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延庆进入居庸关,直逼北京。七月七日,清军来到昌平城下,城内有人做内应,昌平城立即陷落,明朝总兵巢丕昌投降。最后,清军到达北京的西直门。
崇祯很是惊慌,让文武大臣守住各门。阿济格看到这架势,谨遵皇太极的指使,避实就虚,砍伐枝干,没有选择攻打京城,而是围绕着京城周围伐木。对于京师周边的城池,难攻的立即放弃,容易进攻的马上进攻。阿济格没有陷在一城一地中,也没有丝毫的恋战情绪,抢到了东西才是王道。
阿济格带领人马迅速离开沙河和清河,七月十五日,攻克宝坻,杀死宝坻知县赵国鼎。二十一日,攻占定兴,攻克房山,抢劫涿州、攻下固安、进入文安、拿下永清,总之扫荡了北京的西南,抢夺了大量的人畜;随后,阿济格又转攻香河,进入北京东北的顺义,到达怀柔,洗劫西和。八月十九日,清军在密云和平谷一带屯兵。一个多月时间里,清军围绕着北京城打砸抢烧,战果辉煌,打了五十六仗胜了五十六仗,总共俘获人畜超过十八万。
当阿济格凯旋时,皇太极出门十里迎接:“兄弟,辛苦了,辛苦了……”
据说,阿济格回来时还瘦了不少,皇太极看了后,感动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只差没说:“你办事,我放心。”
议和的失败
崇祯十一年(1638年),就在洪承畴和孙传庭把李自成打得只剩十八人的时候,张献忠也放乖了。西北的民变表面上是平息了,崇祯终于露出了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笑容。崇祯原以为苦尽甘来,大明的天下还是有希望的。就在他期望再用十年的时间振兴明朝时,灾难再次降临。这一年,皇太极再次调动大军进攻明朝,清军分为两路,一路是由多尔衮率领的左翼军,一路是由代善之子岳托率领的右翼军。这两人都很勐,越过长城,对明军发动了勐攻。
当然,每次出征皇太极总要发表长篇演讲,这是他的部下必须忍受的。皇太极说:“征伐这种事向来不是朕所喜欢的,朕最大的心愿就是天下太平,可惜明朝不是这样想的,所以我们才不得不去征讨他。如果遇到不抵抗我军的人,你们千万不要屠杀;即使不想跟我们回来的明军和汉民,只要不抵抗,也不要杀害他们。身为主帅,一定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千万不要为了贪一己之功而造成不必要的死伤……”
领导就是领导,虽然唠叨,但说出的话句句在理,皇太极不愧是个一流的领导。两路大军派出去后,皇太极决定亲自率领第三路大军去山海关一带,牵制明军。在皇太极亲自率领的大军里,三顺王就是先锋,这三个吃干饭的汉奸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那就是炮轰自己的国家,也许可以换种不那么触目惊心的说法,炮轰前任领导。
皇太极这人大脑确实可以,他知道关宁防线很难突破,所以让清军兜个大圈子,跑到密云一带。
密云的守军非常少,因为大家一致认为清军不可能从这里进攻。为啥呢?因为这里地势特别不好,到处是山,而且还是陡峭险峻的山。从这里进攻,还没到达密云,估计也会累得半死。明朝人比较懒惰,比较油,但是他们自己不会干的事,不代表皇太极不会干。众所周知,皇太极是一个非常勤奋的领导,为了入关,为了治国,几乎是殚精竭虑。这世上还有什么他不会做的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清军大兵压境的时候,蓟辽总督吴阿衡还在喝酒,他睁着一双醉眼看着城下黑压压密密麻麻的清兵,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才知道原来都是敌人。可能是喝高了,吴总督一时之间非常兴奋,人来得越多越好,来多少死多少。喝酒驾车容易出事,喝酒打仗那就几乎百分之百会出事。
吴总督居然仗着酒胆,带着几千人打开城门就向清军杀去。结果很现实,没有出现任何奇迹,吴总督毕竟不是郭靖郭大侠,能够在千军万马中来去自如,事实上吴总督很快就倒下马,为国捐躯了。
密云城破了以后,京城岌岌可危,清军只需一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京城脚下了。朝中照例是一片恐慌。只有崇祯比较淡定,崇祯这次表现似乎不太一样。其实也没什么玄妙的,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一切了。
半年前,就有人告诉他,今天这一切会发生。告诉他的那个人不是什么明军间谍,而是皇太极本人。皇太极为什么要告诉崇祯我想揍你呢?是皇太极受了什么侮辱,还是又被人忽悠了?
