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鸿章原本是希望老师曾国藩能领导这场洋务运动,但曾国藩这个人太精明,他绝不会傻到挑这个头。这个头只能由恭亲王来挑,老佛爷在后面有选择性地支持。
当时中国聘请了一个洋人当海关总税务司,这个人就是英国人赫德。赫德这个人很有责任心,也很有职业精神。他二十六岁时担任这个职位,一做就是四十五年。赫德这个人很有能力,当时中国各个衙门里一片腐败,唯独海关一枝独秀。西方人如此评价赫德:“中国政府制度中充满了腐败、欺瞒和敲诈,但令人又惊又喜的是,居然与之并存的还有一套最佳的行政服务机构,这就是赫德爵士领导下的帝国海关。”
从这个人身上我们大概能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改革来革命去,总脱不了坏毛病了吧!鲁迅说劣根性是没错的,这种劣根性并不是人种的劣根性,而是文化的劣根性,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一次性搞定的东西,中国折腾来折腾去,越搞越复杂。
赫德当时给清廷高层写了一本类似于战略白皮书的小册子,系统地提出了中国改革的大计,如果这些东西付诸实践的话,我们简直不敢相信,后来的历史究竟会如何发展。
遗憾的是,清廷虽然最后把赫德的官阶提升到正一品,但始终把他当成个客卿,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个洋人,他真希望中国强大吗?大多数中国人都觉得,不可能。
湖广总督官文就说赫德的所谓战略里“包藏祸心”,江西巡抚刘坤一也说“万万不能照赫德说的做”,两广总督瑞麟说“要富强,靠自己,洋人能帮我们什么”……
总之,皮肤不黄不可信,眼睛不黑不真实,头发不直不牢靠。
这个赫德到底提出了什么建议呢?说实话,很多,我们就挑重要的来说。
首先,这个洋鬼子第一眼就看出中国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官场腐败,他说如果不把官场治理好,将来中国就无法立足,会分崩离析的。其次,军队问题很严重,军队懈怠,士兵不肯尽力,将领们贪生怕死、贪污受贿,这样下去军队只会变得不堪一击。最后,就是教育,这些八股文教的是什么东西啊,一点用都没有,之乎者也看得人头晕。这些都得改,当然赫德也考虑到别人骂自己“包藏祸心”,并不敢真正触及科举制度,只是说在科举之外也要提倡西式教育,学以致用。说到政治改革,他也没说向西方那样搞个国会,而是一步步来。
其实,这个赫德也是个挺实在的人,他对大清好是真的。为什么对大清好呢?因为恭亲王、文祥等人非常器重他,洋人也知道知遇之恩。
列强说白了是一群狼
以前清朝统治者对洋人是拒之千里之外,现在给人打几次打怕了,也只好采取合作的姿态了。
四个国家中,以美国最为友好,毕竟人家是反抗强权建国的,建国后又重视民权,有较强的契约意识和平等意识。美国国务卿西华德对美国驻中国公使蒲安臣说:“在中国,一切重大的问题要协商合作;在维护我们条约权利所必需的范围内保卫条约口岸……支持中国在维持秩序方面的努力;在条约口岸内,既不要求,也不占用租界,不用任何方式干涉中国政府对于它自己的人民的管辖,也永不威胁中华帝国的领土完整。”
美国的“合作政策”一提出来就得到了其他列强的热烈响应,毫无疑问,这种政策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洋务运动也是在列强的督促下实施的,列强当然不是希望中国强大,而是希望接受他们的思想,从而能够在中国更自由地通商。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的确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中国落后,洋人也没多少好处,中国经济发展,洋人就可以把更多的产品卖到中国。
蒲安臣是美国公使,负责执行西华德的政策,由于蒲安臣推行一些“平等”“自由”的理念,赢得了恭亲王奕的好感,奕对他给予了高度的信任。同治六年(1867年),蒲安臣要回国,清廷竟任命他为“一统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这等于是把清政府的外交事务交付给一个美国人,由此可见蒲安臣和奕之间的关系。
蒲安臣回国后,以清廷的外交代理人身份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这个条约虽然是以平等的语气签订了,但是不是平等还得看内容。在条约中,提到了两国友好,可以自由平等地来往。这话非常好听,其实了解美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这段时间,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开发阶段,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蒲安臣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从中国引进大量的劳动力。
