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经过艰难的抉择,道光还是做出了决定:皇四子继承大统,皇六子封为恭亲王。
道光在临死前召集军机大臣,把密匣交给他们,但是八个军机大臣没有一个敢接。为啥?原来奕的生母静贵妃(形同皇后)早已知道其中内容,私下里让军机大臣不许接过密诏,静贵妃还买通了季昌芝,此人带头不接密匣,其他人也就不敢接手了。
道光虽然快死了,脑子还没煳涂,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趁着还有最后一口气,拍着床板大骂:“朕还没死,你们就不听话了!”没办法,大家只好接过密匣。
咸丰登基也是比较险的,所以他登基以后,对季昌芝非常排斥。季昌芝死的时候,他公开表示“不恤典”,朝廷不出一分钱治丧,这在正一品大臣中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道光去世了,但是王朝的命运还在继续。我们知道道光跟他的父亲嘉庆一样,都是比较悲剧的皇帝,清朝的衰落并不是从他手中开始,却在他手中光大。道光处在一个王朝衰落的转折点上,加上资质平庸,是不太可能改变王朝命运的。清王朝的弊病积累了近两百年,虽然期间经过雍正的整顿,起死回生了一次,但乾隆之后,问题更突出。两百年的问题和矛盾就像火山一样,难免有爆发的一天,可偏偏祸不单行,衰落之时半路上又杀出了西方列强。
道光身上悲剧的地方大家都能看到,但如果说道光是幸运的,有人会相信吗?
道光出生于乾隆年间,深得乾隆喜欢,仗着祖先们的文治武功,平庸的他可以坐稳金銮殿。他不必像皇太极那样靠权谋胜出,将兄弟们杀的杀、贬的贬;也不必像顺治那样,在一个强大的摄政王面前战战兢兢;他还不需像康熙那样,那么小就谋划着除掉鳌拜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他甚至都不必像雍正那样,不明不白地登上皇位,然后对兄弟和功臣们大开杀戒。
道光登位如同祖父乾隆一样,无风无雨,顺理成章。在道光统治时期,皇室也还和睦,君臣之间也还融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光是幸运的,他不必像后来咸丰那样,饱受战乱之苦,连紫禁城也待不住,也没有感受到太平天国如洪水一般扑向清王朝。
所以说,他是幸运的。
第十八章帝国烽烟四起
道光死后不到半年,洪秀全召集各路人马,在广西桂平市北部金田村商议起义之事。两万人马齐聚金田,创建了太平天国,一个庞然大物就这样诞生了。腐朽的清王朝和一个蛊惑人心的野心家正式开战。王朝虽然衰朽,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野心家虽然恐怖,毕竟领导的是一群非理性的“暴民”。谁胜谁负,当时还真没人能看出来。
镇压云南彝族起义
改土归流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土司问题,在道光时期,一些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仍然保留着。一些新老土司利用手中所剩不多的权力,跟地方官府勾结,鱼肉百姓,让少数民族的同胞们非常不满。
彝族百姓生活在西南各省,到了嘉庆时代,他们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生计越发艰难。土司们兼并土民的土地后,再把这些土地卖给有钱的汉人。在云南省北部,土地典当情况特别严重,很多彝族人卖出自己土地的一部分,留下的少量土地无法养活家庭。老百姓一旦无法生存下去,脑子里就会想到造反。
道光刚登基一个月,云南永北厅的彝族人民就密谋造反。当然,他们并不是想直接造道光的反,最直接的愿望还是反抗当地官府,改善生活。
当土司发现这些人想造反后,立即明白是咋回事了,顿时免除了一些摊派。这一招还真有效,老百姓顿时就不闹了,看来老百姓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造反的,如果老百姓到了动辄造反的地步也就是传说中的暴民了。
事件平息不久,土司们又故态复萌,和官府再次勒索土民。彝族人民再次受不了,上千人聚集在一起,扬言要报复土司和官府。他们围住阿喇山旧衙门,并将附近的村寨烧毁。
云贵总督庆保本来正要离职,得知这个消息后,八百里加急奏报道光。同时,命提督张凤和高适带领官兵前去镇压。
