的银两,乾隆也下令减免或全免。
六次下江南,乾隆总共免去百姓钱粮高达两千万两银子。乾隆知道,这是笼络百姓的最好办法,光喊口号是没用的,百姓得到实惠了,自然大呼这个皇帝圣明。除此之外,一路上乾隆还赦免了一些犯人,同时尽量避免随行人员踩坏农作物,这些也是值得肯定的。
该做的事情要做,该玩的也应该玩,乾隆是一个做事享乐两不误的皇帝。下江南的路上,乾隆游遍山山水水,经过直隶卢沟桥时,乾隆在石碑上题写了“卢沟晓月”四字。到了良乡县的弘恩寺时,乾隆被这里的景色迷住,寺庙里古木葱郁,环境清幽,是修身养性的绝妙处所。乾隆留恋此地久久不能往返,写下了好几首优美的诗篇。
在山东,乾隆登泰山,拜孔庙,访晏子祠、玉皇庙等名胜古迹。到了江南,游玩的地方就更多了,这些名胜古迹和园林风景美不胜收,乾隆沉醉其中,身心俱悦。游嘉兴南湖之时,乾隆写下了一首诗《烟雨楼》:春云欲沣旋濛濛,百倾南湖一棹通。
回望还迷堤柳绿,到来才辨谢梅红。
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雨中。
欲倩李牟携铁笛,月明度曲水晶宫。
从乾隆的诗作中可以看出,畅游江南给他带来了许多欢乐。想想也是,紫禁城虽然盛大恢宏,但是和江南美景相比,也显得太单调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