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战略纵 深疾进的行动,判断为在其重兵的逼迫下,既不能北渡,也不敢再战,只能 南退,所以只以极少数兵力在沙河,布防,以阻止刘、邓南渡,而调动 20 个旅的重兵分路尾随南追,并另派有4个旅在平汉线侧击,企图将晋冀鲁豫 野战军一举歼灭在黄泛区。 8月16日晚,刘、邓大军到达了遍地是积水污泥,路途难辨的黄泛区。 战士们手牵着手,臂挽着臂,踏进没膝深的污泥,像 “拔慢步”似地迈一步 拔一步。刘伯承和邓小平开始时还骑了一段路途的马,但是马脚陷进泥里很 难拔出来,他们索性下马,和战士们一起在污泥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到 天明的时候,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成了 “泥菩萨”。炮兵和汽车 部队是特别艰苦的。汽车开进污泥里,就是开不走,战士们只好推的推,拖 的拖。许多重炮走不动,炮兵们就把零件拆卸了,一件一件扛着走。有些实 在弄不动的汽车和重炮,也只好忍痛地扔掉了。 在通过黄泛区的第二天,刘、邓指挥部队急行军30里,来到了沙河北岸。 此时,有些人看到我军已经通过了黄泛区,离紧随的敌人已经远些了,心想 一定会让部队歇歇再走。可是刘、邓却说: “背水作战,兵家所忌。”仍然 命令部队继续前进。在当地群众的支援和豫皖苏军区部队的接应下,刘、邓 南下大军打散了小股敌人,找到了船只,在两小时内搭起了浮桥,又一次赶 在敌人步兵到来之前,于8月18日全部到达沙河南岸,丢在北岸的只是20 来辆不能使用的大车。 我军渡过黄泛区和沙河以后,矛头直指大别山。蒋介石这时才如梦初醒, 察觉出了刘、邓大军的战略意图,明白我军决不是什么 “向南流窜”,而是 有计划地向大别山地区进军。这对他的威胁非同小可!在慌忙火急中,他赶 忙调八十五师和十五师的一个旅的兵力约3万余人,沿平汉线南下,企图先 到达汝河南岸,挡住我军去路,并妄图与在北面尾追解放军的20个旅南北夹 击解放军。 军机不容迟缓。刘伯承和邓小平立即命令部队公开进行进军大别山的政 治动员,要求把笨重的武器。车辆就地埋藏或炸毁,以更快的速度直奔汝河。 狭路相逢勇者胜 汝河之战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途中最紧张、最激烈、最严重的一次战 斗。 从地图上看,汝河并不是一条很大的河,它不过是淮河的一条支流,河 面并不太宽,但水深沉急,两岸陡峭。部队徒涉不可能,而渡口附近的船只, 又早已被敌人砸沉和拖走了。 8月23日,我军先头部队六纵队到达汝河北岸,立即派人分头出动找船。 找了一个上午,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条群众隐藏起来的小木船。靠这条小船, 一次仅能渡过一个班。情况那么紧急,我军的千军万马怎么能过得去?当时,
…………………………………………………………… Page 107……………………………………………………………
部队正络绎不绝地由北向南开进。最前面的是野战部队,接着是野战军指挥 部、中原局领导机关以及随队的大批南下地方干部和数以万计从老解放区来 的民工。这时,敌人的先头部队已经差不多同时赶到,5架飞机正在汝河上 空轮番轰炸扫射,敌人已在汝河南岸占领了几处渡口,挡住了我军的去路; 而跟在我军后面的敌人,也只有五六十里的距离,一天工夫就可以赶到。前 有阻师,后有追兵,中间横着一条汝河,形势真是千钩一发,险恶万分!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刘伯承和邓小平把指挥部前移到六纵司令部。在北 岸渡口附近的一间小屋里,召集六纵干部举行了紧急会议。 刘怕承微蹙着眉头说:“现在已近半夜12点,估计尾追我们的敌人在明 天下午即可达北岸,或者更早些。今晚不渡过去,便有受夹击被歼灭的危险!” 邓小平说, “情况非常严重,所以把你们都找来了。” 