道光接到奏折后,督令官兵防范堵截,防止叛乱蔓延。
起义军的发展态势非常迅勐。二月,起义军已经渡过金沙江,进入大姚县内,与大姚县内的起义军汇合,势力大增。看到起义军蔓延,道光仍然认为这些人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于是派遣三千七百名官兵镇压,同时让当地的乡勇们配合官兵剿匪。道光相信,只要守住扼要的关口,对起义军进行前后堵截,一定可以将其迅速扑灭。
二月二十九日,起义军的一个头目梅老依什被清军俘获,但起义军在四川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遏制。道光指示即将离任的四川总督德瑛阿暂时待在四川,堵截义军。
三月九日,道光任命新任云贵总督史致光日夜兼程赶往云南,协同庆保一起剿匪。
这次偶发的事件暴露出道光在调兵遣将统筹大局方面能力的不足,一个几千人的造反事件,他就先后动用四个总督(两个即将离任的、两个新任的)、几省的官兵,然而剿匪还是收效甚微。到了三月,起义军已经发展到七八千人。官兵有八千、团练有四千,占据很大的优势,然而在剿匪过程中,官兵和团练非常不给力,不知他们是胆小还是观望,迟迟不肯大力出手。
后来,道光考虑到庆保不熟悉军务,便让有作战经验的尼玛善去协助他。这时,负责剿匪的最高领导已经有四个总督、一个将军了。
尽管如此,形势仍然没有转机,甚至可以说更糟糕了。守备郭荣光与起义军激战,伤亡五十多人,军需粮草全部被起义军劫获。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万人,活动在云南四川一带。情急之下,道光又任命贵州提督罗思举带领五千贵州兵前去协助剿匪。
四月十三日,清军终于传来捷报,在大姚县大败起义军,俘获了起义军首领陈添培,道光紧张的心情这才放松下来。十天后,再次传来捷报,大姚残存的起义军据点拉古被攻破,击毙起义军一百人,俘获六十多人。至此,大姚境内的起义军全部被肃清。
提督张凤在云南永北地区也取得胜利,俘获了起义军首领唐老大及数百名起义军。这场折腾了三个多月的彝族起义终于平息,道光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接下来照例是封赏,庆保加封太子太保头衔,尼玛善、史致光等人也赏赐了一定的银两,我们不要指望道光有多大方。他封赏更多的是表示重视这些人,感激这些人,大家心领了就行。
平定起义后,善后事务是最关键的。彝族起义本是因为土地变卖,百姓无以为生。道光相应地作出了以下的政策调整:一、以前彝族百姓将田地卖给汉人,没有田了,却还得缴纳赋税,现在不用交了,赋税由收购田地的汉人缴纳;二、彝人没有田产,土司却还勒索他们,这种事情必须禁止,违法者必究;三、土司的一些爪牙祸害百姓,将这些人全部裁革。
从道光的这些措施来看,他是想解决问题,但是这些措施真能解决问题吗?我们认真一看,发现很多都是空话,执行起来特别难。道光总不可能天天盯着当地的官府和土司,他们如果勒索,道光如何监督?所以说这些措施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平瑶民起义
瑶族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广东等省。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语言差别太大,不同地方的瑶族人甚至无法沟通。他们通用的语言主要是汉语和壮语,文字则全部采用汉字。
湖南、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崇山峻岭,生活着大量的瑶族百姓。这些瑶民处于半隔绝的状态,虽然自治程度比较高,但也受到地方官府的管制。地方官当然免不了对他们进行一些勒索,在处理案件的时候免不了会不公平。长期下去,致使积怨爆发,瑶民们拉开了反抗的大旗。
第一次瑶民起义是由一个叫赵金龙的人率领的。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二月十九日,湖南永州府江华县的瑶民赵金龙带领五百多瑶民起义。这个赵金龙自诩金龙王,号召起义群众头裹红巾作为标志,打杀了四十多个官差。第二年正月初十,永州总兵鲍友智奉命弹压,这时赵金龙的队伍已经有一千多人了。