原来,半年前,内乱还没有平息,杨嗣昌给崇祯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初年,主人公是光武帝刘秀。刘秀干吗了呢?刘秀跟匈奴议和了。杨嗣昌的故事虽然只讲到这里,那意思很明白,皇上你去跟清军议和吧!有人说,这不是卖国吗?事实上,当时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是不是卖国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
皇太极整编了蒙古八旗军和汉人八旗军后,清军的军力接近二十万。明朝的军队人数当时撑死了也就八十万,在这八十万中真正可以打仗的只有四分之一,而且这四分之一的军队战斗力也比不上清军。要打是打不过他们的,这是议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打不过并不意味着也守不住,仗着地形和城池的优势,守应该还是可以守得住的。这是主战派的重要理由。
但是,我们还得考虑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啊!杨嗣昌建议崇祯议和的目的就是攘外必先安内。换句话说,议和只是缓兵之计。
杨嗣昌和崇祯都是明白人,且饱读诗书,刘秀这个故事的下文虽然没说,但彼此心知肚明。刘秀跟匈奴议和后,先解决了国内问题,国内问题一解决,就开始对匈奴穷追勐打,赶得他们满沙漠里逃窜。
当时,知道议和的只有三个人:崇祯、杨嗣昌、太监高起潜。议和这事涉及脸面问题,不能让更多人知道。崇祯是个非常要强的皇帝,真让他向敌人低头,是不太可能办到的,他最后自杀就是因为不忍低头受辱。
杨嗣昌找了一个算命的,让他到皇太极那儿秘密传达崇祯的意思,说是愿意和你议和。皇太极以仁君自居,别人上门索要和平,他总不能不给吧!事实上,皇太极的态度相当好,表示和谈是个好事情,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皇太极还把军队撤回基地。
和谈这事,迟早得让大臣们知道,否则怎么谈都没用。但是这个建议一提出来,就招致朝野的一片反对,朝堂之上,哗啦啦的全是骂人的口水声。这些当官的打仗不行,骂人的本事绝对是一流的,人总得会一两行。
在一个不应该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硬骨头:黄道周。黄道周外号黄圣人,明朝灭亡后依然和清军死战到底。历史学家评价黄道周守正不能达变,敢于犯言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事无补。这个评价应该是公正的。
听说议和的事,黄道周立刻跳了出来,在皇帝面前和杨嗣昌展开辩论。黄道周知识功底是非常扎实的,学的刚好是理学,就辩论才能看,杨嗣昌跟他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一轮犀利言论下来,杨嗣昌哑口无言,因为他说不过黄道周。
崇祯在一旁也帮不上杨嗣昌什么忙,只好出口恶气,将黄道周连降六级,下放到地方去。这口恶气虽然暂时出了,但和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黄道周都说了议和是天理难容的行为,是违背人伦的蠢举,而且说得有理有据。崇祯再刚愎自用,也不愿戴上天理难容的帽子。
前面讲到皇太极发兵之前,屡次说自己爱好和平,是明朝对不起自己,诸如此类。其实,皇太极也不完全是作秀。他好心好意地等待明朝议和,等了几个月,见明朝毫无动静,他再次感觉自己被忽悠了。一个被忽悠的人是愤怒的,一个被忽悠的皇帝更是可怕的,作为一国之君,被人忽悠不光是利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子的损失和权威感的丧失。
皇太极默念:忽悠我的人都必须付出代价。
崇祯:一个最能折腾的皇帝
出来忽悠,迟早都是要还的。
为了回报崇祯的“诚意”,皇太极派出自己最豪华的阵容: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岳托等人,全部都来了。
京城再度面临巨大的危险。紧急之下,崇祯只好把全国各地能打仗的人都调回京城。首先是祖大寿,这人打仗很勐,其次还有剿匪高手孙传庭等。
会打仗的人往往不容易驯服,像祖大寿、孙传庭这些人能力很强,但是指挥起来特别费劲儿。就说这祖大寿,能够指挥得动他的人实在太少,连崇祯都指挥不动,只有袁崇焕、孙承宗这样的人才指挥得了他。袁崇焕死后,祖大寿对国家兴亡一直处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为了指挥这些桀骜不驯的战将,崇祯必须挑选一个更勐更强的人才行。幸好泱泱大国也不是没人,袁崇焕死后,还有一个卢象升。亡国时期出现的英雄人物,基本都是悲剧角色,像秦末的章邯、明末的袁崇焕等人,卢象升也是个悲剧。
听说皇帝委以重任,卢象升急急忙忙赶到京城。卢象升也是一个性格坚毅刚强的人,崇祯见了他,开门见山地问:“现在怎么办?”卢象升果决地说:“主战!”