屋里静极了,仿佛空气已经凝结,部队指挥员们的目光都聚集在邓小平 和刘伯承的身上,在等待着他们的决策。 刘泊承把手臂有力地一挥,斩钉截铁他说: “现在要用进攻的手段来对 付进攻的敌人,狭路相逢勇者胜,不顾一切地打过去!” 邓小平点了点头说: “我同意刘司令员的意见,我们就是要用顽强的战 斗作风,把敌人压垮,压倒,叫他让路!” 刘、邓的进攻命令,通过电话立刻传遍了整个部队。午夜12点,部队开 始行动,刘伯承和邓小平亲自来到河边,具体指挥强渡。当邓小平听到有人 丧气他说困难时,他当即批评说: “确实是困难,没有困难要我们这些人干 什么?我们就是不怕困难,战胜困难!” 第一批强渡的战士们,利用那条小木船和用木头高粱秸扎成的筏子,实 行敌前强渡。他们不顾敌人大炮、机抢的猛烈轰击和扫射,终于在敌前登陆 了,从敌人手中夺取了第一个桥头堡。工兵立即组织架设浮桥。由于刘、邓 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给部队指战员以极大的鼓舞,各级指挥员都身先士卒, 带领战士猛烈地冲杀,不但在南岸站住了脚,而且还不断扩大,在敌阵中撕 开了一个大口子。 当先头部队在南岸与敌人激战时,逢山开道,遇水造桥的工兵,又从附 近村子里扛来门板、芦苇、秫秸,把门板铺在浮桥上,又铺上芦苇和秫秸, 用绳子把它们捆好,结果却被飞来的炮弹打坍了。工兵战士们不顾敌人的疯 狂扫射,冒着敌人射来的密集子弹,勇敢地冲上前去,他们奋不顾身地跳进 水里,把被炮弹打坍的门板再捞转来,来不及用绳索绑好,有的用手拉着, 有的跳进水里用身体顶着。大部队就踩着没有修好的浮桥,端着明晃晃的刺 刀,杀声震天地跨过河去,冲向敌人的阵地…… 在尾追之敌赶到之前,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了汝河。 我们不是韩信,决不打背水战 8月26日晚上,强渡汝河后的刘、邓大军风驰电掣般地来到淮河边上。 淮河急流湍湍、波光激滋地横亘在面前。只有渡过淮河,才能进入大别山。 然而,当刘伯承、邓小平来到待渡地点时,先头部队仅仅找到几只小船, 这对于要过河的千军万马来说,根本无济于事。不要说渡一个纵队或者一个 旅,连指挥部也渡不过去。 情况万分紧急。刘伯承分析战场形势, “天亮前如果我们不能顺利渡过
…………………………………………………………… Page 108……………………………………………………………
河去,背后敌人重兵一到,我们只得背水一战,或遭敌人半渡之击,这是多 么危险的情势!” 先头部队也有难处。我军进军十分神速,刚打过汝河,连夜就赶到了淮 河边,先头部队即使生出三头六臂,准备工作也是来不及的。所以刘、邓并 没有深责先头部队的指挥员,而是把严重的形势告诉他们,并严肃地命令说: “要抓紧抢渡,多派人去找船!整顿渡点纪律,注意保持秩序!” 凌晨两点,刘伯承、邓小平在淮河边的一家农民屋里召开了大军渡淮指 挥部会议。 参谋长李达报告情况说: “敌人四十八师、三师、五十八师、七师、十 师、六十五师、五十二师和骑一旅,其先头部队共19个旅,正在我们背后追 赶,敌人十五师的先头部队,距我后卫部队五十四团,只有30多里路,用不 着等到天亮,即可能打响。” 此时,左路军三纵和右路军一纵均已渡过淮河,隔在淮河北岸的是大军 指挥部所率的二、六纵队中路军。二、六纵队合力作战也只有6个旅的兵力, 要对付敌人19个旅,又是敌众我寡,我军势孤力单,何况前面有淮河阻拦, 情况确实万分危急。 邓小平经过深恩熟虑,他果断明智地分析着情况: “情况十分紧急,时 间已不等人!敌人想逼我们背水而战,哪有那么容易!我们不是韩信,决不 打背水战!因为被人陷于死地,生不生便由不得自己!我们不是符融,敌人 休想击我半渡!”讲到这里,邓小平稍稍提高了声调,十分明确他说: “我 意请伯承同志提前渡河,掌握已经渡河的部队,实行展开;李达同志留在这 里,继续组织渡河,能渡多少,就渡多少;我负责断后!” 邓小平的话虽不多,但言简而意赅。刘伯承毫不犹疑,用手臂在空中一 挥, “好,就这么办!”他指示大家,“政治委员说了,这就是命令!分头 去办,立即执行!” 战略步骤一经决定,人们飞也似地离开这座独立农舍,各自投入各人分 工的岗位。 