道光接到奏折后,任命湖广总督卢坤和湖南提督海陵阿进入永州追剿。彝族起义的事情把道光搞怕了,对这种事情他再也不敢掉以轻心,大有如临大敌、如履薄冰的感觉,他急命广东广西两省的督抚大员一同协助剿匪,这些大员包括李鸿宾、朱桂桢、刘荣庆、苏兆熊等人。
阵势是非常庞大的,方法还是老方法,严防死堵,防止蔓延。在封建统治者眼里,造反就像是瘟疫,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防止扩散。
赵金龙面对清军勐烈的炮火,很快就抵挡不住,棍棒红缨枪这些中古时代的兵器怎么抵挡得住火枪大炮?不到一千人的队伍一下就损失了三百多人。赵金龙只好带着大家退到大竹山,准备来个战略转移,说白了就是逃到广东连州。可惜前路被清军堵死,他只好退回五水瑶山,一路上,赵金龙不忘招兵买马,部队很快扩展到两三千人,全是瑶民。
道光又一次不幸地看到事态扩大,战火蔓延。此时,他想起了久经战场的罗思举,罗思举在平定彝族起义中立了大功,这次也可以用他。罗思举遂带领一千精兵,火速赶往湖南。
随后,道光还从陕西调了五十门大炮、两百名火枪手到永州。到二月下旬,从外地调往湖南的官兵有四千多人。道光以为,自己的部署已经很严密了,匪徒没有不被剿灭的道理。
二月十四日,湖南提督海陵阿在大雨中率军向五水瑶山和九嶷山行军。赵金龙得知了这个消息,挑选了一批瑶民,让他们伪装成夫役,为官兵们抬大炮和枪械。抬到一个逼窄的峡谷中时,道路更加难行,夫役们用眼光示意。一时间,夫役们拿起枪支向清军开火,听到枪声,早已埋伏好的起义军冲了出来。
海陵阿完全没有料到会中计,他还没反应过来,副将马韬已经阵亡。海陵阿回头,指挥后续部队,想冲出重围,不幸也阵亡。清军大量伤亡,只有少数人逃了出去,枪炮粮食等全部为起义军所获。
这次失败让起义军声势更加浩大,清军不敢再轻易进攻,起义军在江华、蓝山、宁远、常宁等县纵横驰骋,毫无顾忌。无奈之下,道光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同时增派援兵,让贵州提督余步云带兵前往湖南。
起义军仍然在不断发展,道光忙着从各省继续调遣援兵支持。随着湖南援兵的增加,赵金龙的活动也受到限制。为了扭转不利的形势,赵金龙兵分三路,主动袭击清军。道光得知战况后,让清军把敌人诱到平原开阔的地方聚而歼之。道光的这个策略是不错的,起义军都是瑶民出身,长年生活在山里,最擅长打游击战。如果让他们分散在山里是很难剿灭的,只有引诱到平地,才能手到擒来。
效果很快就出来了,三路起义军中赵福才一路伤亡千余人,赵福才本人也战死。赵文凤一路由于不敌,被清军招抚,一半的人解散。
后来,起义军退守洋泉镇,罗思举率军包围洋泉镇。洋泉镇易守难攻,外有群山作为屏障,内有河水环绕,城墙是由石头做成,非常坚厚。罗思举将洋泉镇团团包围,但他并不急于进攻,城墙实在是太坚固了。
三月二十九日,大雨滂沱。罗思举认为这是进攻的好机会,下大雨,起义军一定疏于防守。没想到起义军防守非常严密,罗思举与起义军激战了四昼夜,双方损失都很大,但还是没攻下来。
四月初六,清军开始强攻,在大炮的勐烈轰击下,清军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终于攻进城内。隔日,双方在城内展开巷战,到了巷战的地步,胜负基本上已经定了。赵金龙光荣阵亡,起义军残部虽然不肯投降,但也难逃失败的厄运。二十四日,战斗宣告结束,叛乱到此平定。
收到捷报的道光非常喜悦,大大表扬了卢坤和罗思举,封他们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余步云加封太子少保。
没过多久,风波又起,起义军的另一个首领赵子青借口为赵金龙报仇,整合赵金龙余部两千人在江华锦田一带活动。但不到一个月,赵子青就兵败被俘。
第二次瑶民起义还是由湖南人发起的,此人叫蓝正樽。
蓝正樽是湖南新宁县瑶民,起义的原因还是一样的,当地的瑶民受到官府和豪强的欺压,偏偏官府和豪强都是汉人。瑶民有冤情,到官府告状不通,蓝正樽是个爱打抱不平的人,多次帮着有冤情的瑶民上访,可惜官府置之不理。蓝正樽一怒之下,决定号召瑶民起来造反。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二月,湖南武冈州官府听说瑶民造反,决定秘密搜捕这些“暴民”。蓝正樽从一个朋友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