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风云-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孔元章又几次赴台协商,但都没有达成共识。不过,在这过程中,郑经巧妙地实施了一个反间计。他在言谈中不经意地问了句:“听说施琅和阁下关系好,有没有文书作为交往的凭证呢?”
孔元章听在心里,回去后把这事马上告诉了清廷。清廷还真像蒋干一样中计了。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施琅跟随郑芝龙降清。后来,郑成功邀请施琅一起反清,施琅拒绝了他。郑成功一怒之下,将施琅的父亲、弟弟、一个儿子和一个侄子都杀了。由此,两人结下深仇大恨,施琅发誓要报仇。
施琅从小就生活在海边,水性很好,而且对郑氏知根知底,可以说是康熙收复台湾的一个利器。康熙元年,施琅被提拔为福建水师总督,在攻克厦门和金门的战役中,施琅都立下大功。康熙三年(1664年),清朝授予施琅为靖海将军,负责训练水师,为渡海攻台作准备。
施琅的事业正在步步高升之时,孔元章忽然把这个消息告诉清廷,清廷不免怀疑施琅跟郑经勾结。清廷原本对于降将就不是很放心,便将施琅调到京城监视,授官内大臣。随后,清廷撤销水师,焚烧战船,将水师调到外省,导致攻台计划流产。
康熙八年(1669年),再派遣豪华使团出使台湾,希望郑经能以大局为重。郑经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剃发,像朝鲜那样。
郑经的政治太极玩得出神入化,让康熙这样的资深忍者都禁不住烦躁起来。康熙甚至差点做出让步,答应郑经的条件,结果被明珠阻止了。
吴三桂造反后,耿精忠在福建响应,并邀请郑经一起出兵。郑经如约,出兵攻占了泉州、漳州、潮州三郡。康熙十四年,郑经和耿精忠联合攻打广东,拿下许多城池。耿精忠是个非常贪婪的人,势力壮大后,没有如约将事前答应的漳州和泉州送给郑经。郑经很生气,后果比较严重,郑经直接攻下了漳州和泉州,据为己有。
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投降,清军收复了漳州、海澄一带,将郑经赶到厦门。
当时,吴三桂虽然在走下坡路,势力还是非常强大。康熙为了集中精力对付吴三桂,决定对郑经做出让步。康亲王杰书奉命与郑经谈判,但郑经提出的条件比以前更苛刻,不仅仍然坚持以前的原则,还加上了许多附加的条款。如果息兵的话,清廷必须出让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府。康亲王做出让步,表示可以不剃发,可以像朝鲜那样,但是不同意给郑经的军队发粮饷。
郑经一看,你让我做你的藩属,又不给我发工资,可以啊!但是你必须再割出一部分沿海城市给我。双方仍然一边谈一边打,但是由于地盘问题一直谈不拢。
吴三桂死后,清廷平定了三藩,集中精力攻打郑经,将郑经又打回台湾岛。
姚启圣和施琅比赛收复台湾
姚启圣,浙江会稽人。其人任侠豪迈,轻狂不羁。
根据一些野史笔记的记载,姚启圣这个人力大如牛,胡须非常长,目光炯炯有神,像闪电一样逼人。姚启圣年轻时到各地浪游,一次睡着了,鼾声如打雷,有个仆人偷看,发现他就像一尊老虎雕塑一样。姚启圣这个人性情非常豪爽,花钱如流水,到处打抱不平,完全就是金庸群侠传里面的人物。
那么姚启圣是怎么发迹的呢?
耿精忠造反的时候,姚启圣捋须大笑:“一竖子耳,在我眼里他就像池塘里的青蛙,能有多大作为啊,哈哈哈!”