刘伯承胆大心细,非常注重实践。天亮时,他发现河水并不很深,流速 也甚缓,他立即叫人用竹竿探测,在水浅的地方插上标杆。于是,一条弯弯 曲曲的浅水道终于探测出来。 刘、邓的千军万马就这样靠徒涉闯过了南征途中的最后一关。 或许正因为刘、邓大军渡淮河渡得奇妙,所以在当地留下了很多传说: 有人说,当年有一位姓刘名邓的大能人,指挥着千军万马要过淮河,没有船, 这可怎么过?刘邓不慌不忙,从腰里掏出一个红绸包,包里包的是分水珠, 只见刘邓手掐分水珠,淮水自然分成两堵墙,千军万马人脚不沾泥,马不湿 蹄,就过了淮河;又有人说,刘邓带着大军来到淮河边上,没船没桥,都不 要紧,只见刘邓用字中马鞭一划,淮河上出现一座七彩桥,刘邓大军是踏着 七彩桥过的淮河:还有人说,是一阵狂风,把刘邓大军吹过淮河的…… 传说并非事实。不过有趣的是,当我军队尾刚刚涉过淮河,刚刚拔掉那 些标杆时,敌人的19个旅就赶到了淮河边。当敌人指挥官得知我军是徒步涉 水渡河时,立即命令他的部队渡河,涉水追击。由于不知深浅,贸然下水, 结果连敌人的尖兵也葬身河底。我军刚过河不久,上游洪峰下来,敌人 19 个旅,齐刷刷地摆在淮河北岸,既想造桥,又想修船,很忙活了一阵,半个 多月也没过去淮河。
…………………………………………………………… Page 109……………………………………………………………
就这样,在刘怕承、邓小平的指挥下,晋冀鲁豫野战军经过20天的连续 急行军,战胜了蒋军的多次追堵,克服了重重障碍,终于抢在敌人前面,进 入了大别山,胜利地完成了千里跃进的战略行动。 毛泽东说:总算熬出来了 当刘、邓大军胜利渡过淮河,踏上大别山的土地时,这消息令中共领导 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兴奋不已。 “我们总算熬出来了。”毛泽东说着话,自己点燃了一支香烟,深吸了 一口后,他深有感触他说:“20年来,我们长期处于防御地位。自从刘,邓 甫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入了进攻。这是革命的进攻, 说反攻不确切。因为反攻是带有防御意义的,不能完全概括这一形势的内 容。” 毛泽东又说:”刘。邓向大别山前进,开始引战争到蒋管区,脱离解放 区作战,利用蒋管区人力、物力,减少老区负担,是由内线转入外线的第一 着棋予,这是伟大的胜利。”说到这里,毛泽东激动地站起身来,在地上走 了一圈,对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副主席说: “刘。邓这次到大别山,他们没 有后方,物资困难,人拖瘦了,脚板跑大了,这代价必须支付,因为代价是 伟大的,要号召全党全军向他们学习。” 而此时—1947年8月30日,刘怕承和邓小平所率的12万大军已经进入 大别山。在经扶县张大湾,刘、邓召开了直属机关连以上干部会,邓小平在 会上作了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 邓小平说: “我们进了大别山,完成了战略任务的第一步,把蒋介石逼 退了一线。党中央说我们是英勇的行动,因为这是把战线推进了1000里。大 别山。伏牛山和鲁西南已形成犄角之势,把蒋介石逼退了。我们挺进大别山, 蒋介石兵力捉襟见时。尾随围攻我们的敌人总共是23个旅,不过15万人, 其中一部分是曾被我歼灭后再补充起来的,要想从其他地方抽调兵力是万分 困难的。我们跨越陇海,敌人错误地估计我们的行动,事后一直尾追我们, 处于被动形势,这就是蒋介石战略上的失败。” 邓小平对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大别山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 “中原地 方人口4500万,物产丰富,是蒋介石内战中重要的兵库和粮库,我们在这里 夺取了敌人的供给,加强了自己,使敌人的困难更加扩大。这个地方有长期 革命影响,人民受过革命的洗礼。只要我们多打胜仗,方针正确,我们定会 胜