当时,崇祯身边的杨嗣昌和高起潜脸色立刻刷白,有种无地自容的感觉。
崇祯一见气氛不对,马上打圆场:“那个和谈的事,都是谣言,别信那些,我也是主战的。”
卢象升说:“那就好,我立刻上任。”
第二天,他就收到崇祯送来的战马和武器,卢象升是个刚直的人,也是一个很容易被感动的人。他决定以死报国。
几天后,清军已经到达通州。此时,卢象升只有三万人马,但他决定干,而且干大的。当然,他虽然性情单纯,但也是一个熟读兵法的人,很有军事才能。他很清楚,如果和清军正面交手,自己这点儿人马是拿过来送死的。所以,他决定,夜间偷袭。
这是一个夜晚,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卢象升面对自己的士兵,下了一道狠命令:“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当斩!”
事实证明,这次偷袭非常成功,清军没有任何提防,因为他们想不到明军居然敢偷袭他们,他们已经习惯了明军抱头龟缩的样子。清军伤亡很惨重,就在卢象升带着人马砍杀清军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个重大的问题:没有后军,无法扩大战果。
原来,高起潜秘密调走了他的后军。无奈之下,卢象升只好下令撤退。
卢象升找到杨嗣昌,义正词严地说:“你们这样搞是行不通的,我现在负责防卫京城,你们如果要议和,我的下场就跟袁崇焕一样。”
杨嗣昌是个城府非常深的人,他也有苦衷。真正为难卢象升的其实还是崇祯,崇祯这人脾气暴躁,急功近利,虽然也善于做出所谓的成熟政治家风范,但一到节骨眼就掉链子。他发现卢象升上任以后,并没能遏制清军的气焰。所以,他又准备换人了,你说新督师还没上任几天,就准备换人,这皇帝也太有意思了。国家不亡也会被他折腾完。
就在崇祯打算换人的时候,一个叫刘宇亮的人站了出来。刘宇亮当时是内阁首辅,宰相级别的人物,看到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也是可以理解的。
崇祯这傻帽儿还当真了,很高兴地看着刘宇亮,刚夸奖完他,刘宇亮立即改口:“我说我去阅兵啊!打仗这事当然有专门的人负责……”
崇祯愤怒了,他最讨厌别人忽悠自己。其实,首辅大人倒也没打算忽悠皇帝,只是一时激动报国心切,忽视了自己的专长。
崇祯是牛脾气,你忽悠我,我就舍着大明完蛋也要让你做督师。首辅大人头顶冒汗,这时杨嗣昌站出来了,他说:“皇上还是不要为难首辅大人了,一把年纪,挺不容易的,有这个心就够了。现在能够担此大任的只有卢象升。”
没办法,三天后,崇祯不得不重新起用卢象升。
可是,卢象升的表现却很让崇祯失望,为啥呢?因为卢象升迟迟不出兵,任由清军在北京附近烧杀抢掠。卢象升为啥不出兵呢?难道没兵吗?不,有兵,五千人。看到这里,非常纳闷了,高起潜把大部队调走,崇祯干吗不管管他,还是这就是崇祯的意思?在国家危亡的关头,他满脑子想的都是防范自己的将领。这样的领导和皇太极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松山之战
皇太极这人是不好忽悠的。
多尔衮的左翼军在幽蓟千里之内如入无人之境,将这片土地蹂躏得不成样子。随后又渡河,攻破山东济南到天津之间的城堡,攻克城堡有四十多座,十七次打败明军,俘获人口近二十六万。
岳托的右翼军表现也很出色,攻克城堡九座,投降城堡两座,击败敌人十六次,杀明军总督两名,俘获人口二十万。
这些战役中值得一提的是高阳城的陷落。
高阳城其实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县城,当时位处直隶,也就是现在的河北。这个小县城从地理位置来说很不重要,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