到光绪继位,中国已经有二十多万劳动力前往美国了,他们主要从事最艰苦的工作,譬如修铁路,挖煤矿、金矿等等。事实证明,美国的“合作外交”带有一定程度的欺骗性质,这些华工到了美国后,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许多人猝死在工作岗位,最令人气愤的是许多白人迫害华人,无辜被杀的华人不在少数。
我们再来看看教案问题,教案问题是晚清一个很大的问题,许多外交危机都是由教案引起的。传教士与官方的冲突倒不是很明显,教案冲突主要还是一种文化冲突,中国的许多老百姓接受不了这些洋人的上帝。再加上中国与列强的战争中,中国一再战败,这无疑在老百姓心里对洋人留下了恐怖的印象。
百姓中盛传教堂中的神父都是一些魔鬼,他们经常会偷偷抓走小孩,把小孩的眼睛和心脏挖出来,然后泡在化学液体中,用作实验。在这样一种紧张的气氛中,民教冲突也毫不奇怪了。就拿天津教案来说吧,其实双方都是起源于一种误解。百姓听信谣言,认为神父做一些伤天害理的勾当,群情汹涌,不辨真伪,把教堂包围起来。攻陷教堂之后,接着便是我们熟悉的打砸抢烧,这些事情势必会引起外交冲突。
清廷让曾国藩处理教案事件,曾国藩为了息事宁人,似乎有意“偏袒”洋人,结果引起了公愤。其实曾国藩也没有办法,他从大局着想,不可能纵容那些暴民。暴民容易被愤怒左右,而愤怒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朝廷本来对曾国藩疑心很重,正好借着这个由头,让李鸿章替代曾国藩,曾国藩被调回原来两江总督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应该重点说说日本,中国近代史最主要的精力还是和日本较量,而且在这个较量过程中,我们一输再输。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可谓是刻骨铭心,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人是一个健忘的民族,我们自己倒没有什么,日本这个邻居反倒有深刻的危机感。他们模仿勾践,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国力。
一旦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崛起,日本立即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朝鲜就是日本向东亚扩张的跳板。日本积极对朝鲜展开外交攻势,外交攻势往往是军事进攻的一个前兆。李鸿章特派袁世凯前往朝鲜处理日本问题,袁世凯是一个态度强硬的人,在朝鲜问题上有得有失,但最终还是没有阻止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至于中俄关系就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从康熙开始,中国与俄国就没有安宁过。伊犁叛乱发生后,清廷曾希望俄国能够伸出援手,但俄国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俄国想占领伊犁,控制新疆。左宗棠西征大军来到后,与俄国进行了交涉。最终左宗棠兵锋犀利,俄国慑于他的威势,不得不放弃控制新疆的企图。
这一时期是暴风雨酝酿的时期,列强环伺,而中国又缺乏一个能够纵览世界大势的领袖。而且中国内部问题相当多,统治阶级在许多问题上意见都是分裂的,这样一个低效率互相牵制的政府显然不足以应付这么多的内忧外患。
第三章打仗还得靠左宗棠
晚清史是一段屈辱史,左宗棠西征总算给清廷打了一针兴奋剂,收复了新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左宗棠能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用兵,更是因为他有一股强烈的爱国精神。在出征的时候,左宗棠让士兵抬着自己的棺材,由此可见他的决心。
左宗棠不爽李鸿章
鸦片战争后,中国就没少接受炮火的洗礼。
