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院君的做法简直是玩火,李鸿章知道形势非常危急,朝鲜国土上很有可能发生战争,急命淮军将领吴长庆带兵前往朝鲜。当时,晚清的政治强人袁世凯正是吴长庆的部下。在这次前往朝鲜的途中,袁世凯的表现非常出色,他干净利落地将大院君诱捕,并将大院君押往中国,以此堵住日本侵略朝鲜的借口。
平定朝鲜叛乱后,袁世凯扶植闵妃政权,由于在朝鲜的出色表现,李鸿章让袁世凯呆在朝鲜,处理朝鲜事务。日本人对袁世凯很不满,准备在朝鲜培养起敌对势力,跟袁世凯抗衡。
日本扶植的是开化党人,还让开化党人密谋暗杀袁世凯,没想到袁世凯胆识过人,成功地从一次暗杀行动逃离。之后,甲申政变爆发,开化党人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攻入王宫,抓住国王李熙和闵妃,逼迫李熙同意日本派兵驻扎在朝鲜。
政变发生后,袁世凯来不及请示李鸿章,亲自带兵营救李熙。袁世凯指挥若定,成功击败开化党人和日军,救下国王和王妃。甲申政变后,日本人逃回国内。应该说袁世凯的办事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却让李鸿章有些不满,没有一个上司会喜欢一个喜欢“自作主张”的下属。
当时袁世凯只有二十六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他沉迷在自己的成就里,丝毫没意识到枪打出头鸟的古训。袁世凯锋芒毕露早已引起了公愤,可惜当时他没意识到,竟然“趁热打铁”,向李鸿章提出一个建议,请求大量增派军队进入朝鲜,彻底接管朝鲜的军政大事,以此断绝日本和俄国的幻想。
袁世凯其实是想把朝鲜变成中国的一个行省,他担心李鸿章不同意,还一再强调说日本人欺软怕硬,如果我们跟他们求和,他们反而要跟我们打仗,如果我们对他们采取强硬姿态,他们反而会求和。
可惜,李鸿章拒绝了袁世凯的建议。李鸿章有他自己的想法,首先中国正在跟法国打,可调的兵不多,再说了,现在正是敏感时期,不宜和日本人关系闹僵。其实,李鸿章还有一层想法:老夫要是什么都答应你袁世凯,你这黄口小儿用不了多久就会爬到我头上去。
果然,随着袁世凯威望的增高,越来越多的人对他不满。袁世凯为了安抚被亲日派杀害的朝鲜大臣的家属,居然动用清军的军饷,还申请李鸿章拨款填补这项花费。李鸿章收到这封信,暴跳如雷,他还不是为钱的事情愤怒,而是为袁世凯自作主张感到恼怒。李鸿章痛斥了袁世凯一顿,让他自己填上这笔亏空。
除此之外,袁世凯的顶头上司吴兆有也越来越看不惯他,因为袁世凯这个人特别喜欢自作主张,眼里没有他这个上司。于是,吴兆有联系一些人写信检举袁世凯蓄养军妓及贩卖鸦片。李鸿章派人来调查,发现蓄养军妓和贩卖鸦片都是诬告,不过袁世凯在朝鲜独断专行倒是真的。
听说袁世凯得罪了上司和同僚,日本政府及时给清廷施压,指责袁世凯是挑起中日矛盾的罪魁祸首,要求清廷严厉惩罚袁世凯。李鸿章虽然对袁世凯不满,但绝不会蠢到按照日本人的要求办事,最后不过是赔日本人一笔小款。
不过,袁世凯遭遇了这么多事情,对官场开始失望,曾经那个热血沸腾的青年陷入了纠结之中。正好母亲生病,袁世凯便提出休假。
袁世凯休假期间,伊藤博文来到中国,和李鸿章讨论在朝鲜撤兵的事情。经过二十天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在四个月之内中日双方都必须将军队全部从朝鲜撤回,而且双方都不能帮助朝鲜训练军队,如果朝鲜发生动乱,双方要出兵必须先告知对方。这就是《中日天津条约》,这个条约实际上规定了中日在朝鲜平等的地位。
当然,日本人恨透了袁世凯,所以伊藤博文还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严惩袁世凯。对此,李鸿章坚决拒绝了。
后来,李鸿章让袁世凯护送大院君回国,李鸿章的目的是希望袁世凯再次控制朝鲜。袁世凯到了朝鲜后,积极扶持大院君,让李熙和闵妃夫妇俩特别难受。
关于袁世凯在朝鲜的表现,历来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在朝鲜还是尽忠职守的,他虽然权欲很强,但是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在与日本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袁世凯的表现颇为出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由于袁世凯在朝鲜对日本人的强硬态度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那么,究竟哪种评价更符合事实呢?笔者以为前面的评价应该更符合实际,甲午中日战争的罪魁祸首绝不是袁世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是很明显的。不管有没有袁世凯,日本都会发动侵略战争,日本一直在扩大军事力量,十年磨剑就是为了有一天拿其他国家试剑。