当然,姚启圣也不是光说不练,他很快就证明自己说的不是空话。他和儿子姚仪散财,招募了几百人,投到康亲王杰书的麾下。很快,姚启圣由于屡立战功,得到杰书的赏识,提拔为温处道佥事,耿精忠投降后,姚启圣擢升为福建布政司,负责征讨郑经。康熙十七年,姚启圣升任为福建总督,才五年的时间,姚启圣就从一个被革职的知县当上了一省总督,升官确实很快。
也就是从这时起,姚启圣这个名字跟台湾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两年后,姚启圣晋升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此人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但姚启圣却是个狂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御史徐元文弹劾姚启圣,列举他七大罪,并建议将他革职查办,永不叙用。姚启圣的罪名主要是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生活堕落,包养一大批歌女舞姬,还强占他人妻子;排挤同僚,侵占他人功劳。
对于这些指控,姚启圣态度强硬,一概予以否定。对于这些指控,康熙并没有追究,他知道姚启圣是个可用之才,当时正是用人之际,不但没有处罚姚启圣,反而给他加官晋爵。这是康熙用人高明的地方,他知道姚启圣虽然轻狂,得罪了不少人,但是对朝廷忠心耿耿,永远处于可控范围中。对于这样的人,没有必要追究。
平定台湾的任务落到姚启圣头上,姚启圣在陆地上大战还行,但对于水战并不精通。所以,姚启圣给康熙推荐了一个人。施琅,要不要用施琅,康熙是犹豫的。施琅的能力康熙看得一清二楚,但是他不太相信施琅这个人。一方面是因为施琅背景复杂,另一方面上次郑经的反间计至今还施加着影响,加上后来康熙解除施琅的权力,把施琅召到北京。施琅进京后的生活过得很不如意,不仅政治失意,连经济也比较困难。
在京期间,施琅仍然密切关注郑氏集团的动向,研究海战方面的兵书,准备有天再次报效朝廷,澄清别人对自己的怀疑。
真正让康熙下定决心启用施琅的保荐人是李光地。李光地是康熙的亲信大臣、内阁学士,李光地曾和施琅谈论战事,施琅对战事的精辟分析深深地让李光地折服。李光地从此佩服施琅的才智和谋略。
康熙二十年七月,一天退朝后,康熙让明珠和李光地单独留下,询问他们对郑氏的策略。李光地分析了多年来招抚失败的原因,表示招抚这条路走不通,只能用兵。康熙问他:“用兵的话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呢?”
李光地打起了太极:“点将,这么大的事,臣怎么敢参与呢?”
康熙又说:“就你看来,有没有可以信任的人,说说无妨啊!”
李光地还在犹豫,康熙一再催促他。最后,李光地说道:“此事非同小可,让我好好考虑几天吧,考虑完了我会给圣上答复的。”
康熙不等李光地答复,就催促明珠去问,李光地委婉地说道:“要说信任的话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值得信任的人,综合考虑,还是施琅更适合一些。”
康熙于是亲自召来李光地:“施琅的能力朕知道,但是你能保证他不会有其他的麻烦事吗?”
李光地想了想说:“施琅的才略确实无与伦比,但是为人比较孤傲,成功之后让兵民相安,约束自己还得靠圣上妙手妙法啊!”
在李光地的推荐下,康熙于是在内庭召见施琅,问他计策。施琅对答如流,精辟地阐述了对台的用兵之策,康熙帝很满意,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
施琅被提拔的这年,郑经去世,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继位。郑氏集团内部斗争更加激烈,人心涣散,为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契机。
施琅来到福建后,姚启圣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他发现,这个人在狂傲方面并不输于自己。
施琅跟姚启圣一样,也是个很自负的人,做事雷厉风行,而且不买姚启圣推荐之恩的账。
从上任开始,施琅就要求掌管指挥征讨台湾的独立指挥权,姚启圣当然不高兴了。当施琅把康熙的密信交到姚启圣手里,姚启圣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施琅独断专行。
姚启圣是负责招抚工作的,施琅却是来打仗的,目标不一样,工作当然无法协调。姚启圣非常担心,自己好不容易打开的局面被施琅搅黄。但施琅就像一个疯子一样,一再奏请快点攻打台湾。姚启圣急了,也上奏请求征剿。
对于两人的竞争,康熙看在眼里,笑在心里。
因为各种原因,康熙没有立即让他们征剿台湾。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才下令由施琅负责,进剿台湾。
这年六月,施琅率水军从铜山出发,不小心被流矢射中了眼睛。施琅没有半刻停顿,号召全军快速前进。和刘国轩经过一番血战之后,终于拿下澎湖列岛。