1874年,日本悍然发兵台湾,中国竟然被这样一个弹丸小国欺负,不仅损失了琉球岛,而且还要赔给日本一笔巨款。这场战争让清廷意识到中国海防的薄弱,11月5日,以李鸿章为首的总理衙门呈上了一份奏折,强调必须加强海防,重点提出练兵、引进新式武器、多造船的策略。11月19日,前任江苏巡抚丁日昌呈奏《海洋水师章程》,请求创建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分别守卫北海、东海、南海三面海域。
李鸿章更是呈奏了一篇“万言书”——《筹议海防折》,条分缕析,说中国江海门户大开,敌人可以随便出入,这是非常危险的事,只有创建一支现代化的海军,才能确保江海门户的安全。如果李鸿章只是建议加强海防的话,倒不会引起太多的争执,关键的是他还说自古清廷一直重视西北的边防,但现在形势发生了改变,政府应该更加重视海防。
李鸿章的意思是政府应该把海防当成头等大事,至于西北边防相对没有那么重要,李鸿章还抱怨说西北即使平安无事,每年还耗费三百多万两银子,很不值。当时,新疆问题很严重,俄国军队已经侵入伊犁,左宗棠听说李鸿章建议暂缓西征,立即跳了起来。
左宗棠当时是陕甘总督,主持西北的防务,如果清廷采纳李鸿章的建议,必定削减西北的军费。左宗棠立即上了一道奏章:“海防固然重要,塞防也很重要,两者不可偏废,新疆一定要收复。”
清廷经过反复考量,接受了左宗棠的建议,海防与边防并重,一面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一面让李鸿章办理北洋海防事务,沈葆桢办理南洋海防事务。
当时清廷财政比较拮据,最后不得不放弃同时创建三支海军的打算,决定先打造北洋海军。李鸿章着手创建北洋海军后,建议朝廷购买外国战舰,清廷没办法,只好在国外购买了46艘战舰。此外,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也造了23艘小型舰船。
1885年10月,清廷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1888年海军衙门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留英的海军人才林泰曾、刘步蟾为总兵。除了北洋舰队之外,清廷也在陆续创建广东、福建、南洋三支舰队。
抬着棺材上战场
在清朝时,新疆是一块是非之地,动乱频繁。
1864年,新疆爆发了反清武装起义,整个新疆陷入动乱和割据之中。1865年,浩罕汗国在英国的支持下,派遣大将阿古柏入侵新疆。阿古柏进入新疆后,先后剿灭新疆的割据势力,自封为“洪福之王”。之后,阿古柏又攻占了吐鲁番,翻越天山后,又占领了乌鲁木齐。
阿古柏还和英国、俄国勾结。1871年5月,趁阿古柏北进之机,沙俄入侵伊犁,并放话说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左宗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受命收复新疆,当时左宗棠已经六十多岁,而且身体还有病。左宗棠是一个战神,国家有战事,怎肯托病推辞?
1876年,左宗棠率领三路清军向新疆进发。进入新疆后,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周边地区,然后开始攻打吐鲁番,战神出手,果然不凡,不到半年时间,左宗棠就收复了北疆大部分地区。
进入南疆后,左宗棠号召新疆各族人民拿起武器,共同进击侵略者。1877年,阿古柏被左宗棠打败,兵败身亡。1878年,左宗棠又收复了和田,处决了勾结外敌的金相印。至此,除了伊犁外,新疆全境已收复。
晚清史是一段屈辱史,左宗棠西征总算给清廷打了一针兴奋剂,收复了新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左宗棠能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用兵,更是因为他有一股强烈的爱国精神。在出征的时候,左宗棠让士兵抬着自己的棺材,由此可见他战死沙场的决心。
左宗棠很清楚,征途还没完,新疆还有一座孤城等着他收复。这次,左宗棠面对的是俄国人。年近69岁的左宗棠开始整顿兵马,指挥三军再出玉门关,将大军部署在哈密,准备跟俄国人大战一场。
俄国当时正在克里米亚地区作战,看到左宗棠兵临伊犁城下,觉得如果跟左宗棠硬拼可能讨不到好处。左宗棠军队的锐气沙俄是亲眼看到了,事到如今,他们觉得还是谈判为妙。
1878年6月,清廷派遣吏部右侍郎崇厚前赴伊犁和俄国谈判,崇厚根本不是谈判的料,在狡猾的俄国人面前,他一再被愚弄,于第二年10月2日和俄国人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根据条约,清廷赔偿俄国五百万两白银,并将伊犁以南和以西的土地割让给俄国,允许俄国商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