后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都派兵前往朝鲜。袁世凯虽然在第一时间请示李鸿章,但中国衙门的办事效率远远比不上日本,日本的动作比中国要快得多,他们在第一时间内派出七千士兵登陆朝鲜。
东学党原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听说中日两国派兵来镇压自己,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是以两国军队还没过来,他们已经逃得一干二净。那么接下来就是中日两国的问题了。
根据之前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签订的条约,这时候中日两国都应该信守条约,从朝鲜撤兵。可惜问题没这么简单,日本对朝鲜是志在必得,非但没有撤兵,反而不断地往朝鲜增兵。袁世凯请求李鸿章派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到朝鲜跟日本军决一死战,李鸿章自诩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一口回绝袁世凯的要求,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方针。
李鸿章清楚,俄国也非常想染指朝鲜,所以李鸿章想挑起俄国和日本的争斗。只可惜,俄国人并没有上套,他们同意“劝劝”日本。
此时,中国国内对日宣战的呼声越来越高。
老李很纠结
当时,中国最了解日本的人是李鸿章,因为李鸿章在掌管海军的时候就一直以日本为假想敌。本来中国也是很有希望建造一支像日本那样现代化海军的,可惜慈禧几次三番挪用海军经费,海军根本没有任何发展的可能。
当朝野上下一片喊打声时,李鸿章的心里凉飕飕的,他很清楚中国打不过日本,但是又不能说出原因。袁世凯在日本也待不下去了,赶紧逃回国。
1894年,正是光绪二十年,这一年光绪二十四岁。面对朝鲜的形势,光绪没有掉以轻心,他派遣了近两千五百名士兵赶往朝鲜,这点兵力当然远远比不上日本在朝鲜的兵力。不过,当时光绪并不认为中日的战争会迫在眉睫,他只是要做出一个姿态,希望日本能够知难而退。毕竟天朝上国这么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余威还是有的。
日本在朝鲜的行动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警惕,他们担心日本的扩张政策会影响他们在远东的利益,所以西方列强一起对日本施压。这反而引起了李鸿章的错觉,李鸿章觉得只要列强能帮助中国,日本一定会退让的。李鸿章这一疏忽可不是小事,让中国军队疏于备战,真打起来措手不及。
说实话,在这件事情上,光绪比李鸿章的感觉更敏锐,他觉得事态远远比李鸿章所想象的要严重,他给李鸿章下了一道圣谕:“现在倭寇的气焰越来越嚣张,朝鲜被他们胁迫,岌岌可危。千万不要指望列强对日本的劝说,那些都是空的,中国和日本的决裂就在眼前。你督练海军这么多年,应该比较了解日本人吧,希望你能审时度势,尽快备战,不要等到战争爆发后匆忙应对……”
李鸿章在心里是比较看不起光绪这个黄口小儿的,他觉得姜还是老的辣,光绪懂什么,日本肯定不敢跟中国开战的。
五月二十八日,光绪召见军机大臣,当着军机大臣的面表示自己站在主战派一边,还说慈禧太后也主张打一场。李鸿章心想,你们这娘俩知道什么,海军的钱都被老佛爷给花光了,这仗怎么打都是输。
六月十五日,光绪在上书房召见翁同和,翁同和告诉他朝臣的意见是一面增兵一面协商。
光绪沉吟片刻说:“如果日本撤兵的话,我们可以跟他们谈判,如果他们不撤兵的话,免谈。这也是皇太后的意思。”
翁同和:“这个老臣知道。”
慈禧确实是主战的,因为在慈禧的眼里,日本不就一个弹丸小岛吗?泱泱大清打败它就像摁死一只虱子。当时,正好是慈禧六十大寿,慈禧反倒希望早点开打,把日本打败后,自己再来祝寿,那简直就是双喜临门啊!