澎湖一破,台湾基本宣告失败。施琅就像一个复仇的疯子,不拿下台湾誓不罢休。姚启圣在一旁沉不住气了,立即上奏,要求由自己收复台湾。
六月初八,施琅收到郑克塽的乞降信,郑克塽表示愿意剃发称臣,永居台湾,报效朝廷。施琅却断然拒绝,八月,施琅大军进入台湾。郑克塽带领文武百官前去迎接,并在台湾张贴安民剃发的告示。
台湾归降的消息传到京城,正是中秋佳节,康熙很是喜悦,亲自写诗赞扬施琅,授予他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并赐御袍。
看到施琅名利双收,姚启圣一气之下,回到福州,居然发病死掉。
后人常常夸康熙会驾驭人才,用名利做诱饵,让属下疯狂竞逐,由此收到超乎寻常的效果。
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等人奉命来到京城。康熙授予郑克塽公爵头衔,刘国轩和冯锡范为伯爵,给他们分配上等住房。在统一台湾的过程中,刘国轩起了很大的作用,施琅特地保荐了他。施琅说台湾岛地势险恶,波涛汹涌,要想轻易夺取恐怕很困难,在这种情势下,刘国轩依然决定归顺朝廷,免致生灵涂炭,功劳实在不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提拔刘国轩为直隶天津总兵官,刘国轩临行前,康熙亲自召见他,对他说:“台湾那地方郑氏控制了六十多年,朕知道你一直心怀忠诚,前次施琅用兵征剿,你能顺应天命,让我很感动,所以特地提拔你为天津总兵官。天津这地方跟其他地方不同,应该多注意安抚工作,让兵民相安,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我对你的期望。”
此后,康熙还赏赐刘国轩大量的土地,答应刘国轩三代可以继承他的爵位。
台湾已经属于清政府,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弃留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现在肯定不算问题,领土当然是越大越好,寸土必争。但是当时,人们更多的是考虑实用价值。譬如,当时就有很多朝廷大员和封疆大吏认为台湾孤悬海外,容易滋生盗贼,干脆不要了,直接守着澎湖列岛就行。还有人建议说,把台湾岛上的人民迁到内地,将台湾岛弃置不用。
康熙年间,人口大概有四五千万,面积却比现在还大,所以不用担心住房紧张耕地不足的问题。某些人主张放弃台湾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观点是缺乏远见和战略意识的。作为一个领导者,康熙一时之间也拿不定主意。
这时,施琅再一次发挥了作用,他对台湾实在太了解了,他告诉康熙台湾千万不能丢,如果不要台湾必然会酿成大祸,收下台湾却可以永镇边疆。这种见识是非常明智的,台湾就像大清国的一个海外基地,不沉的航空母舰,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有极高的战略意义。施琅还反复强调,台湾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荒岛,台湾是一个宝岛,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在这里生活的人民什么都不缺,日常用品应有尽有。如果将台湾人迁到内地,他们肯定是不乐意的,再说台湾人口密集,迁徙很不容易,而且要花费巨资;另外,台湾也是对付红毛怪(荷兰殖民者)的一个防守要地。
康熙并不是什么都懂,他英明的地方在于能够听取大家的意见,深思熟虑之后,康熙表示:“台湾这块地方关系重大,放弃不要的话肯定不行;如果迁徙当地人民,又担心人民流离失所,抱怨多;派人镇守的话,又担心形成地方割据;如果换人,三年一守,换来换去的话,对当地人也不太好。”
最后,康熙决定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派遣一个巡道负责,台湾隶属福建。这样一来就削弱了台湾的地位,防止镇守台湾的人养虎为患。康熙派遣的驻台士兵也不多,只有八千,这些士兵统一受福建总督节制。
不久,康熙就任命杨文魁为第一任台湾总兵官,临行前,康熙叮嘱他:“台湾远在海角,刚刚平定,人心可能不稳,而且那里土著人什么都有,你到了以后,一定要安抚有方,该立威的就应该慑之以威,该施恩的应该怀之以恩,总之要达到海外升平,一片和谐。”
在台湾问题上,康熙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妙手政经”,这些经验对于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寸土必争——康熙大战沙俄

这些人非常野蛮,穿着兽皮,拿着火枪,冲进了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这里是女真人的聚居地。当地人非常害怕这些野蛮人,因为这些人非常凶狠,他们烧杀抢掠,将当地人像猎物一样捉住,然后戴上枷锁,强迫他们做奴隶,甚至还把人宰了吃。
罗刹来了
清朝的发祥地在东北一带,所以在清王室眼里,东北一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