当天,翁同和带着军机大臣联名上奏,坚决主张对日宣战,在宣言中,翁同和的签名排在第一,他还为此十分自豪。整个中国只有李鸿章一个人心里清楚,中国如果跟日本开战,必败。但是全中国都陷入了主战情绪中,李鸿章根本无力跟潮流抗衡。在光绪的一再催促下,他只好备战。
“即使凶多吉少也只能这样了。”
激烈的海战
1894年7月23日,日军直接冲进朝鲜皇宫,将国王李熙捉住,然后逼迫他宣布朝鲜脱离清朝,从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中国的军队必须尽数离开朝鲜。
两天后,也就是7月25日,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域突然袭击中国的军舰。不宣战就开打,非常符合日本军队的做事习惯。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然而,这次战争有一个非常吊诡的地方。本来两国交战是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事,理应全国人民都很关心才对。可惜真实情况完全相反,慈禧正忙着给自己做寿,朝中大臣的眼光都盯着慈禧的大寿上面。中国的老百姓呢更不关心战事,打赢了打输了跟自己关系不大,再说了,李中堂那么大本事,难道还打不过小日本。
李鸿章太悲剧了,他很早就料到是这个结果,这场仗一定打不赢,黑锅肯定得自己背。
甲午战争最激烈的一场海战就是威海卫保卫战,这也是最后一场海战,指挥这场战役的便是袁世凯的好友丁汝昌。北洋海军在威海卫港口内有26艘战舰,1895年1月20日,日军大将大山岩率领两万五千名日军在荣成的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进攻威海卫的南帮炮台,当时驻扎在南帮炮台的清军只有三千人。日军在付出重大伤亡代价下,终于拿下南帮炮台。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等于是先夺取了威海卫后军的后方基地,丁汝昌坐镇的刘公岛顿时成为孤岛。
日军对刘公岛发起了勐烈的进攻,水陆两路的日军先后对丁汝昌发起了八次强攻。期间,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多次用高官厚禄诱劝丁汝昌投降,丁汝昌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2 月10日,“定远号”弹药用完了,舰长刘步蟾下令部下将舰船炸沉,以免被日军缴获,全舰官兵以身殉国。第二天,一些将领产生了投降的意识,要求丁汝昌带着大家投降,丁汝昌非常生气,走投无路之下愤然自杀。12日,船上的美籍洋人浩威伪托丁汝昌的名义写了一份投降书,送到日军军舰处。
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中国的威海卫海军基地全部沦陷,中国好不容易创建起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后,接连占领了凤凰城、海城等地。清廷紧急调派两江总督刘坤一前去抵御日军,还让湖南巡抚吴大澂去协助刘坤一。可惜,清军远远不是日军的对手,真正一交手,清军节节败退。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出发,一路东进,先后攻占牛庄、营口、田庄台。才十天的时间,六万清军居然全线溃退。
听闻水陆两军全线溃败的消息,光绪极为震怒,愤怒之下,难免要找一个发泄的对象,最好的发泄对象就是李鸿章了。只可惜,李鸿章是慈禧的人,如果自己严惩李鸿章,慈禧必不答应。无奈之下,光绪只好对李鸿章略施薄惩,拔去他三眼花翎和褫夺黄马褂。
许多支持光绪的大臣们希望借着这个机会解除李鸿章的权力,换上一个帝党大臣。只可惜,慈禧坐在那儿,谁也动不了李鸿章。
慈禧听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也非常震惊,她万万没有想到日本人会这样厉害,惊吓之下,慈禧让李鸿章赶快跟日本人求和。为了防止光绪借着这个机会收权,慈禧决定重新起用恭亲王奕,任命其为总理衙门大臣兼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没多久,慈禧又恢复了奕军机大臣的职务。
一人欢喜全国愁
奕很明白,慈禧完完全全是在利用自己,利用完之后肯定会被甩掉。但没办法,国难当头,就算不为慈禧,也要为国家。
11月3日(十月初六),奕召见英国、德国、俄国、法国和美国等五国公使,请他们进行战争调解。奕跟各国的关系比较好,在列强眼里,他是一个开明的领导人,所以对于他的要求列强还是会尽量满足的。
十月初十就是慈禧的六十大寿,在中国六十年是一个甲子年,中国人一般都相当重视六十大寿,慈禧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